导读:本文包含了古镇聚居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形态,古镇,街巷,西安,风貌,历史文化,可操作。
古镇聚居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王子桐[1](2015)在《湘黔古镇聚居文化和建筑空间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湘黔是指湖南与贵州两省交界处,沅水上游五溪流域。本文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酉水、巫水、辰水、渠水(樠溪)、舞水流经的湖南省的怀化市,湘西土家族和苗族自治州和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铜仁地区。这一区域多山地,地理环境复杂,矿产、森林、水源等自然资源丰富。区域内民族众多,形成多样的民族文化。主要以汉族、苗族、侗族、土家族、瑶族等为主的20多个民族,这些民族分布在湘黔地区各个古镇之中以杂居形式为主。巫傩文化是湘黔地区的土生文化,它与外来的中原传统文化、巴蜀文化、夜郎文化等相互融合产生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山地聚居文化。这些独特的文化是湘黔地区特有的,含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是人类文明之中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古镇空间的研究上,必然离不开对古镇整体空间形态和单体建筑空间形态两方面的剖析。整体空间形态的研究离不开周围山水景观,湘黔地区古镇颇多,由于地势险要、山地多、平原少的特点,反映到聚居形态上,则形成因地制宜、随山水环境变化的城镇和聚落格局,聚落在选址、布局、营建等方面巧妙地结合山水,带有明显的江山特征。由于湘黔地区的整体环境相对封闭,很多古镇还保存着比较原始的社会生活风貌,和遗留着一些较完整的古代村镇。例如凤凰古镇、洪江古镇、黔阳古镇、托口古镇等都是湘黔保留较完整的古镇,它们是湘黔地区古镇的代表,是经过历史和时间凝练而成的山地聚落空间的精华之作。对这些古镇村落的聚居文化和空间形态的研究,有利于解决在建设现代山地城市中产生城镇化的问题。从而在古人“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思想中,找到符合现代山地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之路。有利于对这些古镇建筑文化的保护,和古镇经济的发展。论文框架的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结构主义思想,对各层次的首要问题深入分析,使空间和文化这两个思想贯穿全文始终。首先对湘黔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演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其次介绍湘黔两地的聚居文化,以土生文化、外来文化和山水观念为支点分析古镇聚居文化的形成,再次在通过对湘黔地区古镇聚居形态和建筑形态两方面分析古镇空间形态,最后对古镇聚居文化和空间形态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现代城市发展给古镇带来的危机与挑战,找到现代城市发展与古镇保护之间的整合之法。根据笔者通过实地考察湘黔地区古镇,了解到湘黔地区地理、气候、人文等方面的现状以及历史对于古镇聚居文化和空间形态的重要性。湘黔地区的人们热爱自然、崇尚自然。通过朴实的土、木、石,加以创新建造出独特的山地聚居空间形态。论文的写作不仅是向人们展示山地人居的独特之美,也是更深层次的解读和探讨其内在的成因与发展。更深层次的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文化和聚居形态,并且应用与今后的湘黔地区山地城市建设和历史古镇的保护之中。(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尤思,聂康才[2](2013)在《川南盐道古镇聚居形态特征及其更新设计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历史特征、社会特征、产业特征、场所特征和建筑特征几个方面探讨川南盐道古镇的聚居形态的总体特征,研究分析盐业的发展对于川南盐道古镇的聚居形态的影响,结合盐业特点提出古镇及其聚居形态的更新保护设计方法。(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3年01期)
戴彦[3](2007)在《对巴渝古镇聚居形态的整合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层次中,古镇属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畴,是一种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在当代时空语境中有效地保护这种传统的聚居形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富有挑战性的课题。笔者试从巴渝古镇聚居形态在当前城市化背景下的现状特点与演变趋势入手,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整合的技术思考,并从古镇传统空间格局的延续和古镇社会文化形态的修复两个层面提出了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经济与政策两个层面讨论了整合实施的保障策略,为古镇整合工作的实际开展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方法。(本文来源于《重庆建筑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侯全华,邱茜,胡向东[4](2006)在《传统古镇聚居形态的传承——西安楼观古镇规划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1概述项目位于西安周至县集贤镇,距离西安市城区约70km,处于楼观台风景名胜区北边缘,距“道教祖庭”楼观台仅数百米,周边山川形胜与道文化结构的完美结合;生态环境良好,生物种群丰富,自然景色优美,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科普教育价值和景观游赏价值。总用地面积(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期刊2006年03期)
戴彦[5](2003)在《巴渝古镇聚居形态及其整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是赵万民教授主持的《巴渝地区古镇人居环境研究》之子课题——古镇聚居形态及其整合研究。全文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巴渝古镇聚居形态的原理概述。笔者首先对聚居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巴渝古镇聚居形态的概念、分类、要素构成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论文就古镇聚居形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第二部分为巴渝古镇聚居形态的构成机制研究。论文先详细阐述了巴渝古镇聚居形态构成的基本特点,接着对聚居形态的静态构成进行了分析;然后又对聚居形态的动态演进展开探讨;最后将巴渝古镇的聚居形态构成与国内其他地域有代表性的古镇类型列表进行比较,以归纳出古镇聚居形态构成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它们的基本特点。第叁部分为巴渝古镇聚居形态的风貌特色研究。此章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从线状空间、节点空间、街区形态和城镇边沿等四个层面分析古镇聚居形态的肌理组成;其二是对古镇环境景观进行分析,先归纳景观的总体格局与特征,然后从山地、水系、城镇叁个方面分析各自特色。第四部分为对古镇聚居形态的整合思考与探索。论文先对巴渝古镇聚居形态进行现状评析,初步提出古镇聚居形态的整合思维,然后就整合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对整合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进行了阐述,最后根据笔者的体会,提出对古镇聚居形态进行渐进式的分区整合思想。第五部分为古镇聚居形态整合的典例研究。此部分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主要是以酉阳龚滩古镇的解放街片区和龙潭古镇的吴家院子街区作为分析实例,从核心区的保护、过渡区的协调、边缘区的重构叁个方面详细介绍古镇聚居形态整合理论的实际运用。(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3-05-20)
古镇聚居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历史特征、社会特征、产业特征、场所特征和建筑特征几个方面探讨川南盐道古镇的聚居形态的总体特征,研究分析盐业的发展对于川南盐道古镇的聚居形态的影响,结合盐业特点提出古镇及其聚居形态的更新保护设计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镇聚居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王子桐.湘黔古镇聚居文化和建筑空间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2].尤思,聂康才.川南盐道古镇聚居形态特征及其更新设计保护研究[J].四川建材.2013
[3].戴彦.对巴渝古镇聚居形态的整合思考[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
[4].侯全华,邱茜,胡向东.传统古镇聚居形态的传承——西安楼观古镇规划设计[J].城市规划.2006
[5].戴彦.巴渝古镇聚居形态及其整合研究[D].重庆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