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胆囊良性疾病的分类(论文文献综述)
刘京山,朱星屹[1](2021)在《内镜保胆手术指南(2021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是常见的胆囊良性疾病,内镜保胆手术已成为胆囊切除术以外的另一种有价值的手术方式。该指南总结了相关研究进展,对"内镜微创保胆手术指南(2015版)"做出了更新,对术前准备、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操作要点、术后随访及预防再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提高胆囊良性疾病的诊治水平,促进内镜保胆手术规范、健康发展。
曹鹏辉[2](2021)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作为治疗急性胆囊炎的金标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在各级医疗单位广泛开展。那么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Difficult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DLC)就成为手术医师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预测其发生也变的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得出术前可预测DLC发生的指标,进而指导手术医师为术中的挑战做好准备、优化手术计划,尤其是无法行LC时果断及时的中转开腹,减少不必要的胆道损伤,对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咨询做出更准确的解释。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Ⅰ级或Ⅱ级)或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且行LC治疗的病例(年龄>18岁)共157例,按手术用时或是否中转开腹,分为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37例(A组)和非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120例(B组)。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既往是否发病、发病时间、上腹部手术史、基础疾病史)、生化指标(WBC、NEU、ALT、AST、ALP、γ-GGT、TBIL、FIB)、影像资料(胆囊长径、胆囊短径、胆囊壁是否增厚、结石数量、结石是否嵌顿颈部)、术后近期并发症、术后远期并发症等。采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确定DL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单因素χ2检验结果:年龄(χ2=4.464,P=0.035)、既往急性胆囊炎发病史(χ2=18.558,P=0.000)、发病时间(χ2=3.924,P=0.048)、BMI(χ2=9.743,P=0.002)、糖尿病病史(χ2=4.297,P=0.038)、白细胞计数(χ2=4.800,P=0.028)、中性粒细胞绝对值(χ2=4.334,P=0.037)、纤维蛋白原(χ2=5.390,P=0.020)、胆囊短径增加(χ2=4.272,P=0.039)、胆囊壁增厚(χ2=9.265,P=0.002)、颈部结石嵌顿(χ2=9.888,P=0.002)、术后近期并发症(P=0.012)、术后远期并发症,即PCS的发生,(χ2=5.858,P=0.016)等13项因素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A组)和非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将χ2检验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协变量,采用逐步法(Forward L:LR法)筛选影响因素,最终进入模型的因素有年龄、胆囊壁增厚、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既往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其回归系数均>0,OR值分别为2.657、2.420、7.151、11.341、9.246,表明年龄、胆囊壁增厚、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既往有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是DL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年龄≥50岁、既往有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72h、BMI≥25Kg/m2、糖尿病病史、白细胞计数≥9.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6.3×109/L、纤维蛋白原≥3.5g/L、胆囊短径增加、胆囊壁增厚、结石嵌顿胆囊颈部的患者更易发生DLC。2.年龄、胆囊壁增厚、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既往有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等5项因素是DLC的独立危险因素。3.既往上腹部手术史会造成腹部广泛粘连,造成LC手术困难,甚至提高中转开腹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和非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在既往上腹部手术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不是DLC的危险因素,可能和我中心对此类患者多直接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有关。
李丹[3](2021)在《胆总管结石与胆管癌患者胆道菌群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高通量16s rDNA测序比较胆总管结石(CBDS)与胆管癌(CCA)患者胆汁中微生物群落的结构、成分及其核心生物群的特征,探讨微生物在胆总管结石与肿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同时寻找更有效的鉴别手段及防治方法。方法:1.收集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诊断为胆总管结石或者胆管癌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分为胆总管结石组(C组)、胆管癌组(D组),胆总管结石组在标准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通过无菌导管收集胆汁样品,然后立即放入标准保存液(Effc Gut)中进行保存;胆管癌患者通过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引流管中抽取胆汁,然后立即放入标准保存液(Effc Gut)中保存;2.通过16S rDNA扩增胆汁微生物的V4区,应用Illumina高通量平台测序并对所得微生物进行生物信息分析;3.分析胆道菌群的特征并比较胆总管结石与肿瘤患者胆道菌群中有差异的物种;4.使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则用中位数(P25,P75)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纳入研究对象共25例,胆管癌组6例,胆总管结石组有19例。对所有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示:1.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资料中TBIL、DBIL、IBIL、CA199、铁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胆道菌群具有丰富的微生物群落,且具有个体异质性,两组在门水平丰度较高的有: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梭杆菌门;3.胆总管结石与胆管癌患者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以及均匀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胆总管结石组与胆管癌组在菌群结构及物种组成方面均有显着差异,在门水平上胆总管结石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丰度比胆管癌高,而胆管癌中变形菌门、蓝藻菌门丰度高;5.两组通过物种差异分析发现胆总管结石与胆管癌特征群落有差异,胆总管结石组特征菌群为:放线菌科、放线菌目、红蝽菌目、红蝽菌属、肠球菌科、链球菌科、乳杆菌目、杆菌纲;胆管癌组差异菌群为:鱼孢菌科、弗兰克氏菌目、伯克氏菌科、β变形杆菌目;6.两组在代谢途径上微生物群落功能基因的差异显着,胆管癌组功能基因丰度明显高于胆总管结石组。结论:1.胆道具有高度丰富的微生物菌落,且个体间具有异质性;2.胆道微生物群落与口腔、十二指肠相似;3.胆总管结石与胆管癌菌群的结构、组成、特征菌群、功能基因均有所不同,提示胆道菌群变化可能为不同胆道疾病的致病因素。
赵盈[4](2021)在《中医外治疗法促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胆囊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因较传统开腹手术术式创口小,患者接受度高,已成为具备手术指征的胆囊良性疾病首选手术方式,但仍会因其不可避免的创伤性操作出现一系列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症状,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对此传统西医常规治疗手段单一,治疗费用高,因此本研究尝试运用中医外治疗法即穴位贴敷联合通腑承气汤灌肠疗法,观察其能否治疗LC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帮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加快胃肠功能康复,提高术后胃肠功能评分,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为中医药辅助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方面提供新的治疗手段。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将符合要求的6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术后均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术后0.5 h开始在双侧合谷穴、足三里穴以大黄+肉桂为药对进行穴位贴敷,每天一次,每次贴敷时间为2 h;同时术后8小时开始进行通腑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每日1剂,水煎400 ml,每次取200 ml进行保留灌肠,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保留30min。上述治疗方案以出现第一次排便为治疗截点,最长治疗时间为5天,5天仍无自主排便则采取其他治疗措施。记录两组临床疗效、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胃肠功能恢复评分、术后VAS评分。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信息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对比,基线具有可比性。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的首次自主排气排便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的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为39.70±15.30 h,对照组的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为50.70±17.82 h,两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试验组患者术后12h、24h、48h的胃肠功能恢复总体疗效评分高于同时点的对照组(P<0.05)。5.在术后12 h、24 h、48 h与对照组相比,中医外治疗法可以降低LC患者术后的疼痛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可以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穴位贴敷及通腑承气汤灌肠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减轻患者的疼痛感,缩短治疗时间,且其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刘凌鹏[5](2021)在《评估腹腔镜下左肝切除术治疗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的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左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left hepatectomy,LLH)用于治疗既往有腹部手术史(previous abdominal surgery,PAS)的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纳入了自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接受了腹腔镜下左肝切除术的肝胆管结石患者,其中既往有腹部手术史患者41例,无腹部手术史患者70例。患者一般情况,手术相关指标,住院日,住院费用,术后实验室生化检验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作为评估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无腹部手术史患者相比,既往有腹部手术史患者接受腹腔镜下左肝切除术所用手术时间更长(324.6±82.6min vs 283.9±71.1min,p=0.007),住院费用花费更多(6.5±1.5 vs5.9±1.4 Wan RMB,p=0.019)。而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323.2±247.8 vs298.6±230.9ml),转开腹率(12.2%vs 8.6%)并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两组患者住院时间(17.5±5.3 vs 17.4±5.7d,p=0.964)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对象中无肝衰竭及死亡病例。术后化验指标在既往有手术史患者组与无手术史患者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对于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的肝胆管结石患者再次行腹腔镜左肝切除是安全可行的,值得广泛应用。
王文[6](2021)在《胆囊息肉恶变危险因素分析及良恶性预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对胆囊息肉进行良恶性预测。方法通过回顾研究2010年1月至2020年8月时间内在我院肝胆胰脾外科行胆囊切除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息肉或胆囊癌的582例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将病人分为两组:良性胆囊息肉组和恶性胆囊息肉组。对可能影响胆囊息肉恶变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胆囊息肉大小、息肉数量、息肉形态、胆囊结石、糖尿病、脂肪肝、肝硬化、白蛋白、胆碱酯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息肉直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确定区分良恶性胆囊息肉直径的临界值。分类变量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把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指标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建立回归方程。绘制回归方程结果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确定区分良恶性胆囊息肉的临界值。结果1.ROC曲线显示胆囊息肉直径12mm是区分胆囊息肉良恶性的最佳临界值,曲线下面积(AUC)为0.978(P<0.05)。2.胆囊息肉恶变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性别、糖尿病、胆囊结石、肝硬化、CHE、TC、LDL-C、HDL-C、APTT、FIB、AFP对诊断恶性胆囊息肉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胆囊息肉大小、息肉数量、息肉形态、脂肪肝、ALB、CEA是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P<0.05)。3.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胆囊息肉大小、息肉数量、息肉形态、脂肪肝、ALB是胆囊息肉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Logit(P)=-6.893+1.318X1+5.008X2-1.563X3+4.639X4-2.850X5-1.789X6。其中X1、X2、X3、X4、X5、X6分别为年龄、胆囊息肉大小、息肉数量、息肉形态、脂肪肝、ALB。4.回归方程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985,95%可信区间为(0.973,0.997),P<0.05,Logit(P)等于-1.007是区分良恶性胆囊息肉的临界值。结论1.息肉直径等于12mm是区分胆囊息肉良恶性的最佳临界值。息肉直径越大胆囊息肉恶变的可能性更大,反之,胆囊息肉恶变的可能性小。2.年龄、胆囊息肉大小、息肉数量、息肉形态、脂肪肝、ALB、CEA是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3.年龄、胆囊息肉大小、息肉数量、息肉形态、脂肪肝、ALB是胆囊息肉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4.胆囊息肉良恶性预测公式:Logit(P)=-6.893+1.318X1+5.008X2-1.563X3+4.639X4-2.850X5-1.789X6。以-1.007作为临界值时,Logit(P)大于-1.007时,胆囊息肉恶性的可能性大;Logit(P)小于-1.007时,胆囊息肉良性的可能性大。
李征,于志浩,郑亚民[7](2021)在《胆囊息肉临床诊疗中的问题和思考》文中认为胆囊息肉(gallbladder polyp,GBP)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世界范围内发病率0.3%~9.5%[1]。GBP病人的分布有种族和区域性差异。在东亚和南亚地区人群,包括我国的汉族人群中GBP发生率较高。既往报道,我国人群体检GBP发生率2.68%~14.17%[2],近年来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一般认为GBP直径≥10 mm有恶变风险,需手术切除,<10 mm随访观察。但在临床实践中情况较复杂,诊治中仍有一些争议。随着更多GBP相关基础研究的发展和临床循证医学证据的增多,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顾旺[8](2021)在《血清碳水化合物抗原19-9在胆总管结石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文中指出目的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胆道疾病,虽然一部分胆总管结石患者基本无症状或有仅有轻微不适,但在一些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可继发胆道炎症和其他严重症状。如果对有症状性胆管结石的患者不及时治疗,将很可能进一步出现更加严重的症状和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对胆总管结石患者随访发现,半数以上的胆管结石患者会出现胆绞痛症状,且25%的患者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另有研究表明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患者每年患胆绞痛的风险约为1%,患症状性胆总管结石的风险约为0.2%,患胆源性胰腺炎(GSP)的风险约为0.04%-1.5%。因此对于胆总管结石及其并发症的早诊断和早治疗极为重要。虽然先进的诊断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但临床导向的方法仍然是最重要的,对于其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不典型的临床症状都应得到鉴别。在胆总管结石早期诊断的实验室指标中血清碳水化合物抗原19-9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已有相关研究报道胆总管结石患者血清中碳水化合物抗原19-9(CA19-9)水平会异常升高,且在继发胆管炎的患者中可升高至1000U/ml以上。但目前关于胆总管结石患者血清中碳水化合物抗原19-9(CA19-9)水平与患者胆道炎症水平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进一步研究胆总管结石患者血清中碳水化合物抗原19-9(CA19-9)水平与患者胆道炎症水平之间的关系,明确CA19-9在胆总管结石这一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与资料本研究共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6-08月至2018-08月年收治的135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并且所有纳入的患者都没有恶性肿瘤病史及其他胆道相关疾病病史。这些患者的胆总管结石的诊断都经B超、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或术中检查证实。患者入院当天,我们收集所有患者年龄、性别、WBC计数、CA19-9水平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的相关临床数据和信息。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仍然是诊断胆管炎的重要手段,胆管炎的诊断方法:(A)临床症状表现包括(1)胆道疾病相关病史;(2)发热和/或寒战;(3)黄疸;和(4)腹痛(右上腹或上腹部)。(B)实验室数据包括炎症和肝功能障碍的证据。(C)影像学表现包括胆管扩张或病因学证据(经B超或MRCP证实为结石)。根据WBC计数将135名胆总管结石患者分组,依据WBC水平分为(3.5-9.5×109/L和≥9.5×109/L)两组;然后我们使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来比较两组间CA19-9水平之间的差异性。进一步根据患者是否继发胆管炎将患者分为单纯结石组和胆总管结石继发胆管炎组,依据两组患者CA19-9水平与WBC水平建立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从而绘制出ROC曲线,因此也就可得出各标志物的临界值、敏感度和特异度。进一步运用多元线性分析方法分别分析CA19-9与性别、年龄、WBC、总胆红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经由卡方检验可得出各组间患者的性别之间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528>0.05)。相同的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分析两组患者年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年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0.05)。本研究中收集的患者的总胆红素水平不符合正态分布,因此以中位数(1/4、3/4)表示;通过秩和检验(p=0.017<0.05),两组总胆红素水平有显着差异。因为两组CA19-9水平也不符合正态分布,因此继续采用秩和检验评估两组间CA19-9水平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两组患者血清中CA19-9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WBC计数与CA19-9水平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发现这WBC与CA19-9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且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r=0.255;p<0.01)。经过诊断试验发现,CA19-9曲线下面积(AUC)为0.977(95%CI:0.953-1.000),59.54 U/L阈值诊断准确率最高,灵敏度为93.1%,特异度为93.5%,而WBC曲线下面积(AUC)为0.686(95%CI:0.594-0.775),8.9×1 09阈值诊断准确率最高,灵敏度为65.5%,特异性为68.8%。进一步引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A19-9与白细胞水平存在相关性(p<0.05),而年龄、性别、总胆红素、和白细胞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1.胆总管结石患者血清中CA19-9水平高低可能代表着胆总管结石患者自身的炎症水平高低。较高水平的CA19-9可能预示着更高的炎症状态。2.胆总管结石患者血清CA19-9水平可能是预测胆总管结石继发急性胆管炎的潜在有用生物标志物。因此,CA19-9水平升高应提醒临床医生注意患者发生急性胆管炎的可能性,使他们能够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的进展,避免病情进一步的加重。
刘厚宝,倪小健,沈盛,郑博豪,刘寒[9](2020)在《胆囊良性疾病的治疗现状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胆囊良性疾病是普通外科常见疾病,包括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炎等。我国对该类疾病的治疗仍存在不规范,主要表现为:(1)一切了之,由此导致胆囊切除术后腹痛、腹胀、腹泻和胆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有所上升。(2)能保则保,对存在潜在胆囊癌高危因素的胆囊良性疾病未能及时施行规范的胆囊切除术,从而导致胆囊癌的发生,造成严重后果。特别是对胆囊良性疾病施行保胆手术,这是不科学的外科治疗,其术后胆囊可能成为发生胆囊癌的高危因素。对存在潜在胆囊癌高危因素的胆囊良性疾病及时施行规范的胆囊切除术,不仅可以显着降低胆囊癌的发病率,而且可以显着提高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改善患者预后。笔者结合文献及自身临床实践,对胆囊良性疾病的治疗现状进行分析,对其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和治疗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存在的争议与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蒋暑雨[10](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二、胆囊良性疾病的分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囊良性疾病的分类(论文提纲范文)
(1)内镜保胆手术指南(2021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内镜保胆手术概述 |
1.1 内镜保胆手术的命名 |
1.2 内镜保胆手术的基本操作步骤 |
1.3 内镜保胆手术的分类及评价 |
1.3.1 M-CGPS |
1.3.2 La-CGPS |
1.3.3 L-CGPS |
1.4 内镜保胆手术的设备 |
1.4.1 基本设备 |
1.4.2 其他设备 |
2 内镜保胆手术治疗流程 |
2.1 内镜保胆手术的术前准备 |
2.1.1 术前准备及用药 |
2.1.2 术前全身检查 |
2.1.3 胆道系统检查 |
2.1.4 胆囊功能评价 |
2.2 内镜保胆手术的适应证 |
2.2.1 胆囊结石伴或不伴临床症状 |
2.2.2胆囊结石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 |
2.2.3 胆囊息肉 |
2.2.4 胆囊结石(息肉)合并局限型胆囊腺肌症 |
2.3 内镜保胆手术的相对适应证 |
2.3.1 胆囊结石伴急性、亚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壁炎性水肿且保守治疗有效者 |
2.3.2 胆囊造瘘或穿刺引流后残余胆囊结石(息肉) |
2.3.3 合并节段型腺肌症 |
2.3.4 合并RASS |
2.4 内镜保胆手术的禁忌证 |
2.5 内镜保胆手术的操作原则 |
2.5.1 保胆三原则 |
2.5.2 其他操作注意事项 |
2.6 内镜保胆手术的并发症 |
2.6.1 一般手术并发症 |
2.6.2 胆漏 |
2.6.3 结石残留 |
2.6.4 胆囊内出血 |
2.6.5浆膜下穿孔 |
2.7 内镜保胆手术的术后处理及预防再发 |
2.7.1 术后饮食 |
2.7.2 胆酸类药物 |
2.7.3 中药 |
2.8 内镜保胆手术的随访和信息记录 |
2.8.1 术前术中的信息记录 |
2.8.2 术后随访 |
2.9 胆囊结石再发 |
3 附件 |
3.1 胆囊胆固醇沉积分度 |
3.2 罗-阿窦结石分度 |
3.3 胆囊腺肌症分型 |
3.4 胆囊管通畅标准 |
3.5 胆胰汇合部疾病 |
(2)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与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4 临床资料收集 |
1.5 手术方式及步骤 |
1.6 术后个体化治疗策略 |
1.7 研究指标 |
1.8 统计学处理 |
1.9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2.1 单因素分析结果如下 |
2.1.1 术前资料比较结果 |
2.1.2 术后近期并发症比较结果 |
2.1.3 术后远期并发症比较结果 |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2.3 结果总结 |
第三章 讨论 |
3.1 解剖变异 |
3.1.1 胆囊管位置及变异 |
3.1.2 胆囊动脉来源及变异 |
3.2 术前资料 |
3.3 术后近、远期并发症 |
3.3.1 LC 导致的胆管损伤(bile duct injury ,BDI) |
3.3.2 PCS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胆囊炎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 特殊名词解释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3)胆总管结石与胆管癌患者胆道菌群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Abbreviation)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2.1 临床一般资料分析 |
2.2 实验室资料分析 |
2.3 胆道微生物群落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应用前景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道结石、肿瘤与微生物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4)中医外治疗法促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一、文献综述 |
1. 现代医学对于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
1.1 现代医学对于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于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 |
1.3 小结 |
2. 祖国医学对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
2.1 祖国医学对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障碍的认识 |
2.2 中药内服治疗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障碍 |
2.3 中医外治法治疗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障碍 |
2.4 中医内外结合治疗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障碍 |
3.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 |
3.1 穴位贴敷对于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 |
3.2 中药灌肠对于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引言 |
二、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图 |
3. 临床干预 |
3.1 常规治疗措施 |
3.2 干预治疗措施 |
4. 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
5. 治疗疗程 |
6. 结局观察指标 |
6.1 一般病例信息 |
6.2 综合疗效 |
6.3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
6.4 术后疼痛(VAS)评分 |
6.5 术后胃肠功能评分 |
6.6 不良反应评价 |
6.7 安全性评价 |
7. 不良反应处理措施 |
8. 质量控制 |
9. 数据统计 |
三、研究结果 |
1. 两组患者一般病例信息情况 |
2. 两组手术相关资料 |
2. 组引流管留置时长对比 |
4.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
5.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
6. 干预措施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评分比较 |
7. 干预措施术后VAS评分情况比较 |
8. 不良反应 |
9. 安全性评价 |
四、讨论 |
结语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评估腹腔镜下左肝切除术治疗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的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样本与方法 |
2.1 病例及分组 |
2.2 纳入及排外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外标准 |
2.3 LLH步骤 |
2.4 观察指标 |
2.4.1 一般资料 |
2.4.2 术中相关指标 |
2.4.3 术后相关指标 |
2.5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有PAS 患者与无PAS 患者术中相关指标比较 |
3.3 有PAS 患者与无PAS 患者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分析讨论 |
4.2 术中出血量分析讨论 |
4.3 术后并发症分析讨论 |
4.4 LLH应用于有腹部手术史患者的手术过程分析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微创手术治疗肝胆疾病的现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6)胆囊息肉恶变危险因素分析及良恶性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囊癌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7)胆囊息肉临床诊疗中的问题和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概念和分类 |
一、概念 |
二、分类 |
诊断 |
一、影像学诊断 |
二、病理学诊断 |
治疗 |
一、外科手术 |
二、随访观察 |
(8)血清碳水化合物抗原19-9在胆总管结石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CA19-9在胆总管结石、胆管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意义 |
参考文献 |
(10)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二十四节气简介 |
1 节气的由来 |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总体设计 |
2.2 具体步骤 |
3 结果 |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
3.5 结果总评价 |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
3.9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简历 |
四、胆囊良性疾病的分类(论文参考文献)
- [1]内镜保胆手术指南(2021版)[J]. 刘京山,朱星屹. 中国内镜杂志, 2021(08)
- [2]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危险因素分析[D]. 曹鹏辉. 延安大学, 2021(11)
- [3]胆总管结石与胆管癌患者胆道菌群对比研究[D]. 李丹. 延安大学, 2021(11)
- [4]中医外治疗法促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D]. 赵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评估腹腔镜下左肝切除术治疗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的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D]. 刘凌鹏. 南昌大学, 2021(01)
- [6]胆囊息肉恶变危险因素分析及良恶性预测[D]. 王文. 广州医科大学, 2021
- [7]胆囊息肉临床诊疗中的问题和思考[J]. 李征,于志浩,郑亚民.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1(02)
- [8]血清碳水化合物抗原19-9在胆总管结石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临床价值[D]. 顾旺.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9]胆囊良性疾病的治疗现状与思考[J]. 刘厚宝,倪小健,沈盛,郑博豪,刘寒.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0(08)
- [10]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