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业起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业起源,考古学探索,中亚,近东
农业起源论文文献综述
陈淳[1](2019)在《农业起源的考古学探索——从安诺遗址到圭拉那魁兹洞穴》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回顾了国际考古学界在农业起源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几项重大项目和成果,梳理了农业起源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发展。庞佩利发掘安诺遗址提出的"绿洲理论"被柴尔德充分发挥而影响深远。这激发了布雷德伍德启动伊拉克扎尔莫项目来检验绿洲理论,麦克尼什则启动特化坎项目来探索新大陆的农业起源。这两个项目是考古学学科交叉和战略性探索的开山。弗兰纳利首次将系统论用于圭拉那魁兹遗址的个案分析,以检验农业起源的理论,成为这项战略性探索的典范。他以严谨的演绎法和电脑模拟来解释农业是如何起源的,为考古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本文来源于《文物春秋》期刊2019年04期)
韩茂莉[2](2019)在《世界农业起源地的地理基础与中国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世界叁大农作物起源地为核心,提出粟、黍、水稻等农作物的驯化是中国为世界文明进程作出的最大贡献。还重点讨论了农作物起源地的环境属性,并指出农业最初产生之地并非自然环境最优之处。自然环境的不利是迫使人们放弃采集渔猎、选择通过生产获得食物的原因;而自然条件良好的欧洲平原地带,正是由于动植物资源的充裕而长期处于野蛮状态,滞缓了文明发展的进程。因此,从地理的视角,审度人类的文明进程,起步之处却是环境脆弱地带。(本文来源于《历史地理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梁晓强[3](2019)在《农业的出现与人类语言起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语言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语言是在需要高度协作的农业、手工业劳动中产生的,在协作劳动及农业提供的食品促进人类大脑进化基础上出现的。人类语言是在人类大迁徙结束以后,在所分布的世界各个角落中分别起源的。(本文来源于《曲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赵志军[4](2019)在《南稻北粟:中国农业起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起源中心区之一。中国的农业起源可分为两条源流:一是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核心、以种植水稻为代表的稻作农业起源;二是以沿黄河流域分布、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起源。考古发现揭示,在中国可能存在着第叁条独立的农业起源源流,即分布(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6-14)
张梦然[5](2019)在《15000年前“农民”全基因组数据出炉》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北京3月21日电 (张梦然)英国《自然·通讯》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遗传学报告中,德国科学家公布了生活在15000年前的安纳托利亚“农民”的首个全基因组数据。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欧亚大陆的农业起源。农业在公元前10000年至9000年左(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03-22)
赵志军[6](2019)在《中国农业起源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世界四大农业起源中心区之一。中国的农业起源可以分为两个发展脉络:一是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的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代表的旱作农业起源;二是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以种植水稻为特点的稻作农业起源。新的考古资料显示,中国农业起源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起始自今一万年前后的耕作行为的出现,完成于距今6 000~5 000年间的农业经济社会的建立。这期间是一个数千年之久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采集狩猎在人类生活中的比重日渐衰落,农业生产的比重日渐增强,最终农业生产取代采集狩猎活动,成为人类经济生活的主体。(本文来源于《遗产与保护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李俊[7](2018)在《农业起源的考古人口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近东、欧洲以及北非等地的考古人口学研究发现,在农业起源的同时,各地区普遍出现了人口规模迅速增长的情况。这一现象伴随着人群生计方式的逐渐变化和社会结构的逐步演变。农业起源与人口变迁,两者之间呈现出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对史前人口变化原因及其影响的研究,对于探讨和理解农业起源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考古》期刊2018年12期)
张烨昆[8](2018)在《早期华南农业起源的一些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早期存在两个公认的农业起源中心,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在华南地区还存在第叁个潜在的以无性繁殖类植物为主的农业起源中心。本文重新回顾了现有的华南地区植物考古学证据,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华南地区存在农业起源中心的可能性。关于早期无性繁殖类栽培和农业的方式,在世界其他热带亚热带地区也存在类似的研究和讨论,可以借鉴其中一些有效的研究方法,为华南农业考古工作提供更多的视角。(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18年06期)
王幼平,顾万发[9](2018)在《从现代人出现到农业起源——郑州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展开合作,先后发掘了新密李家沟,新郑赵庄、黄帝口,登封西施、东施、方家沟以及郑州市二七区老奶奶庙等遗址。这些工作在如下叁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一是确立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发展序列;二是发现现代人在中原地区出现与发展的多重证据;叁是填补了本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与农业起源研究的空白。(本文来源于《中原文物》期刊2018年06期)
苏海洋[10](2018)在《原始农业推动甘青地区文明起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明起源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在促使人类社会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中,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是重要推动力量之一。甘青地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区域,从大地湾文化经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至齐家文化,随着原始农业的初创及多样化生产的进展,社会结构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11-12)
农业起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世界叁大农作物起源地为核心,提出粟、黍、水稻等农作物的驯化是中国为世界文明进程作出的最大贡献。还重点讨论了农作物起源地的环境属性,并指出农业最初产生之地并非自然环境最优之处。自然环境的不利是迫使人们放弃采集渔猎、选择通过生产获得食物的原因;而自然条件良好的欧洲平原地带,正是由于动植物资源的充裕而长期处于野蛮状态,滞缓了文明发展的进程。因此,从地理的视角,审度人类的文明进程,起步之处却是环境脆弱地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业起源论文参考文献
[1].陈淳.农业起源的考古学探索——从安诺遗址到圭拉那魁兹洞穴[J].文物春秋.2019
[2].韩茂莉.世界农业起源地的地理基础与中国的贡献[J].历史地理研究.2019
[3].梁晓强.农业的出现与人类语言起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9
[4].赵志军.南稻北粟:中国农业起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5].张梦然.15000年前“农民”全基因组数据出炉[N].科技日报.2019
[6].赵志军.中国农业起源概述[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
[7].李俊.农业起源的考古人口学研究[J].考古.2018
[8].张烨昆.早期华南农业起源的一些讨论[J].农业考古.2018
[9].王幼平,顾万发.从现代人出现到农业起源——郑州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新进展[J].中原文物.2018
[10].苏海洋.原始农业推动甘青地区文明起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