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清时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图,海塘,珐琅,遗址,德化,大禹,古城。
清时期论文文献综述
曾婉然[1](2019)在《浅探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造像背景及审美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时期德化窑发展迅速,作为德化窑瓷雕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观音瓷雕塑像进入顶峰阶段。观音造像底座背景元素有岩石、海水、祥云、莲台、动物、蒲团六大类,题材丰富,充分体现了工匠艺人及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本文来源于《文物鉴定与鉴赏》期刊2019年06期)
巩洪静,贾宏宇[2](2019)在《论宋、清时期“程学”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程颢、程颐世称"河南二程",是理学的奠基人。自"二程"殁后,程氏义理之学几经波折,而后被学者认可。"二程"学说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吸收学者的个人理解,从而逐渐发展为儒学极为重要的一门分支——宋明理学。"二程"的思想作为理学的基础,成为后人研究的重点。南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二程"思想的探究从未停止。近年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二程"思想受到多个学科的关注。(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胡凯富,成超男[3](2018)在《基于“城-郊”形态演变的地域景观研究——以明、清时期的呼和浩特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在城乡建设取得显着成就的同时,也使得我国地域景观风貌的独特性面临巨大挑战。因此文中从风景园林的角度出发,以明、清时期(1572-1911年)的呼和浩特为例,在剖析其"城一郊"形态演变的过程中,探索该区域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的关系,最终总结出该区域地域景观的特点,即阴山为屏、黑水为养;贸易为主、农耕游牧为辅助;召庙林立、寺观遍布以及"姊妹双城"、"城一郊"一体四个方面,以期为今后的城乡建设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风景环境规划)》期刊2018-11-24)
王一丁[4](2018)在《钱塘江海宁段清时期鱼鳞石塘的建筑艺术与文化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钱塘江海宁段清时期临江鱼鳞石塘,横亘于海宁占鳌塔东西两侧,全长约33km,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叁大工程,被誉为"捍海长城"。明代黄光升首创的鱼鳞石塘,是中国古代海塘工程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清代鱼鳞石塘是在明代鱼鳞石塘基础上的发展。其典型代表是从康熙末年至乾隆在海宁、海盐一代修筑的鱼鳞石塘。海塘文化与潮文化密切关联,海塘文化是责任文化,是浙江精神的血肉。(本文来源于《居业》期刊2018年11期)
[5](2018)在《清时期》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时期,统治者对全国基本地图的全面覆盖是非常重视的。康熙皇帝组织传教士和国人测绘的属世界一流水平的《皇舆全览图》,在测绘过程中做出了若干领先于世界水平的创举。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以及清代的洋务运动、变法维新,也都为地图测绘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完成了中国地图测绘及地图学向近现代的转变。(本文来源于《经纬天地》期刊2018年03期)
薛晨鸣[6](2017)在《试论杨贵妃文学形象的历史变迁——以唐宋元清时期的文学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以来,由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李杨爱情"衍生出了不同版本、不同体裁的文学经典,不同历史时期的李杨故事大都交织了爱情主题与历史垂戒、道德臧否与美学同情等范畴的意味。在这其中,杨贵妃的形象历来褒贬不一,在作者—文本—读者-社会这一文学链条上,杨贵妃的文学形象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语义场。对于杨贵妃文学形象历史变迁的探究,不仅是对作者其人和观众心理的深层挖掘,更能部分映射出时代思潮和文化生态特征,进而完成对杨贵妃文学形象经典化历程的探索。(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7年06期)
黎华[7](2016)在《基于空间点模式分析的古城空间分布及演化模式——以山西省新石器至清时期古城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古城遗址的空间分布格局对于历史地理学与环境考古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空间分布模式中的函数选取山西省来研究古城分布规律。用L函数初步判断山西省古城分布的聚集情况,分析古城遗址在何种尺度上聚集,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城分布热点,并研究得出其迁移情况。(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6年06期)
林伟[8](2016)在《盛清时期绍兴地区古迹修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古迹以其内蕴的历史文化意义而受到社会关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古迹的物质载体因为种种原因损毁,但是其文化内涵却保存在人们的历史记忆中。在社会文化环境推动下,人们通过修复或者重建古迹的外在物质载体,使得残存在人们历史记忆中的古迹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中,在这一过程中,古迹的文化内涵被再度发掘甚至被参与古迹修复的修复者重新构建。盛清时期,即康雍乾叁帝统治中国时期,位于浙江宁绍平原以府城为中心的绍兴地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具有文化内涵的古迹被大规模地修缮甚至重建,成为一股具有广泛参与度的社会性风潮。本文旨在通过对盛清时期绍兴地区古迹修复行为的具体分析,讨论在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古迹修复者积极参与到古迹修复行为的根本原因。本文将从四个部分展开讨论:第一部分通过展现盛清时期绍兴地区古迹修复情况,讨论古迹修复行为所具有的全社会普遍参与的特征以及古迹修复所具有的选择性。第二部分通过大禹陵修缮个案分析,展现在民族矛盾背景下,通过大禹陵的修缮,清廷统治者利用大禹圣君和治水英雄影响,树立其政权统治正统性、合理性、权威性。第叁部分通过府学宫修缮个案分析,展现在儒学正统的社会环境和清廷崇儒文化政策影响下,通过府学宫的修缮,府学宫的修复者得以表达其文化价值取向以及获得现实利益。第四部分通过青藤书屋修缮个案分析,展现在徐渭声名日隆的情况下,山阴陈氏家族通过青藤书屋的修缮,构建与徐渭这一文化名人的跨时空关联,为家族获得社会声望、社会地位以及家族形象等方面的利益。(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4-01)
苏阳,李理[9](2016)在《盛清时期的宫廷珐琅大器》一文中研究指出珐琅器是中国古代优秀的传世文物,其制造工艺虽出现较晚,直至元代才由西亚地区传入中土,但它很快与中国传统工艺相结合,融入中原文化之中,生产出品种多样、色彩绚烂、图案丰富的各类制品。特别是在明清宫廷中,珐琅器工艺大放异彩,得到皇室成员的特殊喜爱。在多代皇帝的亲自干预甚至参与下,宫廷珐琅器生产得到迅猛发展,研制出许多珐琅器新品,最终使景泰蓝珐琅器这一后起之秀得以跻身于传统器物之列,(本文来源于《收藏家》期刊2016年02期)
姜莉莉,齐清文,赵锴[10](2016)在《中国明、清时期黄河和京杭大运河地图的特征与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京杭大运河则担负着河运的重要职责,其重要性决定了古代关于黄运工程及其治理的地图数量繁多。本文旨在通过对大量明、清时期黄河、京杭大运河水利地图的梳理,对明、清时期水利地图的载体形式、表现形式和绘制特点进行剖析,并探讨其在地理学、地图学、水利学方面的应用价值和研究价值。明、清时期的黄河、京杭大运河地图,从载体形式来分,主要分为水利典籍(志书、图说)附图和绘本舆图2类:前者多为示意性地图,画法比较简单,只起到辅助说明水利典籍的作用;后者多采用山水形象画法绘制,多为长卷展开景物再现式地图,其主要特点是形象直观。其采用的"对景法"地图表现形式(即所绘黄河、京杭大运河两岸各类地物要素均朝向河流中心线),容易引起读者的视觉共鸣,轻松构筑被描画事物的整体画面。从表现形式和绘制特点来看,明、清时期还出现了另外2类地图:计里画方类地图和经纬度实测地图,但由于其实用性和艺术性不如山水形象画法地图,因此,这2类地图在明、清并没有得到广泛普及。但从功能和价值而言,不论是长卷展开式古地图、计里画方类古地图,还是经纬度实测地图,对于古地图史、历史地理学、古代水利研究,对如今的地图、水利、地理学研究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瑰宝。(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清时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程颢、程颐世称"河南二程",是理学的奠基人。自"二程"殁后,程氏义理之学几经波折,而后被学者认可。"二程"学说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吸收学者的个人理解,从而逐渐发展为儒学极为重要的一门分支——宋明理学。"二程"的思想作为理学的基础,成为后人研究的重点。南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二程"思想的探究从未停止。近年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二程"思想受到多个学科的关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清时期论文参考文献
[1].曾婉然.浅探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造像背景及审美特征[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
[2].巩洪静,贾宏宇.论宋、清时期“程学”的发展[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
[3].胡凯富,成超男.基于“城-郊”形态演变的地域景观研究——以明、清时期的呼和浩特地区为例[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风景环境规划).2018
[4].王一丁.钱塘江海宁段清时期鱼鳞石塘的建筑艺术与文化价值[J].居业.2018
[5]..清时期[J].经纬天地.2018
[6].薛晨鸣.试论杨贵妃文学形象的历史变迁——以唐宋元清时期的文学为中心的考察[J].语文学刊.2017
[7].黎华.基于空间点模式分析的古城空间分布及演化模式——以山西省新石器至清时期古城为例[J].城市地理.2016
[8].林伟.盛清时期绍兴地区古迹修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9].苏阳,李理.盛清时期的宫廷珐琅大器[J].收藏家.2016
[10].姜莉莉,齐清文,赵锴.中国明、清时期黄河和京杭大运河地图的特征与价值[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