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业化论文-王智勇

重工业化论文-王智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重工业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东北现象,重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

重工业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智勇[1](2018)在《市场化、重工业化与“新东北现象”——基于东北37个地级市1989—2012年面板数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东北现象"反映了东北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持久性结构问题,突出表现为市场化程度低、重工业主导的产业结构和行政主导的城镇化,其结果是经济增长的脆弱性高。本文基于东北37个地级市1989—2012年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回归分析方法,得出结论: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长期依赖第二产业的相对扩张和增长,而第一和第叁产业则相对萎缩;振兴东北系列专项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东北工业化的持续扩张,使经济增长更加依赖第二产业,增加了经济增长的脆弱性。东北重工业导向的产业发展战略阻碍了城镇化,城镇化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市场化和对外开放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机制,然而东北地区市场化程度低,难以根本改变产业结构。为了促进东北经济的发展,应充分发挥东北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以新技术和智能制造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并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此外,还应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融入国际市场,推动市场机制转变。(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范志勇,宋佳音,黄泽清[2](2018)在《对外开放、内外需产品价格剪刀差与中国重工业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中国经济结构变迁的大背景下分析了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重工业化进程的影响。通过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重工业化成败的原因以及中国经济转型与主流经济学理论之间的差异,我们认为对外开放在我国重工业化进程中的最重要的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解决了重工业化对就业的排斥,二是加速重工业资本积累过程。对外开放促进资本积累的主要渠道并非通过吸引外资而是通过内外需产品剪刀差扭曲要素收入分配,使收入分配倾向于资本要素从而加速资本积累过程。(本文来源于《政治经济学评论》期刊2018年04期)

王智勇[3](2018)在《重工业化、城镇化与东北问题——基于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增长的一个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东北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速的陡然下滑和城市人口的大量流失,这与东北经济发展中的特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重工业化抑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使得就业增长缓慢,行政主导的城镇化导致城镇人口规模不足,城镇化质量不高。回归分析表明,黑龙江省县域工业化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在衰减,而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效果不足,并且工业化和城镇化缺乏关联机制,导致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市场化程度低,难以突破固有瓶颈。为了促进东北经济的发展,应立足于增强造血能力,积极利用新产业、新业态和互联网+,推进制度建设以保障市场化进程。(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辑刊》期刊2018年01期)

盘和林[4](2016)在《东北振兴可从“重工业化”寻找内生动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对媒体说,经济下行压力越大,越要坚定不移调结构。近一两年来,东北地区调结构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方面仍有很大调整空间。比如,轻重工业比例仍然不合理、民营经济占比有待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体量依(本文来源于《中国商报》期刊2016-12-21)

陈忠暖,高权,王帅,杨嘉聪[5](2016)在《中国重工业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我国新一轮重工业化的现实出发,基于2006—2013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结合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的方法,在同时考虑时间滞后和空间异质性的情况下,对重工业发展是否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进行重新验证。在考虑重工业内部差异的前提下,研究发现:(1)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省际层面上城乡收入差距空间布局不合理的趋势仍在加剧;(2)装备制造型重工业在当期会对城乡收入差距起扩大作用,但随着其关联和间接效应的发挥,这种扩大效应会在时间滞后模型中逐渐被抵消。在考虑空间异质性的前提下,装备制造型重工业的发展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3)资源开采和加工型重工业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且在东北地区更为显着。同时还发现城镇化对降低城乡收入差距有显着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显着性在东西部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6年07期)

卢松浩,朱启贵[6](2014)在《重工业化、人均实际GDP与碳强度——基于省级面板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Driscoll—Kraay的稳健性估计方法分析了中国碳强度与重工业比重以及人均实际GDP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碳强度与人均实际GDP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负相关关系,同时,碳强度下降的速度是先随人均实际GDP提高而加快随后又放缓的的这样一个倒U型关系。(2)重工业比重同碳强度之间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回归系数比较大,说明重工业比重对于我国碳强度的影响比较大,通过降低重工业比重有助于降低我国的碳强度。(本文来源于《上海管理科学》期刊2014年03期)

赵佳佳,王建林[7](2014)在《中国新一轮重工业化成因与影响——基于省级数据的经验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21世纪后中国重工业增长速度显着加快,关于这一轮重工业化的成因和影响存在较多争议,本文使用30个省级行政区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收入提高带来了重工业化"的观点存在夸大成分;政府干预在这一轮重工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民营企业的参与对重工业化发挥了一定作用;重工业化没有影响到总体从业人员增长,也没有影响到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增长,没有证据表明重工业化会恶化就业。(本文来源于《上海经济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张广辉,魏建[8](2013)在《土地红利分配:“重工业化、轻城镇化”到“工业化、城镇化并重”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界定了土地红利的基本概念,进一步对土地红利叁个分配主体所获土地红利份额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认为当前的土地红利分配为"重工业化、轻城镇化"格局,改革的方向应为"工业化、城镇化并重"方式。进一步认为长期内通过工业化吸收农民工作进增加收入的补偿方式要好于短期内给予农民一次性较高补偿的方式。(本文来源于《经济学家》期刊2013年12期)

舒银燕[9](2013)在《资本深化、重工业化、技术进步与西部地区工业就业增长——基于Panel-data模型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1~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西部地区工业资本深化、重工业化和技术进步对工业就业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重工业化对就业的负面影响最大,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产生的负面效应相对较小,负面影响最小的是工业资本深化。统计分析表明,在2004~2010年期间,西部地区工业的资本——劳动比逐步下降,未表现出资本深化,但重工业化趋势明显,技术进步明显。为提高工业增长的就业效应,西部地区应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调整工业内部结构,把技术进步的重点放在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上,通过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扩大产业规模,形成就业扩张效应。(本文来源于《工业技术经济》期刊2013年06期)

王朱莹[10](2013)在《“节能环保”领跑主题投资》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重工业化发展模式曾为中国经济创造震撼世界的高增长纪录,但成本提升、产能过剩和需求增速大幅放缓,以及对环境、资源的巨大破坏和损耗正在倒逼中国工业化的升级和结构转型。管理层顺应经济发展需求重提“新型工业化”,其新在于“节能、环保、生产效率高、国际竞争力(本文来源于《中国证券报》期刊2013-01-04)

重工业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在中国经济结构变迁的大背景下分析了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重工业化进程的影响。通过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重工业化成败的原因以及中国经济转型与主流经济学理论之间的差异,我们认为对外开放在我国重工业化进程中的最重要的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解决了重工业化对就业的排斥,二是加速重工业资本积累过程。对外开放促进资本积累的主要渠道并非通过吸引外资而是通过内外需产品剪刀差扭曲要素收入分配,使收入分配倾向于资本要素从而加速资本积累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工业化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智勇.市场化、重工业化与“新东北现象”——基于东北37个地级市1989—2012年面板数据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8

[2].范志勇,宋佳音,黄泽清.对外开放、内外需产品价格剪刀差与中国重工业化[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

[3].王智勇.重工业化、城镇化与东北问题——基于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增长的一个解析[J].社会科学辑刊.2018

[4].盘和林.东北振兴可从“重工业化”寻找内生动力[N].中国商报.2016

[5].陈忠暖,高权,王帅,杨嘉聪.中国重工业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6

[6].卢松浩,朱启贵.重工业化、人均实际GDP与碳强度——基于省级面板数据[J].上海管理科学.2014

[7].赵佳佳,王建林.中国新一轮重工业化成因与影响——基于省级数据的经验证据[J].上海经济研究.2014

[8].张广辉,魏建.土地红利分配:“重工业化、轻城镇化”到“工业化、城镇化并重”的转变[J].经济学家.2013

[9].舒银燕.资本深化、重工业化、技术进步与西部地区工业就业增长——基于Panel-data模型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3

[10].王朱莹.“节能环保”领跑主题投资[N].中国证券报.2013

标签:;  ;  ;  ;  

重工业化论文-王智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