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硅烷,乙烯基,苯乙烯,疏水,树脂,有机硅,氰酸。
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论文文献综述
祝保林,周胜波,杨强[1](2018)在《SiC改性氰酸酯树脂/叁甲氧基乙烯基硅烷材料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叁甲氧基乙烯基硅烷偶联剂(A–171)对SiC粉体进行表面改性,制备了氰酸酯(CE)/SiC复合材料。研究了SiC含量对复合材料的静态力学性能、电绝缘性能、导热性能和摩擦性能的影响,以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材料的断面形貌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适量SiC粉体的引入能有效改善CE复合材料的静态力学性能、耐磨性和导热性能,且复合材料仍保持良好电绝缘性能。当SiC粉体含量为8%时,复合材料冲击强度为15.81kJ/m~2,比纯CE提高了89.6%;当SiC粉体含量为6%时,复合材料弯曲强度为136.68MPa,比纯CE提高了67.6%;当SiC的质量分数在8%时,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达到1.28 W/(m·K),增大4.6倍;复合体系的介电常数随SiC的质量分数增大而增大,但SiC粉体含量在10%以内时,复合材料仍能保持良好的电绝缘性能。当SiC的质量分数在8%时,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为0.26,比纯CE降低43.5%;当SiC的质量分数在7%时,复合材料的磨损率为1.21×10–6mm3/(N·m),比纯CE耐磨性提高了77.5%。从综合性能考虑,当复合体系中经A–171表面处理后的SiC粉体含量在8%时,复合材料性能最佳。(本文来源于《工程塑料应用》期刊2018年10期)
翁莉,徐丹[2](2017)在《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改性氟碳树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有机硅单体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对氟碳树脂进行改性,考察有机硅单体的含量对树脂硬度、耐沾污性以及耐热性能的影响。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热失重分析仪等对改性树脂的结构、耐热性进行表征,利用测厚仪、硬度计、光学接触角测试仪对改性树脂的应用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改性氟碳树脂使其力学性能和抗沾污性均得到提升,mFC︰mA-171=10︰4时具有最佳的力学性能和抗沾污性。(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7年15期)
胡玉倩,董红,伍川,蒋剑雄,邵方君[3](2017)在《二烷氧基硅烷-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组成的二元体系的密度与折光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常压下测定了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甲基乙烯基二乙氧基硅烷与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这3个二元体系在298.15K、303.15K、308.15K、313.15K及318.15K下的密度和折光率,建立了这3个二元混合体系的密度与组成和温度关系的计算方程.(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陈飞,张鑫,王亚娟,李亚,邵双喜[4](2015)在《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改性植鞣皮粉》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不同目数的植鞣革废弃物粉体为原料,以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为改性剂,借助于差示量热扫描仪、热重分析等表征手段,研究粉体目数对改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粉体材料的含湿量及最大吸湿量均会随粉体粒径的降低而降低,其中有硅烷存在的体系,粉体的最大吸湿量及最大吸水量均较无硅烷复合的样品低;目数增加,皮粉的流动性变好,且硅烷复合改性后流动性增加;硅烷复合改性后,皮粉的热稳定性也有一定的改善。(本文来源于《中国皮革》期刊2015年18期)
杨辉,陈飞[5](2015)在《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对二氧化硅的超疏水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VTMO)为改性剂,以氨水为p H调节剂制备改性二氧化硅(Si O2)超疏水材料。通过CA、FTIR和SEM对材料接触角、组成和形貌进行表征。考察了VTMO与Si O2的比例、反应时间、干燥时间对改性二氧化硅超疏水材料接触角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VTMO可在较短时间内改性二氧化硅制备出超疏水二氧化硅粉体,VTMO与Si O2比例对改性Si O2粉体的水接触角和微观二重结构有明显影响,而反应时间和干燥时间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武江红,杜志平,台秀梅,赵永红,王天壮[6](2013)在《乙烯基叁(β-甲氧基乙氧基)硅烷原位改性纳米SiO_2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正硅酸乙酯为原料,通过改进的St.o.ber法制备纳米SiO2悬浮液,利用乙烯基叁(β-甲氧基乙氧基)硅烷对纳米SiO2粒子进行原位表面改性,考察偶联剂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产品亲油化度和吸水率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透射电镜和水接触角等手段对改性前后的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纳米SiO2的分散性得到改善,疏水性明显增强;较优的合成条件确定为:改性剂用量为总反应溶剂用量的8%,78℃回流反应6 h。(本文来源于《中国粉体技术》期刊2013年04期)
汪玉林[7](2013)在《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的绿色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硅材料因具有独特的性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其中的硅烷偶联剂就是一类具有特色的化合物,可以将有机物和无机物经过化学键合偶联于一体。硅氢加成反应是有机硅化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可以合成硅烷偶联剂、含官能团的有机硅单体和聚合物等。本论文系统的从实验室小试规模和工厂实际中试规模研究了乙炔和叁甲氧基硅烷硅氢加成合成硅烷偶联剂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在小试研究中,自制了氯铂酸/异丙醇-吩噻嗪和氯铂酸/乙烯基环体两种均相催化剂,对比了两种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同时讨论了反应温度、乙炔流量、催化剂中铂含量和叁甲氧基硅烷的滴加速度对于反应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氯铂酸/异丙醇-吩噻嗪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均优于氯铂酸/乙烯基环体催化剂,反应较适宜的温度为80-90℃,乙炔流量控制在80 mL/min、催化剂中铂含量为6.45 ppm和叁甲氧基硅烷的滴速控制在1/5~1/7 drop/s时反应收率达到极大值。同时,采用浸渍法自制了SiO2、活性C和SBA-15分子筛负载Pt催化剂,对比分析了不同负载型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以及考察了叁种催化剂的回收利用性能。结果表明,SiO2负载Pt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优于其余两种,且在使用四个循环后,叁种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均没有明显的变化。中试试验中,针对小试是鼓泡法存在的弊端,工艺上进行了优化创新:1、根据整个反应是体积缩小的反应,中试生产设计在低压反应塔密闭系统中进行,没有尾气排放,与鼓泡法相比,避免了含硅烷乙炔的回收困难问题。原料利用率高、工艺环保;2、针对气液反应特点,增加反应比表,设计循环塔式反应器乙炔加成法工艺,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3、针对反应热转移难问题,创新采用外循环冷却工艺控制反应温度,实现产能的大幅度提升;中试还进一步研究了催化剂、催化剂浓度、反应温度和叁甲氧基硅烷的进料量等反应工艺参数对反应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氯铂酸/异丙醇-吩噻嗪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均优于氯铂酸/乙烯基环体催化剂,反应较适宜的温度为80-90℃、催化剂中铂含量为4 ppm和叁甲氧基硅烷的滴速控制在100 L/h时反应收率达到极大值。对比了传统醇解法和本论文研究的硅氢加成制备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的工艺特点,分析了工艺中存在的安全环保问题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中试合成的产品经过检测后合格,得到了客户的好评。(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5-01)
张震乾,袁贵升,吉祥,何剑虹[8](2013)在《苯乙烯和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苯乙烯(St)为单体,二硫代萘甲酸异丁腈酯(CPDN)为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试剂,合成大分子链转移剂,再加入不同质量的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A171),得到嵌段比不同的共聚物P(St-b-A171)。通过核磁共振谱仪1 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动态力学分析仪DMA和接触角等方法对P(St-b-A171)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nSt/nA171嵌段比从1∶0.15增加到1∶0.45,P(St-b-A71)数均分子量从10400增加到14000,PDI指数从1.42增加到1.58;聚合物成膜后接触角由78.4°增加到89.6°。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论,RAFT合成嵌段共聚物的嵌段比对P(St-b-A171)性能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高分子通报》期刊2013年03期)
马梅红,王瑜刚,谭军,王华金[9](2011)在《乙烯基叁(β-甲氧基乙氧基)硅烷的合成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乙烯基叁氯硅烷(ViSiCl_3)、甲醇(MeOH)及乙二醇甲醚为主要原料,采用醇解、酯交换两步反应合成了ViSi(OEtOMe)_3。确定了其最佳醇解反应条件为:n(ViSiCl_3):n(MeOH)为1:3.6,反应温度为80℃,在此条件下中间体ViSi(OMe)_3收率在85%左右;最佳酯交换反应条件为:n(ViSi(OMe)_3):n(乙二醇甲醚)为1:3.6,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1.5~2.0h,产物ViSi(OEtOMe)_3酯交换的单程收率可达到92%。最后采用GC-MS法对最终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本文来源于《精细与专用化学品》期刊2011年07期)
于宏燕,曾心苗,相艳,赵新青[10](2010)在《PTFE辐射接枝对苯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制备质子交换膜》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聚四氟乙烯(PTFE)膜室温下共辐射接枝单体p-苯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StSi),之后经磺化和水解缩聚制备了含有亲水性的—Si—O—Si—交联结构和Si—OH基团的质子交换膜.研究了溶剂、吸收剂量、吸收剂量率以及单体浓度等参数对接枝率的影响,并对质子交换膜的离子交换容量(IEC)、吸水性、尺寸稳定性及电导率等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接枝率随吸收剂量和单体浓度增加而增加,采用<3mol·L-1的单体浓度减少均聚物;吸收剂量率为10~43Gy·min-1时,接枝率随剂量率变化不明显;以甲苯做溶剂可获得较高接枝率并保持膜的机械强度;IEC值、吸水性和电导率随接枝率增加而增大,是—SO3H、—Si—O—Si—交联结构和Si—OH基团共同作用的结果.接枝率72.5%时膜的IEC值为1.53mmol·g-1,高于Nafion117(0.89mmol·g-1),90℃吸水率为63%,尺寸稳定(优于Nafion117),质子电导率达1.5×10-2S·cm-1,获得了低于Nafion117的甲醇透过性,接枝率50.1%时甲醇透过系数0.82×10-6cm2·s-1.(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0年07期)
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取有机硅单体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对氟碳树脂进行改性,考察有机硅单体的含量对树脂硬度、耐沾污性以及耐热性能的影响。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热失重分析仪等对改性树脂的结构、耐热性进行表征,利用测厚仪、硬度计、光学接触角测试仪对改性树脂的应用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改性氟碳树脂使其力学性能和抗沾污性均得到提升,mFC︰mA-171=10︰4时具有最佳的力学性能和抗沾污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论文参考文献
[1].祝保林,周胜波,杨强.SiC改性氰酸酯树脂/叁甲氧基乙烯基硅烷材料的制备[J].工程塑料应用.2018
[2].翁莉,徐丹.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改性氟碳树脂的研究[J].广州化工.2017
[3].胡玉倩,董红,伍川,蒋剑雄,邵方君.二烷氧基硅烷-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组成的二元体系的密度与折光率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4].陈飞,张鑫,王亚娟,李亚,邵双喜.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改性植鞣皮粉[J].中国皮革.2015
[5].杨辉,陈飞.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对二氧化硅的超疏水改性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15
[6].武江红,杜志平,台秀梅,赵永红,王天壮.乙烯基叁(β-甲氧基乙氧基)硅烷原位改性纳米SiO_2的制备与表征[J].中国粉体技术.2013
[7].汪玉林.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的绿色合成研究[D].浙江大学.2013
[8].张震乾,袁贵升,吉祥,何剑虹.苯乙烯和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及表征[J].高分子通报.2013
[9].马梅红,王瑜刚,谭军,王华金.乙烯基叁(β-甲氧基乙氧基)硅烷的合成工艺研究[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1
[10].于宏燕,曾心苗,相艳,赵新青.PTFE辐射接枝对苯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制备质子交换膜[J].高分子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