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律分散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散,系统,角色,电网,控制器,算法,电气化铁路。
自律分散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王皓界,韩民晓,Josep,M.Guerrero,栾文鹏[1](2016)在《基于自律分散系统的直流微电网稳定控制器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储能的直流微电网稳定控制器(stability controller,SC)在直流微电网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孤网轻载条件下多台SC同时运行会引起较大的换流损耗。为了提高多SC并联运行时的全局效率,提出了基于自律分散系统的优化方案,各SC通过逻辑运算迭代算法得到全局SC信息,再结合本地直流母排电压信息调节SC运行数量及其下垂曲线特性,在保证直流微电网并网、孤网条件下稳定运行的同时对各换流器输出电流进行实时调节,使运行的SC都工作在效率最高点附近,实现SC效率的全局优化。通过优化,各SC能够根据直流母排电压自适应调节其下垂特性,并且负载越轻,优化效果越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范锟,肖明清,陈利安,王加祥[2](2013)在《基于自律分散系统的自动测试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自律分散系统的概念和体系结构;按照通用化、模块化的原则构建了基于自律分散系统的自动测试系统,采用双环型结构,节点具有两个链接:环内链接(构成正常时能利用的环型传输通路)和环间链接(构成发生故障时能利用的环型传输通路);设计了通用测试仪器、专用测试仪器和可重构测试接口适配器,以LAN连接仪器,系统具有较强的扩展能力;采用面向对象框架的技术描述软件结构;采用该方法构建的测试系统具有扩展性、容错性、在线维护性和开放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期刊2013年09期)
姚兰,桂勋,谭永东[3](2012)在《基于自律分散系统的通信中间件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自律分散中间件的逻辑抽象结构和概念,提出了具有高可靠性和容错性的自律分散中间件物理结构,并详细讨论了中间件采用的各项关键技术:为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应用系统设计技术,提出了可支持多种通讯方式的归一化句柄编程模型和基于通信句柄的信息映射机制;为实现自律分散网络的在线扩展和在线维护特性,提出了广义混合队列模型;为实现自律分散网络的在线容错特性,提出了叁阶段生存信号确认算法和基于发布定购模型的可靠组播通信算法。通过构建10个节点的分散系统,验证了自律分散网络的系统特性。(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马天虎[4](2011)在《基于角色自律分散系统的微电网确信性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电网技术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应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在系统的分析了微电网发展所面临的技术问题与角色进化需求基础上,对微电网中的分布式能源单元定义了叁种角色类型,并引入确信性系统的概念内涵,从面向系统的确信性研究视角,提出了微电网系统的确信性概念。确信性的微电网系统具有支持分布式能源单元根据自身运行信息,外部潮流信息,实时电价信息进行角色自律,并同时支持整体微电网系统运营策略动态演化的系统高级属性。其中角色自律包括功能进化,角色转换,角色协调叁个技术层面。运营策略的演化包括市场规则,定价机制,管理模式叁个策略层而。其次,基于所提出的微电网确信性概念,引入角色自律分散系统的核心思想构建了微电网确信性技术框架。这一框架包括基于角色自律分散系统的微电网确信性控制策略框架,基于角色自律分散系统的微电网保护系统自律重构概念模型,与微电网格局进化概念模型。最后,在基于PSCAD/EMTDC仿真平台下对所提出的微电网确信性控制策略框架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中,首先验证了所设计的微电网系统的有效性,其次,将分布式能源单元进化为具有PQ与U/f两种控制模式的自律个体,并移去传统发电单元,在微电网不同的运行状态下分析了网络运行的稳定性,研究了分布式能源单元在微电网并网与孤岛两种运行模式下自律表达不同的控制模式来保证整体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通过潜在控制模式的自律表达给微电网的无缝切换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验证了所提微电网控制策略的确信性。(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1-05-01)
钟声,张百海[5](2010)在《基于自律分散系统方法的一种WSNs路由学习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随机散播节点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策略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个通过学习方法计算节点路由的算法。该方法计算路由时,只需要与邻接点交流少量信息,通过深度优先搜索策略,并结合节点路由历史经验,选择路搜索下一节点。该方法体现了分散自律系统方法和分布估计学习算法结合的优越性。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是一个快速高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科学》期刊2010年09期)
褚晓锐[6](2009)在《自律分散系统特性与体系结构及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生物学的角度,基于自律可控性和自律可协调性描述自律分散系统的定义及其子系统属性,从自律分散系统的模型角度,得到自律可控性、自律可协调性和同构性的内涵,分析了自律分散系统的体系结构,得到自律分散系统技术具有在线容错、在线扩展和在线维护的优越性。伴随工业系统的大规模化和复杂化,在系统的建造和运行中要求具有在线容错、在线扩展和在线维护的性能,自律分散系统在地铁监控系统、铁路运输自动化系统、电力系统输电环节、牵引变电站自动化以及柔性供电等方面获得了初步应用,降低了控制系统的复杂程度,提高了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控制需求。(本文来源于《自动化与仪表》期刊2009年05期)
谭永东,钱清泉[7](2008)在《角色自律分散系统的RN-C形式化描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为角色自律分散系统的建模提供一种形式化方法,为形式化验证奠定基础。角色随时空变化的动态表达取决于系统的自律度和环境条件。在对几类系统自律性的度量指标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内部视点和外部视点2个角度,以及行为层、协调层和规范层3个层次,定义了角色自律度矩阵;提出了角色规范-条件(RN-C)形式化描述方案,包括角色、角色空间、规范、角色转换、行为条件等基本要素。应用RN-C方案,建立了角色行为状态的自激状态声明和受控状态声明的形式化描述;给出了角色域与数据域双重驱动体系结构中的行为原语描述,包括操作行为原语、请求行为原语、改变行为状态原语、角色仲裁行为原语;实现了角色自律分散系统行为的形式化描述。指出基于分层有限自动机的角色演化建模,环境依存度与规范-条件的映射关系等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谭永东[8](2007)在《自律分散系统动态进化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律分散系统(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ystem,ADS)技术经过近20年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国际学术交流以及标准化工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ADS的前提是系统应用环境的动态变化性和系统结构的对等性。这一前提隐含着当前子系统的集合构成一个系统,因而系统的时间、空间尺度不是在设计阶段决定的,而是在运行阶段动态变化的。人工进化功能、潜在功能和自我进化功能随时空动态进化表达技术的研究,构成ADS叁个新的研究方向:异构自律分散系统、角色自律分散系统和智能自律分散系统。本文以解决ADS系统的时空动态进化问题为目标,从异构数据层、异构应用系统集成层和潜在功能时空动态进化表达层研究相关技术。重点研究内容包括:异构数据共存条件下,支持通信服务质量的自律分散通信协议;异构自律分散系统集成时,实现数据过滤的网关系统集成模型及其评价技术;实现功能时空动态进化的角色自律分散系统体系结构及其关键实现技术;角色自律分散系统的形式化描述方法。在支持通信服务质量的自律分散通信协议研究方面,研究一个支持通信服务质量的自律分散协议---QoS-ADP。在分析测控系统数据语义的基础上,定义测控系统的通信服务质量;建立一种有效的数据自描述机制,实现数据的时间、精度等属性的自描述;讨论数据的过虑和仲裁机制;讨论基于以太网和基于CAN总线的二类实现技术,并进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QoS-ADP协议实现了数据传输实时性与可靠性的折衷、数据的自律选择。采用冗余节点,异构精度数据源选择等方式可以实现系统容错,在数据级实现了系统的动态进化。在异构自律分散系统集成模型研究方面,建立网关系统模型,讨论信息的路径长度优化技术,设计网关系统的数据过滤协议和数据过滤算法,建立网关系统数据流量模型、工作能力模型,通过仿真计算评价网关系统的工作能力。仿真计算表明,网关系统工作能力全面优于单节点网关、故障切换网关和定时切换网关,可适用于异构自律分散系统的综合集成,在异构应用级实现了系统的动态进化。在角色自律分散系统体系结构及其关键实现技术研究方面,提出自动化系统新的设计开发理念和方法;提出角色域与数据域双重驱动体系结构(RDDA)模型;提出一种改进的局部分簇算法(ILCA),实现类似于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组态配置文件实现策略和机制的分离,角色仲裁实现控制中心角色转移和子站角色转移,动态加载机制实现系统的动态更新和同步。仿真试验表明,角色域与数据域双重驱动体系结构RDDA,是一种支持系统进化的、与策略无关的系统构造方法,实现了策略与机制分离,功能表达与功能分离,同时实现了对土/从结构,客户/服务器结构和对等结构的统一描述,可提高系统的快速重组、动态可重构水平。展示了RDDA结构的技术可行性和潜征应用前景。在角色自律分散系统形式化描述方法研究方面,提出角色自律度描述矩阵,RN-C方案。给出角色、角色空间、角色行为状态的形式化描述。采用RN-C方案对RDDA结构中的行为原语进行描述。建立角色UML状态图及其转移标记系统,角色自动机/扩展分层自动机模型。角色自律度描述矩阵,提供了一个系统宏观视图,适用于系统分析阶段。RN-C描述方案,建立了角色与行为的关系,以及与RDDA的映射关系,显示了对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有效性。UML状态图实现了ROADS角色与行为的分层并行复合建模,对指导系统分析、设计与实现有重要价值。复合函数γ描述了RA与AA之间的层次复合关系,组态/格局描述了RoADS多个Agent之间角色转移的并发行为,实现了角色与行为的分层并行复合关系的建模表达。初步构成了一个角色自律分散系统形式化描述框架,为基于EHA的形式化验证、系统自动生成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7-04-01)
谭永东,钱清泉[9](2007)在《角色自律分散系统概念及体系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等角度综述自律分散系统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归纳出系统潜在功能的自律表达应用模式。对自动化系统进行多层次抽象,明确了集中式、客户/服务器和自律分散结构的适应领域,明确了系统功能及其表达方式的时空关系。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包括固定功能、人工进化功能、潜在功能和自我进化功能;系统功能表达方式的时空关系有时空不变、时间可变和时空可变3种。对系统潜在功能的自律(时空可变)表达模式进行提炼,定义角色自律分散系统的概念。提出角色域与数据域双重驱动的角色自律分散系统的体系结构,角色和数据通过角色域与数据域进行交互,角色自律控制器实现角色转换的协调,数据仲裁器确保分散环境中的数据一致性,角色/功能/对象调度器分别实现系统角色,功能和对象的调度与激活。将角色自律分散系统体系结构应用于铁路调度系统中,表明技术上是可行性的。(本文来源于《中国铁道科学》期刊2007年01期)
刘志刚,张友刚,钱清泉[10](2001)在《自律分散系统在电气化铁路监控系统中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电气化铁路监控系统所存在的问题 ,简单介绍了自律分散系统 (ADS)的概念和构成 ,并对其特点和技术指标等方面作了说明。分析了传统电气化铁路监控系统存在的缺陷 ,对自律分散系统在电气化铁路监控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并给出了基于自律分散系统的ATOS结构简单示意图(本文来源于《电力自动化设备》期刊2001年10期)
自律分散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析自律分散系统的概念和体系结构;按照通用化、模块化的原则构建了基于自律分散系统的自动测试系统,采用双环型结构,节点具有两个链接:环内链接(构成正常时能利用的环型传输通路)和环间链接(构成发生故障时能利用的环型传输通路);设计了通用测试仪器、专用测试仪器和可重构测试接口适配器,以LAN连接仪器,系统具有较强的扩展能力;采用面向对象框架的技术描述软件结构;采用该方法构建的测试系统具有扩展性、容错性、在线维护性和开放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律分散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王皓界,韩民晓,Josep,M.Guerrero,栾文鹏.基于自律分散系统的直流微电网稳定控制器优化设计[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
[2].范锟,肖明清,陈利安,王加祥.基于自律分散系统的自动测试系统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3
[3].姚兰,桂勋,谭永东.基于自律分散系统的通信中间件研究与实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
[4].马天虎.基于角色自律分散系统的微电网确信性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5].钟声,张百海.基于自律分散系统方法的一种WSNs路由学习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0
[6].褚晓锐.自律分散系统特性与体系结构及应用分析[J].自动化与仪表.2009
[7].谭永东,钱清泉.角色自律分散系统的RN-C形式化描述方法[J].铁道学报.2008
[8].谭永东.自律分散系统动态进化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9].谭永东,钱清泉.角色自律分散系统概念及体系结构[J].中国铁道科学.2007
[10].刘志刚,张友刚,钱清泉.自律分散系统在电气化铁路监控系统中应用研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