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光电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光电,性能,薄膜,结构,纳米,磷灰石,磁控溅射。
光电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高立华,高松华,陈礼炜[1](2019)在《不同氮氧比对N掺杂ZnO:Al薄膜结构及光电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不同氮氧比条件下,经过退火处理制备了N掺杂ZnO∶Al薄膜。对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XRD)、探针扫描显微镜(FAM)、透过率和电阻测试。结果表明:薄膜表面呈现柱状结构,当氮氧比为9∶1时,c轴择优取向最强。在可见光(500~800 nm)范围内,平均透过率都达到了90%以上。随着氮氧比增大,薄膜电阻先增大后减小,后又略微增大。当氮氧比由3∶1增加到9∶1时,由于N作为施主和受主掺杂的浓度不同,薄膜实现了由n型导电转变为p型导电。(本文来源于《新乡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胡树贞,莫月琴,丁蕾,王志成[2](2019)在《基于光电原理的数字日照计性能比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传感器设计原理及数据处理算法等方面介绍了一种利用光电管原理测量日照时数的数字日照计,并在辽宁喀左和云南丽江开展对比观测试验。通过对数字日照计、直接辐射表及暗筒式日照计进行平行比对分析,比较了几种测量方式之间观测结果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光电原理的数字日照计能够连续、自动、准确地获取日照时数,而业务上使用的暗筒式日照计的测量结果明显偏高。(本文来源于《气象水文海洋仪器》期刊2019年04期)
和泽田,刘森,钟义,陈代梅,丁浩[3](2020)在《BiPO_4/石墨烯光电极的制备及其光电催化性能(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电催化(PEC)氧化法是一种使用半导体电极材料在光和电的共同作用下处理水中有机污染的有效方法.在PEC工艺中,施加偏压不仅可以利用电催化对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而且在偏压作用下,光生电子-空穴对能够得到有效的分离和传输,从而大大提高了机物污染物的去除速率.尽管PEC技术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但是能量转换效率仍然无法满足实际应用.因此,开发具有优异性能,良好稳定性和低成本的光电极材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研究工作.本文采用两步电沉积法制备了BiPO_4纳米棒/还原氧化石墨烯/FTO复合光电极(BiPO_4/r GO/FTO).电镜结果表明,电沉积制得的纳米棒状磷酸铋均匀负载在石墨烯纳米片层表面.采用甲基橙为模型体系,考察了复合光电极的光电催化活性.BiPO_4/r GO/FTO复合电极的光电催化降解速率是BiPO_4/FTO光电极的2.8倍,显示出优良的光电催化活性.实验进一步研究了工作电压和BiPO_4沉积时间对甲基橙光电降解性能的影响.最佳的BiPO_4沉积时间为45 min,最佳工作电压为1.2 V.捕获实验和ESR实验表明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化物自由基(·O2~-)是该电极的主要活性物种.BiPO_4/r GO/FTO复合电极经过四次循环实验后其降解甲基橙效率保持不变,显示出高稳定性,采用光电流,交流阻抗及其荧光测试对其光催化机理进行推测.结果表明该复合光电极具有高PEC活性的主要原因是:石墨烯的引入加快了BiPO_4的电子空穴的分离,拓宽了石墨烯的可见光吸收范围;同时,石墨烯诱导产生的BiPO_4混合相也进一步促进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提高了光电降解活性.(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期刊2020年02期)
李有多,刘涌,韩高荣[4](2019)在《前驱体溶胶陈化时间对AACVD法制备FTO薄膜结构及光电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掺氟二氧化锡(FTO)薄膜具有可见光高透过率与良好导电性能的特点,因此得到广泛研究。采用超声雾化辅助气相化学沉积方法(AACVD法),以单丁基叁氯化锡为Sn源,氟化铵为F源掺杂剂,在普通浮法白玻上制备FTO透明导电薄膜,并探究该方法前驱体溶胶的溶胶可控化。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椭圆偏振光谱仪、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四探针等测试方法分析样品,研究了前驱体溶胶经过不同时间陈化后对薄膜微观结构形貌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陈化时间增加至48小时,样品可见光平均透过率由78.13%下降到74.3%,方阻从11.33下降到7.751,辐射率从0.15下降到0.13,但随着陈化时间增加,薄膜的电学性能反而有所下降。(本文来源于《TFC'19第十五届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9-11-15)
李昊,郭鹏,张栋,陈仁德,左潇[5](2019)在《sp~2含量与团簇尺寸调控对非晶碳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非晶半导体材料,非晶碳(a-C)薄膜具有宽光谱透过率、高抗激光损伤阈值、可在准金属与绝缘体之间变化的电学特性,具有比传统Si材料更优异的机械性能,可用于制作压阻传感器、场发射电极、红外探测和光学窗口等光电器件。为了研究sp2/sp3比值和sp2团簇尺寸对光电性能的影响,我们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无氢非晶碳薄膜,研究了沉积温度对其结构和光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薄膜在紫外和可见光波段均表现出较强的光吸收,在200~750nm波长范围内透过率小于5%,且在5~350k温度范围内表现出典型的半导体特性,即在较高温度下有着较低的电阻率。此外,随着沉积温度的升高,它们的透射率、光学带隙、电阻率和活化能都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这与a-C薄膜中sp2/sp3比值和sp2团簇的尺寸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为a-C薄膜的光电应用提供了一条新的调控薄膜光电性能的思路。(本文来源于《TFC'19第十五届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9-11-15)
张苗,王艳芬,吕建国,何刚,孙兆奇[6](2019)在《二氧化钛纳米纤维-纳米管分层结构及其光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具有极高孔隙率的分级TiO_2纳米结构因为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且成本低廉、环境友好,被应用于很多领域,如能量采集、存储设备、光催化活性和生物传感器等。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二次阳极氧化法在含氟电解液中制备了取向高度一致的TiO_2纳米管阵列;用独特的气相水热法在氢氟酸溶液蒸气环境下(150°C),使TiO_2纳米管阵列顶端形成纤维状纳米结构,所得样品呈均匀的TiO_2纳米纤维-纳米管分层结构。为便于比较和观察结构的形成,我们分别制备了气相水热时长分别为1、2、4小时的样品。经测试,所有样品的带隙均为3.2eV左右,符合二氧化钛锐钛矿相带隙。在1000 W/m~2间歇可见光照明下,以气相水热2小时制备的TiO_2纳米纤维-纳米管分层结构为阳极,在叁电极系统中可测得12.75μA/cm~2的光响应电流,几乎是纯TiO_2纳米管阵列的两倍。更重要的是,该结构的光电流达稳定所需弛豫时间最短(1.3 s),仅为纯TiO_2纳米管阵列的1/15;通过紫外光照射下的催化甲基橙实验也可看出气相水热2小时制备的TiO_2纳米纤维-纳米管分层结构样品表现优异,仅40分钟就可降解90%模拟污染物,这是由于分层结构的特殊形貌能够增加反应面积和减少光散射。不过,较长的反应时间样品(4小时)反而会使电流密度减小(4.19μA/cm~2)、反应时间变慢(9 s),降解效率降低。这是因为4小时样品上团聚的纳米粒子阻塞了纳米管的顶部,导致光电性能下降。此外,还能通过实验成功地观察到分层结构的生长过程。因此,气相水热法作为一种制备分级纳米材料的新方法,简单温和且可控,有很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TFC'19第十五届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9-11-15)
杜羽庆,王珍珍,常志显,张凌,种瑞峰[7](2019)在《F和Co共掺杂羟基磷灰石增强α-Fe_2O_3光阳极光电催化水氧化的性能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修饰产氧助催化剂是提高α-Fe_2O_3光电催化水氧化反应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水热法在α-Fe_2O_3表面构筑F掺杂羟基磷灰石(F-HAP),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离子交换法制备了F、Co共掺杂HAP表面修饰的α-Fe_2O_3光阳极(FCo-HAP/α-Fe_2O_3).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电化学阻抗谱等表征了FCo-HAP/α-Fe_2O_3结构、电化学性质和光电催化水氧化性能,并与F-HAP/α-Fe_2O_3和Co-HAP/α-Fe_2O_3等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F掺杂能降低α-Fe_2O_3表面HAP晶粒的尺寸,提高Co-HAP/α-Fe_2O_3的电化学活性面积,促进光生电荷向电解质转移,最终提高了α-Fe_2O_3表面的光电催化水氧化性能.(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高松华,高立华,陈礼炜[8](2019)在《N/Al共掺ZnO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射频磁控溅射和退火处理方法在普通玻璃基底上制备了N、Al共掺的ZnO薄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四探针电阻测试仪和紫外-可见光光谱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测试手段,分析了溅射功率对薄膜表面形貌结构及光电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溅射功率下所制备的薄膜均为具有c轴择优取向的六角纤锌矿结构,在可见光范围内,平均透过率都超过了85%;在溅射功率为140W条件下,N、Al共掺的ZnO薄膜显示出p型导电特性。(本文来源于《半导体光电》期刊2019年06期)
赵伟杰[9](2019)在《二维半导体过渡金属硫化物的光谱表征和光电性能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层状过渡金属硫化物是近年来引起学界广泛关注的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具有优良的光学和电学特性,因此在电子、光电子和光子学器件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该类二维半导体具有极大的激子结合能,为研究激子多体效应和相关的光学非线性现象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们利用拉曼和荧光光谱系统研究了二维半导体的能带结构和本征光学性质[1]。并进一步发展了利用光场、电场和界面工程等多维度调控二维半导体光电特性和提高器件性能的有效方法:(1)利用表面等离激元的局域电磁场增强效应和准粒子间的耦合作用,实现了对二维半导体的光吸收和自发辐射效率的动态调控[2];(2)发展了以有机薄膜为电介质层的TMDCs场效应晶体管,极大改善了其电学输运性能,并揭示了电场调控下二维半导体的非线性光学效应[3]。这些结果对低维半导体光电性质的多场调控和非线性光电器件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基于二维半导体材料的光与物质强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 20)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03)
刘英策[10](2019)在《TCL+DBR与Ag+DBR倒装结构LED芯片光电性能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产业提供有效的参考,在同一的外延结构下,设计了TCL(透明导电层)+DBR(布拉格反射层)和Ag+DBR两种不同的结构倒装芯片,并实验对比两种结构的光电性能。结果显示:在500 mA的驱动电流下,相比于TCL+DBR结构的倒装芯片,Ag+DBR结构倒装芯片的输出亮度提升了8.7%,其饱和电流为1.32 A,比TCL+DBR结构的倒装芯片的饱和电流(1.16 A)高17.5%;同时,相比于TCL+DBR结构的倒装芯片,Ag+DBR结构的倒装芯片显示出更优的效率衰减性能。输出亮度、效率衰减性能的提升以及饱和电流的增加,主要归因于Ag+DBR结构的倒装芯片具有更佳的热分布效果、更宽的发光角度和更优的电流扩展效果。(本文来源于《厦门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光电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从传感器设计原理及数据处理算法等方面介绍了一种利用光电管原理测量日照时数的数字日照计,并在辽宁喀左和云南丽江开展对比观测试验。通过对数字日照计、直接辐射表及暗筒式日照计进行平行比对分析,比较了几种测量方式之间观测结果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光电原理的数字日照计能够连续、自动、准确地获取日照时数,而业务上使用的暗筒式日照计的测量结果明显偏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电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高立华,高松华,陈礼炜.不同氮氧比对N掺杂ZnO:Al薄膜结构及光电性能的影响[J].新乡学院学报.2019
[2].胡树贞,莫月琴,丁蕾,王志成.基于光电原理的数字日照计性能比对分析[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9
[3].和泽田,刘森,钟义,陈代梅,丁浩.BiPO_4/石墨烯光电极的制备及其光电催化性能(英文)[J].ChineseJournalofCatalysis.2020
[4].李有多,刘涌,韩高荣.前驱体溶胶陈化时间对AACVD法制备FTO薄膜结构及光电性能的影响[C].TFC'19第十五届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9
[5].李昊,郭鹏,张栋,陈仁德,左潇.sp~2含量与团簇尺寸调控对非晶碳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C].TFC'19第十五届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9
[6].张苗,王艳芬,吕建国,何刚,孙兆奇.二氧化钛纳米纤维-纳米管分层结构及其光电性能研究[C].TFC'19第十五届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9
[7].杜羽庆,王珍珍,常志显,张凌,种瑞峰.F和Co共掺杂羟基磷灰石增强α-Fe_2O_3光阳极光电催化水氧化的性能研究(英文)[J].化学研究.2019
[8].高松华,高立华,陈礼炜.N/Al共掺ZnO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研究[J].半导体光电.2019
[9].赵伟杰.二维半导体过渡金属硫化物的光谱表征和光电性能调控[C].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20)论文摘要集.2019
[10].刘英策.TCL+DBR与Ag+DBR倒装结构LED芯片光电性能比较[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