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传照[1]2004年在《我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风险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风险是金融活动的内在属性,特别是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快,金融衍生产品的大量出现,金融业所面临的风险将更加复杂多变。金融风险问题一直困扰着金融监管当局、国际金融组织乃至政府。对如何防范金融风险,国际金融组织、金融监管部门非常关注,把它作为一个重点研究的对象。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在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缺乏金融监管的技术和方法,监管的有效性较低。 那么如何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地识别、衡量,进而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去防范金融风险,将金融风险控制在最小的限度,保持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呢?有无对金融风险进行衡量、评价的技术和方法呢?本文正是基于上述目的,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风险评价体系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对构成金融组织体系的个体即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风险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探索。 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原则,采取了比较分析与相关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同时,本文突出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的特点,更加侧重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内在规律的归纳。 本文阐述了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的分类和商业银行风险,论述了构建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风险评价体系的意义,对国内外金融风险评价、预警体系进行了回顾和简评,构建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风险评价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①提出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风险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构想和研究框架,即通过一系列输入定量分析指标、定性分析指标,经过处理后输出真实、有效的风险结果,根据此风险结果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风险状况进行判断,以便决策者及时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对策。②明确了构建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风险评价体系所应遵循的全面性、系统性、客观性、审慎性、可操作性、互补性等六个原则。③根据上述原则以及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的程度大小,选择和确定了构建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风险评价体系的诸要素及其权重,本文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风险评价基本要素确定为资产安全状况、流动性状况、盈利性状况、管理经营状况等4个要素,每个要素分别给予不同的权重,每个要素所选取的指标根据不同情况确定了不同的分值。④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风险评价体系加权评价的处理方法。本文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风险评价采用法,该方法是根据商业银行风险值的大小,评价其风险程度的高低,并据此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分为不同类型。风险评价中所选择的每个风险要素均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并且对定性因素进行定量化处理。⑤根据上述风险评价处理结果,划分风险评价体系的风险类型及应采取的监管措施。 为了验证该风险评价体系的科学合理性,本文选择了两家商业银行南京分行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良好。最后,本文还提出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风险评价所应具备的基万出和具体的操作程序. 由于金融风险具有“自下而上”积累和引发的特征,本文研究构建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风险评价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识别和度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风险提供了科学的、可操作性的诊断工具,有利于金融监管部门准确把握金融机构个体风险,有的放矢地采取监管措施,提高监管的效率和有效性,对防范和化解金融机构总体性风险、维护金融体系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风险评价体系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关键词: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风险评价体$.;研究
黄传照[2]2004年在《我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风险评价体系构建的探讨》文中指出一、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风险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风险评价离不开风险要素指标,风险要素指标的选择和确定无疑是构建风险评价体系的一个首要任务,也是一个关键。风险评价指标的选择和确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全面性原则:即收集信息的原则,风险评价应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商业
刘剑锋[3]2010年在《S市农业银行绿色贷款风险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信贷风险管理的角度,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绿色贷款风险评价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国内外主要的绿色贷款风险评估方法及体系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目前我国绿色贷款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风险度量值主要依靠一些定性分析方法上;二是信用分析与评估技术仍处于传统比率分析阶段,商业银行对衍生工具、表外资产的信用风险以及信用集中风险的评估尚属空白,更没有集多种技术于一体的动态量化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基于上述问题及改进思路,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贷款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进行了改良性的构建。借鉴发达国家绿色贷款的经验,本文认为,银行的信用评价内容应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大部分。本文主要分析了定量指标的选取原则,并提供了一些可能的定性指标,最后在此体系基础上进行改良。本文的研究相对于现在银行风险评价体系而谈,完善后的风险评价体系有叁大作用:第一在信贷决策上面临多个企业申请贷款时,可以依据风险综合指数较全面地做出比较分析,并确定风险大小程度;第二在信贷管理过程上可以对银行贷款资产的风险程度做出总体判断,并对企业贷款情况密切跟踪监测分析,以便出现高风险时银行能采取不同措施控制风险程度,避免更大损失程度;第叁可以将风险综合评价方法运用到多个行业上为银行的贷款组合管理提供参考比较,避免突然的行业风险带来的银行支付危机出现。
初彦波[4]2013年在《商业银行监管评级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与信用的特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等多种风险。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除存贷款和结算等传统业务以外,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和衍生品层出不穷,金融风险的特征也发生着深刻变化。20世纪以来,由于风险管控不利导致银行破产情况时有发生,而银行破产对经济的巨大破坏与冲击,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对银行风险的防范和管理,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诞生,使得世界范围内,在衡量与管控银行风险方面有了一定的规制与要求。此后,随着该协议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各国在银行监管措施方法上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银行业也随着宏观经济的不断发展,在规模、质量、产品和服务上有了质的飞跃,银行与证券、银行与保险、银行与信托等机构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业务之间的相互交叉点越来越多,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加复杂多样。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银行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投放了大量的贷款,房地产行业贷款与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急剧增加,使得银行风险进一步积聚。众所周知,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对资金的需求往往更加强烈,在目前金融仍处于垄断行业的前提下,民间借贷、非法集资和影子银行等银行外部金融活动产生的风险正逐步向银行渗透和传染。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看,部分机构追求即期利润,忽视远期风险;注重规模、数量,疏于风险管控的经营理念也使商业银行面临很大的潜在风险。因此,采用什么样的风险评估方法才能更加科学的测度与衡量商业银行的实际风险程度,并据此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从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是各国银行监管当局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过往经验均表明,定期对商业银行进行整体风险评估,并根据风险等级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不失为一种科学适用的监管方法,实践中也得到了各国银行监管当局的普遍性认可。目前,我国银行监管当局采取的是借鉴国际主流评级方法,并根据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在内的所有商业银行法人机构的CAMELS+的监管评级体系,以及适用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ROCA+S评级体系。但相对而言,我国银行业监管评级工作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监管评级体系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近年来的监管实践表明,监管评级在监管当局制定监管措施,明确监管重点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监管评级方法、手段以及参照要素指标等方面看,仍有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的必要。就银行评级方法而言,过往更多的是介绍一些适用于银行本身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方面进行判别的手段方法和度量模型,并据此提出改进和完善的相关建议。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单方面的分析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和局限性,多维度来考量和评判才能更全面客观的反映事物的本质,从而更有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基于此,本文从银行外部视角出发,结合作者从事的银行监管实践,对目前监管当局使用的监管评级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就国际上主流的银行监管评级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指出目前我国银行监管评级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并据此提出了修改和完善的合理化建议。全文共分七章,各章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对选题意义与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对国内外有关评级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并就研究思路和文章结构安排予以说明。鉴于目前国内有关评级方面的研究相对很少,现有的研究也均建立在国外研究基础上的,所以本章重点对国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第二章是银行风险与监管。监管的前提是银行风险的客观存在,所以该章对银行风险内涵、分类、特征以及宏观与微观层面上银行风险生成的机理进行了介绍,并就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特征和数理化核心技术方面进行了论述,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现状进行了总结。第叁章是银行监管与评级。具体介绍了银行监管理论、内涵、监管的主要内容、监管原则和监管方法。并简要回顾了评级的发展历程,对评级作用和局限性进行了阐述,介绍了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叁家世界上最大评级公司的评级方法、过程。对银行监管评级理论、分类和作用进行了概述,并对国内外主要银行应用的评级体系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我国监管当局使用监管评级规制进行了简要说明。对中诚信国际与大公国际等两家国内较大的评级公司及其评级方法也进行了简要介绍。第四章是银行监管评级体系构建。该章对银行监管评级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从评级的原理、理论基础入手,详细介绍了监管评级的分类以及各国金融监管当局使用的监管评级方法,并就目前各国银行业内部评级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提出了对我国银行监管评级体系的具体改进建议。第五章是监管评级实证研究。该章运用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教授创建的多层次分析法(AHP),结合目前监管当局监管使用的ROCA+S评级体系,构建多变量层次结构模型,确定各要素层次的总、分矩阵并通过C.R检验,计算出最后监管评级结果。实证结果表明,该模型有助于监管当局更加客观的评估商业银行风险水平。第六章是案例分析。以某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年度监管评级为实际案例,详细介绍了监管当局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年度监管评级的方法、内容、评分规则。从风险管理、营运控制、合规性、资产质量和总行支持度等几个方面对该机构进行评级打分,并确定其最终的评级等次。并就等级评定后采取的不同监管措施以及被评级机构作出的反映进行了阐述。第七章是结论。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概括,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与过往银行监管评级文章相比,本文有以下几个特点:一、鉴于我国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工作起步较晚,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就该领域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和研究,并力图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监管评级体系,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二、构建多变量实证模型,变量选择全面客观,较以往的实证分析更加全面深入。叁、以监管评级的实际案例作为分析对象,使得分析具有实际参考和借鉴意义。
杨燕羽[5]2008年在《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金融全球化、市场化的快速发展,银行业的经营活动日益多元化、综合化、国际化,其经营环境愈来愈复杂。银行业在各种操作风险案和洗钱案等丑闻相继暴露的情况下,空前重视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一些国际性大银行已经建立比较成熟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了银行管理有效性。实践证明,建立该体系是银行提升竞争力,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必要措施。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起步较晚,存在管理体系不完善、理念偏差、方法落后等问题,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国内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正持续推进,银行治理结构不断完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深入,为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创造了最佳时机。本文从尝试建设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目标出发,首先全面阐述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涵义、特征以及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为文章研究进行概念界定和理论支撑;其次,深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和国外进行比较得出对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最后,尝试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概念模型,包括具体的设计思路、总体架构、部门组织框架、实施方法以及保障体系实施的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是尝试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框架;二是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法,为合规风险的定量评估提供一种思路;叁是设计了合规风险评价指标。
吴治成[6]2012年在《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相对于传统的农村正规金融组织而言,农村新型金融组织是2006年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新生事物。中国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农村金融市场面向所有社会资本开放,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都可以到农村地区投资,在农村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银行业组织。几年来,各地抓住国家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机遇,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新型金融组织,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填补了中小企业融资空白,满足了广大农户对生产融资的迫切需求,使之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补充,缩小了城乡金融差距,有效改善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组建农村新型金融组织786家,其中村镇银行726家,贷款公司10家,农村资金互助社50家,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减至1696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网点覆盖取得重大突破。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风险日益突出,如何化解风险、加强管理日益成为促进其健康发展过程中亟待破解的关键性问题。因此,全面剖析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面临的风险及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生成的机理,建立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管理系统,全面防范和化解其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难题,尤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我国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发展历程和风险管理现状,主要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分析方法、文献资料分析和抽样调查相结合方法,系统阐述了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管理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本部分主要论述了与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管理研究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首先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概念、类型以及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管理的内涵和策略进行了界定,阐述了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管理的方法和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管理预警理论的内涵,为全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我国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风险分析。本部分首先分析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整体状况,回顾并总结了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总结分析了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面临的风险,进而指出加强并改进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3)我国农村金融组织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分析。本部分论述了中国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分析了农村新型金融组织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农村金融新型金融组织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缺陷、内部控制机制难以适应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监管立法不完备,监管主体缺位等问题,由此可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风险管理势在必行。4)我国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评价的实证分析。本部分首先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评价进行了界定,选择层次分析法对其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在综合考虑了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经营特点和数据收集情况的基础上,选择龙江银行发起设立的克东县润生村镇银行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初步的风险防控建议。5)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本部分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中国类似的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运行模式和风险管理模式,并对国际上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管理机制的异同点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这些农村金融机构对中国农村新型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和借鉴。6)我国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本部分首先提出了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管理系统的基本原则和思路,从风险管理系统的逻辑结构、拓扑结构、平台结构、数据处理、信息传递、安全管理等方面,构造和设计了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管理系。7)完善我国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本部分从建立健全内部组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农村新型金融组织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创新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金融服务工具,充分发挥竞争优势,增强其抗风险能力,银行监管部门提高其监管水平,政府加强职能,进行合理干预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理论意义在于,第一,有利于补充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理论。本文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防范的研究,通过构建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管理系统,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理论:第二,有助于完善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控制问题的研究,本文从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为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提供更多借鉴。现实意义在于,第一,有利于提高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风险识别和化解的能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第二,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市场,提高农村的金融服务,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本文可能的创新之点在于,第一,选择层次分析法对其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了风险评价的基本原理与过程,在综合考虑了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经营特点和数据收集情况的基础上,选择具体村镇银行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风险评价指标层级的确定、指标权重求解的层次分析法步骤确定、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的确定,并提出了初步的风险防控建议。第二,提出了构建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管理系统的基本原则和思路,从风险管理系统的逻辑结构、拓扑结构、平台结构、数据处理、信息传递、安全管理等方面,构造和设计了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管理系,为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管理实践提供了一定借鉴。
孙继伟[7]2011年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商业银行在国家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金融业实行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的生存,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一百多年来,银行曾经面临过不同阶段的金融危机的威胁,风险评价及管理技术就是在危机解决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时代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促进了国际金融环境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同时也赋予了银行的风险评价与管理的新的内涵。目前,关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叁大风险的研究和防范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主要的方面。本文在第二章节里,深入地分析了商业银行风险特征和信用风险成因及特征;在第叁章节里,系统地研究了商业银行风险评价的方法、指标体系的分类等内容,梳理归纳了国内外经济学界关于叁大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以及新旧巴塞尔协议对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影响;在第四章节里,研究分析了国内商业银行风险评价的方法、指标体系和控制现状,指出如何构建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模型的框架体系及其缺陷;在第五章节,从银行客户的信用风险评价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对银行的风险指标进行风险度量和实证研究,构建国内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同时,以国内四万亿投资计划为背景,把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这一国内新近大量涌现的银行业务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针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科学分析了该类贷款财务指标的主要评价因素,又分别运用Logistic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对该类贷款的风险识别和分类进行实证和比较分析,通过对不同分类方法、不同财务评价因素以及判别模型分类效果的讨论,得出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评级的财务评价体系以及判别模型必须要适用国内实际情况,并给出合理化的政策建议。在第六章节,是以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框架为基础,构建了新型的风险绩效银行评价体系,重点研究了以风险资本理念为核心,建立以风险资本为基的评价体系,用经济资本的杠杆作用来配置资源,有效提高银行资金回报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并完善以绝对量指标EVA(经济增加值)和相对量指标RAROC(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经济资本特有的风险约束和效益约束的双效应,激励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方式。在文章的第七章节,重点讨论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及在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防范策略,按照巴塞尔新协议和监管部门的要求,建立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的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风险预警机制、风险缓释和转嫁机制以及信用风险管控文化和理念培育体系,对如何健全管理体系提出合理的政策性建议,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顺利发展。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大课题。本文贡献之处,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大的环境背景下,与时俱进,采用了不同的评估方法和评价模型,对国内社会上出现的新的课题一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从自身风险特征出发,体现出银行风险评价指标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实现对风险的客观评价,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全面分析法、理论分析与实践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实证定量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加强对文献的综述和归纳,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郭秀娟[8]2015年在《基于PLS通径模型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风险评价》文中认为经过近二十几年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营地域、业务范围、整体竞争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开展跨区域经营始于2006年,截止目前146家城市商业银行中已有107家实施了跨区域经营战略。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出现授信、贷后管理以及组织管理等风险,因此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成为学者研究的目标。本文根据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以及跨区域经营的现状分析,构建跨区域经营的指标体系。然后通过PLS通径模型对25家城市商业银行2009~2013年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及其跨区域经营现状的分析。在对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广度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跨区域经营已经成为城市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策略。第二部分构建了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风险评价模型。参照商业银行风险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根据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过程中资本充足性风险、信用风险、盈利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组织管理风险这五个风险因素,选择合适的指标构建指标体系。第叁部分是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风险评价的实证分析。选取了25家城市商业银行2009~2013年的指标数据,运用上文构建的评价模型进行了逐年回归分析。第四部分提出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进行分析。
周泽[9]2017年在《内控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不断拓宽自己的业务领域,在各项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风险威胁,尤其是面临的操作风险显得愈发突出。操作风险引发的一系列金融案件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引起了国内外对操作风险的广泛关注。提升操作风险管理能力是保障银行业健康、稳健发展的必然要求。金融界的专家普遍认为由于操作风险具有内生性、隐蔽性、广泛性以及难以量化性等特征,所以控制和防范操作风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银行监管部门的有效推动下,开始把内部控制的思想逐渐引入到整个操作风险管理的流程中去,商业银行内控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因内控失灵导致的操作风险管理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根除。鉴于以上背景,本文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与内控的关系入手,系统地总结和归纳了操作风险管理和内控的相关理论,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定义、分类、特征进行展开,然后紧紧围绕操作风险与内部控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论证。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理论上的不足,揭示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A银行是第一家完全由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机构网点多,员工数量大,资本实力雄厚,其风险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首先通过对A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的分析和操作风险案发实例的介绍,重点从内控的几个方面分析该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内控文化、风险管理体系、监督制约机制等方面深层次分析原因,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内控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对策,既符合操作风险管理的要求又结合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希望进一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强化风险防范能力。
张维[10]2010年在《农村信用社风险评价与防治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提出研究中国农业问题,不能忽视货币信贷对农业的支持问题,要研究中国农村货币信贷,就必须研究占农村信贷80%以上的中国农村信用社。中国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村信用社”或“农信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货币承担者,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者。离开货币的第一推动力,中国农业的“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循环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阻滞,甚至丧失可持续力发展能力,诱发粮食生产危机。虽然在统计上,农信社信贷对农业的覆盖面仅占2.2亿户农民的31%,但是如没有这31%的基础信贷支持,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就会失去货币导向,产生大问题。与此同时,农信社的健康发展又是保障农村信贷供给关键,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是保持农信社高效运转、提高信贷支农效率的首要问题。基于防治农村信用社风险的目的,本文将把农村信用社的风险放到识别、预警监测、评价、控制和防范的逻辑框架之中进行剖析,企望通过逻辑分析与国际经验的借鉴,尝试构建中国农村信用社风险防治体系,从而有效促进农信社信贷对农业生产经营的健康覆盖,使农信社更大程度的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根据研究主题与研究目的,本论文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言;第二章介绍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内涵、概况及成因;第叁章讨论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分类与识别,第四章、第五章在借鉴发达国家与地区金融风险预警监测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农村信用社风险评价和预警监测体系;第六章是农村信用社的风险评价及案例分析,第七章为农村信用社风险防治体系的构建,第八章提出农村信用社风险防治的对策建议。具体内容和主要观点如下:(1)农信社在经历了不同管理阶段的发展后,尤其是在新一轮以明晰产权和完善管理体制为中心的改革后,农信社的风险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依然存在风险管理效能较低、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风险防治系统建设滞后等新问题。而在当前农信社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不顺、信贷技术和信贷制度缺陷、风险岗位设计和风险文化建设落后,以及农信社经营服务对象脆弱。(2)金融风险的识别,首要的是要正确判断某种金融风险类型。农村信用社风险可以从风险的来源、风险的构成要素、风险的状态,以及风险的程度四方面进行归类。农信社风险识别的目的,即通过风险识别判断风险的类型,准确寻找到风险的根源,并实施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衡量,从而帮助选择最佳的风险处理方案。农信社风险识别的基本路径有赖于农信社风险生成的机理及其传导机制,通过风险传导机制,可以了解到各类风险因素导致风险的激励和过程,从而找到风险的根源。农信社风险识别的机制构成包括风险预警目标、风险分析标准、风险预警信号和中间控制过程四部分。(3)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金融风险预警监测系统的分析,认为虽然各国和地区虽然在金融风险预警监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些差异主要是基于各自的地方文化和经济体制的不同。从本质上来讲,这些预警系统的运作机理是基本相似的,均是以获取金融机构的各项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基础,借助于各项财务比率指标来对金融风险进行测定和预警。通过对发达国家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的金融风险管理的比较分析,认为要处理好政府干预管理和金融机构或组织依据市场信息进行自我管理的关系。(4)由于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特殊性,应以商业银行的监管指标取参数依据,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则去实施,形成具有中国农村金融特色的监管机制,建立一个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风险预警指标考核体系。目前,农村信用社风险评价主要参照银监会2004年1月制定并下发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试行)》来设定评价指标。包括五大类的定量指标——资本充足率指标、流动性指标、安全性指标、效益性指标、综合发展能力指标,主要评价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风险的管理能力,以及有关报表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农村信用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改进的主要目标是:建立涵盖资本充足性风险、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盈利性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全面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风险和收益预测指标,重新分配经营资源,使收益目标与风险管理目标有机整合。(5)风险评价是风险监管的主要手段。农信社基础风险的一般性评价,主要是反映金融体系稳健性的核心微观指标的分析和评价。包括资本充足性风险指标分析、资产质量风险指标分析、盈利性风险指标分析、流动性风险指标分析,以及资产负债管理风险指标综合分析。随着业务发展和竞争加剧,农信社面临的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对这些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并采取科学的控制手段,是农信社保持稳健经营、实现“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经营原则的根本所在。本文还以河南省新郑市农村信用社联社及其所辖的16家农村信用社为对象,对其2007年的风险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6)《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我国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的启示在于,正确判断资本充足状况以及补充途径,对不良资产异常状况进行纠正,构建风险预警系统等。构建我国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防治体系框架,包括叁大部分:一是引进风险管理机制,包括重塑法人治理结构、理正与政府的宏观指导关系、构建全国性协会协调机制,以及降低过度性监管造成的农村信贷资源流失;二是建立风险制度安排,包括夯实统计数据基础、设计风险预警预报指标体系、建立VaR模型监测机制、建立风险快速纠偏机,以及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叁是构建风险报告机制,包括理顺风险报告的路径、明确风险报告的职责,以及规范风险评价报告书的内容等。(7)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防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必须从信用社改革的实际出发,从严管理,不断创新,建立起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一是改善农村信用社风险外部防范环境。包括调整信贷发展战略,重塑信贷风险管理文化;为农信社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创新教育培训,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完善信贷政策,创新信贷产品。二是健全和完善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完善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结构,编织监督制约网络;加强对农村信用社关键环节的控制,防范操作风险;规范贷款管理,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叁是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和抗衡机制。包括提高风险识别预测水平,完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风险防范水平;建立风险抗衡机制,提高贷款抗险能力。
参考文献:
[1]. 我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风险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黄传照. 南京农业大学. 2004
[2]. 我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风险评价体系构建的探讨[J]. 黄传照. 金融纵横. 2004
[3]. S市农业银行绿色贷款风险评价体系研究[D]. 刘剑锋. 大连理工大学. 2010
[4].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问题研究[D]. 初彦波. 东北财经大学. 2013
[5]. 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研究[D]. 杨燕羽.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6]. 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 吴治成. 东北农业大学. 2012
[7].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孙继伟. 复旦大学. 2011
[8]. 基于PLS通径模型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风险评价[D]. 郭秀娟.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5
[9]. 内控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研究[D]. 周泽. 安徽财经大学. 2017
[10]. 农村信用社风险评价与防治体系构建研究[D]. 张维. 华中农业大学. 2010
标签:金融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银行论文; 操作风险论文; 评价体系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风险评价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农村金融论文;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经营风险论文; 金融论文; 企业分支机构论文; 城市商业银行论文; 合规风险论文; 金融风险论文; 经营指标论文; 农村信用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