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研究

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研究

仝晓辉[1]2014年在《陕西省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对道路通过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改变地形地貌、扰乱土壤结构、破坏植物群落、降低生物多样性、影响局部地域气候、增加水土流失危险性等。若不实施保护措施,不仅公路自身的设施安全和行车安全得不到保障,还将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路域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将成为今后公路工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公路建设中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重点是路域植被和取土场、弃土场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技术难点是坡面保护与植被恢复的统一和困难条件下以及极端环境条件下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本文选取陕北地区—神木~佳县~米脂高速公路、关中地区—省级高速蒲城~黄龙段公路和陕南地区—西安~蓝田~商州高速公路为例,分析了陕北、关中和陕南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环境特点,公路建设对路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不同区域下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对策措施和技术策略。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初步划分出陕西高速公路网生态恢复区划及模式,分区域、分路段类型、分部位构建了适合陕西省不同区域下公路建设生态景观恢复技术模式,为今后该地区路域生态景观恢复设计、施工、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基础依据。(2)边坡生态植被恢复建植技术对比研究,进行了路域植被建植技术区域适用性和路段适用性分析,通过对典型路域建植技术的广泛调研和人工边坡建植的模拟试验研究,总结出不同路段适用的建植技术。(3)通过对典型区域植物生态特性和路域生态环境下的植被恢复工程实践对比分析,筛选出了适合不同区域条件下的公路生态恢复的植物种类。

赵艳纳[2]2009年在《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景观恢复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和生态恢复理念、美学思想的贯彻和深入,高速公路生态景观建设日益得到交通部门和环境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国家采取扩大内需政策以来,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由于高速公路建设规模大、指标高,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自然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保证高速公路的生态安全性和景观美化度,建设”生态性、景观性、协调性、持续性”的现代化高速公路是目前高速公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深入开展路域生态景观恢复技术研究,既是环境科学研究的紧迫课题,也是实现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本着“恢复生态,再造景观”的宗旨,在借鉴国内外公路生态景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理论推导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虑到研究的可行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通过实际调研,以生态理论、景观设计原理为手段,结合河南省宛坪高速公路建设中生态退化的实际情况,以路域生态系统和路域景观为研究对象,研究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景观恢复技术。本文首先对路域生态景观进行界定和描述,然后从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景观恢复关键技术研究入手,系统研究我国路域生态景观建设中急需解决的公路边坡绿化恢复技术、生物型公路声屏障技术、路域景观与生态、文化整合技术以及叁维仿真技术等关键问题,之后以宛坪高速公路为例,综合考虑沿线的生态特性、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景观恢复重建等方面,研究高速公路综合生态恢复体系。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速路建设中的景观规划、生态保护提供决策支持,为进一步研究、建设生态景观公路提供基础和技术平台。研究成果对于协调高速公路交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持高速公路与周围景观相协调、融合,促进高速公路与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及高速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现实意义。

董炜华[3]2008年在《内蒙古公路路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对公路通过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筑路形成的裸露边坡,依靠自然恢复至少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人工恢复植被能够缩短植被自然恢复的时间,改良公路边坡土壤。土壤动物是土壤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形成和植被发育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2004年和2007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呼集高速公路卓资县境内的路段内,11个不同生境共获土壤动物19775只,隶属于3门6纲20目3亚目75科,其中大型土壤动物994只,中小型土壤动物8301只,线虫10480只。2004年共获土壤动物17933只,其中大型土壤动物994只,中小型土壤动物7677只,线虫9262只,这些土壤动物隶属于3门6纲20目3亚目74科。2007年在人工恢复植被的公路边坡4个生境共获土壤动物24类,1842只,其中中小型土壤动物23类,624只,线虫为1218只,这些土壤动物隶属于2门3纲10目3亚目16科。未受筑路影响的公路东南坡、西北坡及坡间平地的大型土壤动物以正蚓科和蚁科为主,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革螨亚目、辐螨亚目和球角跳虫科。筑路形成的裸露公路边坡,线虫、蜱螨目和弹尾目个体数量占优势。自然恢复植被的公路边坡大型土壤动物主要以步甲科、蚁科和蜘蛛目为主,小型土壤动物的组成较单调,以节跳虫科、革螨亚目和辐螨亚目占优势。人工恢复植被公路边坡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主要由鞘翅目和蜘蛛目组成,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革螨亚目、辐螨亚目和节跳虫科。人工恢复植被叁年后,公路边坡的部分大型土壤动物体型趋于小型化,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人工恢复植被公路各边坡处于退化中。未受筑路影响的路域边坡土壤动物的类群数高于筑路形成的公路边坡。自然恢复的公路边坡和农田弃耕自然恢复的坡地中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比人工植被恢复的公路边坡多。人工植被恢复的公路边坡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多于其它生境。在内蒙公路路域不同生境土壤动物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具有表聚性,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个体数和类群数递减,个体数的表聚性较类群数显着。裸露公路边坡土壤动物垂直分布的表聚性不明显。未受筑路影响的公路边坡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变化不大。人工恢复植被时间和坡向对大型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人工恢复植被一年的公路西北坡大型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高于东南坡,Simpson优势度指数的变化相反;人工恢复植被当年的两公路边坡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相反。人工恢复植被公路边坡大型和中小型土壤动物DG和DIC的多样性指数高于未进行人工恢复植被的公路边坡。公路路域大型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与土壤环境因子相关不显着,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与全氮、全磷、有机质、pH值和土壤含水量相关显着。CCA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的含水量是导致中小型土壤动物在不同土地类型分布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发现土壤动物的多样性与pH值、全磷、全钾、自然含水量的灰色关联度较大,与有机质和全氮的灰色关联度较小。人工植被恢复能够促使中小型土壤动物大量繁殖,个体数量急剧增加,但大型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少,多样性指数低。随着演替的进行,植被和土壤的恢复,一些大型土壤动物开始侵入公路边坡,捕食类群和腐食类群逐渐增多,地下食物网日趋复杂完善,土壤动物的群落多样性增高,稳定性增强。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由于呼集高速公路卓资路段的公路边坡的坡度较大,基材逐渐被坡面径流强烈冲刷流失,边坡上的植物相继死亡,土壤动物群落的类群和个体数量也逐渐减少。优势类群正蚓科在公路路域不同恢复阶段个体数差异极显着,可作为评价公路路域生态恢复成功与否的一个生物指标,能够增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评价的可信度。土壤的动物群落特征可作为生态系统的恢复中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生物指标。

马国强, 李秋洁, 张堂松, 胡光万, 杨汉忠[4]2010年在《高速公路对路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国内外就高速公路建设和使用过程对路域生态系统生物个体、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情况,以及路域生态系统修复中的植被恢复基础研究、恢复技术研究情况.分析了当前我国在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存在着缺少适用于多种路域的技术体系和生态修复模式;植物种类与配置简单,生态适应性差;缺乏后期养护与管理等问题.藉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许大为[5]2013年在《寒区高等级公路生态恢复模式与景观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对高等级公路景观评价是比环境影响评价更能综合体现高速公路动态环境多种景观要素相互映衬、相互作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一项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性科学工作,也是目前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寒区温度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脆弱,高等级公路景观评价面临难度大、涉及面广。因此,开展寒区公路路域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景观评价与生态恢复技术的相关研究,提出了针对寒区高等级公路景观评价与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内容。通过对黑龙江省寒区不同的公路边坡植物种类、组成结构、演替规律及施工工艺的大量野外调查、室内试验、以及小区试验。筛选出适宜寒区公路边坡绿化的植物种类,研究出针对性强、操作简便和经济适用的寒区公路路域植被建植技术,并进一步对公路林带、取弃土场、公路边坡的建设规模、树种配置模式和抗污染树种筛选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基于RS和GIS技术,选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SPOT5和ALOS)为主要数据源,定量提取寒区高等级公路景观评价因子,借助于层次分析法,从自然环境因子和人文环境因素出发,构建了一个叁层次的评价体系:公路自身景观、公路两侧本底景观和公路两侧人文景观,完成了高等级公路的景观质量综合评价。结合GIS和层次分析法,并基于高分辨影像(SPOT5和ALOS),从公路自身景观、公路自然景观和公路人文景观叁个评价因子出发,完成寒区高等级公路的景观综合评价,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研究表明砼预制空心砖植草、铺植草砖、轮胎植草、浆砌片石骨架各方面性能表现优秀,是寒区公路边坡植被恢复的适宜技术,而营养钵植草不提倡大面积使用,对于坡面土壤条件较好坡度较缓的边坡提倡人工种树植草。基于公路边坡植物种类、组成结构、演替规律和景观效果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在平原和湿地的公路环境、公路环境为山地森林和高陡边坡且杂木林较多的公路环境植被恢复的组合模式。通过实地调查和鱼鳞坑客土绿化小区试验表明,珍珠梅、胡枝子、兴安杜鹃、樟子松生长势和成活率都表现较好,是适合岩石边坡的植物种类。景观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Ⅱ类所占的比例最大,且面积呈现增加的趋势,说明生态恢复措施发生了一定的作用,Ⅲ类面积也呈现一定增加的趋势,V类面积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22km试验段两侧,Ⅳ类面积呈现减少的趋势,研究区域的景观生态质量属于较好的水平,且生境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危闫事攀[6]2012年在《基于生态影响域的山区路域生态系统生态防护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高速公路建设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跨越多个自然带的山区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十分复杂,易诱发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景观破碎化、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降低、水环境污染、噪声污染等。基于此,本论文以湖北宜巴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陆域生态系统现状调查,系统分析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其空间分布特征,阐述了公路建设影响下的区域生态系统响应机制;通过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提出了山区影响域的概念与内涵,并应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方法进行宜巴高速公路生态影响域评估范围的界定;依据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研究区路域生态系统进行功能分区;基于影响域范围界定及生态系统功能分区,构建了生态系统生态防护叁级标准,并综合考虑研究区生态系统的特点,建立了宜巴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系统生态防护体系;最后,以宜巴高速公路典型工程类型设计了不同生态防护措施。通过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应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对公路两侧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评价标准来确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范围,结合研究区的生态系统特点,路域生态系统影响域范围在公路外延50m,即≤50m的范围属于直接影响区,路域生态系统极其敏感;路域生态系统影响域范围在公路外延50m至100m之间,即50m~100m的范围属于过渡影响区,路域生态系统较为敏感;路域生态系统影响域范围在公路外延100m至200m之间,即100m~200m的范围属于间接影响区,路域生态系统敏感度较低。2)运用主导因子法系统分析高速公路建设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合研究区公路沿线的自然地理状况、植被状况以及工程施工的影响,按照生态功能分区原则,将研究区路域生态系统划分为二个二级生态亚区,叁个叁级生态功能区,即Ⅱ1-A01夷陵水源涵养与生态保育生态环境功能区、Ⅱ1-A02兴山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区和Ⅱ2-B01巴东水土保持与风景名胜生态环境功能区。3)根据生态系统脆弱性、敏感性、恢复力以及区域扰动性,初步提出了生态系统的叁级防护标准;综合考虑生态系统影响因子与陆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关联,如水土流失侵蚀模数、高速公路建设级别、高速公路影响域范围及高速公路生态功能分区等,界定每个因子独立影响生态系统条件下的生态系统防护等级标准;耦合工程、植物以及临时措施,初步创建了路域生态系统生态防护综合体系。4)运用主导因子法及两点论的观点,结合研究区的生态系统特点,按照生态防护等级标准划分原则,在研究区影响范围和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建立每个生态功能区中的6个典型工程类型(桥梁、隧道、高填挖边坡、弃渣场、取土场、临时堆土等)的生态防护等级标准。5)基于生态功能区典型类型的生态防护等级标准,结合水利、环保等行业内部的相关规范与标准,构建了不同生态分区各典型工程类型的典型生态防护措施的典型设计体系,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以及临时措施,并结合相关水利行业标准,进行宜巴高速公路生态防护措施的工程单价评估。综上所述,本文在生态影响域及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初步提出山区路域生态系统生态防护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公路工程建设的生态修复理论体系,同时为湖北省宜巴高速公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示范高速公路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胥晓刚[7]2004年在《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路域生态环境内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植被破坏和土壤铅污染等问题,给动、植物和人类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适宜的人工植被恢复和土壤重金属植物修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不同植物种类对生境的生长适应性不一样,科学的植被营造技术是植被恢复的有力保障。适生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和超积累以及产生的生理响应是植物维持正常生长和完成重金属修复的理论依据,如何正确评价路域环境人工植被恢复质量好坏直接影响路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发展。针对以上问题,2001年开始至2004年5月期间开展了相关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22个不同植物种类(或生态型)在四川地区的公路边坡种植的生长适应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百喜草(Pasplummotatum)、草木樨(Melilotus suavena)、弯叶画眉草(Eragrostis)在四川及相同气候类型区的土质边坡种植的适应性好,草木犀和高羊茅的越夏和越冬表现较好综合评分在6.5分以上,其中狗牙根达到7.0分,适宜做该类边坡人工植被恢复的先锋植物和建群种植物,宜混播利用;弯叶画眉草在风化岩石边坡上抗旱性和耐贫瘠能力强,能正常生长,一年中有98天枯黄,适宜单播或多品种混合播种。四川及相同气候类型区的边坡人工植被恢复群落的适宜植物配方为:10%狗牙根+20%百喜草+40%草木樨+30%高羊茅,如果土壤非常贫瘠和干旱,可用弯叶画眉草替代百喜草并增大10%的用种量,同时降低高羊茅10%的用种量。边坡人工恢复植被群落的早期物种选择应该遵循的原则是:细叶型与阔叶型结合,禾本科类与豆科类结合,丛生型与匍匐型结合,草本与小灌木结合。 2.对EM3植被网、GE131植被网和土工格室护坡恢复植被技术进行工艺、成本、植物生长情况等比较研究,结果表明CE131植被网施工简单、成本较低;EM3植被网施工成本虽然高,但边坡植被恢复速度、盖度、地上部分生物量和越夏性等指标优于CE131植被网。从生态防护综合效果比较,EM3叁维植被网效果优于GE131植被网,土工格室能为坡面植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基础。 3.无铅汽油推广后,路域环境内土壤的铅积累与时间和车流量仍然呈正相关,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汽车尾气仍将是环境中铅污染的重要来源。香樟作为公四川月曳大2001浦民才辰冲水洲杏育博士论文路行道树具有较强的吸附铅能力,应在生长适应区内大力推广;草木裤的生长适应性广泛,根部能产生大量根瘤菌,对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结构有重要作用,对铅具有较强的耐性和吸附作用。 4.铅胁迫下草木挥的净光合速率(Y)与光照强度(X)符合Y=yo+a*x/(b+x)模型,400Ing/L铅浓度处理下,净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相关性最高,RZ=0 .9932,符合回归方程为Y=一3.84+12.25X/(135.35+X),在0一400klx光强下,草木探的净光合速率变化最快。200mg/L铅浓度胁迫下草木择的光补偿点和COZ补偿点最低小于50klx,400mg/L铅浓度胁迫下草木挥的光补偿点和C02补偿点最高,在50一IOOklx之间。铅胁迫对草木挥的净光合速率随时间的日变化影响不明显,呈单峰曲线变化,在14时左右均达到最大,随后立即呈现下降趋势。在50一15O0klx光照强度范围内,不同铅浓度处理下,草木择的净光合效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可分为I型(1200klx、1500klx)、11型(1000 klx、SO0klx、600klx)、111型 (400klx、300klx、200klx、100klx、50klx)。 5.铅胁迫对草木探体内的SOD、POD、CAT活性和MDA含量有影响,总体上为酶活性和MDA含量随浓度增加而增加,SOD活性对铅胁迫浓度最敏感。SOD活性与叶片铅浓度呈正相关,Y=2455.9十75.2x(RZ=0 .8523),与根的铅浓度呈正相关,符合Y=3786.7+6 .6X(RZ=0 .8247),MDA含量与叶片铅浓度呈正相关,Y=0.062+0.0013X(R,=0.7562),CAT和P即活性与叶片和根的铅浓度相关性不明显,但在铅胁迫下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6.铅胁迫下草木择的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相应降低,小于对照。其中叶绿素含量随铅浓度增加而逐渐减少,铅浓度与叶绿素含量呈负相关,结论与Woxny,prasad等的研究结果一致,Y=1.76一0.ooZX(R,=0.6523),在200一600mg/L铅浓度处理下根系活力随浓度增加而逐渐增强,600一1500mg几铅处理下根系活力随铅浓度增加逐渐降低。 7.草木裤体内各器官的铅浓度随外源铅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根部铅积累浓度大于地上部总量,茎含量低于叶含量。草木挥在29942mg/kg铅浓度的基质下能正常生长,此时植株体内的铅积累量为654.93mg/kg。 草木探的铅富集系数随外源铅浓度增加而降低,S/R值自20Omg/L铅浓度处四川寻之口悦2001‘氏未民冲水培育博士味仑文理开始随浓度增加而增加,800Ing/L处理以后随浓度增加逐渐降低;铅胁迫对植株地上地下生物量比值有直接影响,对根的抑制作用大于茎和叶,地上地下生物量比值在3.4一5.0之间,高于对照(2.85),600mg/L处理最高(5.0),1500mg/L处理最低(3.40)。 8.以植被生态学、恢复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等基础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公路路域人工植被恢复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中将路域生态系统划分为水土保持生态单元(ecology are

张红丽[8]2008年在《云南省高等级公路植被护坡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为探讨高速公路不同特性边坡植被的护坡效果以及弃土场植被恢复治理效果,采取适当有效的建植技术以及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本论文选择了云南省典型高速公路强风化石质边坡、岩质边坡以及弃土场为研究对象,采用小区试验法、植被恢复调查跟踪法和水土流失量跟踪调查法对研究区不同特性边坡植被建植技术及弃土场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试验研究。(1)选择速生灌木种类和固氮灌木种类,控制混播组合中草本的添加比例,进行合理的水肥控制,可以促进路域边坡乡土灌木植被的建成,明显提高公路边坡土壤抗侵蚀能力。选用生长速度相差不大的灌木种类更有利于建成平衡和谐的草灌混交群落。其中苦刺+波叶山蚂蟥+马桑+禾草组合效果最好。(2)采用客土喷播方法建植植被,运用速生型灌木是实现边坡快速覆盖,提高早期群落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草本+中速型灌木+快速型灌木、草本+快速型灌木效果好。(3)表土是一种非常优良的自然资源,其内含有丰富的野生植物种子、同时含有丰富的N、P、K及多种微肥和丰富的腐殖质,对灌木植被建立具有良好作用。(4)草本设计总数对灌木的出苗、生长、发育影响最大,且呈负相关关系;草本设计密度超过一定值后,灌木的增加对群落质量的影响不显着。在保证前期生长的前提下,应最大限度的降低草本的播量,以削弱其对灌木的竞争,在岩质边坡客土喷播中草本设计密度达到400株/m2即可,最大不宜超过700株/m2,灌草比例达到0.8即可保证群落中灌木的竞争力。(5)六角空心砖、轮胎及普通客土喷播方式均是固定土壤、实现边坡灌木植被建立的有效手段。(6)弃土场整形工程、拦挡工程、等高绿篱、植被工程等措施是进行生态恢复的有效手段。通过地形改造与植物改良措施相结合可提高弃土场的土壤肥力及土壤抗侵蚀能力,为恢复利用奠定基础。

韩同福[9]2011年在《高速公路路域生态规划及其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高速公路的问世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加快了各个区域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成为了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同时,高速公路全封闭全立交的特点,其建设和运行不可避免地要对高速公路路域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如何对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环境的进行保护与恢复重建已成为众人瞩目的热点。本文针对高速公路路域生态规划及其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分析了国内外高速公路路域生态规划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现状,以及高速公路路域生态规划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理论。第二,研究了高速公路路域生态规划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分别从景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角度,提出了基于景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高速公路路域生态规划,并给出了其生态规划的框图和步骤。第叁,研究了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方法,通过网络层次分析法对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和指标选择,构建了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指标体系。第四,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模糊综合方法和模糊神经网络的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并分别给出了它们构建步骤和推导公式。第五,以济青高速公路为示范工程,从高速公路路域生态规划,到生态恢复,特别是植被建植、防眩生物模式和水土保持研究;从高速公路路域植被与大气污染、噪声、水土流失和重金属的吸附方面,给出了济青高速公路的路域生态工程的施工方案和效果,并对济青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

张金跃[10]2008年在《山区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山区公路建设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但同时公路建设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凸现出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杜绝或减少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环境,是摆在广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山区高速公路建设还停留在“先施工后绿化、先破坏后恢复”的阶段,其根源在于忽略了路域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的生物学特性。本文即从路域生态系统的内涵出发,详细分析了路域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山区路域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将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贯穿于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全过程。同时,路域生态恢复技术作为生态恢复的核心内容,论文在参考国内现有公路路域生态恢复技术现状之后,适当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和成果,对植被恢复技术、土地资源补偿技术、野生资源保护技术、声环境保护技术、水系保护技术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阐述。最后以西部课题《秦岭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生态保护技术研究》中的子课题高速公路生态评价指标与生态恢复技术为依托,针对西汉高速公路户县涝峪口至洋县槐树关段,说明路域生态恢复在公路建设中的实践应用。

参考文献:

[1]. 陕西省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D]. 仝晓辉. 长安大学. 2014

[2]. 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景观恢复技术研究[D]. 赵艳纳. 长安大学. 2009

[3]. 内蒙古公路路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研究[D]. 董炜华.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4]. 高速公路对路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 马国强, 李秋洁, 张堂松, 胡光万, 杨汉忠. 林业调查规划. 2010

[5]. 寒区高等级公路生态恢复模式与景观评价研究[D]. 许大为. 东北林业大学. 2013

[6]. 基于生态影响域的山区路域生态系统生态防护体系研究[D]. 危闫事攀. 长江科学院. 2012

[7]. 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研究[D]. 胥晓刚. 四川农业大学. 2004

[8]. 云南省高等级公路植被护坡技术研究[D]. 张红丽. 北京林业大学. 2008

[9]. 高速公路路域生态规划及其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 韩同福. 天津大学. 2011

[10]. 山区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技术研究[D]. 张金跃. 长安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