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战略性贸易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战略性,政策,贸易,技术创新,产业,寡头,时序。
战略性贸易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江兴[1](2018)在《基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智能产业是否适合采用战略性贸易政策?如果适用,采用哪些战略性贸易政策有效?研究发现,人工智能产业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知识外部性,与战略性贸易政策是相容的。影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因素包括科学家数量质量、强大的应用市场需求、研发补贴和产业集聚、监管等。采取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包括加强国际人工智能科学家的交流和双向流动、人工智能产业链分阶段采用不同的政策工具、充足的研发补贴、放松监管以及国际协调等。(本文来源于《经济体制改革》期刊2018年06期)
谢申祥,刘培德,王孝松[2](2018)在《价格竞争、战略性贸易政策调整与企业出口模式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进行价格竞争时,一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应该如何选择?本文从贸易利益和社会福利出发,结合中国出口企业的实际,构建了一个生产企业可以选择国内中间商出口的双寡头国际市场竞争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博弈理论探讨了一国最优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分析结果表明,产品质量差异和国内企业出口模式会影响一国最优的贸易政策选择。具体而言,在两国均可以实施贸易政策,两国国内企业均通过其国内中间商出口产品时,若产品质量差异较大(小),一国应该进行出口补贴(征收出口税);如果只有一国生产企业通过中间商出口,那么在产品质量差异较大的情形下,该国应该采取补贴政策。此外,本文的研究还发现,贸易政策会影响国内生产企业出口模式的选择。本文的研究为中国贸易政策的调整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期刊2018年10期)
党琪,刘玮[3](2017)在《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形式产生了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用传统的贸易理论解释不通,新贸易保护理论应运而生。战略性贸易政策引入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论证了政府政策性介入的合理性。其中,日本就是成功运用了该政策的国家。因此介绍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相关理论,全面分析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践,试图从中找到可鉴之处,为我国入世以来的贸易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期刊2017年25期)
姚颖[4](2017)在《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战略性贸易政策最初从美国开始兴起。发展至今,如今它成为美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战略政策。本文通过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再次阐述,时间上从二战后的美国战略性贸易跨越到特朗普时代的美国的战略贸易政策,空间上与重商主义以及幼稚工业保护政策相对比,总结得出结论,并且预测是否能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本文来源于《经贸实践》期刊2017年07期)
石卫星[5](2017)在《基于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理论分析、数理建模、实证分析等方法,对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制造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LZFTR(政府资金投入)与CJP(初级品)的相关系数r=-0.964,LZFTR与ZCP(工业制成品)的相关系数r=0.982(P<0.01)。表明战略性贸易政策能够有效降低初级品出口比重,增加工业制品的出口比重,从而促进出口贸易结构不断升级与优化;(2)战略性贸易政策对高技术制造业产品出口贸易固定效应、随机效应模型系数值均为正,战略性贸易政策政府研究发展补贴每增加100%,高技术产业对外贸易结构就会优化0.0042,说明战略性贸易政策对高技术制造业产品的外贸易结构变化有正向促进作用;(3)战略性贸易政策对各高技术制造行业贸易结构的影响不尽相同,其对医药制造业及各小类行业对外贸易出口产业结构优化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对仪器仪表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医疗设备与器械制造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并不显着。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推动我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战略性贸易政策建议,以期为提高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工业技术经济》期刊2017年04期)
谢申祥,石慧敏,张铭心[6](2016)在《谈判势力与战略性贸易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国企业通过第叁国中间商向第叁国出口产品,并与另一国直接向第叁国出口的企业进行产量竞争,本国企业根据其谈判势力大小确定其出售给中间商的产品价格。在此背景下,本文考察了一国最优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结果表明,谈判势力影响到本国政府抽取中间商的利润,进而影响本国政府的出口贸易政策选择。对另一国政府而言,其贸易政策的选择则受到企业进入市场的时序与企业谈判势力的影响。此外,两国出口政策的博弈并不一定会导致"囚徒困境"。(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期刊2016年07期)
吴迪[7](2016)在《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石油行业的适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自入世以来,不断促进国际贸易体制改革,逐步降低各类型商品关税,有选择性地取消出口补贴,削减大量的非关税壁垒,持续并全面地开放国内市场,以期尽快能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适应。然而,世界贸易组织倡导的贸易自由化并不等同于绝对的自由贸易,事实表明,各国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都是为国内经济发展所服务的,始终以提高本国整体国民福利水平为根本目的。即使是一向提倡自由贸易的西方发达国家,也会实施贸易保护政策为战略性产业提供保护。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石油产业向来都是我国极具战略性的产业,目前,我国石油产业面临着来自国际石油巨头的强烈冲击。一方面,我国石油企业生产规模相对比国际主要的大型石油企业还存在一定差距,导致规模经济效应不能充分发挥,生产成本仍处于较高水平。2013年我国原油生产成本为222.29美元/吨,相比之下我国进口原油每吨只需要198美元,并且投入研发的资金不足,导致不能迅速提高技术水平,成本劣势还会在国际竞争中持续下去。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对石油需求量随着经济发展而大幅攀升,然而我国石油产量却停滞不前,每年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石油满足经济发展所需,我国石油企业占我国石油市场的份额从2004年的58.13%下降到2013年的42.76%,大量垄断利润由于外国厂商不断抢占我国石油市场而流失,2015年我国最大的石油企业中石油在中国大陆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9.59%,由于石油行业的行业关联度高,因此多个行业也必定会受到不利影响,最后会严重损害了我国整体福利。因此,必须尽快对我国石油行业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促进我国整体福利水平。因此,为保证我国石油产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对该产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有必要的。基于此,探讨和研究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石油产业的适用性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分析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相关理论依据做出梳理和总结,从理论层面解释战略贸易政策理论的重要思想、政策主张、行业适用条件等;然后对战后主要国家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现实背景、政策选择、实施效果等做出历史回顾和分析;其次基于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现实,提出石油行业适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原因和理由;接着从福利提升角度出发,用古诺双寡头模型对我国石油产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展开实证分析,发现现行关税、补贴还有待向战略性贸易政策方向做出调整。最后就未来我国石油行业应该如何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和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贵州财经大学》期刊2016-06-01)
刘博之[8](2016)在《国际贸易与中国政策选择——基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让我国在发展中做出战略贸易调整战略贸易调整,这是适应世界发展趋势的必要措施。本文主要介绍经济全球化的战略发展模式和分析当前需要推行的战略发展政策,提出具体的政策解决方式,目的是让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席之地。(本文来源于《企业导报》期刊2016年07期)
井悦[9](2016)在《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汽车产业对外贸易中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世界经济格局从两极对立、一超多强变化到世界多极化,国家与国家之间贸易往来呈现出新特点。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贸易往来已经不再局限于产业间,开始转向产业内,并且国内企业开始在国外设厂,一些新现象接踵而来。经济学家认为传统的理论对这些新现象无法解释,随后美国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战略性贸易政策,其假设条件是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与传统的贸易理论完全不同,它可以解释更加现实的国际贸易问题并为各国的贸易政策制定提供了思路。目前中国改革进入到攻坚期、深水区,汽车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腾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发展的历程中,不可缺少的是政府的适度保护和相应的政策引导,虽然汽车产业整体是呈现上涨趋势,但是存在很多问题,如科技水平落后、没有自主品牌等。所以我们需要思考针对我国的现状,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否对汽车产业有效,特别是我国在加入WTO之后,又历经2008年的全球经济动荡以及随后经济的回温。所以,在这里,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将从该贸易政策理论角度出发,着重分析战略性研究与开发(R&D)补贴政策对汽车产业的影响效果。第一章提出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相关文献进行简要综述,介绍了本文的行文脉络和创新点。第二章是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基本观点和研究评述进行简单阐述,为后文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叁章介绍了日本、韩国汽车产业是如何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以及其应用效果。第四章介绍了我国汽车产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汽车产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原因进行说明,然后对我国汽车产业实施技术补贴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即我国的汽车产业适合使用战略性贸易政策,而且可以提高我国现行的技术补贴水平。第五章是发展我国汽车产业的政策建议。最后为结语。(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4-01)
徐元康[10](2016)在《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比较优势动态升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优势具有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要素禀赋结构的改善而动态升级的内在属性,它与战略性贸易政策之间是一种非对称性互补关系:比较优势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要素禀赋基础;同时,比较优势在动态升级中也常常会遇到诸多阻碍而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干预,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帮助下,既可以促进比较优势的动态升级,也可以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通过构建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比较优势动态升级的理论模型,分析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比较优势动态升级的关联机制,可得出结论:战略性贸易政策有利于技术创新,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帮助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赢得先动优势,从而促进比较优势的动态升级。(本文来源于《税务与经济》期刊2016年02期)
战略性贸易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进行价格竞争时,一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应该如何选择?本文从贸易利益和社会福利出发,结合中国出口企业的实际,构建了一个生产企业可以选择国内中间商出口的双寡头国际市场竞争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博弈理论探讨了一国最优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分析结果表明,产品质量差异和国内企业出口模式会影响一国最优的贸易政策选择。具体而言,在两国均可以实施贸易政策,两国国内企业均通过其国内中间商出口产品时,若产品质量差异较大(小),一国应该进行出口补贴(征收出口税);如果只有一国生产企业通过中间商出口,那么在产品质量差异较大的情形下,该国应该采取补贴政策。此外,本文的研究还发现,贸易政策会影响国内生产企业出口模式的选择。本文的研究为中国贸易政策的调整提供了理论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战略性贸易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江兴.基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8
[2].谢申祥,刘培德,王孝松.价格竞争、战略性贸易政策调整与企业出口模式选择[J].经济研究.2018
[3].党琪,刘玮.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17
[4].姚颖.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发展[J].经贸实践.2017
[5].石卫星.基于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7
[6].谢申祥,石慧敏,张铭心.谈判势力与战略性贸易政策[J].世界经济.2016
[7].吴迪.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石油行业的适用性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6
[8].刘博之.国际贸易与中国政策选择——基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分析[J].企业导报.2016
[9].井悦.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汽车产业对外贸易中的应用分析[D].吉林大学.2016
[10].徐元康.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比较优势动态升级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