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论文_辛华,刘建芳,张辉,白建壮

导读:本文包含了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丙烯酸酯,乳液,共聚物,织物,疏水,结构,粒径。

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论文文献综述

辛华,刘建芳,张辉,白建壮[1](2019)在《细乳液聚合法制备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细乳液聚合法制备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FPA)乳液,采用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热重分析仪(TG)、扫描电镜和表面能谱(SEM-EDS)等对聚合物进行表征,并考察了乳化剂与助乳化剂的物质的量比,氟单体用量和超声时间对乳液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6FA)、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St)3种单体成功聚合,乳化剂与助乳化剂的物质的量比为1.5∶1,超声时间为60 min,氟单体用量为10%时,乳液粒径最小且分布较窄,表面张力从45.028 mN/m降至33.399 mN/m,且乳胶膜粗糙度增加,热稳定性提高。(本文来源于《涂料工业》期刊2019年11期)

杨振敏[2](2019)在《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合成及其织物整理应用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氟元素影响,含氟类化合物具有极低表面张力,将含氟化合物用于拒水拒油表面处理剂具有广阔的前景,而与丙烯酸酯类单体共聚则是提高聚合物成膜性和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目前,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被广泛运用在织物整理剂、水性涂料、纸张皮革整理剂等领域。其中,我国对含氟丙烯酸酯织物整理剂的研究已有数十年历史,但目前国内市场主要来源仍为进口产品。如何使用较少量的含氟单体制备出性能良好的织物整理剂乳液是研究的重点,本实验采用核-壳乳液聚合手段,制备了一系列的含氟聚丙烯酸酯核壳乳液。具体研究包括:(1)采用阳/非离子复配乳化剂,偶氮类水溶性引发剂,选用丙烯酸酯为碳链调节单体、含氟丙烯酸酯为主要作用单体、功能单体为交联单体,分别制备了含氟辛基乙基丙烯酸酯乳液(以下简称C8含氟乳液)和含氟己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乳液(以下简称C6含氟乳液)。实验首先从种子乳液的制备入手,研究了瓶底助溶剂、水量、乳化剂量、引发剂量等条件对种子乳液粒径的影响;之后通过改变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氟单体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条件制备了一系列的聚合物乳液。实验研究了各因素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工艺参数。(2)使用FT-IR、EDS、GPC、元素分析、氟含量测试等对聚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和元素含量测试,通过粒径测试、TEM、SEM测试探究了聚合物粒径和表面形貌,利用TGA、DSC等测试手段对聚合物热性能进行表征。所制备的两种含氟聚合物耐热性能良好,具有预期的核壳结构。(3)对织物整理工艺进行了探讨,分别研究了焙烘温度、焙烘时间、浸渍时间、乳液浓度对整理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整理条件。将乳液稀释至10 g/L,浸渍1 s,焙烘3 min(C8含氟乳液最佳整理温度为170℃,C6乳液为150℃),采用AATCC-22和3M-Ⅱ-1988拒水性能测试、AATCC-118拒油性能测试方法分别进行整理测试,两种乳液的织物整理效果分别为:C8含氟乳液为100分、12级、8级;C6含氟乳液为95分、11级、7级。在同等条件下,分别与市售的日本大金TG-581、TG-5671性能效果持平。说明制备的C8含氟乳液和C6含氟乳液均具有良好的织物整理性能。(4)取浓度为3 g/L的皂水,将整理后的织物浸泡在其中,多次洗涤干燥,洗涤50次后,接触角测试结果:C8含氟乳液整理的织物对水接触角≥130°;C6含氟乳液整理的织物对水接触角≥120°。两种乳液整理后的织物耐洗性能均不逊色于对应进口产品。(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30)

罗源军,罗源兵,刘波,吕太勇,张建新[3](2016)在《核壳乳液聚合法制备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核壳乳液聚合法的基本原理、合成方法及粒子形态,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核壳乳液聚合法在制备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中的应用进展,认为今后研究的重点应该在于核-壳聚合物乳液的功能化,以适应高性能涂料、阻透材料、纺织染整等领域的要求。(本文来源于《有机氟工业》期刊2016年03期)

程倩[4](2015)在《微乳液制备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及其膜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不仅具有聚丙烯酸酯良好的成膜性和基材附着性,同时由于含氟单体的加入,使其具备优异的化学稳定性、耐候性以及自清洁性等,在汽车、微电子、功能涂层以及织物整理等领域应用广泛。传统的含氟丙烯酸酯的制备需要大量有机溶剂以及其长碳氟链的分解产物具有生物累积性等缺点使其应用受到限制,采用环保的方法获得性能良好的新型含氟丙烯酸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首先制备了可聚合乳化剂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酯(MPEGMA),然后构建反相微乳液体系,引发聚合得到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利用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1000)和甲基丙烯酸(MAA)进行酯化反应,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吩噻嗪为阻聚剂,甲苯为带水剂合成可聚合大分子MPEGMA。以酯化率为指标考察工艺参数对反应的影响,利用正交实验优化出最佳工艺参数组合,并采用FTIR对产物进行表征。以MPEGMA作为乳化剂,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六氟丁酯(HFBA)混合溶液为油相,0.02mol/L KCl水溶液为水相,构筑反相微乳液体系。采用电导率法考察了体系的稳定性,并确定微乳液体系组分的适宜范围,绘制微乳液体系的局部拟叁元相图。以偶氮二异丁氰(AIBN)为引发剂,反应温度为70℃,利用构建的微乳液体系聚合得到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膜,考察了微乳液体系组分对聚合粘度增长的影响。利用FTIR、TG、DSC以及耐溶剂性测试分析了含氟单体对共聚物膜性能的影响。采用表面接触角仪、XRD、SEM以及过滤实验对共聚物膜的表面特性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最佳酯化工艺参数组合为n(MAA)/n(MPEG)=3,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8h,催化剂用量为反应单体总质量的2.5%,带水剂的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30%,阻聚剂用量为MAA质量的2.5%。此条件下得到的酯化率为92.7%,所得MPEGMA纯度较高;且构建的MPEGMA/MMA-HFBA/KCl水溶液体系组分可调控范围较窄。HFBA的加入可提高共聚物膜的耐热性和表面疏水性,表面水接触角可接近110°,但高含氟量难以继续提高疏水性,MPEGMA含量对其疏水性的作用则相反。膜样的正反面表面性能产生明显差距,最大水接触角数值差距高达15°。同时,成膜方式以及后处理能够对膜表面分子组成产生影响从而改变膜的表面性能。不同的含水量导致膜表面形貌不同,微观的表面粗糙度的增加,有利于表面疏水性的提高。过滤实验中所得的共聚物涂膜抗污染自清洁性能表现优异。(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5-04-20)

芦春燕,曹国荣[5](2014)在《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确定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最佳配方,研究其涂膜表面的疏水疏油性、热力学稳定性等性能。方法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AA)为原料,丙烯酸十叁氟辛酯(PFOA)为含氟单体,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为复合乳化剂,去离子水为分散介质,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核壳型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通过CA,FTIR,DSC,TG和AFM等仪器,对共聚物涂膜的疏水疏油性能、热力学性能及表面化学成分进行表征。结果当乳化剂(OP-10与SDS的质量比为2∶1)的质量分数为3%、引发剂(APS)的质量分数为0.6%、丙烯酸十叁氟辛酯(PFOA)的质量分数为9%时,单体转化率最高、凝胶率最低,涂膜对水和十六烷的接触角分别为114°和85°。结论合成的乳液具有良好的疏水疏油性和热力学稳定性等性能,适合油墨罐内壁涂料等产品。(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14年23期)

芦春燕[6](2014)在《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及丙烯酸为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为复合乳化剂,去离子水为分散介质,选择有机氟对丙烯酸酯进行改性,通过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对聚合反应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研究了聚合温度、滴加时间、搅拌速度、引发剂种类及用量、乳化剂种类及用量和软硬单体比例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确定了乳液聚合的最佳配方与聚合反应最佳制备工艺,探讨了含氟单体用量对乳液性能与涂膜性能的影响。2.通过接触角测量仪(CA)、热重分析仪(TG)、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原子力显微镜(AFM)和红外光谱仪(FT-IR)等方法对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及其涂膜进行表征。得出以下结论:(1)红外光谱仪测试结果表明,有机氟和丙烯酸酯发生了共聚反应,制备了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激光粒度仪测试结果表明,种子乳液的平均粒径大小为82纳米,核壳乳液平均粒径大小为130纳米,乳胶粒粒径分布均匀、集中,说明该乳液形成了良好的核壳结构,制得的乳液乳胶粒粒子呈纳米级。(2)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出现两个玻璃化温度,壳层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为55℃,核层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为-1.8℃,说明制备的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具有核壳结构,然而从宏观上看,共聚物的涂膜是透明的,说明壳层和核层的分离只是一种微观分离。(3)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比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分解缓慢的多,说明丙烯酸酯共聚物中引入含氟基团以后,涂膜分解速率减小,具有良好的耐热性,极大地提高了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同时,随着含氟量的增多,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涂膜的热分解速率变慢,说明耐热性能更好。(4)对涂膜表面进行了接触角测试,对水的接触角为114°,对十六烷的接触角为85°,疏水疏油效果明显。随着含氟单体质量分数的增加,对液体的接触角逐渐增大,当含氟单体(丙烯酸十叁氟辛酯)的质量分数为9%时,继续增加其用量,共聚物涂膜对液体的接触角不再增大。3.将制备的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进行应用实验,直接将油墨涂覆在铁片基体上,油墨几乎全部残留,而先在铁片基材上涂覆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后,再涂覆油墨,油墨残留明显减少,说明含氟丙烯酸酯涂膜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印刷学院》期刊2014-11-01)

夏阳[7](2014)在《交联型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不仅保持了丙烯酸酯聚合物优异的成膜性,还具有含氟聚合物稳定性好、耐候性好、疏水疏油、表面能低等特点,被广泛运用于建筑、石油开采、涂料、织物、皮革、包装等领域。但是未经交联改性的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乳胶膜光泽度、耐溶剂性和耐水性差,硬度和机械力学性能不能满足许多领域应用要求,所以,如何将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交联改性,使聚合物分子链由线性结构变成体形结构,进一步提高乳胶膜耐水性和机械力学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采用叁种不同交联体系对含氟丙烯酸酯进行改性,研究了含氟单体、不同交联体系对乳液及乳胶膜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简要综述了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进展、应用和含氟丙烯酸酯的交联改性技术及其发展趋势。2.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为主要单体,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HMA)为含氟单体,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为交联单体,以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OP-10)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自交联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研究了含氟单体DFHMA和交联单体NMA用量对乳液及乳胶膜性能的影响,采用FTIR、TEM、DSC、TG对乳液及乳胶膜的结构、形态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DFHMA用量为6%、NMA用量为3%时,得到的乳液稳定性好,乳胶粒粒径小,分布窄,平均粒径为48nm。适量NMA的加入提高了乳胶膜的耐溶剂性和耐热性能。3.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外交联单体,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MA)为含氟单体,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外交联型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研究了外交联单体GMA加入顺序和用量对乳液及乳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GMA用量的增加,交联密度增大,乳胶膜的耐水性、耐溶剂性、耐热性和力学性能得到明显增强。当GMA在核层中用量为4%时,转化率最大达96.58%,乳液具有较高的Zeta电位稳定性,乳胶粒子呈球形,粒径分布较窄,平均粒径约为30-40nm。4.以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和己二酸二酰肼(ADH)作为交联单体,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室温自交联核壳型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探讨了ADH和DAAM配比和DAAM用量对乳液及乳胶膜性能的影响。利用FTIR, TEM. DSC等方法对乳液粒子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红外光谱表明,DAAM上的酮羰基和ADH上的酰肼基在室温下发生了交联反应,制备了自交联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TEM和DSC表明乳胶粒子具有核壳结构,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和壳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随着DAAM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通过对吸水率、邵氏硬度测试,表明交联单体DAAM和ADH的加入不仅明显提高了乳胶膜的硬度,还可改善乳胶膜的耐水性能。(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4-05-01)

张富青,靳婷,王大华,吴莉[8](2013)在《AGET-ATRP细乳液聚合制备含氟丙烯酸酯嵌段共聚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转移催化剂再生(AGET)-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技术采用稳定的氧化态络合物,克服了常规ATRP要求绝对无水无氧的苛刻条件,适合于细乳液聚合体系.以α-溴代丙酸乙酯(EBriB)为引发剂,CuBr2/PMDETA为催化剂体系,抗坏血酸为还原剂,按顺序分步进行丙烯酸叔丁酯(tBA)和甲基丙烯酸叁氟乙酯(FA)的AGET-ATRP细乳液聚合,得到丙烯酸叔丁酯和甲基丙烯酸叁氟乙酯的嵌段聚合物(PtBA-b-PFA).通过FT-IR和1H NMR对PtBA-b-PFA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证实制备得到可控性较好的含氟丙烯酸酯嵌段共聚物.透射电镜照片表明PtBA乳胶粒呈规则的圆球,粒径约为700nm,说明了AGET-ATRP细乳液聚合方法的成功.(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高秀云,任小翠,邹祥龙,兰云军[9](2013)在《细乳液聚合制备含氟丙烯酸酯叁元共聚物及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工作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9)为乳化剂,采用细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和全氟烷基丙烯酸酯(FA)叁元共聚物。采用FT-IR、1H-NMR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接触角法研究聚合物乳胶膜的表面性能。系统考察了超声均质强度(超声功率)、超声时间、FA用量、乳化剂用量等因素对细乳液聚合稳定性和乳液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优化的较佳细乳化工艺为:超声功率300 W、超声时间3 min、乳化剂用量为2.5%,FA单体质量分数>4%;所制备的聚合物乳胶膜在低含氟量下即表现出优异的疏水疏油性能。(本文来源于《皮革与化工》期刊2013年01期)

王政[10](2012)在《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由于具有独特的长链氟烷基结构,使含氟丙烯酸酯具有很多特殊的性能,如:优异的耐化学稳定性、耐候性、不粘性、极低表面能、拒水拒油性等。含氟丙烯酸酯乳液聚合以水为介质,对环境污染较低,被广泛的应用于涂料、织物及皮革整理剂等领域。由于含氟丙烯酸酯单体价格昂贵,人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满足性能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含氟丙烯酸酯单体的用量,因此在水分散体系中合成具有理想结构和性能的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论文采用核壳乳液聚合、细乳液聚合法制备贮存性稳定、具有良好疏水疏油性的含氟丙烯酸酯乳液,并对乳胶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深入的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简要综述了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的结构、制备方法和纳米Si02改性含氟丙烯酸酯的制备方法及应用。2.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OP-10)为复合乳化剂,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HM)为原料,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核壳型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通过FT-IR、DSC、TEM对乳胶膜组成、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接触角、吸水率和拉力试验机表征了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胶膜的表面性能和力学性能。研究了DFHM用量对共聚物乳液及乳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含氟丙烯酸酯共聚乳液具有核壳结构;含氟基团富集于壳层,提高了乳胶膜的疏水性能和力学性能。3.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MA)为单体,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硫酸铵(DNS-86)为乳化剂,采用细乳液聚合法合成了含氟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利用FTIR、H1-NMR、DSC和TEM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和形貌,考察了聚合温度、乳化剂用量和引发剂用量对细乳液聚合动力学的影响,通过接触角和吸水率表征了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胶膜的表面性能。结果表明,当DNS-86用量(占单体总量)为2.5%,引发剂用量为0.5%,HFMA用量为20%,反应温度为70℃时合成的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稳定性好,乳胶粒平均粒径为180nm;涂膜耐水性随氟单体含量的增加而提高。4.使用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叁甲氧基硅烷(KH-570)对纳米Si02粒子进行偶联处理,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MA)为单体,SDS为乳化剂,采用细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纳米Si02/含氟丙烯酸酯复合乳液。探讨了温度、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与单体转化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70℃,乳化剂用量1.5%,引发剂用量1.5%时,可以得到稳定的平均粒径为150nm的乳胶粒子。通过对吸水率、热重分析测试,表明纳米Si02的引入不仅可以提高乳胶膜的耐水性,还可改善乳胶膜的耐热性能。(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2-04-01)

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受氟元素影响,含氟类化合物具有极低表面张力,将含氟化合物用于拒水拒油表面处理剂具有广阔的前景,而与丙烯酸酯类单体共聚则是提高聚合物成膜性和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目前,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被广泛运用在织物整理剂、水性涂料、纸张皮革整理剂等领域。其中,我国对含氟丙烯酸酯织物整理剂的研究已有数十年历史,但目前国内市场主要来源仍为进口产品。如何使用较少量的含氟单体制备出性能良好的织物整理剂乳液是研究的重点,本实验采用核-壳乳液聚合手段,制备了一系列的含氟聚丙烯酸酯核壳乳液。具体研究包括:(1)采用阳/非离子复配乳化剂,偶氮类水溶性引发剂,选用丙烯酸酯为碳链调节单体、含氟丙烯酸酯为主要作用单体、功能单体为交联单体,分别制备了含氟辛基乙基丙烯酸酯乳液(以下简称C8含氟乳液)和含氟己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乳液(以下简称C6含氟乳液)。实验首先从种子乳液的制备入手,研究了瓶底助溶剂、水量、乳化剂量、引发剂量等条件对种子乳液粒径的影响;之后通过改变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氟单体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条件制备了一系列的聚合物乳液。实验研究了各因素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工艺参数。(2)使用FT-IR、EDS、GPC、元素分析、氟含量测试等对聚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和元素含量测试,通过粒径测试、TEM、SEM测试探究了聚合物粒径和表面形貌,利用TGA、DSC等测试手段对聚合物热性能进行表征。所制备的两种含氟聚合物耐热性能良好,具有预期的核壳结构。(3)对织物整理工艺进行了探讨,分别研究了焙烘温度、焙烘时间、浸渍时间、乳液浓度对整理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整理条件。将乳液稀释至10 g/L,浸渍1 s,焙烘3 min(C8含氟乳液最佳整理温度为170℃,C6乳液为150℃),采用AATCC-22和3M-Ⅱ-1988拒水性能测试、AATCC-118拒油性能测试方法分别进行整理测试,两种乳液的织物整理效果分别为:C8含氟乳液为100分、12级、8级;C6含氟乳液为95分、11级、7级。在同等条件下,分别与市售的日本大金TG-581、TG-5671性能效果持平。说明制备的C8含氟乳液和C6含氟乳液均具有良好的织物整理性能。(4)取浓度为3 g/L的皂水,将整理后的织物浸泡在其中,多次洗涤干燥,洗涤50次后,接触角测试结果:C8含氟乳液整理的织物对水接触角≥130°;C6含氟乳液整理的织物对水接触角≥120°。两种乳液整理后的织物耐洗性能均不逊色于对应进口产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论文参考文献

[1].辛华,刘建芳,张辉,白建壮.细乳液聚合法制备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研究[J].涂料工业.2019

[2].杨振敏.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合成及其织物整理应用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9

[3].罗源军,罗源兵,刘波,吕太勇,张建新.核壳乳液聚合法制备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应用进展[J].有机氟工业.2016

[4].程倩.微乳液制备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及其膜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5].芦春燕,曹国荣.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包装工程.2014

[6].芦春燕.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4

[7].夏阳.交联型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4

[8].张富青,靳婷,王大华,吴莉.AGET-ATRP细乳液聚合制备含氟丙烯酸酯嵌段共聚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9].高秀云,任小翠,邹祥龙,兰云军.细乳液聚合制备含氟丙烯酸酯叁元共聚物及性能表征[J].皮革与化工.2013

[10].王政.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2

论文知识图

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合成装...共聚物的粒径分布改性前后乳液的透射电镜图皮革样品的SEM电镜照片结论TEOS改性前后聚合物乳液的1H NMR谱图DMC用量在20%的含氟丙烯酸乳

标签:;  ;  ;  ;  ;  ;  ;  

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论文_辛华,刘建芳,张辉,白建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