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电解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微波辅助萃取,有机磷阻燃剂
有机电解液论文文献综述
王成云,薛晓东,冀红略,林君峰,罗溢谦[1](2019)在《气质联用法测定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有机磷阻燃剂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乙酸乙酯/二氯甲烷(1∶1,V/V)为萃取溶剂,采用微波辅助萃取技术提取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的有机磷阻燃剂,萃取液浓缩定容后进行气相色谱/质谱-选择离子监测法(GC/MS-SIM)测定,外标法定量,从而建立了1个同时测定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13种有机磷阻燃剂含量的气质联用分析方法。该方法检出限为0.02~0.10mg/kg,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0.65%~94.2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76%~4.97%。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检出限低,易于操作,检测通量大,可完全满足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有机磷阻燃剂含量日常检测工作的需要。采用该方法对市售锂离子电池进行测试,结果在部分样品中检出了不同含量水平的目标分析物。(本文来源于《电池工业》期刊2019年04期)
段丹丹[2](2019)在《基于电导率的锂离子电池有机电解液技术改进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离子电视对于电导率的要求较高,强化对有机电解液的关注,并对锂离子电池进行技术改进,对提升锂离子电池的使用质量十分重要。本文首先对锂离子电池的电导率情况进行了研究总结,并结合锂离子电池的实际应用需要,制定了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技术改进方案,对提升锂离子电池的综合性制备和使用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9年22期)
穆德颖,刘元龙,戴长松[3](2019)在《锂离子电池液态有机电解液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电解质锂盐的开发、有机溶剂体系的替代与优化组合到不同功能添加剂的应用等方面,阐述锂离子电池液态有机电解液研究的进展;提出提升电化学性能、提高电池安全性和回收利用对环境不友好的物质,是相关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来源于《电池》期刊2019年01期)
亢静锐,董桂霞,李雷,吕易楠,韩伟丹[4](2018)在《有机电解液型锂-空气电池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空气电池能量密度与汽油相近,且具有绿色环保、安全实用等优点,可应用到交通、通信及智能电网削峰填谷等领域,成为备受关注的电化学能量储存体系之一,其中有机电解液型锂-空气电池因证实其正极反应可逆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综述了锂-空气电池有机电解液类型、碳材料以及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有机电解液的分类和优缺点、碳材料的影响因素、催化剂的类型及叁者对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指出锂-空气电池的不足并对其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田靖[5](2018)在《双盐电解液激活的有机镁电池》一文中研究指出镁金属作负极不会形成枝晶,且具有较高的体积比容量,资源储量也很丰富,因此镁电池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镁离子较强的极化作用,导致镁离子在材料中迁移的动力学性能差,使得一般的正极材料很难实现镁离子快速地可逆脱嵌,为了克服这一缺点,一种双盐镁电池被提出,锂离子替代镁离子参与正极反应,大大拓展了镁电池正极材料的选择范围。本论文针对现有双盐镁电池能量密度有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玫瑰红酸盐正极的高能量双盐镁电池体系,研究玫瑰红酸盐作双盐镁电池正极的电化学性能,并通过XRD、XPS、Raman、SEM、CV和GITT等手段研究电极反应机理。本论文测试了Li_2C_6O_6、Na_2C_6O_6和纳米化的Na_2C_6O_6正极在双盐镁电池中的性能。纳米化缩短了离子的扩散路径,提高了反应动力学,配以rGO为导电剂,纳米化的Na_2C_6O_6正极实现了525 Wh/kg的能量密度及4490 W/kg的功率密度,高的赝电容效应贡献率(>60%)及离子扩散率(10~(-13)~10~(-11) cm~2/s)也有助于纳米化的Na_2C_6O_6正极表现出高的电化学活性。测试表明,Na_2C_6O_6晶体结构在首次放电中出现了不可逆的相变,导致部分容量的不可逆,但仍实现叁电子转移,具有较高的可逆容量。然而活性物质的溶解导致Na_2C_6O_6正极的容量衰减,因此其循环稳定性还有待提高。本论文还制备了K_2C_6O_6正极。K_2C_6O_6是半导体有一定的导电能力,且更大的层间距有利于离子的传输,因此在70 wt%高活性物质含量下,K_2C_6O_6正极也能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0.1 C下可逆容量可达300 mAh/g,2 C、5 C时比容量分别有190 mAh/g、125 mAh/g。K_2C_6O_6正极同样首次放电过程也存在不可逆的相变,但是钾盐正极的电极反应不仅有锂镁的共嵌入,晶格中的钾还会随着充放电循环逐渐溶出并与电解液中的氯离子以氯化钾形式固定在活性物质周围。活性物质颗粒的粉化脱落使得K_2C_6O_6正极循环稳定性不尽如人意,其性能仍有提升空间。(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期刊2018-06-01)
沈风霞[6](2018)在《二氧化碳在有机复合电解液中的电催化还原》一文中研究指出CO_2是一种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的碳资源。将CO_2转化为清洁燃料或增值化学品,实现碳资源循环利用,是能源环境科学极为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构建了一种新型隔膜电解槽系统,在碳酸丙烯酯(PC)/四丁基高氯酸铵(TBAP)溶液中,研究了CO_2在Au、Ag、Zn和Ag_2S电极上的电催化还原反应,得到以下结论:(1)分析了H_2O对有机电解液电导率、黏度和CO_2溶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H_2O含量增加时,有机电解液的电导率升高,黏度降低,CO_2溶解度增加。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在PC/TBAP+6.8%H_2O中电还原CO_2时,H_2O对CO_2~(·-)自由基具有稳定作用,使得交换电流增加、电荷转移电阻降低、电流密度升高、电流效率增加,说明H_2O对CO_2电还原反应有催化作用。(2)在PC/TBAP溶液中,研究了CO_2在Au、Ag、Zn电极上的电还原反应,结果表明,Zn的起始电位比Ag高,比Au的电位低。在Zn电极上有甲酸生成,在Ag和Au电极上没有甲酸生成。在PC/TBAP中加入6.8wt%H_2O起始电位正移,电流密度明显增加。电解4小时后,X射线表征结果表明,Zn电极不中毒,电化学反应可以稳定进行。(3)为了进一步提高电流密度,我们开发了一种新的电极材料,在Ag_2S电极上进行CO_2的电还原,长周期电解过程中,电流密度稳定在6.63 mA/cm~2。生成的CO效率达到92%。由于残留H_2O的出现,阴极有H_2生成,生成的H_2效率为8%。在PC/TBAP/6.8 wt%H_2O中,电流密度达到9.85 mA/cm~2,生成CO和H_2的效率分别为85%和13%,并且始终维持这个值直到反应结束。结果表明:经过电氧化后的Ag_2S纳米颗粒均匀分布在Ag电极表面。这种纳米结构不仅增大了电极表面,而且促进了CO_2电还原反应。因此,导致电流密度明显增加,起始点位正移。(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吴宝军[7](2018)在《有机体系电解液在双电层电容器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制备高比电容、高工作电压的双电层电容器用电解液为目的,开展了N,N-二甲基吡咯烷四氟硼酸盐(P11-BF4)、N-乙基-N-甲基吡咯烷四氟硼酸盐(P12-BF4)、四乙基铵四氟硼酸盐(TEA-BF4)、N-丁基-N-甲基吡咯烷四氟硼酸盐(P14-BF4)、N-甲氧基乙基-N-甲基吡咯烷四氟硼酸盐(P12O1-BF4)等电解质的工作。对电解质盐离子尺寸的大小、阳离子烷基链上醚键的引入等因素对电解液的电导率、电化学窗口以及组装成的双电层电容器比电容和耐电压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用两步法制备了各电解质盐,并以碳酸丙烯酯PC为溶剂,配置浓度为1 mol/L的电解液,以活性炭为电极组装成双电层电容器,先将1 mol/P11-BF4/PC、1 mol/LP12-BF4/PC、1mol/L TEA-BF4/PC组装的双电层电容器通过循环伏安测试、恒流充放电测试、交流阻抗测试等方法系统研究了电解质盐离子尺寸的大小对双电层电容器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再将1 mol/L P14-BF4/PC、1 mol/P12O1-BF4/PC两种电解液组装的双电层电容器进行比较,探究阳离子烷基侧链上醚键的引入对电容器工作电压和质量比电容的影响,结果表明:(1)分别配制 lmol/LP11-BF4/PC、1 mol/LP12-BF4/PC、1mol/LTEA-BF4/PC电解液,探究电解质离子尺寸对双电层电容器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叁种电解液具有相同的电化学窗口(5.3 V),小电流密度下,叁种电容器的比电容大小顺序为P11-BF4/PC>P12-BF4/PC>TEA-BF4/PC,大电流密度下,比电容大小为P12-BF4/PC>P11-BF4/PC>TEA-BF4/PC,电解质离子尺寸和阳离子对称性共同影响着电容器的比电容。叁种电容器的耐电压特性依次为P11-BF4/PC>P12-BF4/PC>TEA-BF4/PC,电解质离子尺寸越小,电解液的耐电压特性越好,电容器的工作电压越高。电解质离子尺寸的大小和阳离子的对称性共同影响着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2)配制1 mol/LP14-BF4/PC、1 mol/L P12O1-BF4/PC电解液,系统考察了电解质阳离子烷基侧链上醚键的引入对双电层电容器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引入醚键提高了电解液的电导率,降低了电解液的粘度,但并没有提高电解液的电化学窗口,醚键的引入增加了电解液和活性炭电极的相容性,提高了双电层电容器的比电容和工作电压,比未引入醚键的电解液组装的双电层电容器具有更好的电容特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8-01-29)
卢云,王伟,宫岩坤,沈逸欣,冯孟杰[8](2017)在《二甲基亚砜对有机电解液锂空气电池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硝酸锂-二甲基乙酰胺(LiNO_3-DMA)有机电解液体系为基础,向电解液体系添加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研究分析了混合溶剂电解液的物化性质、恒流充放电及反应机理。DMSO的添加可以使锂负极形成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EI)膜,有效增强了LiNO_3-DMA与锂的化学兼容性,降低了极化阻抗,因此循环性能有所提高。截止比容量为1 000mAh/gcarbon、电流密度为0.2mA/cm~2时可稳定循环40周。SEM及XRD分析表明,LiNO_3-DMA和LiNO_3-DMA/DMSO放电均生成可循环产物Li_2O_2,但DMSO中的疏水性甲基抑制了LiNO_3-DMA中副产物LiOH的生成。此外,LiNO_3-DMA循环过程中生成了含硫化合物,这是导致放电终止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7年12期)
卢海,袁艳,杨庆浩,后振中,赖延清[9](2017)在《锂硫电池有机电解液研究现状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和绿色环保的储能体系,锂硫电池的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但是其当前存在的活性材料利用率低、循环性能差、自放电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实用化进程。放电中间产物多硫化锂在电解液中的溶解与穿梭是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人们起初多从改性正极材料入手开展研究工作,但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逐步意识到锂硫电池的另一关键部件——有机电解液亦极大影响着电池性能,因此电解液研究近年来开始备受关注。首先分析了锂硫电池电解液的基本设计理念,然后详细论述了近几年在锂盐、有机溶剂、离子液体、添加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简要展望了电解液今后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信息》期刊2017年02期)
卢海,袁艳,杨庆浩,后振中,赖延清[10](2017)在《锂硫电池有机电解液研究现状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和绿色环保的储能体系,锂硫电池的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但是其当前存在的活性材料利用率低、循环性能差、自放电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实用化进程。放电中间产物多硫化锂在电解液中的溶解与穿梭是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人们起初多从改性正极材料入手开展研究工作,但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逐步意识到锂硫电池的另一关键部件——有机电解液亦极大影响着电池性能,因此电解液研究近年来开始备受关注。首先分析了锂硫电池电解液的基本设计理念,然后详细论述了近几年在锂盐、有机溶剂、离子液体、添加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简要展望了电解液今后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7年01期)
有机电解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锂离子电视对于电导率的要求较高,强化对有机电解液的关注,并对锂离子电池进行技术改进,对提升锂离子电池的使用质量十分重要。本文首先对锂离子电池的电导率情况进行了研究总结,并结合锂离子电池的实际应用需要,制定了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技术改进方案,对提升锂离子电池的综合性制备和使用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电解液论文参考文献
[1].王成云,薛晓东,冀红略,林君峰,罗溢谦.气质联用法测定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有机磷阻燃剂的含量[J].电池工业.2019
[2].段丹丹.基于电导率的锂离子电池有机电解液技术改进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9
[3].穆德颖,刘元龙,戴长松.锂离子电池液态有机电解液的研究进展[J].电池.2019
[4].亢静锐,董桂霞,李雷,吕易楠,韩伟丹.有机电解液型锂-空气电池的研究现状[J].电源技术.2018
[5].田靖.双盐电解液激活的有机镁电池[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8
[6].沈风霞.二氧化碳在有机复合电解液中的电催化还原[D].昆明理工大学.2018
[7].吴宝军.有机体系电解液在双电层电容器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8
[8].卢云,王伟,宫岩坤,沈逸欣,冯孟杰.二甲基亚砜对有机电解液锂空气电池性能的影响[J].材料导报.2017
[9].卢海,袁艳,杨庆浩,后振中,赖延清.锂硫电池有机电解液研究现状与展望[J].功能材料信息.2017
[10].卢海,袁艳,杨庆浩,后振中,赖延清.锂硫电池有机电解液研究现状与展望[J].功能材料.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