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枣疯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疯病,原体,综合防治,基因,萼片,质体,病原学。
枣疯病论文文献综述
申仲妹,陈红玉,杨俊强,马光跃,薛新平[1](2019)在《采用荧光显微技术对枣疯病病原进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集越冬期条枣品种枣疯病枝条对其进行水培,以正常枝条水培为对照,采用荧光显微技术(DAPI)对水培枝条的幼茎进行对比诊断研究。结果表明,越冬期枝条水培采集最佳时间为1月份,水培适宜溶液为1%霍兰格营养液,试材需固定在5%戊二醛溶液中放置于4℃冰箱2 h以上、1.0μg/m L DAPI染色剂中染色20 min,便可快速、便捷、定量定性判断枣疯病病原。(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高瑞,王中堂,张琼,王洁,孙玉刚[2](2019)在《枣疯病植原体免疫膜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中国枣树上枣疯病(jujube witches’-broom,JWB)植原体的免疫膜蛋白基因(immunodominant membraneprotein,IMP)进行克隆、序列分析及结构预测,以期为进一步研究JWB植原体免疫膜蛋白的功能奠定基础。JWB植原体侵染的枣树及健康枣树均采自山东省泰安市,并分别保存于无虫网室内。利用CTAB法提取健康和感病样品总DNA,于–20℃保存备用。根据已报道的JWB植原体全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以健康植株总DNA和双蒸水为阴性对照。采用DNASTAR 6.0和MEGA7.0软件对所得到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其他组植原体免疫膜蛋白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网站http:∥genome.cbs.dtu.dk/services/TMHMM-2.0和http:∥genome.cbs.dtu.dk/services/SignalP-4.0对免疫膜蛋白基因的跨膜区和前导信号肽序列进行预测。通过对扩增片段的序列测定,确定了JWB植原体的imp基因扩增片段含有459个核苷酸,G+C的含量为28.76%,编码153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16.8kD,预测等电点为9.616。将JWB植原体的imp基因与已报道的AY、AP、ESFY、PD、CP、FD-C、CPh、OY、PYLR、SPWB、WX和WBD等12个属于不同亚组植原体分离物的imp基因进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JWB植原体与同属于16Sr V组但不同亚组的FD-C植原体imp基因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48.1%),与属于16Sr I组的AY、OY、CPh、WBD植原体imp基因同源性较低(分别为34.1%、34.7%、30.2%和30.9%),说明不同植原体免疫膜蛋白基因之间的差异非常大。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JWB与ESFY、PD、AP、PYLR和CP聚为一大簇,属于免疫主导膜蛋白中的类型1:免疫膜蛋白。JWB和FD-C同属于16Sr V组,其免疫主导膜蛋白属于同一类型免疫膜蛋白,而WBD、CPh、OY和AY同属于16Sr I组,其免疫主导膜蛋白也属于同一类型抗原膜蛋白,但其他组植原体imp基因和16Sr RNA的系统进化分析并没有相关性,这也说明imp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承受了寄主更大的选择压力。信号肽及跨膜区预测结果表明,JWB和FD-C植原体的IMP均无前导信号肽序列。JWB植原体IMP蛋白含有一个疏水跨膜区,在21~42位氨基酸存在有疏水跨膜结构,与JWB蛋白结构相似,FD-C植原体的IMP含有一个疏水跨膜区,在21~43位氨基酸存在有疏水跨膜结构。在蛋白结构上,两个蛋白C端为亲水基序,暴露在胞外,N端锚定在植原体细胞膜,无蛋白切割位点,同属于免疫主导膜蛋白中的类型1:免疫膜蛋白。(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张梦玲,王立新,薛超玲,赵锦,刘志国[3](2019)在《枣MAPKKK家族基因鉴定及其响应枣疯病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枣疯病是由植原体侵染引起的强传染、难治愈、高致死性重大病害。MAPK(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级联途径在植物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探究MAPK级联途径对枣疯病的响应机制,前期对枣MAPK和MAPKK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并发现其中的一些关键基因在枣树响应植原体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在侵染过程中枣MAPKK如何被MAPKKK调控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中对枣中MAPKKK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并对其响应枣疯病进行表达分析,为解析枣中MAPKKK基因家族响应植原体侵染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以冬枣(Ziziphus jujuba Mill.‘Dongzao’)患枣疯病叶片、健康叶片和患枣疯病组培苗、健康组培苗为试材,基于枣基因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枣MAPKKK基因进行鉴定以及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复制和聚类分析,并通过qRT-PCR技术对其响应枣疯病进行表达模式分析。在枣基因组中共鉴定出56个MAPKKK基因,并根据其在染色体中的位置进行命名。该56个MAPKKK基因分布在枣12条染色体上且其所对应氨基酸序列均含有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TKC)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枣MAPKKK基因家族可以被分为两个亚家族,其中41个基因属于Raf亚家族,15个基因属于MEKK亚家族。另外,每个亚家族中的MAPKKK基因都具有相同的保守序列和基因结构,其中MAPKKK15/16基因是位于第5号染色体上唯一的串联重复序列。进一步qRT-PCR分析发现,在冬枣患病叶片中,枣MAPKKK26和45显着上调,MAPKKK3/43/50呈下调趋势。而在患枣疯病组培苗中枣MAPKKK4/10/25和44显着表达,MAPKKK7/30/35/37/40/41/43和46明显下调,表明这些基因在枣树响应植原体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王巧玲[4](2019)在《枣区枣疯病发生情况调查及防治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枣疯病是枣树毁灭性病害,由枣疯病植原体引起。针对河南省新郑、濮阳、镇平、灵宝、永城等县(市)枣区的枣疯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新郑枣区发病情况较为严重,放任枣园较枣粮间作和集约管理的枣园发病严重。分析发病的原因,主要是疏于管理,导致树体营养失衡,抗性减弱,媒介昆虫增多,加速病原传播,防治措施缺乏,病树得不到处理造成的。建议采取平衡施肥,改善树势,做好枣园植被管理,防治害虫,防止病害传播,及时修剪,消除病原等措施,开展枣疯病综合防治。(本文来源于《河南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李松[5](2019)在《枣疯病要综合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枣疯病在枣区常有发生,属于毁灭性病害,难以有效防治。染病后花器退化,花柄部位变长为原来的4~5倍,萼片、花瓣、雄蕊都会生长成较小的叶片,最终花器部位退化成众多密集小丛生枝。病树枝干上原是休眠状态的隐芽大量萌芽,抽生黄绿、细小的树丛。发病的枣树主根会大量萌(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报》期刊2019-07-30)
杨烨[6](2019)在《行唐县枣疯病发生现状及防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1行唐县大枣产业及枣疯病发生现状1.1行唐县大枣产业现状行唐县的大枣面积达到1.4万hm2。近十几年来,新疆大枣发展飞速,产量迅速上升到全国产量的35%,给全国大枣业的发展带来的强烈的市场冲击。行唐大枣产业同样受到严重影响,出现了大枣产业果品供过于求,产品滞销,价格低,枣农入不敷出,弃枣打工现象严重。全县2016年弃(本文来源于《河北果树》期刊2019年03期)
吴宽,田小曼[7](2019)在《陕西枣疯病发病规律与苗木带病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彬县、佳县和清涧县采集的枣树苗、酸枣苗、枣树昆虫样品中提取总核酸,克隆与测序。结果表明,陕西彬县、佳县和清涧县3个枣区的枣疯病(JWB)植原体16S rDNA基因大小为1.2kb,基因序列基本一致,为同一个种,JWB和酸枣(WJWB)植原体16SrDNA的亲缘关系达到99.9%。由于JWB与16S rⅤ组B亚组成员榆树黄化(Elm yellows, EY)和悬钩子丛枝病(Rubuswitches’broom,RuS)的同源性分别是98.5%和98.3%。因此,JWB归属于植原体16S rⅤ组B亚组。PCR检测苗木结果显示,市场上的枣树苗带病较多,以佳县枣树苗的带病率最高,达到7.69%,彬县带病率最低,为4.35%;清涧县酸枣苗的带病率最高,达到19.05%。对枣疯病品种抗病性调查结果显示,‘婆枣’发病率较高(25.32%),‘晋枣’发病率最低(11.18%)。对在彬县与佳县枣园采集的中华拟菱纹叶蝉(Hishimonoides chinensis)、凹缘菱纹叶蝉(Hishimonus sellatus)、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和条沙叶蝉(Psammotettix striatus),用PCR检测带毒情况,结果显示,只有中华拟菱纹叶蝉和凹缘菱纹叶蝉携带枣疯病植原体,说明这两种叶蝉是陕西的枣疯病的媒介昆虫。在温室内,采用菟丝子和嫁接方式,能够传播枣疯病。(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葛宏,李继东,陈鹏,王会鱼,叶霞[8](2019)在《枣疯病植原体保存体系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枣疯病植原体组培苗保存体系,对比了不同外植体来源、培养基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和质量浓度对枣疯病苗启动培养、继代培养、生根和植株体内植原体是否能够保持的影响.结果表明:休眠枝条水培芽比大田带病茎段启动培养成活率高,启动培养基中最适的生长调节剂组合为MS+KT 2.0 mg/L+NAA 0.1 mg/L,增殖培养基的最适组合为MS+6-BA 2.0 mg/L+NAA 0.3 mg/L,壮苗培养基为MS+KT 2.0 mg/L+NAA 0.3 mg/L,生根培养基为1/2 MS+NAA 0.5 mg/L.对继代3~5次的组培病苗中植原体进行PCR检测表明,植原体稳定寄生在再生苗体内.建立的植原体组培苗保存体系,为开展枣疯病发生和防治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代丽珍,郭家洛,冯玉环,王龙,郝少东[9](2019)在《北京地区枣疯病植原体潜在介体叶蝉种类筛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查北京地区枣园感染枣疯病植原体的叶蝉种类,确定枣疯病植原体潜在介体昆虫,为预防和控制枣疯病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扫网法和黄板诱集法,对昌平区流村镇流村、海淀区西北旺镇唐家岭村、朝阳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通州区永于路北京观光南瓜园4个地点枣树上叶蝉种类及枣疯病植原体感染的叶蝉进行调查和分子检测分析。【结果】北京地区枣园枣树上有13种叶蝉发生,其中包括片突菱纹叶蝉(Hishimonus lamellatus Cai et Kuoh)、凹缘菱纹叶蝉(H.sellatus (Uhler))、小绿叶蝉(Empoasca spp.)、斑叶蝉(Erythroneura sp.)、横带叶蝉(Scaphoideus festivus Matsumura)、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 (Linnaeus))、新县长突叶蝉(Batracomorphus xinxianensis Cai et Shen)、红闪小叶蝉(Zygina sp.)、白边大叶蝉(Kolla paulula (Walker))、桃一点叶蝉(Singapora shinshana (Matsumura))、一点木叶蝉(Phlogotettix cyclops (Mulsant et Rey))、条沙叶蝉(Psammotettix striatus (Linnaeus))和窗耳叶蝉(Ledra auditura Walker)。通过对采集的叶蝉标本采用植原体通用引物进行PCR检测,片突菱纹叶蝉(H.lamellatus)、凹缘菱纹叶蝉(H.sellatus)、大青叶蝉(C.viridis)、白边大叶蝉(K.paulula),均发现感染枣疯病植原体,感染率分别为1.4%、3.0%、7.4%、8.3%,其他叶蝉经检测未发现感染植原体。【结论】凹缘菱纹叶蝉(H.sellatus)、片突菱纹叶蝉(H.lamellatus)、大青叶蝉(C.viridis)、白边大叶蝉(K.paulula)可能为潜在的枣疯病植原体介体昆虫。(本文来源于《北京农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任善军,孙泮泮[10](2019)在《枣疯病安全防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枣疯病主要发生在花后,主要表现是花变叶、花梗延长,主芽不正常萌发,形成枝叶丛生现象。各部位表现症状如下:一是整株上的花蕾等都变成了枝叶等营养器官;二是发育枝上的主芽和隐芽大都萌发成发育枝,其上的芽大部分萌发成小枝,如此逐级形成丛生枝;叁是叶片变小,叶肉变黄,叶脉仍绿,直至整个叶片黄化、暗淡,叶缘上卷,质地硬脆,重者叶缘焦枯。偶有在叶片背面中脉上长出一片似鼠耳的明脉小叶;四是花而不实,病花一般不结(本文来源于《山西果树》期刊2019年02期)
枣疯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中国枣树上枣疯病(jujube witches’-broom,JWB)植原体的免疫膜蛋白基因(immunodominant membraneprotein,IMP)进行克隆、序列分析及结构预测,以期为进一步研究JWB植原体免疫膜蛋白的功能奠定基础。JWB植原体侵染的枣树及健康枣树均采自山东省泰安市,并分别保存于无虫网室内。利用CTAB法提取健康和感病样品总DNA,于–20℃保存备用。根据已报道的JWB植原体全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以健康植株总DNA和双蒸水为阴性对照。采用DNASTAR 6.0和MEGA7.0软件对所得到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其他组植原体免疫膜蛋白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网站http:∥genome.cbs.dtu.dk/services/TMHMM-2.0和http:∥genome.cbs.dtu.dk/services/SignalP-4.0对免疫膜蛋白基因的跨膜区和前导信号肽序列进行预测。通过对扩增片段的序列测定,确定了JWB植原体的imp基因扩增片段含有459个核苷酸,G+C的含量为28.76%,编码153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16.8kD,预测等电点为9.616。将JWB植原体的imp基因与已报道的AY、AP、ESFY、PD、CP、FD-C、CPh、OY、PYLR、SPWB、WX和WBD等12个属于不同亚组植原体分离物的imp基因进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JWB植原体与同属于16Sr V组但不同亚组的FD-C植原体imp基因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48.1%),与属于16Sr I组的AY、OY、CPh、WBD植原体imp基因同源性较低(分别为34.1%、34.7%、30.2%和30.9%),说明不同植原体免疫膜蛋白基因之间的差异非常大。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JWB与ESFY、PD、AP、PYLR和CP聚为一大簇,属于免疫主导膜蛋白中的类型1:免疫膜蛋白。JWB和FD-C同属于16Sr V组,其免疫主导膜蛋白属于同一类型免疫膜蛋白,而WBD、CPh、OY和AY同属于16Sr I组,其免疫主导膜蛋白也属于同一类型抗原膜蛋白,但其他组植原体imp基因和16Sr RNA的系统进化分析并没有相关性,这也说明imp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承受了寄主更大的选择压力。信号肽及跨膜区预测结果表明,JWB和FD-C植原体的IMP均无前导信号肽序列。JWB植原体IMP蛋白含有一个疏水跨膜区,在21~42位氨基酸存在有疏水跨膜结构,与JWB蛋白结构相似,FD-C植原体的IMP含有一个疏水跨膜区,在21~43位氨基酸存在有疏水跨膜结构。在蛋白结构上,两个蛋白C端为亲水基序,暴露在胞外,N端锚定在植原体细胞膜,无蛋白切割位点,同属于免疫主导膜蛋白中的类型1:免疫膜蛋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枣疯病论文参考文献
[1].申仲妹,陈红玉,杨俊强,马光跃,薛新平.采用荧光显微技术对枣疯病病原进行鉴定[J].山西农业科学.2019
[2].高瑞,王中堂,张琼,王洁,孙玉刚.枣疯病植原体免疫膜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3].张梦玲,王立新,薛超玲,赵锦,刘志国.枣MAPKKK家族基因鉴定及其响应枣疯病表达分析[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4].王巧玲.枣区枣疯病发生情况调查及防治建议[J].河南林业科技.2019
[5].李松.枣疯病要综合防治[N].河北科技报.2019
[6].杨烨.行唐县枣疯病发生现状及防治技术[J].河北果树.2019
[7].吴宽,田小曼.陕西枣疯病发病规律与苗木带病检测[J].西北农业学报.2019
[8].葛宏,李继东,陈鹏,王会鱼,叶霞.枣疯病植原体保存体系构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代丽珍,郭家洛,冯玉环,王龙,郝少东.北京地区枣疯病植原体潜在介体叶蝉种类筛查[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9
[10].任善军,孙泮泮.枣疯病安全防治技术[J].山西果树.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