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因子,菌根,山药,植被,荒漠,黄柏。
土壤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陈瑶,张志鹏,张昭,张阳,谢彩香[1](2019)在《土壤因子对关黄柏10种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不同产地土壤因子对关黄柏酚酸类、生物碱类和柠檬苦素类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本研究对31个样点的15个土壤因子及所产药材的10种化学成分含量进行检测。通过冗余分析考察土壤因子与化学成分间的相关性,用t-value双序图解读各土壤因子对各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并通过聚类分析考察样点土壤特征对药材化学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中的盐分、速效磷、阳离子交换量、速效氮、速效钾、有机质、有效锰、硫和有效铜对关黄柏化学成分含量有显着影响;3-O-阿魏酰奎尼酸、4-O-阿魏酰奎尼酸、5种生物碱、黄柏内酯含量随上述土壤因子含量的上升呈下降趋势;紫丁香酚苷和黄柏酮主要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土壤因子的差异会导致关黄柏多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发生显着性改变。(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柏国清,孙祎蔚,李为民,李思锋,曹庆伟[2](2019)在《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挥发油含量与土壤因子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产地中药荆芥挥发油含量与土壤因子相关性。本研究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产地荆芥挥发油含量。根据国家标准规定方法测定相应生长地土壤养分和pH值等因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土壤因子对荆芥挥发油成分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H值和有机质是影响挥发油含量的主导因子,全荆芥挥发油含量与土壤pH值呈显着负相关(p<0.01),并且与土壤有机质呈显着正相关(p<0.05);荆芥穗挥发油含量与土壤pH值呈显着负相关(p<0.01)。本研究结果揭示了荆芥适宜生长机制,为保证荆芥质量及其临床用药的有效性,提高荆芥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19期)
张磊,吕光辉,蒋腊梅,腾德雄,张仰[3](2019)在《四种荒漠植物生物量分配对土壤因子的响应及异速生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四种荒漠植物:盐地碱蓬(Suaeda salsa)、新疆绢蒿(Seriphidium kaschgaricum)、对节刺(Horaninowia ulicina)、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为对象,采用挖掘法获取完整的植株生物量,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并通过四种荒漠植物生物量、生物量分配比对土壤因子的响应程度以及异速生长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四种荒漠植物的生物量、生物量分配比重差异明显;新疆绢蒿具有最大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对节刺的生物量最小;根冠比(R/S)大小排序依次是骆驼刺>对节刺、新疆绢蒿>盐地碱蓬(P<0.05)。(2)利用RDA分析土壤因子对R/S的影响,结果发现土壤因子对新疆绢蒿、盐地碱蓬、骆驼刺、对节刺的R/S解释程度分别是16.3%、24.8%、33.1%、35.4%,其中土壤全氮与对节刺的R/S呈正显着关系(P<0.05),土壤水分与盐地碱蓬的R/S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3)四种荒漠植物地上—地下间均具有极显着的相关生长关系(P<0.01);新疆绢蒿地上—地下间为等速生长关系(α=1),而对节刺和骆驼刺则均为α=3/4的异速生长关系,盐地碱蓬属于非3/4幂指数的异速生长关系(α<1),四种荒漠植物间具有共同的异速生长指数(0.767)。以上结果说明艾比湖优势荒漠植物具有功能趋同性,其空间分配特征对土壤因子的响应存在物种特异性。(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9年09期)
姜田亮,张恒嘉,纪永福,王璐,周晨莉[4](2019)在《荒漠河岸带植被盖度的空间变化与土壤因子关系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影响植被分布状况的土壤环境,揭示荒漠河岸植被盖度空间变化规律与土壤因子的相关关系.【方法】以石羊河下游荒漠植被河岸带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调查与数理统计的方法,考察了距河岸500 m范围内的植被盖度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土壤含水率、土壤养分与灌木、草本及总盖度之间的关系.【结果】石羊河下游河岸带荒漠植被中,河岸间距与植被总盖度、草本植被盖度呈负指数相关,与灌木呈二次函数相关;由于植被根系作用,土壤含水率是影响植被总盖度和草本盖度的主要因子,且与40 cm深的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显着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灌木盖度和长势的主要因子,其含量随河岸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在250 m处达到最大;土壤综合状况是影响植被丰富度的主要因子,250~300 m处土壤综合状况最佳,植被种类最多、长势最好.【结论】草本、木本植被盖度空间变化规律对土壤因子的响应不同,可为石羊河下游河岸带植被的重建和河岸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周建琴,田赟,吴雨晴,刘建康,张克斌[5](2019)在《不同放牧方式下的草场植被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以新巴尔虎左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干旱半干旱草原不同放牧方式对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的影响,对退化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及生态畜牧业可持续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以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七个一"生态家庭牧场为研究对象,对禁牧、休牧、轮牧和连续放牧4种放牧方式下的植被群落特征及与土壤因子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以多年生旱生、中旱生植物为主,轮牧区(45)和休牧区的物种数(42)大于禁牧区(37)和连续放牧区(34),禁牧区植被盖度(88.07%)和生物量(3 714.37 kg·hm~(-2))最高,连续放牧区植被盖度(61.33%)及生物量(1 029.83 kg·hm~(-2))最低。(2)4种放牧方式区的植被都以莎草科(Cyperaceae)和禾本科(Gramineae)植物为主,以寸草苔(Carex duriuscula)的重要值为最高,其中禁牧区最高(IV=38.30)。(3)休牧区和轮牧区的群落多样性指数较高,禁牧区的群落多样性指数最低(Ma=4.02,H=2.05,C=0.76,J_(sw)=0.72),且禁牧区与其他放牧方式区的物种分布及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4)物种CCA排序结果显示,土壤容重、含水量和全磷是影响左旗植被分布的主要土壤因子。此外,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与容重、速效磷和含水量显着相关(P<0.05)。研究认为,轮牧和休牧方式有利于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禁牧对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有显着促进作用,但长期禁牧会导致群落多样性下降,连续放牧会降低草地生产力。建议减少连续放牧区放牧频率,在长期禁牧的牧场实施休牧、轮牧或适当的割草利用。(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马洁怡,王金平,张金池,朱凌骏,袁钟鸣[6](2019)在《沿海造林树种根际丛枝菌根真菌与土壤因子的通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苏北沿海土壤理化性质对当地主要造林树种根际丛枝菌根真菌(AMF)侵染及球囊霉相关蛋白数量的影响,为丛枝菌根真菌在沿海困难立地造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苏盐城大丰林场内的8个不同树种为研究对象(薄壳山核桃、杨树、水杉、榉树、中山杉、杜仲、银杏、胡颓子),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根据通径分析,探讨造林树种根际丛枝菌根真菌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丛枝菌根真菌(AMF)侵染率最高为薄壳山核桃,最低为银杏;孢子密度最高为杜仲,最低为银杏;总球囊霉素最高为榉树,最低为中山杉;易提取球囊霉素最高为杨树,最低为银杏。AMF侵染率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总球囊霉素与pH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速效钾和有机碳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易提取球囊霉素与土壤全钠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土壤全磷呈显着负相关(P<0.05);孢子密度与土壤因子并无显着性关系。通径分析显示,土壤全磷对AMF侵染率直接作用最强,土壤全钾、电导率的作用次之;土壤速效钾对总球囊霉素的直接作用最强,pH、可溶性有机碳、全钠、电导率的作用次之,硝态氮对总球囊霉素含量的影响表现在间接作用上;全钠对易提取球囊霉素的直接作用最强,电导率、全磷的作用次之,全钾对易提取球囊霉素的影响表现在间接作用上。【结论】沿海地区生长的8个树种均检测到AMF侵染,且土壤因子对AMF与树种的互利共生关系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袁钟鸣,程雪飞,王金平,朱凌骏,马仕林[7](2019)在《苏北泥质海岸带滩涂区丛枝菌根真菌侵染及土壤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求苏北泥质海岸带盐碱地滩涂区主要植物根际土中丛枝菌根真菌(AMF)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在苏北泥质海岸带滩涂区采集了20种主要植物(44个样本)的根系和根际土壤,测定了AMF的总侵染率、孢子密度、球囊霉素及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法探究了AMF侵染特征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4个样本中95.65%的植物样本都检测到了AMF侵染,须根系植物较直根系植物更易被侵染,禾本科和菊科较蓼科和藜科更易被侵染。苏北泥质海岸带滩涂区AMF生活的土壤环境较差,特性变异较大。相关性分析显示,孢子密度与侵染率呈显着正相关,酸碱度与孢子密度呈极显着负相关;球囊霉素与酸碱度、含水量、全钠、速效钾、钾离子极显着相关。因子分析法说明,全磷和有效磷也许会影响植物根际土壤的球囊霉素质量分数。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均显示,电导率、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是影响AMF侵染率的关键消极因素。综上可见,盐碱地生境中绝大多数植物都能被AMF侵染;在野外盐碱环境下讨论AMF侵染状况与土壤因子的关系时,土壤环境的盐胁迫是对其影响最大的因素;土壤盐分过高会抑制AMF和植物的共生状况,改善土壤盐碱度能够有效提高AMF的侵染状况。(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杨磊[8](2019)在《陕北煤矿沉陷区边坡土壤因子分析及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陕北煤矿区土壤生态环境脆弱,对人类生产活动干扰敏感。深入研究采煤沉陷区土壤环境的特征,以陕北煤矿沉陷区边坡土壤为研究对象,采取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及结合数学工具等数理统计手段,选取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率、机械组成、pH值、总有机碳、总氮、铵态氮、速效钾、速效磷。研究不同沉陷年限下煤矿土壤因子的变化特征;同一沉陷年限下,沉陷区不同位置土壤因子的变化特征和评价沉陷区土壤肥力。其主要结论如下(1)开采沉陷对土壤理化指标具有一定影响,沉陷区土壤含水率下降,pH值增大,沉陷区土壤养分含量整体低于非沉陷区。(2)在同一位置,煤矿沉陷区土壤理化指标随沉陷时间推移整体趋于稳定状态,尤其土壤养分指标。坡面位置,采深0 cm~10 cm内沉陷1~2年和沉陷5-6年土壤含水率分别减少75%和67%,采深40 cm~60 cm内土壤总有机碳减少87%,采深0 cm~10 cm内土壤速效钾含量降低62%,沉陷7~8年,采深20 cm~40 cm内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降低了67.5%。(3)在同一年限下,峁部和坡面沉陷区土壤理化指标整体变化幅度大于底部。与非沉陷区相比,沉陷7~8年,峁部采深0cm~10 cm内土壤铵态氮降低了83%,峁部采深10 cm~20 cm内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降低61%,坡面采深40 cm~60cm内土壤含水率下降67.5%。(4)采用Nemerow综合指数法评价未沉陷区和沉陷区土壤肥力,得出沉陷区土壤处于贫瘠状态,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所有研究指标中最低,影响综合评分。从土壤肥力综合评分可以看出,随着沉陷时间推移,土壤肥力有所恢复,但未达到非沉陷区标准。(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聂鑫磊[9](2019)在《秸秆还田方式对设施黄瓜生长及其相关土壤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设施黄瓜生产中,化肥使用不科学会造成土壤板结、微生物和酶活性降低等严重后果,同时每年有大量农作物秸秆不能得到有效地利用,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怎样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减少化肥的用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试验以内蒙古地区日光温室中“津优35号”黄瓜品种为研究对象,土壤不添加秸秆为对照(CK),设置土壤秸秆粉碎还田(FS)、秸秆覆盖还田(FG)和秸秆炭化还田(TH)3种处理,通过测定黄瓜根系生长、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指标,以及其它和黄瓜根系生长、根际变化相关因子的指标变化,研究秸秆还田方式对设施黄瓜生长及其相关土壤因子的影响,研究的结果如下:1.与对照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后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设施黄瓜株高、茎粗、叶片数、雌花数、叶绿素含量、根体积、结果数和单株产量。其中,FS处理对茎粗、叶片数、叶面积、胞间二氧化碳、叶绿素、侧根、单株产量影响最明显,TH处理对株高影响最明显。2.FS和TH处理对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与对照相比差异显着,FG处理与对照相比速效磷和有机质差异显着;FS、FG和TH处理对土壤容重、PH、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影响差异不显着。3.FS、FG和TH处理在目分类水平上细菌Gp16目、黄色单胞菌目、细菌酸微菌目、细菌球菌目和细菌红螺菌目所占的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增加,Gp6目所占的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有所降低;FS、FG和TH处理对真菌格孢腔菌目所占的比例经过处理都高于对照组,真菌球囊霉目、粪壳菌目、被孢霉目和伞菌目所占的比例经过处理均低于对照组;FS和FG处理对脲酶的影响差异显着,FS、TH和FG对蔗糖酶的影响差异显着,FS和TH处理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差异显着。4.相关性分析表明,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速效氮、有机质和碳氮比能促进黄瓜植株生长的株高、茎粗、叶片数、根体积和叶面积指标;过氧化氢酶对黄瓜植株的叶片数、叶面积、雌花数、二级侧根、单果重、单株结果数和单株产量有促进作用;酸微菌目对土壤指标的全磷,Gp16目对土壤指标的碱解氮,脲酶对土壤有机质,蔗糖酶对土壤速效钾,肉座菌目对土壤全钾均有促进作用;球菌目对0-20cm的土壤容重,过氧化氢酶对20-40cm的土壤容重均有降低的效果。5.总体上来看,FS处理与对照相比效果最为显着。与对照相比,FS处理显着提高黄瓜株高9.04%、茎粗8.59%、叶片数30.37%、叶面积30.91%、一级侧根27.08%、二级侧根16.82%、单株产量35.07%,土壤有机质34.38%、速效磷42.86%、速效钾76.34%、脲酶32.54%、蔗糖酶245%和过氧化氢酶30.38%,提高土壤Gp16比例16.67%、黄色单胞菌目比例5.45%、细菌酸微菌目比例3.13%、细菌球菌目比例14.88%、细菌红螺菌目比例4.47%、格孢腔菌目比例110.62%。因此,FS处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推广价值较高。(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于佳月[10](2019)在《土壤因子对怀山药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综述了土壤环境对怀山药品质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从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活性等方面叙述了土壤因子对于怀山药生长、品质、产量的影响,并提出了对今后研究的建议和展望。通过综述得出结论 :土壤质地结构直接影响怀山药品质,土壤水分会对怀山药生长发育和品质造成影响,土壤微量元素对于怀山药品质影响较小,土壤生物活性与怀山药品质之间的关系研究尚未深入。今后研究重点可放在对生态因子与怀山药品质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尽早建立完整的怀山药理论体系模型,为精细规划种植区、进行风险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土壤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不同产地中药荆芥挥发油含量与土壤因子相关性。本研究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产地荆芥挥发油含量。根据国家标准规定方法测定相应生长地土壤养分和pH值等因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土壤因子对荆芥挥发油成分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H值和有机质是影响挥发油含量的主导因子,全荆芥挥发油含量与土壤pH值呈显着负相关(p<0.01),并且与土壤有机质呈显着正相关(p<0.05);荆芥穗挥发油含量与土壤pH值呈显着负相关(p<0.01)。本研究结果揭示了荆芥适宜生长机制,为保证荆芥质量及其临床用药的有效性,提高荆芥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陈瑶,张志鹏,张昭,张阳,谢彩香.土壤因子对关黄柏10种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J].植物科学学报.2019
[2].柏国清,孙祎蔚,李为民,李思锋,曹庆伟.荆芥(Schizonepetatenuifolia)挥发油含量与土壤因子相关性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9
[3].张磊,吕光辉,蒋腊梅,腾德雄,张仰.四种荒漠植物生物量分配对土壤因子的响应及异速生长分析[J].广西植物.2019
[4].姜田亮,张恒嘉,纪永福,王璐,周晨莉.荒漠河岸带植被盖度的空间变化与土壤因子关系的探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9
[5].周建琴,田赟,吴雨晴,刘建康,张克斌.不同放牧方式下的草场植被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以新巴尔虎左旗为例[J].生态环境学报.2019
[6].马洁怡,王金平,张金池,朱凌骏,袁钟鸣.沿海造林树种根际丛枝菌根真菌与土壤因子的通径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袁钟鸣,程雪飞,王金平,朱凌骏,马仕林.苏北泥质海岸带滩涂区丛枝菌根真菌侵染及土壤因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
[8].杨磊.陕北煤矿沉陷区边坡土壤因子分析及质量评价[D].西安科技大学.2019
[9].聂鑫磊.秸秆还田方式对设施黄瓜生长及其相关土壤因子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10].于佳月.土壤因子对怀山药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