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组效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关系,向量,甘草,精油,附子,黄连,薰衣草。
组效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付海燕,时琼,李鹤东,范尧,胡鸥[1](2019)在《8种名优绿茶香气品质与其成分间协同定量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利用电子鼻(E-nose)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成功判别了8种不同种类和等级的名优绿茶的香气品质.为进一步解释香气质量差异,借助局部极小值背景漂移校正、多尺度高斯平滑以及色谱保留时间校正法对名优绿茶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指纹图谱进行预处理,再利用移动窗口偏最小二乘回归(MWPLSR)将预处理后的指纹图谱与香气品质得分构建谱效关系模型,筛选出21种潜在特征香气物质,最后利用变量加权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PSO-VWLS-SVM)将特征香气物质的含量与不同绿茶香气质量得分相关联,根据各特征香气物质的贡献率,成功揭示了名优绿茶香气物质与香气品质之间的协同量-组效关系.本文提出的方法为绿茶特征香气品质标志物的筛查和其量效-组效关系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9年04期)
孙晶,陈孝男,刘佳妮,管朋维,王超超[2](2019)在《基于组效关系的龙血通络胶囊抗缺血性脑损伤活性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硅胶色谱柱、正交试验等方法将龙血通络胶囊(Longxue Tongluo Capsule,LTC)制备成化学成分明显交叉但各成分相对含量不同的10个组分,采用UHPLC-QE OrbitrapHRMS对不同组分进行化学成分表征,发现了97个共有峰;同时,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释放NO模型、氧糖剥夺/复氧复糖(OGD/R)处理的HUVEC血管内皮细胞和PC-12神经细胞损伤模型,对LTC的活性进行测试。基于不同成分对不同活性的贡献不同,采用灰色关联度与PLS两种统计分析方法建立"组效关系",辨识潜在的活性成分,再采用相同的细胞模型对潜在活性成分进行活性验证。结果表明,7,4'-二羟基高异黄烷酮、龙血素C、4,4'-二羟基-2,6-二甲氧基二氢查耳酮、homoisosocotrin-4'-ol等4个酚类成分可能是LTC抗神经炎症的活性成分;3,5,7,4'-四羟基高异黄烷酮、龙血素D、7,4'-二羟基高异黄烷酮、7,4'-二羟基高异黄烷、5,7-二羟基-4'-甲氧基-8-甲基黄烷等5个酚类化合物可能是LTC保护血管内皮损伤的活性成分;而5,7,4'-叁羟基二氢黄酮、7,4'-二羟基-5-甲氧基高异黄烷、龙血素B等3个酚类成分可能是LTC保护神经细胞损伤的活性成分。(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朱燕[3](2018)在《薰衣草精油的提取及抑制枯草芽孢杆菌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薰衣草精油的高效提取方法及抑菌组效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新疆伊犁盛开时节采摘的薰衣草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薰衣草精油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指纹图谱,为薰衣草精油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分别建立了静态顶空(HS)结合GC-MS和Fe_3O_4辅助微波蒸馏离子液体顶空单滴微萃取(MD-IL-HS-SDME)结合GC-MS的方法对薰衣草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分析,并通过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品种区分贡献较大的化合物进行识别;基于薰衣草精油的GC-MS分析及抑制枯草芽孢杆菌的半抑制浓度的测定,建立精油成分与其抑制枯草芽孢杆菌的组效关系模型,辨识出抑制枯草芽孢杆菌显着相关的活性成分。具体内容如下:(1)建立GC-MS测定薰衣草精油的方法,并基于该方法建立了薰衣草精油的指纹图谱。分析了新疆法国蓝和C-197(2)两个不同品种的21批薰衣草精油样品。以GC-MS结合保留指数对复杂未知物进行定性分析,共确定了26个共有峰,样品相似度均在0.900以上。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对训练集样本进行模式识别,根据模型的变量权重系数(VIP)筛选出了对品种分类具有较大贡献的潜在标志物,并通过PLS-DA模型对7个未知样品进行预测,2个品种的薰衣草精油的均方根预测偏差(RMSPE)均为0.1323,模型对验证集中薰衣草样本的判别准确率为100%。结果表明,该方法精密度好,简单快速,为新疆薰衣草精油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2)新疆伊犁种植的叁个品种的薰衣草(法国蓝,H-701和C-197(2))仅根据挥发性成分很难鉴别。本章建立了静态HS-GC-MS对薰衣草品种进行快速鉴别的方法。对实验参数提取溶剂、平衡时间和平衡温度等进行优化,最佳的萃取条件为水体积为2 m L、平衡时间为20 min和平衡温度为90℃。在最佳的萃取条件下,采用静态HS-GC-MS分析了叁个品种的22批薰衣草样品中的成分,共确定了26个化合物。采用化学计量学中的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薰衣草品种与其挥发性成分之间的关系,根据分析结果薰衣草的叁个品种被准确区分。结果表明,静态HS-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可以对薰衣草品种进行快速有效的鉴别。(3)建立Fe_3O_4辅助微波蒸馏(MD)离子液体顶空单滴微萃取(IL-HS-SDME)结合GC-MS快速分析薰衣草干花中精油成分的方法。以家用微波炉作为提取器,Fe_3O_4微球作为微波吸收介质,无溶剂提取薰衣草精油。对实验萃取条件进行优化,最佳的提取条件为:[C_6mim]BF_4作为萃取溶剂,单滴体积为2μL,微波辐射时间为5 min,萃取时间为20 min,样品量为30 mg和Fe_3O_4的加入量为5mg。在最佳的萃取条件下对叁个不同品种的12批薰衣草样品中精油成分进行提取分析,共确定出36个化合物。采用PCA对不同品种的薰衣草样品进行分析,根据品种的不同薰衣草样品被明显的区分开。结果表明,Fe_3O_4辅助MD-IL-HS-SDME的方法具有快速,灵敏,低成本,使用样品量少等特点,适用于检测干燥植物中的挥发性成分。(4)基于GC-MS分析了薰衣草精油中的成分,通过偏最小二乘法(PLS)对薰衣草精油的化学成分和抑菌活性之间构建组效关系模型,从而辨识出薰衣草精油中抑制枯草芽孢杆菌的活性成分。采用GC-MS对薰衣草精油进行分析,结合NIST谱库检索和保留指数比对,共确定出精油中的39个化合物。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了薰衣草精油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不同品种的薰衣草精油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圈直径范围在9.8 mm~13.8 mm之间,表明薰衣草精油对枯草芽孢杆菌有一定的抑菌性。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精油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半抑制浓度(IC_(50))值,其IC_(50)值在1.35%~2.43%之间。采用PLS研究薰衣草精油中化学成分与抑菌活性的相关性,根据PLS载荷图与变异权重参数值(VIP)辨识精油中的显着活性成分。结果表明,芳樟醇和乙酸芳樟酯是薰衣草精油中抑制枯草芽孢杆菌贡献较大的两个活性成分,其余为萜品烯-4-醇、石竹烯和α-松油醇等。(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8-05-26)
范海柳[4](2018)在《基于组效关系的八角莲甘草抗癌活性成分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以八角莲甘草提取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开展组效关系研究,并进一步结合平均影响值(MIV)法识别提取物中主要的抗癌活性成分,为基于八角莲甘草的抗癌成分研究及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Waters e2695-2489系统建立并优化八角莲甘草提取物HPLC-UV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检测46批次不同来源的八角莲甘草提取物,标定出45个共有成分峰,以香兰素为内标,对所有批次样品中的45个共有成分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批次之间、不同成分之间均存在明显的含量差异。2.利用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对八角莲甘草提取物指纹图谱中的45个特征共有峰进行定性分析。根据一级和二级质谱数据,分析化合物分子结构信息,结合大量文献研究,推测出色谱峰所对应的化学成分。除15号色谱峰外,定性出44种成分,其中8种成分来源于八角莲,包括木脂素类和黄酮类化合物,36种成分归属于甘草,包括叁萜皂苷类、黄酮类和香豆素类化合物。3.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46批次八角莲甘草提取物体外抑制人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的效果,结果显示样品抑制率范围为56.18-93.35%,在相同给药浓度下,大多数样品对HeLa细胞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同时,不同批次样品的抑制率又存在明显差异。4.应用神经网络算法(BP)和支持向量回归算法(SVR),以获得的46批次八角莲甘草提取物色谱峰相对峰面积数据为自变量,相应批次提取物的抗癌活性数据为因变量,建立组效关系模型,利用遗传算法(GA)和粒子群优化算法(PSO)优化模型参数,根据模型的拟合精度和泛化能力,优选出最佳组效关系模型为PSO-SVR模型,其参数为g=0.1,C=5.3072,该模型在训练组中R=0.9964,RMSE=0.0044,在测试组中R=0.9509,RMSE=0.0183,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八角莲甘草提取物的复杂组效关系。5.最佳PSO-SVR模型结合平均影响值(MIV)法,识别出八角莲甘草提取物中的10种主要抗癌活性成分,包括八角莲中的异槲皮苷、山柰酚-3-O-吡喃葡萄糖苷、4’-去甲基鬼臼毒素葡萄糖苷、鬼臼毒素,和甘草中的Macedonoside A、甘草黄酮醇、甘草香豆素、甘草宁A、Angustone A及其异构体Isoangustone A。其中8种成分已有相关文献报道其抗癌药效或作用机制,对于另外2种成分,本课题识别结果也为今后研究其抗癌活性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5-01)
黎丹,李叁华,杨龙江,管勇林,王刚[5](2018)在《基于组效关系的石上柏挥发油抗肿瘤有效成分的辨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GC-MS分析,建立了石上柏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与其抑制人肺癌A459细胞株和肝癌7721细胞株的谱效关系模型,寻找与药效显着相关的活性成分。方法:采用噻唑蓝法(MTT)测定石上柏挥发油抑制人肺癌A459细胞和肝癌7721细胞活性,以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评价指标;采用GC-MS分析,确定了11个特征峰;利用Simca-p11.5软件的正交投影偏最小二乘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OPLS)和SPSS 18.0软件的双变量相关分析(Bivariate),研究特征峰与药效的相关性,根据S-载荷图、变异权重参数值(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和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来辨识显着活性成分。结果:GC-MS分析石上柏共得到71个化合物,鉴定出其中64个化合物,其相对峰面积分别占总峰面积的98.19%。主要包括萜类,脂肪酸及其烃类化合物。不同产地石上柏挥发油对A549和7721细胞株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抑制A549细胞最高的IC50为46.81 mg·L-1(S6);抑制7721细胞最高的IC50为34.02 mg·L-1(S5)。通过OPLS和Bivariate数据分析,发现5个挥发油成分,即芳樟醇、橙花叔醇、新植二烯、亚油酸甲酯、植酮,与石上柏挥发油抑制肺癌A549细胞和肝癌7721细胞活性显着相关。结论:该方法能快速、有效地建立石上柏挥发油谱效相关关系,可为石上柏挥发油化学成分药理性质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赵洁[6](2017)在《薰衣草精油SPME提取及抑制大肠杆菌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新疆伊犁薰衣草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和磁性粒子结合微波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MD-SPME)快速提取薰衣草花中挥发性成分的提取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品种薰衣草的差异标志物进行识别,以辨别薰衣草的品种。基于薰衣草精油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及抑制大肠杆菌的半数抑菌浓度的测定,建立了薰衣草精油化学成分与其抑制大肠杆菌的组效关系模型,并寻找与药效显着相关的成分。1)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建立新疆不同品种薰衣草化学成分的快速识别模式,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品种薰衣草的特征差异性标志物进行识别。选取薰衣草挥发性化合物中顺-β-罗勒烯、芳樟醇、乙酸芳樟酯、萜品烯-4-醇、石竹烯和石竹烯氧化物等6个代表性成分为指标进行方法考察,首先优化HS-SPME萃取条件,其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为55?C,萃取时间为30 min和解析时间为30 s。然后运用GC/MS法分析3个品种26批薰衣草花中挥发性成分,最后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显示:3个不同品种的薰衣草样品间的化学成分得到有效区分;筛选识别出9个不同品种薰衣草间差异显着的化学成分标志物,薰衣草特征变量组分与差异标志物分析结果一致。这表明,SPME-GC/MS结合多元统计技术可以对薰衣草复杂体系的快速鉴定、差异标志物识别提供一个可行的参考方法。2)磁性粒子微波辅助结合SPME-GC/MS快速分析新疆薰衣草干花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Fe3O4作为微波吸收介质,提取薰衣草干花中的挥发性成分。使用该方法萃取薰衣草中的精油成分,分离、萃取及富集只需一步即可完成。首先对萃取条件进行优化,最佳萃取条件为:30μm DVB/CAR/PDMS萃取纤维涂层,微波功率为600 W,辐射时间为15 min,Fe3O4的加入量为5 mg。然后使用GC/MS共鉴定出39个薰衣草精油的化学成分。相对标准偏差(RSD)值均小于9%,证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密度。最后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数据进行处理,识别出薰衣草的品种和品种的特征变量组分。磁性粒子微波辅助结合SPME-GC/MS法具有简单、快速、稳定和无溶剂等优点,可用于干的植物材料的分析与鉴定。3)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建立薰衣草精油的化学成分与其抑制大肠杆菌的组效关系模型。采用GC/MS分析了新疆3个不同品种的13批薰衣草精油样品,以GC/MS结合保留指数对复杂未知物进行定性,确定了42个化合物。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薰衣草精油样品的GC/MS数据进行分析,13批薰衣草精油样品根据品种不同被明显的分为3个品种。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了薰衣草精油对大肠杆菌的半数抑菌浓度IC50值,其值在1.36~3.05%之间。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分析薰衣草精油的化学成分与其抑制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抑制大肠杆菌有较大贡献的活性物质为芳樟醇、萜品烯-4-醇、乙酸芳樟酯、α-萜品醇和乙酸薰衣草酯,其中芳樟醇是抑制大肠杆菌贡献最大的生物活性成分。此方法为薰衣草精油抑菌活性成分的辨识提供一定的方法参考。(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7-05-28)
陆世银[7](2017)在《基于组效关系的壮药岩黄连抑制HSC-T6细胞增殖活性成分的辨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由多种慢性肝病长期发展所致,其进一步恶化发展可导致肝硬化与肝癌。然而,当前临床缺少对肝纤维化具有良好疗效的药物。据研究报道,岩黄连生物总碱对慢性肝纤维化大鼠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及肝保护作用。但目前岩黄连抗肝纤维化的活性成分仍未明确。基于此,本课题以岩黄连为研究对象,采用组效关系的研究思路,结合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模型,对岩黄连抗肝纤维化潜在药效物质基础及其初步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1.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质谱(UPLC-Q/TOF MS)技术,根据色谱峰的准分子离子峰/分子离子峰及其相应离子碎片信息与化合物标准对照品进行比对及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对岩黄连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归属。2.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岩黄连9个正交提取物样品进行了半定量分析,通过中药指纹图谱系统(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ngerprint,TCM fingerprint)确定其共有峰;MTT法评价9个正交提取物样品对HSC-T6细胞增殖抑制的活性。3.利用SIMCA-P 11.5软件的正交投影偏最小二乘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OPLS)分析,研究共有峰与药效的相关性,根据S-载荷图(S-loading plot)与变异权重参数值(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辨识显着活性成分;同时结合对照品鉴定出部分共有峰。4.采用细胞乳酸脱氢酶(LDH)法观察脱氢卡维丁、巴马汀和小檗碱对人正常肝细胞(HL-7702)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应用MTT法、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分别检测HSC-T6细胞增殖、凋亡。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法检测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蛋白caspase-3、bax、bcl-2的表达。结果:1.根据岩黄连提取物与对照品的质谱信息,并参考相关文献资料鉴定出岩黄连提取物中19个化合物,并总结了岩黄连中小檗碱、四氢小檗碱类生物碱化合物的二级质谱裂解途径。2.建立了岩黄连提取物的HPLC分析方法,对岩黄连正交9个提取物样品进行了半定量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样品同等生药量的组成成分差异很大;采用MTT法评价正交9个提取物样品抑制HSC-T6细胞的活性,结果发现由于采用不同的提取条件,使得同等生药量的正交提取物样品对HSC-T6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存在差异,MTT结果显示对HSC-T6细胞最高抑制率达到90.1%,而最低的抑制率仅为5.3%。3.采用OPLS分析方法辨识出对HSC-T6细胞增殖抑制率有较大贡献的6个共有峰依次为19>18>13>20>14>16号峰。其中确证18、19和20号峰分别为脱氢卡维丁、巴马汀和小檗碱。4.LDH法测定结果显示,系列浓度梯度的脱氢卡维丁、巴马汀、和小檗碱分别与HL-7702细胞作用24h后,安全剂量范围分别为0.01~0.15;0.01~0.10;0.01~0.10 mg·mL~(-1)。MTT结果表明脱氢卡维丁、巴马汀、和小檗碱可显着抑制HSC-T6细胞的增殖,而且发现联合给药抑制作用优于单独给药,各给药组均呈浓度依赖性(P<0.05或P<0.01)。FCM、TEM观察到经药物干预后可提高HSC-T6细胞凋亡率和引起细胞形态学发生明显变化。WB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脱氢卡维丁、巴马汀、和小檗碱通过下调bcl-2,上调bax、活性caspase-3实现诱导HSC-T6细胞的凋亡。结论:1.本研究鉴定了岩黄连提取物中的19个化学成分并分析其质谱裂解途径,同时证实了岩黄连提取物可有效抑制HSC-T6细胞的增殖。2.首次采用组效关系研究岩黄连提取物对HSC-T6细胞的作用,发现了6个与抑制HSC-T6细胞增殖显着相关的潜在活性成分,其中3个确证为脱氢卡维丁、巴马汀和小檗碱;表明组效关系的研究思路为中药、特色民族药活性成分的辨识提供了借鉴。3.0.10 mg·mL~(-1)的脱氢卡维丁、巴马汀和小檗碱及其联合用药均具有抑制HSC-T6细胞增殖与诱导其凋亡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bcl-2、促进bax、caspase-3蛋白表达有关;实验结果表明脱氢卡维丁、巴马汀和小檗碱是岩黄连抗肝纤维化的潜在活性成分。4.脱氢卡维丁、巴马汀和小檗碱联合用药对HSC-T6细胞的药效活性对比单独用药效果更为明显,提示多组分协同作用有可能是岩黄连促进HSC-T6细胞凋亡的起效模式。(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刘宁芝[8](2017)在《基于附子甘草组效关系的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附子常配伍甘草以减毒增效,构成中医临床组方的常用药对。研究表明,附子、甘草均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本论文以附子和甘草为研究对象,通过优化提取工艺和建模过程,建立了附子甘草药对中有效成分与其抗肿瘤活性之间的组效关系模型,用于药效的预测。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附子甘草药对中总生物碱的回流提取工艺。以总生物碱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浸泡时间、甘草用量、液料比、回流时间、回流次数等因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设计优化试验。回流提取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回流时间120min;甘草用量23.05g、附子20.00g;液料比30。验证试验表明,拟合得到的回归模型与实际符合较好。2.采用回流提取法对31批次附子和甘草样品进行提取,采用MTT法,对附子甘草药对的药材种类、配伍比例和最适给药浓度进行初步探究,结果表明生附子比其炮制品的药效好,附子甘草的配伍比例选择1:1.5,最适给药浓度选择12mg/ml;并测定了31批附子甘草提取物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抑制率。结果表明不同批次的样品的抗肿瘤活性均存在明显差异。3.以31批附子甘草提取物中30个特征峰相对峰面积为自变量,其对Hela细胞的抑制率为因变量,采用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回归机SVR分别建立组效关系模型,采用遗传算法GA和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对模型进行参数优化,以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关系数R作为评价指标,对模型的训练及预测精度进行评价,并获得最优模型,即:PSO-v-SVR-RBKF(RMSE train=0.0006;RMSE test=0.0082;R train=1;R test=0.9879)。(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5-01)
杜欣韵[9](2017)在《基于附子甘草组效关系模型的抗肿瘤活性成分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附子甘草为研究对象,基于HPLC及HPLC-MS/MS检测方法建立其水提物化学成分数据库,结合体外细胞试验检测不同来源31批次附子甘草水提物的抗肿瘤活性,建立附子甘草组效关系模型,进而基于该模型采用MIV法识别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为进一步活性成分配伍以及抗肿瘤新药的开发提供依据。具体内容如下:建立了附子甘草水提物的HPLC检测方法。采用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对色谱柱、流动相组成、洗脱程序、检测波长、柱温、流速六个因素进行考察,最终确定选用Waters Symmetry C_(18)色谱柱,以5mM醋酸铵水溶液(含0.1%冰醋酸)-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nm,流速0.4mL/min,柱温30℃。用建立的方法对31批次不同来源的附子甘草提取物进行检测,标定出30个共有特征峰。采用内标定量法,以氢溴酸高乌甲素为内标物,对该30个共有特征峰进行了相对定量分析。以各特征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及相对峰面积为指标进行方法学考察,其RSD值均在5%以内,表明该方法重复性高,重现性良好,供试品溶液在24h内保持稳定。基于已建立的附子甘草提取物HPLC检测方法,联合使用质谱分析技术,对30个共有特征峰所对应的化合物种类、结构及药材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正离子一级质谱及二级质谱扫描所得到的碎片离子信息,结合大量的文献调研,在30个共有色谱峰中,共定性出29种成分,其中18种来源于附子药材,均为生物碱类成分,包括双酯型生物碱、单酯型生物碱及非酯型生物碱;11种来源于甘草药材,包括黄酮类、叁萜皂苷类等。以31批次附子甘草水提物中30个共有特征峰的相对峰面积为自变量,对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为因变量,建立了附子甘草PSO-SVR组效关系模型,并结合平均影响值(MIV)法对附子甘草提取物中各成分进行排序,选取MIV绝对值大于0.01的前15种成分,其中11种来源于附子药材,3种来源于甘草药材,1种未得到定性结果,模型识别结果与文献报道的抗肿瘤功效一致。(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5-01)
陆世银,郑华,程邦,吴方,吴金霞[10](2017)在《基于组效关系的壮药岩黄连抑制HSC-T6细胞增殖活性成分辨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岩黄连提取物的化学成分与其抑制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作用的组效关系模型,寻找与药效显着相关的活性成分。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提取得到9个岩黄连提取物,通过HPLC法对岩黄连提取物进行成分表征,以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来表征其相对质量分数;MTT法测定岩黄连提取物抑制HSC-T6细胞增殖活性,以抑制率为评价指标;利用SIMCA-P11.5软件的正交投影偏最小二乘法(OPLS)分析,研究共有峰与药效的相关性,根据S-载荷图与变异权重参数(VIP)值辨识显着活性成分;通过MTT法及流式细胞仪验证所筛选成分的活性。采用细胞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观察所筛选成分对人正常肝细胞(HL-7702)LDH活性的影响。结果 HPLC法对9个岩黄连提取物进行表征分析结果确定了21个共有峰,其中19、18、13、20、14和16号共有峰(VIP>1)与岩黄连抑制HSC-T6细胞增殖活性显着相关,并鉴定18、19和20号共有峰代表的化合物分别为脱氢卡维丁、巴马汀和小檗碱。MTT结果显示不同质量浓度脱氢卡维丁、巴马汀及小檗碱对HSC-T6细胞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也与MTT结果一致,脱氢卡维丁、巴马汀及小檗碱(0.10 mg/m L)处理HSC-T6细胞后的凋亡率分别为42.12%、42.22%、36.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9%(P<0.01)。细胞毒性实验发现当脱氢卡维丁终质量浓度低于0.15 mg/m L,巴马汀与小檗碱终质量浓度低于0.10 mg/m L时,对HL-7702细胞不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结论通过组效关系研究首次发现岩黄连提取物中脱氢卡维丁、巴马汀与小檗碱在体外能显着抑制HSC-T6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且在有效质量浓度下不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表明这3种化学成分极有可能是岩黄连抗肝纤维化作用的潜在活性成分且在应用中具备一定的安全性;同时也提示基于组效关系的研究思路可为天然植物药活性成分的辨识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7年07期)
组效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硅胶色谱柱、正交试验等方法将龙血通络胶囊(Longxue Tongluo Capsule,LTC)制备成化学成分明显交叉但各成分相对含量不同的10个组分,采用UHPLC-QE OrbitrapHRMS对不同组分进行化学成分表征,发现了97个共有峰;同时,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释放NO模型、氧糖剥夺/复氧复糖(OGD/R)处理的HUVEC血管内皮细胞和PC-12神经细胞损伤模型,对LTC的活性进行测试。基于不同成分对不同活性的贡献不同,采用灰色关联度与PLS两种统计分析方法建立"组效关系",辨识潜在的活性成分,再采用相同的细胞模型对潜在活性成分进行活性验证。结果表明,7,4'-二羟基高异黄烷酮、龙血素C、4,4'-二羟基-2,6-二甲氧基二氢查耳酮、homoisosocotrin-4'-ol等4个酚类成分可能是LTC抗神经炎症的活性成分;3,5,7,4'-四羟基高异黄烷酮、龙血素D、7,4'-二羟基高异黄烷酮、7,4'-二羟基高异黄烷、5,7-二羟基-4'-甲氧基-8-甲基黄烷等5个酚类化合物可能是LTC保护血管内皮损伤的活性成分;而5,7,4'-叁羟基二氢黄酮、7,4'-二羟基-5-甲氧基高异黄烷、龙血素B等3个酚类成分可能是LTC保护神经细胞损伤的活性成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效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付海燕,时琼,李鹤东,范尧,胡鸥.8种名优绿茶香气品质与其成分间协同定量组效关系研究[J].中国科学:化学.2019
[2].孙晶,陈孝男,刘佳妮,管朋维,王超超.基于组效关系的龙血通络胶囊抗缺血性脑损伤活性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9
[3].朱燕.薰衣草精油的提取及抑制枯草芽孢杆菌组效关系研究[D].新疆大学.2018
[4].范海柳.基于组效关系的八角莲甘草抗癌活性成分识别研究[D].天津大学.2018
[5].黎丹,李叁华,杨龙江,管勇林,王刚.基于组效关系的石上柏挥发油抗肿瘤有效成分的辨识[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
[6].赵洁.薰衣草精油SPME提取及抑制大肠杆菌组效关系研究[D].新疆大学.2017
[7].陆世银.基于组效关系的壮药岩黄连抑制HSC-T6细胞增殖活性成分的辨识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7
[8].刘宁芝.基于附子甘草组效关系的建模研究[D].天津大学.2017
[9].杜欣韵.基于附子甘草组效关系模型的抗肿瘤活性成分识别研究[D].天津大学.2017
[10].陆世银,郑华,程邦,吴方,吴金霞.基于组效关系的壮药岩黄连抑制HSC-T6细胞增殖活性成分辨识研究[J].中草药.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