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桂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省六盘水55353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厂机组正向着大容量、高效率的模式发展,小型的火电机组逐步被大型机组所取代,同时超期的机组也面临着生产安全问题,这就要求火电企业在新机组设计与旧机组改造过程中强化金属材料的监督,从避免金属老化,性能下降,安全事故的因素出发,详细的对监督部件进行检验与诊断,通过提高部件的质量来确保机组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本文从金属监督的手段及作用出发,论述了电厂机组金属监督的标准,并对电厂金属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电厂机组;金属监督;检验
1、电厂机组金属监督的标准
我国火电机组金属监督的标准是以《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DL/T438-2016为基础,并结合《火力发电厂高温紧固件技术导则》DL/T439-2006和《涡轮机高温螺栓用钢》GB/T20410-2006的相应标准。以上三个国家标准对汽轮机、燃气轮机的用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规定,其中包括:尺寸、外形、允许偏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测标准、出厂证明、质量合格证明等。国家颁布的《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DL/T438-2016中提到紧固件的选材、安装、运行、更换、报废都要按着规程中的条款进行。其中对原规程中的“12高温螺栓的技术监督”内容作了大的改动,新规程中基本无具体内容,只强调高温螺栓用钢、选材原则、安装前和运行期间的检验、更换及报废按GB/T20410-2006和DL/T439-2006执行,并且在新修订规程增加了对9%--12%Cr(包括P91、P92、Pl22、X20CrMoVl21、X20CrMoWVl21、CSN417134等,钢制管道的监督检验。
2、金属监督的手段和作用
金属监督的工作是电厂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其通过有效的检验发现设备连接及关键部位的缺陷,并通过有效的监督手段强化金属部件的安全性。在电厂的实际生产中,金属部件的缺陷已经成为安全的重要隐患,利用金属监督机制可以有效的对金属部件的运行状态进行监督,同时还可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信息,提高了金属部件状态的时效性。现阶段,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金属检验的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的进步,无损检测和理化检测已成为常规的检验方法。
3、电厂机组金属监督存的主要问题
电厂机组过行运程中金属部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质量问题,虽然单位加大了运行过程中的检验与监督,但实际事故还时有发生,例如:蒸汽管道破裂、锅炉大板梁断裂等,这类问题主要产生的原因与金属监督管理是分不开的。
3.1电厂机组金属监督的过检
过检主要是指电厂金属监督的过度检验,其检验过程效果达到不系统的要求,并且检验方式方法上也浪费了较大的人力和财力,有时检验方向还会发生偏移,阻碍了正常检验的开展,同时忽视了重点要检验的项目,使得金属监督产生漏洞。
3.2电厂机组金属监督的失检
失检是指金属监督检测方法及手段的不到位。在金属监督过程中失检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技术人员对部件性能的不了解;没有全面考虑到机组运行中的系统功能;检验方法与部件性能不匹配;检测后没有详细的分析和总结;以上问题的产生都会对机组的正常运行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监督部门要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确保电厂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4、应对金属监督问题的主要对策
电厂金属监督在保证机组运行安全的同时,其部件状态是监督的关键因素,有些问题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首先,要对金属部件的检验方法进行确认,是进行无损探伤还是进行理化检验,这是金属部件检测的关键,一般检验本质是抽查,但也要以部件的状态和机理进行方法的确认。其次,火电机组的设备都是以金属材料和部件为基础,许多器件都是在制造的过程中控制其质量,运行后的检查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检测出机组部件在长时间运行后是否有损坏,例如:短叶片、受热面的内圈管组、联箱内圈中间的管座焊缝等。最后,对超临界机组的金属监督要考虑到设备的变化,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型材料的出现,如:P91、P122、奥氏体不锈钢等材料在机组的大量使用,给机组的安装、焊接、运行和监督带来了很多问题;另一方面是参数的提高使金属部件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应用于承重部件的材料,使得失效的方式趋向脆性断裂。
结束语
电厂机组的技术发展使得金属监督工作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本文从金属监督的手段及作用出发,论述了电厂机组金属监督的标准,并对电厂金属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参考文献:
[1]杨富.1000MW级超临界火电机组锅炉用新型耐热钢的焊接[J].中国电力,2005,8
[2]杨华春,屠勇.国外超临界锅炉用高温高压钢管材料特性及应用介绍[J].东方锅炉,2004,1
[3]张东文.浅谈火力发电厂高温螺栓金属检验[J].华北电力技术,2005,14
[4]严明亮.液氨钢瓶泄漏毒害区域毒害区域估算与应急措施[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6,6(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