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的路径选择

论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的路径选择

(淮北师范大学)

摘要: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是还不是制造业强国,制造业发展存在创新能力不足,产值低下,污染严重等许多问题,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和机遇。对此,应在发展理念,科学技术,制度和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金融扶持,规范政府作为,从而促进中国制造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创新驱动;路径

自从世界工业化进程开始以来,制造业便成为反映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无数的事实证明,必须建立一个强大的制造业,它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现代化的需要。而且可以大大提升综合国力,抵御来自外部国家的霸权主义威胁,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推进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越,经济实力日益壮大,如今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工业水平显著提高,尤其是制造业更是取得巨大成就,我国逐渐实现了经济规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伟大转变。然而,这几十年的发展使得制造业同样面临许多问题,创新驱动能力不足,资源消耗和污染严重。我国制造业何去何从,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制造业发展的现状

制造业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完备而庞大的工业体系,实现了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协调发展。推动了我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它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也是吸纳劳动就业,增加国民收入的主要行业。中国真正成为了世界工厂,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取得了令世界难以置信的优异成绩。据有关数据统计,第二产业占我国GDP总量达到40.9%。制造业增加值每年保持在10%以上,我国制造业所创造的产值,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制造业发展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这个过程同样同样存在许多问题。

(二)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1.制造业总体技术水平低、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制造业规模已经相当巨大,但是主要在一些低附加值的行业,科技含量低,导致投入多,消耗大,利润水平偏低。制造业严重缺乏技术上的进步和创新,核心技术受到他国控制,严重缺乏自主性。相关企业对技术更新不够重视,科研资金投入少,研发人才缺乏,使得科技成果少,更没法转化为生产力。而且,部分制造业盲目竞争,扩大生产,总体生产能力过剩。380种工业产品中,有80%是供大于求。但很多在国际市场上价值较高的产品却不能生产制作,导致很多高技术产品不能自给,严重依赖外部进口。

2.缺少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知名品牌

企业是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有很多高新技术企业,但属于中国制造企业寥寥无几,这就导致了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甚至是被动落后的局面,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潜力的释放。也成为我国经济走出国门,走向全球的最大短板。

3.部分制造企业体制机制过于落后、企业管理能力不强

在当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企业发展的自主性和组织灵活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跟随市场的变化积极调整,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必然会被淘汰。但是在我国一些地区,国有经济成分依然很高,这些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市场竞争中,角色转换意识不高,更有一些受地方政府束缚和控制,严重缺乏企业经营的自主权。导致管理体制改革缓慢,不能适应现代化需要。有些国有企业缺乏竞争优势,低价成为营销首选,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不具备高效完整的现代管理体系,很难发挥各生产要素的优势。

4.制造业面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考验

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国家战略的第一选择。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将长期存在,但是我国自然资源中人均占有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准。原材料价格逐年上升,资源短缺制约经济发展愈加呈现。我国的很多制造业是建立在高污染和高排放的基础上,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影响巨大,这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可持续发的道路以及新发展理念相背离。[1]

5.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低

由于我国的人口素质和科技水平较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建立在数量庞大劳动力人口之上,他们单位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劳动价值十分有限,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制造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依然很低,劳动生产率低下意味着企业技术水平低下,效益就无法提高。而近些年企业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成本增加,这必将影响到经济的快速发展。

6.部分制造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阻碍企业的发展

我国多数制造企业,在产品研发,原材料采购,以及产品制作生产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资金。而从成品资金到生产资金,意味着企业必须把制成品销售出去,这个过程由于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激烈,往往会形成产品滞销,导致企业资金回拢较慢,周期偏长。这样就阻碍了企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部分企业不惜大举借债生产,维持生存。万一企业陷入绝境,这就可能导致资不抵债的情况出现,甚至发生严重的金融风险。

二、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客观挑战和机遇

(一)制造业面临的挑战

1.中国制造业发展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寿命的延长,新出生人口减少。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和供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使得我国制造业的在劳动力使用的过程中工资支出增加,劳动力成本会得到进一步上涨。低成本优势的丧失将减弱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而投资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

2.中国制造业面临来自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冲击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影响。当时全球产业正在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而我国经济政策的宽松,劳动力廉价,市场广阔等区位优势明显,所以成为了全球产业转移的主要转入地之一。现在我国的区位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对外资的吸引能力减弱。这和其他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规律差异不大。当前,劳动力成本增长以及国际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的不平衡给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带来了巨大挑战。

3.我国的科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中国已变成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国家,占世界制造业比重达到19.8%,但制造业研发投入仅占世界研发投入的3%。总体而言我国的工业制造技术和创造能力依然较弱高端产业竞争力较差企业规模小且持续能力不强。

在和这些国家的对比中,我国高端研发制造和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仍然相对较低。《科技经费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度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支出为2034亿3000万元,占上述规模的25.6%,研发投入强度为1.75%,为0。高于制造业规模的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和装备制造业的研发强度为6.12%。行业内的差距更为明显。

4.制造业企业转型压力巨大

企业的转型升级往往意味着利益格局的调整。企业转型成功则两利,转型失败将影响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制造业向国家缴纳巨额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吸纳劳动力就业和增加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

1.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在质量和效益上潜力巨大

我国将继续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但是制造业在我国经济的比重始终保持稳定。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25,日本的1/26,德国的1/20。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行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未来的一段时间,我国人口素质将大大提升,科技水平取得长足进步,这些有利因素必将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由此可见,中国制造业在规模和效率上具有巨大潜力。

2.我国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明显

首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制造业发展已经拥有相当不错的基础。制造业的规模已经在全球排在前列,有些产业在世界市场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并且已经具备了完整而富有竞争活力的产业体系,相关制造业已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我国是对制造业最具优势和吸引力的国度。随着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人们收入增加,带来的是消费能力的稳步提升,形成了新的消费需求。有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完善的基础实施、优良的投资环境。

3.全球正面临新的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

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越来越呈现出产品项目规模大、产品技术含量高、出口产品多、投资领域广、投资方式多样化等特点。引进这些制造业具有重要价值,它们对对提高中国制造业整体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过去我国制造业发展所追求的量的扩张已经不再具备,结构调整和产业转换升级是未来前进的主要方向。国际上的产业转移再一次为我国制造业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懂得取舍,有目的、有过滤的选择适合我国发展要求的产业,对提升我国制造业层次有重要意义。[2]

三、增强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的路径和建议

(一)制造业创新驱动的路径

1.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业结构调整

(1)坚持发展理念创新,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

制造业发展要坚持理念创新,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深印刻在每个每个公民心中,用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思维,指导我们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2)把发展制造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

我们国家人口众多,使得市场需求巨大,各种制造业有广泛的市场潜力。在全球的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国家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制造业上,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吸收外国先进的技术成果,提高科技转化效率,推动我国制造业跨越式发展。

(3)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我国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建立在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的基础之上。无论是资源产出效率,还是综合能耗效率上,都无法与世界上的先进水平相提并论。这些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我国应做好一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快技术创新,改造落后产业。第二、努力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有效利用资源,减少废物的排放。第三、坚定不移的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建立稳定的海外原料供应基地,保证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2.坚持发展模式创新,提升产业集中度,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高规模效益

我国多数地区,都拥有相当规模的制造业产业,它们各自拥有自己的优势。

3.加强企业创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

国家要加大投资力度,努力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企业。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要想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必须发展一批拥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加快部分行业的体制和机制创新,深化企业重组改制,在国内和国际竞争中,形成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

4.加强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跨越

在现代经济竞争中,信息和工业化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它也改变了传统管理模式,并且重塑企业的组织和管理体系。他们往往也能在产品生产和技术开发中占据优势,当今,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中坚力量,我国要大力推进科技强国战略,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工作,并且培养人才,建立起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研究体系,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产业升级。

5.加强品牌创新,通过市场竞争培育中国品牌

国家要积极行动,加强和支持品牌创新,创建和支持重点行业的发展进步,培育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不断提升制造业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在工艺上下功夫,产品才会具有竞争力。实施国家制造业名牌发展战略,培育属于我国的世界名牌产品。

6.坚持产业创新,走工业信息化之路

坚持产业创新,实施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国家正在大力开展互联网+行动,促进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也让传统行业实现重塑。及时转移和淘汰落后产能。

7.推进供给侧改革创新,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

改革是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制造业是提供市场供给的行业,当前我国的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完全一致。主要是供给侧出现的问题,有些产能过剩,而有些高新产能不足。所以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给市场供给重新定位,不断调整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提升我国制造业产业的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

(二)加快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

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和提升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严格执行相关法律制度,使各种企业在公平合理的市场经济中有序竞争,使企业在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下发展。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育一批属于我国的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建立现代职业经理人制度,实现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加强企业自我监管能力。

2.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支持

金融不仅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金融也是企业发展的命脉,资金流通性紧张一直是困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难题,我们要加大对相关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我国的信贷体系建设,符合上市条件的,推动企业上市融资。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通过多种途径,获得资金支持,也要树立金融安全意识,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3.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从古至今,科学技术都是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国家第一生产力。我国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发明和创造,提高全民创造意识,也要根据相关法律,严厉打击侵权违法犯罪行为,让社会形成热爱创造,主动创造,尊重创造维护创造的良好氛围。

4.政府依法行使职能

政府应该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杜绝权钱交易,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政府的另外一项职责,创建较好的发展环境,为制造业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改革教育培养体制,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一批先进的科技研发中心。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适度从国外引进人才。也要加大人才创新激励力度,尊重人才,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勇.佛山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内涵与路径[J].广东经济,2017(07):64-68.

[2]王文婧.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

[3]王宇.制造业发展中的管理创新模式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7.

[4]曾繁华,杨馥华,侯晓东.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演化路径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2016(11):113-120.

[5]季良玉.技术创新影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D].东南大学,2016.

[6]孙薇,郁钰.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的重大背离现象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8):1-6.

[7]唐光海.互联网思维下制造业产业升级路径与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03):22-23.

[8]张峥,聂思.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实证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5,36(01):5-10.

[9]王晓义.宁波制造业转型升级:动力结构及路径创新[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5(01):19-21.

[10]马名杰,杨超.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的进展和前景[J].经济纵横,2012(12):11-15.

[11]《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15-2025》.

作者简介:刘祥辉(1993.11-),男,安徽省阜阳市人,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管理,经济法学。

标签:;  ;  ;  

论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的路径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