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皮肤论文-安林凤

胎儿皮肤论文-安林凤

导读:本文包含了胎儿皮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孕期,超声检测,胎儿颈部皮肤皱褶厚度,临床意义

胎儿皮肤论文文献综述

安林凤[1](2019)在《中孕期超声测量胎儿颈部皮肤皱褶厚度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对中孕期孕妇进行胎儿颈部皮肤皱褶厚度超声测量的临床意义。方法从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孕妇中选择44例中孕期孕妇进行研究,其中胎儿颈部皮肤皱褶厚度≥6.0mm的孕妇有11例,作为实验组,厚度<6.0mm的孕妇有33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超声测量并对比两组胎儿的结构异常率与染色体异常率。结果实验组胎儿的结构异常率为81.82%,染色体异常率为54.55%;对照组胎儿的结构异常率为12.12%,染色体异常率为6.06%;两组对比差异显着,P<0.05。结论在中孕期对胎儿颈部皮肤皱褶厚度进行超声测量具有积极意义,值得进行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47期)

梁凤华,吴传慧,廖春圆[2](2018)在《四维彩超联合胎儿颈项部皮肤透明厚度超声检测胎儿畸形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四维彩超和胎儿颈项部皮肤透明厚度(nuchal translucency, NT)超声联合检查在胎儿畸形临床诊断中的研究。方法:以2017年2月~2018年8月间来本院接受孕前检查,并经后期随访或最终于本院分娩确认为胎儿畸形的6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孕11~13周和22~28周对孕妇行NT超声检查和四维彩超检查,统计并记录胎儿畸形诊断结果,并与产后随访结果进行对比,计算诊断准确率,评价诊断价值。结果:NT超声检查下,忪出胎儿畸形59例,漏诊1例,误诊1例,检出率为98.33%,诊断符合率为96.67%;四维彩超检查下,继续妊娠的44例孕妇中,异常检出44例,检出率100.00%,无漏诊、误诊1例,诊断符合率97.72%。结论:联合运用NT超声检查和四维彩超,能及时准确进行胎儿畸形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实践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期刊2018年24期)

项宇识,花秋菊,关云萍[3](2018)在《胎儿先天性皮肤缺损超声表现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孕妇,35岁,孕2产0,人流1次。孕期无致畸药物接触史,无有毒有害、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否认遗传病史及家族病史。羊水穿刺染色体检测未见异常。孕28周常规超声检查:胎儿大小与孕周相符;胎儿腹壁显示欠清晰,以前腹壁为甚;胎儿胃泡大小约3.8cm×1.5cm,双肾、膀胱可见;孕妇子宫腔内偏左下另见4.4cm×1.6cm混合性回声,内可见骨骼回声,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胎儿腹部MRI检查:(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余镇[4](2018)在《深度学习在胎儿超声图像与皮肤镜图像分类中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影像诊断中,准确的医学图像分析尤为关键。人工影像评估往往存在主观偏差,费时费力等诸多局限性,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自动图像分析方法可以避免这些缺点。近年,以卷积神经网络为代表的深度学习算法在医学图像自动分析方法研究中逐渐成为热门。相较于传统机器学习算法,深度学习避免了对图像复杂预处理以及专业特征工程的依赖,且在各类视觉任务上获得了出色性能。然而,其在医学图像应用中存在不少挑战,包括数据量缺乏导致模型难以优化训练;图像类间存在局部细微差异,而网络高层特征难以区分,不同设备及成像条件导致图像内容差异等。本文主要选取胎儿超声图像以及皮肤镜图像,针对深度网络在其分类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分别探索了端到端训练的网络结构,以及深度特征编码混合模型。本文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基于胎儿颜面部超声标准切面(FFSP)数据,本文从数据预处理,模型设计,训练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探索,主要提出并改进了一个19层卷积网络。通过利用数据增强,加入全局均值池化层,减少模型全连接层通道数,以及基于微调训练的参数迁移学习进行优化学习,实现有限量数据量下的FFSP图像自动分类。相较于已有解决方案,本文推荐的深度网络可以有效避免超声图噪声干扰,更有效地学习深层次特征,大量的对比分析实验证明了其有效性。2.对于皮肤镜黑素瘤图像识别,提出了深度网络与局部特征编码相结合的混合分类框架。首先利用自然图像数据集预先训练的深度残差网络对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并通过Fisher向量特征编码对于局部深度特征进行无序统计,得到全局特征表达。最后再训练SVM分类器进行分类。以解决黑素瘤图像类间差异问题,同时通过融合模型多层结果进行进一步效果提升。整个方法在ISBI 2016竞赛数据集上进行了验证,与已有方法相比,本文方法取得了最好结果。3.提出了基于多网络深度特征选择编码的皮肤镜图像分类方法,主要是在已有深度特征编码算法进行改进,一方面引入基于颜色光照估计算法进行数据模拟增强,另一方面通过选择性算法对局部卷积特征进行区域选择,同时加入多网络特征的融合。解决皮肤数据中存在的图像成像差异、背景目标干扰等问题。最后在ISBI 2016和ISBI2017皮肤数据上进行了系统性实验分析,该方法取得了明显性能提升。综上,本文主要针对深度网络在胎儿超声图像以及皮肤镜图像自动分类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对于其中存在的潜在问题与挑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1)设计训练端到端的网络结构,最后输出判别结果;2)将深度网络作为特征提取器,与传统分类模型相结合。同时展开了大量的系统性的分析对比实验,证明了推荐方案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此外,本文提出的算法框架以及解决思路对于其他类医学图像的自动分析应用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6-30)

宋雨健[5](2017)在《CTGF在人胎儿皮肤无瘢痕愈合机制中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1971年,学者首次发现人胎儿创伤后无瘢痕形成的现象,并提出“无瘢痕愈合”的相关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研究无瘢痕愈合机制的热潮,并希望通过对其具体机制的研究,在人体内复制该过程,以避免瘢痕的产生。近年来,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这一促纤维化蛋白因子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主要由成纤维细胞、肝星状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等间质细胞合成并分泌,富含半胱氨酸,在机体内呈生理状态量分泌。有研究证实,其在促纤维化方面作用较强,且具有专一性,并被认为是TGF-β_1的直接下游效应因子。但关于CTGF的相关研究目前被局限于其对细胞外基质的作用以及在疾病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国内外鲜有CTGF在胚胎皮肤无瘢痕愈合方面的报道,同时CTGF在无瘢痕愈合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研究目的:探讨CTGF在人胎儿皮肤无瘢痕愈合中作用机制,并通过建立人胚胎无瘢痕愈合模型,观察模型中CTGF的表达水平变化,明确其与胚胎无瘢痕愈合的关系。同时观察干预CTGF的表达对人胎儿皮肤无瘢痕愈合过程及相关重要因素的影响,为阐明CTGF在胚胎无瘢痕愈合机制中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为瘢痕疙瘩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将20只裸鼠随机分为人胎儿无瘢痕愈合模型组与改良瘢痕动物模型组,每组各10只裸鼠。分别将孕龄20~24w的人水囊引产胎儿皮肤及人全厚皮片移植于裸鼠背部皮下。待移植物存活后,在其上作全层切口,以制造创面。分别在两组裸鼠创面产生前、创面产生后第1、3、7、14天以及第120d对移植物进行取材。分别使用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法、图像分析技术、免疫组化染色SABC法检测样本组织纤维化程度和CTGF蛋白质表达水平。比较2组透明质酸(HA)、以及PRX-2、HOXB13、HOX2.2以及HOX2.3等同源异形框基因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体外培养人胎儿无瘢痕愈合组织成纤维细胞,随机分为CTGF ASODN治疗组、DOSPER脂质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其中CTGF ASODN治疗组(AT组)使用特异性CTGF反义寡核苷酸进行全硫代修饰后转染基因;DOSPER脂质体对照组(LC组)使用无CTGF ASODN的DOSPER脂质体进行处理;空白对照组(C组)则不进行任何处理。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3组细胞中CTGF ASODN的时相分布特点,并通过H3-脯氨酸掺入法对3组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情况进行检测,通过噻唑蓝(MTT)比色实验对其增殖活力进行检测,对其CTGF m RNA的表达水平以及CTGF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分别进行RT-PCR检测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SABC法检测。以明确CTGF在人胎儿皮肤无瘢痕愈合机制中的作用。结果:1.人胎儿无瘢痕愈合模型组与改良瘢痕动物模型组中所有大鼠均存活。前者创面制造后120d可见其皮片无皱缩,表面红润,有毛发生长,体积未见缩小,镜下观察移植物则与周围正常皮肤无显着差异。后者创面制造后120d可见其瘢痕部分变软,伴有不同程度的挛缩,并显着高于皮面,镜下观察到真皮层显着增厚,且真皮乳头层与网状层间界限不清,胶原纤维致密,紊乱的漩涡或结节状排列,其间微血管与细胞核分裂细胞比例增加,与成人增生性瘢痕组织无显着差异。2.人胎儿无瘢痕愈合模型组III型胶原纤维分布广泛,I型胶原纤维数量较少,CTGF蛋白质含量少,阳性颗粒分布密度较低,HA含量显着及其受体CD44表达水平显着增高,发育生物学相关同源异形框基因(PRX-2、HOXB13、HOX2.2以及HOX2.3)在表皮组织和真皮组织均有阳性表达。改良瘢痕动物模型组I型胶原纤维广泛分布于真皮层,CTGF蛋白质含量多,阳性颗粒分布密度高,HA含量显着及其受体CD44表达水平低。3.CTGF ASODN转染HSF细胞后首先进入细胞浆,然后转移至细胞核,最后消失。且转染后HSF细胞增殖能力和H~3脯氨酸掺入率均降低,CTGF蛋白质表达水平与mRNA表达均下调。结论:1.将孕龄20~24w人胎儿背部皮肤移植至裸鼠背部皮下后,皮肤可以成活,且继续维持人胎儿皮肤生长发育的基本特性。同时,在移植物制造创面后,进行组织学观察,至愈合后第120d,创面未产生瘢痕。该模型可作为人胎儿皮肤无瘢痕愈合相关研究的理想模型。2.人胎儿皮肤无瘢痕愈合过程中,组织内CTGF表达水平低于成人皮肤瘢痕愈合,提示在瘢痕愈合的过程中,CTGF m RNA转录、翻译水平增高,其产物能够刺激瘢痕组织中的Fb增殖和ECM(以胶原为主)沉积,直至组织广泛纤维化并产生瘢痕增生。3.人胎儿皮肤无瘢痕愈合组织内HA及其受体CD44表达水平更高,两者结合形成HA-CD44复合体并触发Fb合成HA、改变细胞骨架等行为,在胎儿皮肤无瘢痕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4.发育生物学相关同源异形框基因(PRX-2、HOXB13、HOX2.2以及HOX2.3)在表皮组织和真皮组织均有阳性表达,而成人皮肤瘢痕愈合过程中表皮组织仅有PRX-2、HOXB13表达,真皮组织仅有HOXB13表达。其表达差异与组织创伤后愈合的不同过程有关。5.CTGF在瘢痕愈合中能促进胶原合成与Fb增殖,CTGF ASODN能显着降低HSF中的CTGF m RNA水平,抑制CTGF蛋白质表达,进而减少HSF细胞的胶原合成。因此,CTGF ASODN可通过抑制CTGF表达成为治疗瘢痕愈合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7-11-01)

韩文静,李晓燕,张燕军,苏蕊,刘志红[6](2017)在《Fox基因家族成员在绒山羊胎儿皮肤毛囊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目的通过对内蒙古绒山羊胎儿皮肤转录组数据的分析,筛选出2个与毛囊发生发育相关的Fox基因家族成员FoxN1和FoxI3,同时结合文献报道把另外一个Fox基因家族成员FoxE1共同作为候选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这3个基因在绒山羊毛囊发生发育过程的表达情况,为后续研究Fox基因家族对绒山羊毛囊形态发生、发育的分子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材料方法分别采集内蒙古绒山羊10个时期胎儿(45天、55天、65天、75天、85天、95天、(本文来源于《2017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暨养羊学分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期刊2017-08-18)

阿布来提·苏来曼,田月珍,许琴,何军敏,赵冰茹[7](2017)在《苏博美利奴羊胎儿皮肤毛囊结构及形态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苏博美利奴羊毛囊的组织结构与形态发育过程,为解析细毛羊毛囊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分析胎龄为第65、85、105和135天的苏博美利奴羊胎儿头部、颈侧、颈上缘、鬐甲、背部、体侧、肩甲、腹部、荐部及股部等10个不同部位皮肤的组织学特性。【结果】苏博美利奴羊毛囊结构同其它动物一样,由毛球、连接组织鞘、外根鞘、内根鞘和毛干等几部分组成。在胎龄65d时初级毛囊(primary follicles,PF)已经发生形成毛芽,毛芽延长,继续向真皮层深入,形成柱状结构,通过由大量真皮细胞在末端聚集,形成帽子结构,各部位表皮均形成完整的结构。胎龄85d时毛囊上部形成一个膨大部,在毛乳头上方形成锥形结构,毛球基本形成,毛乳头长度明显大于宽度;在初级毛囊基底部可见次级毛囊(secondary follicles,SF)的囊泡结构,并形成皮脂腺原始细胞。在胎龄105d时次级毛囊大量形成,伴随着初级毛囊毛芽伸长,次级毛囊毛芽向真皮层深入,毛乳头直径逐渐增大,皮脂腺开始形成;原始次级毛囊颈部隆突部开始再分化出再分化次级毛囊(secondary-derived follicles,SD),并可见汗腺,毛管发育完整;已形成完整的毛囊群结构,主要为叁元毛囊群,每个毛囊群由1—3个初级毛囊和围绕其周围的几个次级毛囊组成。胎龄135d时大量形成再分化次级毛囊,形成成熟的汗腺,大部分初级毛囊和部分次级毛囊发育成熟,毛囊形成角质化毛干并穿出体表。【结论】苏博美利奴羊胚胎皮肤初级毛囊约50—55d开始形成;胎龄65—75d是初级毛囊形成的重要时期;胎龄80—85d是次级毛囊形成期,此时期,初级毛囊大量形成;胎龄105—135d是次级毛囊大量再分化,再分化次级毛囊形成及发育的关键时期。(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6期)

陈婉,蔡美云,陈燕君[8](2017)在《产前胎儿颈背皮肤透明带厚度检测在胎儿染色体异常筛查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产前胎儿颈背皮肤透明带厚度检测在胎儿染色体异常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潮州市湘桥区妇幼保健院接受检查的200例孕妇,先进行NT超声检查,NT增厚的再行染色体异常筛查和四维超声检测,对NT超声检查特异性、灵敏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进行计算。结果在200例孕妇中超声检查NT增厚9例,其中4例接受绒毛穿刺染色体核型检查,另5例行羊水穿刺染色体核型检查,四维超声检查中异常患者8例。NT检查对于NT厚度>2.0 mm的灵敏度最高,>3.5 mm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最高,>2.5 mm的阴性预测值最高。结论胎儿颈背皮肤透明带厚度检测对于染色体异常胎儿的早期筛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将NT>3.0 mm作为进行染色体筛查的重要检测指标在临床中推广。(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7年07期)

杨坤[9](2017)在《EDA、EDAR在绒山羊胎儿皮肤毛囊中的表达及对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毛囊是一个可以自我更新并具有周期性生长特点的微小器官,其发生发育及周期性生长是一个多基因参与、紧密联系且相互制约的复杂生理生化过程,受到多种因子调控。本研究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DA、EDAR在绒山羊胎儿10个时期(45天、55天、65天、75天、85天、95天、105天、115天、125天、135天)皮肤组织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并利用RNA干扰技术,探索分别干扰EDA、EDAR表达后对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Q-PCR结果显示EDA、EDAR在绒山羊胎儿10个时期皮肤组织中均有表达,EDA在胎儿期55天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时期,胎儿期85天时表达量最低,随后几个时期中变化较小;EDAR在胎儿期45-85天表达量比较平稳,呈逐渐升高趋势,胎儿期95天表达量最高,115天、125天时表达量最低,135天时明显升高。(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DAR蛋白在胎儿期45天、55天表达量低于其他时期,65天时表达量开始升高,到95天时达到最高,随后逐渐降低,在135天时又有所升高。(3)干扰EDA 后 BMP2、BMP4、β-catenin、TGF-β2 和 Notch-1的表达量相比对照组升高,Noggin和Wnt-10b的表达量降低,干扰EDAR后Wnt-10b的表达量相比对照组升高,BMP2、BMP4、Nogin、β-catenin、TGF-β2和 Notch-1 的表达量降低。(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陈冬丽,宋鑫[10](2017)在《中孕期胎儿颈部皮肤皱褶增厚预测染色体异常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孕期胎儿颈部皮肤皱褶(NF)增厚预测染色体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4-2015年来医院做超声筛查后发现胎儿NF增厚的150例中孕期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羊水或脐血核型分析,对比分析单纯性NF增厚和NF增厚合并其他超声异常指标胎儿的异常染色体检出率。结果 150例NF增厚胎儿中19例被检出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12.67%,包括16例21-叁体,1例13-叁体和2例X单体。其中89例单纯性NF增厚胎儿中3例染色体异常(3.37%),染色体异常核型全部为21-叁体;61例NF增厚合并其他超声异常胎儿中16例染色体异常(26.23%),异常检出率远远高于单纯性NF增厚的胎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染色体异常核型以21-叁体为主,其次为X单体和13-叁体。结论 NF增厚是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重要软指标,尤其对21-叁体的敏感性极高;当合并其他超声异常指征时,出现染色体异常的风险性显着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7年06期)

胎儿皮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四维彩超和胎儿颈项部皮肤透明厚度(nuchal translucency, NT)超声联合检查在胎儿畸形临床诊断中的研究。方法:以2017年2月~2018年8月间来本院接受孕前检查,并经后期随访或最终于本院分娩确认为胎儿畸形的6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孕11~13周和22~28周对孕妇行NT超声检查和四维彩超检查,统计并记录胎儿畸形诊断结果,并与产后随访结果进行对比,计算诊断准确率,评价诊断价值。结果:NT超声检查下,忪出胎儿畸形59例,漏诊1例,误诊1例,检出率为98.33%,诊断符合率为96.67%;四维彩超检查下,继续妊娠的44例孕妇中,异常检出44例,检出率100.00%,无漏诊、误诊1例,诊断符合率97.72%。结论:联合运用NT超声检查和四维彩超,能及时准确进行胎儿畸形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实践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胎儿皮肤论文参考文献

[1].安林凤.中孕期超声测量胎儿颈部皮肤皱褶厚度的临床意义[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2].梁凤华,吴传慧,廖春圆.四维彩超联合胎儿颈项部皮肤透明厚度超声检测胎儿畸形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

[3].项宇识,花秋菊,关云萍.胎儿先天性皮肤缺损超声表现1例[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8

[4].余镇.深度学习在胎儿超声图像与皮肤镜图像分类中的研究与应用[D].深圳大学.2018

[5].宋雨健.CTGF在人胎儿皮肤无瘢痕愈合机制中作用的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17

[6].韩文静,李晓燕,张燕军,苏蕊,刘志红.Fox基因家族成员在绒山羊胎儿皮肤毛囊中的表达[C].2017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暨养羊学分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2017

[7].阿布来提·苏来曼,田月珍,许琴,何军敏,赵冰茹.苏博美利奴羊胎儿皮肤毛囊结构及形态发育[J].中国农业科学.2017

[8].陈婉,蔡美云,陈燕君.产前胎儿颈背皮肤透明带厚度检测在胎儿染色体异常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17

[9].杨坤.EDA、EDAR在绒山羊胎儿皮肤毛囊中的表达及对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

[10].陈冬丽,宋鑫.中孕期胎儿颈部皮肤皱褶增厚预测染色体异常的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7

标签:;  ;  ;  ;  

胎儿皮肤论文-安林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