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热源论文_陈丹,周长艳,齐冬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气热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热源,青藏高原,大气,环流,夏季,低频,活跃度。

大气热源论文文献综述

陈丹,周长艳,齐冬梅[1](2019)在《夏季青藏高原及周边大气热源与四川盆地暴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0-2016年川渝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及周边大气热源与四川盆地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大气热源对四川盆地夏季暴雨频数具有显着的影响。影响关键区分别位于高原中南部及其南侧和高原中东部及其东侧,由此定义了一个影响四川盆地夏季暴雨频数的高原热力差指数Itc,该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盆地夏季暴雨频数的东、西部差异变化特征。当Itc偏高时,副高位置偏西偏北,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增强,同时贝加尔湖西侧槽或低压位置偏西,盆地西部水汽辐合上升异常增强,暴雨明显偏多;而盆地东部暴雨偏少。当Itc偏低时,副高位置偏东,来自于东南沿海的水汽输送在盆地东部增强,同时贝加尔湖南侧多阻塞形势,使得水汽在盆地东部辐合上升增强,产生暴雨偏多;此时盆地西部暴雨偏少。(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6期)

罗小青,徐建军,李凯[2](2019)在《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综述前人对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研究成果,探究大气热源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方法】归纳高原大气热源研究进展,采用诊断分析方法探究高原热源的时空分布及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结果】1)青藏高原夏季(冬季)大气是热(冷)源,冷热源的季节转换发生在3月,热源强度7月达到最大;2)热源中潜热贡献最大;3)不同资料和方法在描述热源时空分布时存在一定不确定性;4)高原夏季大气热源与南海夏季风呈明显负相关。基于大气热源,构造南海-青藏高原夏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指数,该指数显示1980―2016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年代际减小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姚秀萍,张硕,闫丽朱[3](2019)在《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及其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及其热源效应对东亚以及全球的天气气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及其影响的相关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及其影响的认识,提高高原地区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预报能力,提升高原地区降水的预报水平。本文较为系统地梳理了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相关研究,涉及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获取与特征,包括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计算和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对季风、对降水的影响;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对天气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包括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对南亚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高原低涡以及高原切变线的影响。在总结已有研究进展和成果的基础上,对今后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研究做出一定展望,提出值得进一步加强研究的方面。(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镇宏,蔡景就,乔云亭,简茂球[4](2019)在《青藏高原夏季大气视热源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的年代际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79~2017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和热力学方程,本研究估算了大气视热源,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夏季大气视热源的异常与中国东部降水关系的年代际变化,以及青藏高原大气视热源影响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高原热源东、西部反相变化模态的重要性发生了年代际转变,表现为由1994年之前方差贡献相对小的第二变异模态变为1994之后方差贡献明显增大而成为第一主导变异模态。(2)青藏高原夏季大气视热源的东、西反相变化模态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存在年代际变化。1993年之前和2008年之后,高原大气视热源的异常分别仅与长江下游降水和长江中游降水异常存在密切的联系;而在1994~2007年,其对长江流域及附近区域和华南地区的夏季降水的影响显着,具体表现为,当高原夏季大气视热源异常表现为东强西弱(东弱西强)时,长江中上游、江淮地区的降水偏多(少),华南地区降水偏少(多)。(3)高原大气视热源显着影响我国东部夏季降水主要是通过经高原上空发展加强的天气系统东移过程影响长江流域及附近地区的降水,以及通过垂直环流影响华南地区的降水。(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罗小青,徐建军[5](2019)在《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及其估算的不确定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80-2016年的4套再分析资料(NCEP/DOE资料、MERRA2资料、ERA-Interim资料和JRA-55资料),采用计算大气热源的正算法和倒算法,研究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及其计算的不确定性因素,得到以下结论:(1)计算方法和资料均会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正算法只能得到整层热源,而倒算法可得到热源垂直结构,但其结果准确性依赖于再分析资料精度;(2)对比4套再分析资料计算结果发现,正算法结果较倒算法结果普遍偏高,采用ERA-Interim资料,基于两种方法计算的大气热源年代际变化趋势一致。基于4套资料,采用倒算法计算的热源在1980-2016年呈现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3)夏半年(3—8月)强热源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东部,热源自下而上呈源-汇-源分布;(4)基于正算法和ERA-Interim资料估算的夏半年的降水潜热在喜马拉雅山南坡显着偏小,高原西部地区和南部冈底斯山一带则明显偏大。(本文来源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期刊2019年01期)

焦洋,李彦之,尹承美,周艺,游庆龙[6](2018)在《春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异常对山东夏季暴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1979—2014年山东17个地市32个台站数据,采用气候统计方法,对山东地区的夏季暴雨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NCEP一日四次再分析资料,采用"倒算法"计算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分析高原春季大气热源指数与山东夏季暴雨日数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山东夏季暴雨日数在1979—1985年增加,1985—2000年增长趋势减缓,2000—2005年再次显着增加,2005年后至今呈现下降趋势;2000年前处于低值期,2000年后为高值期;暴雨日数变化呈现从鲁东南到鲁西北递减的趋势。高原感热指数年循环表现为春季最强;潜热指数夏季最强;高原春季、夏季均为东亚大气热源较强区域。山东夏季暴雨指数与春季高原东部大气热源有显着正相关,与夏季山东大气热源有显着负相关。春季高原大气热源突变年为2000年,春季高原大气热源指数偏强期,山东除鲁西北西部以外的地区夏季暴雨日数偏多。结果表明,春季大气热源偏强期:夏季南亚高压东伸脊点略偏东,中心强度偏强,春季高原大气热源指数与夏季南亚高压强度指数有显着正相关,夏季南亚高压偏强时,山东暴雨日数偏多;夏季500hPa西风带北支存在"正负正"波列,使得影响山东地区的北支系统活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偏西,副热带高亚面积显着增加,易于北支系统结合,导致山东地区暴雨日数偏多;夏季850hPa风场自南向北越赤道气流加强,利于副热带高压外围水汽远距离输送;山东地区纬圈环流,近地层偏东气流加强,中高层为垂直速度大值区,山东地区有显着的上升气流,夏季山东降水偏强。(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S2 科学家论坛:城市气候变化特征、原因和影响》期刊2018-10-24)

于浩慧,祁莉,何金海[7](2018)在《非ENSO事件次年大西洋海温异常对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低频活跃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低频活动明显,并存在显着年际变化。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定义夏季高原区域内大气热源准双周分量的标准化方差为该年的低频活跃度,其对中国东部天气变化有一定指示意义,高原低频活跃度较大时,中国东部夏季存在"旱涝并存"和"旱涝急转"现象。通过诊断分析,发现多个海温关键区都对低频活跃度有一定影响,不同年份的主导影响因素不同。ENSO事件次年,主要是太平洋海盆区域内海温异常影响青藏高原夏季低频活跃度;非ENSO事件次年,大西洋海盆区域内的叁极型海温异常起主要影响作用。在非ENSO事件次年,前期冬春季大西洋叁极型海温异常能够激发出异常的类EU波列,影响高原区域上空的大气环流。在同样的触发机制下,正位相时的类EU波列有利于云辐射反馈的发展,负位相时的类EU波列不利于云辐射反馈的发展,从而影响夏季高原热源低频活跃度。(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8年03期)

于浩慧[8](2018)在《夏季青藏高原大气视热源准双周振荡及活跃度的年际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欧洲中心(ECMWF)提供的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集,NCEP/NCAR逐日、月平均再分析数据集和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提供的逐日格点降水资料,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大气视热源的准双周活动、以及其活跃程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主要结论如下:(1)逐日夏季青藏高原大气视热源主要呈现全区一致的空间分布特征,此空间形态对应的时间系数季节内振荡现象明显,每年均存在以10-20天(准双周)为主周期的振荡现象,但方差存在显着年际变化。(2)源自东北亚西南向移动的中高纬度系统、源自菲律宾以东向西移动的低纬度系统都能够影响夏季高原大气视热源的准双周活动。不同区域的准双周活动系统在青藏高原大气视热源准双周峰(谷)值时移动至高原附近,并通过副热带地区的经圈环流产生相互作用。(3)以高原区域平均准双周大气视热源标准化方差来表征夏季其在高原区域内的准双周振荡强度(活跃度)。此指数在1979-2015时段内主要呈现年际变化,且受到多个海温关键区的共同影响,不同年份的主导影响因子不同。ENSO事件次年,高原准双周活跃度主要受到太平洋海盆内海温异常的影响;非ENSO事件次年,北大西洋叁极型海温异常是主导影响因素。(4)夏季青藏高原大气视热源准双周活动的峰值谷值分别对应中国东部夏季季节内降水的湿位相和干位相。夏季高原视热源准双周活跃年,虽然中国东部夏季季节平均降水没有显着正负异常,但干湿位相转变次数多,这表明在夏季高原准双周活动强年,中国东部易出现“旱涝并存”和“旱涝急转”事件。(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5-01)

王艳莹,贵志成[9](2016)在《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大气热源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1972-2007年)的再分析资料计算的大气热源,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大气热源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以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1983年)和爆发偏晚年(1989年)为例,对比分析大气热源和大气环流特征的差异发现:季风爆发后热源中心有明显的北抬现象,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南海地区盛行风为偏东风,季风爆发后南海地区为西南风;季风爆发偏早年纬度平均逐月演变热源中心值较平均水平低,与之对应的是爆发偏晚年热源中心值较高,南海地区在爆发前一直是大气热汇区且季风爆发偏早年较偏晚年热汇减弱,爆发期间和爆发以后,该地区变为大气热源区且偏早年较偏晚年热源增大。(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 副热带气象与气象灾害风险》期刊2016-11-01)

罗连升,段春锋,毕云,唐为安,丁小俊[10](2016)在《春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与长江中下游盛夏高温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1—2013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盛夏(7—8月)日极端最高气温和NCEP/NCAR再分析逐日资料,分析了春季(4—5月)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特征,找到了影响长江中下游盛夏高温的热源关键区域,并就关键区大气热源对长江中下游盛夏高温的影响进行了诊断。结果表明:春季青藏高原主体中南部大气热源与长江中下游盛夏高温关系密切,当该区域大气热源偏弱(强),长江中下游盛夏高温日数偏多(少)的可能性大。当春季青藏高原关键区大气热源偏弱(强)时,春季南海到西太平洋暖池对流偏强(偏弱),南海上空为气旋性(反气旋性)异常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东(西),有利于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晚),往往有利于盛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南),从而导致长江中下游盛夏高温日数偏多(偏少)。春季青藏高原关键区大气热源可以作为长江中下游盛夏高温的一个前期预报因子。(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大气热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综述前人对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研究成果,探究大气热源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方法】归纳高原大气热源研究进展,采用诊断分析方法探究高原热源的时空分布及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结果】1)青藏高原夏季(冬季)大气是热(冷)源,冷热源的季节转换发生在3月,热源强度7月达到最大;2)热源中潜热贡献最大;3)不同资料和方法在描述热源时空分布时存在一定不确定性;4)高原夏季大气热源与南海夏季风呈明显负相关。基于大气热源,构造南海-青藏高原夏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指数,该指数显示1980―2016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年代际减小的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气热源论文参考文献

[1].陈丹,周长艳,齐冬梅.夏季青藏高原及周边大气热源与四川盆地暴雨的关系[J].高原气象.2019

[2].罗小青,徐建军,李凯.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研究述评[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9

[3].姚秀萍,张硕,闫丽朱.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及其影响的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学报.2019

[4].张镇宏,蔡景就,乔云亭,简茂球.青藏高原夏季大气视热源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的年代际变化[J].大气科学.2019

[5].罗小青,徐建军.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及其估算的不确定性因素[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9

[6].焦洋,李彦之,尹承美,周艺,游庆龙.春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异常对山东夏季暴雨的影响[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S2科学家论坛:城市气候变化特征、原因和影响.2018

[7].于浩慧,祁莉,何金海.非ENSO事件次年大西洋海温异常对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低频活跃度的影响[J].高原气象.2018

[8].于浩慧.夏季青藏高原大气视热源准双周振荡及活跃度的年际变化[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9].王艳莹,贵志成.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大气热源特征分析[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副热带气象与气象灾害风险.2016

[10].罗连升,段春锋,毕云,唐为安,丁小俊.春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与长江中下游盛夏高温的关系[J].气象科学.2016

论文知识图

和LaNia冬半年850hPa风场距平的...年1月~2008年12月西藏地区大气热春季青藏高原(a)和夏季贝加尔湖地区(l)...华北汛期降水量与垂直积分的大气热1965-2007年夏季气候平均的大气热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指数与夏季青藏高...

标签:;  ;  ;  ;  ;  ;  ;  

大气热源论文_陈丹,周长艳,齐冬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