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信息网格论文_张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信息网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网格,空间,信息,地理信息系统,数字,数据,工作流。

空间信息网格论文文献综述

张平[1](2018)在《基于GIS的空间信息多级网格数据协同更新管理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格数据是城市网格化管理、治理与服务模式的推广应用的基石。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基础,在研究城市空间信息多级网格数据协同更新流程的基础上,设计了空间信息多级网格数据协同更新系统,并重点研究了基于聚合编码的网格数据映射关系建立、网格数据联动更新、更新业务模型可定制、个性化的网格数据统计分析应用服务等关键技术,实现网格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与应用服务,充分发挥其应用价值。该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福州市网格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本文来源于《测绘地理信息》期刊2018年04期)

赵世梅[2](2015)在《用于空间信息表达的网格系统研究进展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数字地球"的提出,科学家们就空间信息表达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尝试。本文从GIS的角度,对当前大量使用的"离散全球网格系统"的优缺点作出归纳和总结,以供有关研究者参考使用。(本文来源于《电子制作》期刊2015年12期)

沈计[3](2015)在《基于空间信息多级网格的城市雨洪计算模型与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积急剧膨胀,使得中心城区及周边的自然、文化和生态系统都发生了显着的改变,同时也对城市流域的水文过程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水文过程的变化使城市暴雨灾害带来的威胁越来越大,由城市内涝导致的交通、电力、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也越来越严重。城市雨洪计算模型是描述城市雨洪水文过程、分析雨洪形成机理、评估雨洪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能够为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和设计提供数据支持,现实意义重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城市雨洪计算模型,并不断从水文学的角度改进现有模型的原理与算法,使其更加适应特定城市流域的特征。目前,城市雨洪计算方法和理论体系已比较成熟,但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产汇流模拟计算单元的划分缺乏合理性,各类模型参数的采集和率定方法没有很好的结合城市流域水文信息的空间异构性特点;积水模拟的计算方法代表性不足,难以反映城市暴雨积水过程的特征;在基础水文资料相对匮乏的地区,现有的雨洪计算模型缺少有效的建模手段。本文将空间信息多级网格技术与城市雨洪计算模型进行深度交叉和耦合,提出了基于雨水多级网格的城市雨洪计算模型与方法。该方法利用空间信息多级网格技术在流域水文信息时空分析、资源整合和充分利用方面的优势,旨在解决目前城市雨洪计算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扩展空间信息多级网格思想在城市灾害防治研究中的应用范围。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优化现有雨洪计算模型的应用效果,并对空间信息多级网格技术在小尺度空间范围内的专题型应用研究进行了补充,具有良好的理论创新和集成创新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特色和创新如下:(1)面向城市雨洪计算的专题型雨水多级网格的提出和构建:根据城市流域汇流过程的特征,提出了面向城市雨洪计算的专题空间信息多级网格——雨水多级网格,并作为城市雨洪模型的计算单元。本文明确了雨水多级网格的理论框架与核心内容,设计了多级网格体系的构建方法和编码方案,确立了各级网格的数据模型和存储结构,实现了以城市流域多层次产汇流过程为基础的流域多级剖分,解决了目前城市雨洪模型中计算单元划分缺乏科学依据的缺陷。为城市流域水文信息采集与利用以及城市雨洪计算模型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撑。(2)基于雨水多级网格的城市产汇流计算改进SWMM模型和方法:利用雨水多级网格在流域特征表达与水文信息利用等方面的优势,以网格为载体采集和管理城市流域多源异质异构信息,并作为计算单元与SWMM模型进行深度耦合,改进了以SWMM模型为代表的城市产汇流计算模型对水文资料组织方法落后、利用率低、模型参数采集和率定没有合理的标准等问题,提出了基于雨水多级网格的产汇流计算改进SWMM模型及构建方法,实现了流域各类水文信息空间分布式、图属一体化的综合管理和高效利用。(3)基于雨水多级网格的城市暴雨积水“图椎体”计算模型:根据城市暴雨积水淹没与产汇流过程的相关性,结合雨水多级网格与城市产汇流特征的密切联系,提出了依托于雨水多级网格的城市暴雨积水“圆锥体”计算模型。该模型将城市雨水二级、叁级网格与暴雨积水计算原理耦合,全面反映了城市流域积水过程的特点。利用空间信息技术解决了传统淹没算法在城市流域适应性差,地形数据精度要求高,计算效率低下等问题,为城市暴雨积水淹没过程提供了高效率、低要求的模拟方法。(4)基于雨水多级网格的城市雨洪计算应用研究:选取了某城市流域作为试验区对城市雨水多级网格进行了实际应用,在流域水文实测资料相对不足的条件下,利用3S技术结合网格空间分布信息获取了流域各类参数,并以之为基础完成了试验区产汇流与积水计算模型的构建和应用,通过对试验区雨洪过程模拟结果的分析与对比,证明了雨水多级网格能够使城市雨洪模型更具代表性,构建方法更具合理性,在不同流域中更具适应性。城市雨水多级网格作为空间信息多级网格思想在城市雨洪计算中的专题应用和扩展研究,体现了空间信息技术和城市流域水文模拟之间的多学科交叉,为城市雨洪计算模型提供了全新的改进思路,使模型计算结果在城市洪涝灾害应急决策和标准制定过程中更具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章永志[4](2014)在《顾及我国地理特点的全球空间信息多级网格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能够越来越方便、快捷的获取到有关地球及其各种资源、环境和社会现象的多尺度、海量和实时的对地观测数据。全球空间数据的不断获取和更新,为人类进行全球范围内各行各业的动态监测、预警预报、数据挖掘等数字化工程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数据支持。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数据大部分被存储在电子数据仓库中,当前不管是政府机构还是科研院所,没有任何一个信息供应部门能够满足全球范围内地理信息资源的全面需求。其问题的根源在于传统的空间信息技术,未能解决空间资源的有效集成和充分共享。虽然Web GIS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部分空间资源的共享,但毕竟有限。李德仁院士指出,空间信息的共享问题,必须从空间信息的组织与管理、检索与调度、共享与服务模式上,研究适合于空间信息集成共享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提出一整套不同于当前空间信息系统的体系框架。高俊院士认为地理空间数据是科学探索和生存的重要资源,地理空间信息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基础,如何充分利用原有环境和平台,建立一个为信息化服务的新环境或新平台非常重要。本文鉴于网格技术在分布式管理方案上的优势,将其与空间信息技术相结合,在充分考虑我国地理空间和数据标准等实际特点基础上,提出基于多级网格的海量空间数据组织、管理与调度方法,构建全球性的地理空间信息集成共享平台,不仅要实现网格环境下,空间信息资源的快速检索与高度共享,更要注重海量数据的一体化组织与管理,极大限度的减少数据重复建设,促进数据流动与融合,发挥空间信息资源的整体价值。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其特色与创新如下:(1)符合我国地理特点的全球空间信息多级网格系统构建:分析对比了国内外经典的球面网格剖分方案的优劣,根据全球网格剖分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空间地理特征及现行数据标准,提出了既适应全球空间特征,又顾及我国地理特点的全球空间信息多级网格划分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顾及我国地理特点的全球空间信息多级网格的数字模型。(2)大区域海量地理空间数据的组织与管理模型研究:针对全球空间数据的特点,通过对比分析以往数据管理方案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基于全球空间信息多级网格平台的管理模式,并对该模式下网格资源的采集、组织、存储和索引方法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3)全球海量空间数据的快速调度与浏览显示技术研究:为了提高大区域海量数据的查询检索效率,设计了一种合理高效的空间索引机制。同时,研究提出了一种全球海量空间数据的动态调度机制,极大限度的减少了内存负担,提高了空间数据的实时显示效果和流畅度。(4)全球空间信息多级网格原型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实例应用:以雷电空间信息管理与服务为例,分析了数字雷电中现行信息管理方案的不足之处,并根据其实际需求,对全球雷电空间信息多级网格原型系统的总体架构、后台数据库系统和功能模块等进行了详细设计与开发。通过实例应用,对系统的相关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进行了测试与验证,为今后基于全球空间信息多级网格的各类专题应用提供了参考。总之,本文从网格剖分、编码设计、邻近搜索、定位转换、数据组织、查询检索、调度显示等多方面,结合我过地理特点对全球空间信息多级网格的若干理论与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构建了一个既符合全球标准,又顾及了我国地理特点的全球空间信息多级网格原型系统,为分散、多源、异质、异构和海量的全球空间数据的组织、管理与调度等,提供了一个统一的集成和共享平台,为全球变化、定位服务和地理系统科学等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方便有效的数据支持手段。(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杨小红[5](2014)在《基于地震空间信息网格的震害损失快速评估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突发性自然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频发、受地震灾害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基本烈度在Ⅵ度及其以上的地区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9%。加强地震灾害的预测预报、损失评估以及救援、重建等理论和技术研究与开发,对于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尤为重要。但到目前,地震尚不能得到准确预报。因此,如何在地震发生以后,快速、准确地评估地震灾情,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灾后救援与重建的基础。在过去的叁十多年里,国内外在地震灾害损失评估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丰富的评估模型和较为完善的地震现场工作指标体系。然而,目前的震害损失评估系统仍有一些不足:基于现场调查的评估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资,且评估时间过长,不能响应“快速”评估的要求;基于GIS的方法,将整个震区作为一个评估区,在考虑震害因子时空分布不均匀上有所欠缺;基于遥感的方法,容易受天气和影像分辨率的影响,且预处理时间较长,导致评估时间过长,错失救援黄金时间。为了快速、有效地分析错综复杂、多源异构、时空分布不均匀的各种与地震灾害损失相关的海量数据,快速地获得灾情分布信息,本文提出了基于地震空间信息网格的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方法。该方法是空间信息技术与震害评估理论深度耦合的多学科交叉,具有较好的应用创新和集成创新价值。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特色和创新如下:(1)地震专题空间信息网格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根据地震灾害评估和应急救援等工作的具体特点,提出了面向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的地震专题空间信息网格的基本框架体系,包括其概念、类型、尺度和内容等,较好地解决了地震灾害时空数据一体化组织和存储的难题,为实现大区域时空不均匀海量地震数据的组织、管理及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2)地震专题空间信息网格构建模型与方法:分析了以震害损失快速评估为主题的地震专题空间信息网格的数据模型、数据结构及其构建方法;设计并开发了地震专题空间信息网格的计算机原型系统,为依托地震空间信息网格系统,开展震害损失快速评估等应用研究,提供了可操作的技术支持和平台支撑。(3)基于混合多级地震空间信息网格的建筑物、经济和人口震害损失快速评估方法:依托地震空间信息网格平台,利用混合多级网格模型既继承了不规则网格的数据特征,又发挥了规则网格优势的特点,将地震空间信息网格与震害损失评估模型深度耦合,为实现震害损失快速评估提供了一种快捷、高效和可操作的新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单一网格或GIS方法中存在的对震害数据的时空非均匀性考虑不足的缺陷。(4)灾情信息不完备情况下的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方法:针对灾情信息不完备情况下,震害损失快速评估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将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和案例匹配方法引入到震害损失快速评估中,并与地震空间信息网格进行深度耦合,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为灾情信息不完备条件下,震害损失的快速评估提供了一种快捷、有效和可操作的新方法,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一致性、科学性和可行性。本文以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为目的,以地震空间信息网格为主线,实现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的数据管理、模型构建、智能计算、图表绘制和结果输出,多角度、多方法、多指标地对地震灾害损失进行了快速评估,不仅拓宽了空间信息网格的应用领域,发展了地震信息的服务模式,而且,研究成果能够为地震发生以后的灾害损失快速评估和应急救援等,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和平台保障。(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万林,谢忠,吴信才[6](2013)在《空间信息网格服务工作流模型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空间信息网格应用系统缺乏对计算资源的有效组织及管理方法,无法满足复杂空间业务流程化建模及计算任务协同化处理的需求.从数据与功能相互分离的GIS软件架构角度出发,采用活动网络图的方法提出了一种以服务功能建模为基础的新型空间信息服务工作流模型,该模型通过服务功能的组装拆卸及动态聚合能够实现空间信息服务资源的灵活构建及动态迁移,较好地解决了网格环境下空间计算资源的统一组织与按需分配、计算任务的并行化处理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空间信息网格工作流集群的总体框架并讨论了系统的自动负载均衡及流程资源的动态调度机制.研究成果成功地应用于地质调查信息网格环境下的矿产资源储量测算系统,实现了网格环境下复杂空间应用的工作流处理模式,并有效地提高了业务系统的处理效率.(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S1期)

陈捷[7](2013)在《基于GridSphere的网格空间信息门户构建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空间信息服务与门户的角度出发,结合网格技术及其对空间信息技术的影响,对网格环境下的空间信息门户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利用GridSphere门户框架,构建了一个试验原型系统,实现了通过门户,以Portlet组件方式来获取网格环境下的空间分析网格服务,并对结果进行了SVG可视化,并用试验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3年03期)

吴道军[8](2012)在《城市地下空间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数量的快速增长,地下空间的安全使用管理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建设管理的需求。本文针对地下空间综合管理存在的问题,为了改进地下空间综合管理的模式和机制,运用信息系统开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设计,提出建设地下空间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为城市地下空间安全运行管理提供有力保障。(本文来源于《软件产业与工程》期刊2012年06期)

王剑喜,高展,刘丽[9](2012)在《空间信息网格概念、架构以及政务化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从空间信息网络概念、框架以及政务应用等方面描述了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是建立在GIG框架基础上的,在这基础上,针对城市管理中需要整合分布式的数据资源,协同多部门进行流程化办案的业务需求,提供市政设施与市容环境信息化管理的有效工具。本系统是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典型应用,满足数字城市系统开放性、可扩展性、可重用性的技术特征,也为建立面向突发公共事件的城市应急管理技术体系,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信息。(本文来源于《微计算机信息》期刊2012年10期)

雷星松,李国庆,于文洋,解吉波,胡霞[10](2012)在《基于OGC规范的空间信息网格安全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格技术在空间资源共享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海量遥感数据、复杂的测量数据、专业的地学软件、科学的计算模型等数据和计算资源通过服务化技术,在网格环境能够提供一体化、按需服务。为了保证资源所有者的控制权和资源的私有性以及用户的隐私,需要设计一个完整的安全体系来从资源层、传输层、服务层、应用层等各个级别保证安全,同时要尊重网格节点的自治性和网格服务的整体性。本研究能够为跨区域、跨组织的数据和计算资源网格化共享的安全方案提供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期刊2012年09期)

空间信息网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数字地球"的提出,科学家们就空间信息表达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尝试。本文从GIS的角度,对当前大量使用的"离散全球网格系统"的优缺点作出归纳和总结,以供有关研究者参考使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信息网格论文参考文献

[1].张平.基于GIS的空间信息多级网格数据协同更新管理系统研究[J].测绘地理信息.2018

[2].赵世梅.用于空间信息表达的网格系统研究进展综述[J].电子制作.2015

[3].沈计.基于空间信息多级网格的城市雨洪计算模型与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4].章永志.顾及我国地理特点的全球空间信息多级网格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

[5].杨小红.基于地震空间信息网格的震害损失快速评估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

[6].万林,谢忠,吴信才.空间信息网格服务工作流模型及其应用[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

[7].陈捷.基于GridSphere的网格空间信息门户构建技术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

[8].吴道军.城市地下空间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软件产业与工程.2012

[9].王剑喜,高展,刘丽.空间信息网格概念、架构以及政务化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12

[10].雷星松,李国庆,于文洋,解吉波,胡霞.基于OGC规范的空间信息网格安全体系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2

论文知识图

1 空间信息网格体系结构地理空间信息网格安全体系结构...地理空间信息网格的特征地理空间信息网格与计算机网络...空间信息网格体系模型地理空间信息网格系统中的应用...

标签:;  ;  ;  ;  ;  ;  ;  

空间信息网格论文_张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