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茂盛
(新疆石河子市中医医院新疆石河子832000)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其典型症状为腰痛伴下肢疼痛或麻木。我院自2000年10月—2015年11月,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采用中医辨证施治中药内服配合外敷治疗方案,取得了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中图分类号】R2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0-0181-0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0年10月至2015年11月,选取我院风湿科的住院病人360例进行研究,均接受CT或MRI检查确诊。其中男216例,女144例。年龄28~66岁,平均(42.62±2.18)岁;病程3天~6年,平均(3.05±0.53)年。
1.2诊断标准
以《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版)[1]为依据:
(1)有腰痛史。(2)多为青壮年。(3)腰痛症在做弯腰、咳嗽、打喷嚏动作时有加重现象。(4)病变部位有明显的按压痛,活动受限。(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迟钝,直腿抬高试验结果显示为阳性。(6)X线检查脊柱侧弯,病变椎间隙变窄,边缘有骨质增生现象。
2.治疗方法
2.1辨证分型
(1)肝肾亏损型;有腰部酸痛、软弱无力等临床表现,劳累后显著,休息后症状有所减轻。部分患者可见耳鸣、失眠多梦症状,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肝肾虚型。内服方药:山芋12g、续断15g、当归15g、山药20g、生地15g、杜仲15g、桑寄生20g、狗脊20g、枸杞15g、白芍20g;对于面色苍白、四肢畏寒、舌淡而润、脉沉弱者为肾阳虚,以上方药为基础,减山芋12g、枸杞15g,鹿角胶15g、加附子与肉桂各10g。
(2)气滞血瘀型:腰部疼痛部位较为固定,轻度疼痛患者主要表现为仰俯不利,重度疼痛患者表现为不能转侧,痛处拒按,若长时间不能得到治愈,其正在表现为时轻时重,劳累后疼痛显著,舌质淡有瘀斑、脉细涩。内服方药:桃仁10g、当归20g、红花15g、川芎10g、全蝎5g、蜈蚣2g、地龙12g、牛膝18g、赤芍15g、党参18g。
(3)寒湿阻滞型:腰背四肢遇寒冷、阴雨天气,疼痛加重,得热者疼痛得到一定缓解,保持静卧状态疼痛仍无改善,静卧休息后疼痛仍持续或加重。舌苔白腻,脉沉迟。内服方药:威灵仙15g、芡实20g、薏米仁30g、白术20g、桂枝15g、党参20g、茯苓15g、当归15g、续断15g、杜仲15g、秦氿15g、青风藤20g。
2.2外用贴敷方
生川乌10g、伸筋草20g、草乌10g、当归20g、丹参20g、川芎20g、透骨草20g、花椒20g、海桐皮20g、独活20g、赤芍20g、红花20g,研末后加黄酒调匀,敷于痛处,再联合TDP照射。30min/次,1次/d,10d为一个疗程。
2.3治疗期间,患者最好睡硬板床,加强休息,减少坐立时间,注意药物保暖及保护工作。
2.4疗效标准
患者在治疗后疼痛消失,无活动受限现象,直腿抬高结果超过70°,视为痊愈;疼痛显著改善,活动稍有受限,直腿抬高结果50~70°,视为显效;疼痛症状好转,腰部活动仍受限,视为好转。均不满足上述标准者视为无效。
3.结果
本次研究的360例患者中,痊愈259例,所占比例为72%;显效43例,所占比例为12%;好转40例,所占比例为11%;无效18例。所占比例为5%。
4.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上属于“腰痹”范畴,受多种因素影响,肝肾亏损、外感风寒,或有跌打损伤现象,经脉失养,或气滞血瘀、阻滞脉络,局部组织不通则痛。另外,人体腰为肾之府,腰背局部病变后麻木、疼痛症状均和肝肾功能关系密切。湿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湿能够引起肢体屈伸不利、脉络阻滞、麻木加重。所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需要以活血化瘀、补益肝肾、通络止痛及祛风除湿为主要原则。并且在中医学上重视辨证施治,在具体治疗期间,通过辨证施治方法,将口服汤剂和外敷结合治疗,最大程度发挥药物作用,促进机体和局部对药物的吸收,从而实现温经通络、强筋健骨、气血畅通的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减轻腰部肌肉发生的痉挛程度,解除神经根压迫症状。
综上所述,临床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中药内服配合外敷这种中医保守疗法,疗效确切,可有效帮助患者缓解疼痛症状,临床推广价值高。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2]杨永华.正骨理筋手法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8,34(01):14-15.
[3]何恩荣.微创手术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15,21(07):1198-1200.
[4]吴镇林.中药外敷配合三维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3例临床观察[J].右江医学,2011,39(05):607-608.
[5]杨永华.正骨理筋手法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8,34(0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