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添加剂论文_张凯庆,廖成龙,王盼盼,王健雁,郭亚洲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极添加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添加剂,电极,电池,电解质,燃料电池,热稳定性,阳离子。

电极添加剂论文文献综述

张凯庆,廖成龙,王盼盼,王健雁,郭亚洲[1](2019)在《铅炭电极添加剂和电解液添加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恒电流充放电、线性扫描、交流阻抗等方法研究了铅炭电极添加剂和电解液添加剂对铅炭电极性能及析氢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在铅炭电极中加入无机添加剂,同时在电解液中加入有机添加剂,铅炭电极与传统铅酸电池负极就有相近的析氢电位。按负极活性物质利用率46%计,铅酸电池的电量转化效率仅为32.11%,而铅炭电极和电解液均加入添加剂的铅炭电池的电量转换效率可达到100%。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测试结果表明,炭材料可有效抑制负极的不可逆硫酸盐化。比表面积测试和孔径分布测试结果表明,炭材料的加入提高了铅炭电极的比表面积和活性。(本文来源于《蓄电池》期刊2019年05期)

林泽京[2](2018)在《锂硫电池硫电极添加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下一代最具潜能的新型电池系统,锂硫二次电池因其1675 mAh g~(-1)的高理论比容量,低成本和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因单质硫及放电终产物Li_2S_2/Li_2S的低电导率造成的反应动力学缓慢和充放电过程中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导致容量衰减快、循环稳定性差和自放电严重。针对正极中存在的这两大问题,本文分别将金属类无机化合物和金属酞菁类有机化合物作为添加剂引入锂硫电池体系,来改善应用性能。本文对金属类无机化合物添加剂的研究主要包括贵金属铂、过渡金属钴和碳化钨。采取将添加剂加入到正极和对隔膜与正极接触表面进行修饰两种实验方法,实验发现用铂碳材料对隔膜进行修饰具有更好的效果,在0.5 C下充放电400次,放电比容量仍可维持在550 mAh g~(-1),并且后300圈中平均每圈衰减率仅为0.078%。通过分析测试发现,铂碳材料层的添加不仅可以吸附固定多硫化物从而缓解穿梭效应,还可以作为上层集流体提高活性物质的利用率并利用金属铂对多硫化锂转化过程的电催化作用加快反应的转化速度。实验还发现过渡金属钴的掺入也可以改善锂硫电池的性能,添加2%金属钴的电极在0.5 C下经过200次长循环后,比容量可保持在521 mAh g~(-1),相比C-S电极提高21%。尽管效果与金属铂相比稍有不足,但是可以利用相对价廉的优势通过增加添加量来弥补这一不足,因而具有较大的潜能。本文首次将酞菁钴、酞菁铁和酞菁铜等金属酞菁类有机化合物作为添加剂,采用均匀沉积负载到基体碳材料的方法引入锂硫体系。实验发现这一系列金属酞菁材料均可以改善锂硫电池的倍率性能,提高循环性能。其中酞菁钴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当沉积量为10%时,表现出相对最佳的效果。在0.2 C的电流下,CoPc/C-S电极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到1428 mAh g~(-1),经过400次的充放电后,放电比容量仍可达到710 mAh g~(-1),相比C-S电极提高80%。通过交换电流密度的计算,XPS的分析以及一系列电化学测试对照试验,发现酞菁钴在锂硫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以Co-N_4结构为整体,通过中心金属钴与硫和大环中的氮与锂之间的协同化学作用,实现了放电初期对多硫化锂的吸附限制,放电中期对多硫化锂转化过程的催化加速以及充电过程中对长链多硫化锂再沉积的有利引导。有效缓解了因多硫化锂穿梭效应带来的自放电和容量衰减以及因导电性差的Li_2S_2/Li_2S钝化层大面积覆盖引起的动力学缓慢问题。(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5-01)

曾冬青,杨占红,倪霞,申松胜[3](2011)在《镍电极添加剂对密封锌镍电池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了Ba(OH)2、ZnO作为镍电极添加剂对密封圆柱形锌镍电池充放电性能、循环寿命和自放电性能的影响。加入2%Ba(OH)2的锌镍电池经92次循环,容量保持为初始容量的83.1%,在高温(50℃)下贮存7 d后,放电容量为设计容量的69.4%。ZnO的应用效果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电池》期刊2011年03期)

玉正日,周震涛[4](2008)在《干荷电式锌空气电池锌电极添加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金属锌电极在干荷电式锌电池中的利用率和改善电池的电性能,采用辊压法制备了以乙炔黑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混合物为添加剂的多孔锌电极。通过恒流放电测试、阳极极化曲线测试、交流阻抗测试和扫描电镜分析等方法对锌电极的电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添加了乙炔黑和羧甲基纤维素钠混合物的多孔锌电极在75mA/g的放电电流密度下,其放电比容量从原来的362mAh/g提高到了566mAh/g;加入这些添加剂,降低了电极的电荷迁移阻抗,而且使得锌电极表面的钝化产物变得细小,保持了电极多孔性质,延迟了锌的钝化。(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08年06期)

张伟,汪树军,刘红研,于瑞华,潘惠芳[5](2004)在《作为电极添加剂的阳离子聚电解质的合成及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Ce(SO4)2·4H2O与H2NCSNH为引发体系,控制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6h等工艺条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极添加剂—阳离子聚电解质P(AM DMDAAC),其分子量在0.8×104~1.3×104范围内。通过测试阳离子聚电解质的电导率和研究循环伏安、热失重实验;结果发现,阳离子聚电解质P(AM DMDAAC)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和热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稀土学报》期刊2004年06期)

周环波,周震涛[6](2004)在《锌镍电池、羟基氧化镍及电极添加剂》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了锌镍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以及羟基氧化镍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讨论了锌镍电池正极添加剂、负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机制及其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扼要阐述了锌镍电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研究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孝感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唐致远,荣强,冯季军,许峥嵘,王岩[7](2003)在《MH电极添加剂的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循环放电法 ,研究在储氢合金中添加适量的钴系添加剂后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 :添加Co、CoO、Co(OH) 2 的MH电极 0 .2C放电容量可以从原来的 2 83mAh g(Alloy) ,提高到 313mAh g(Alloy +Co)、2 91mAh g(Alloy +CoO)及 315mAh g(Alloy +Co(OH) 2 ) ,同时在电极中加入Co、CoO、Co(OH) 2 后 ,电极在放电过程中发生了Co的氧化反应 ,为电极提供了容量(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4期)

张伟[8](2002)在《合成苯酚的有机合成型离子膜燃料电池的研究——Ⅰ电极添加剂对合成苯酚的有机合成型燃料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电极添加剂聚四氟乙烯乳液(PTFE)对合成苯酚的有机合成型离子膜燃料电池放电电流密度和放电电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极催化层中 PT-FE 含量为25%时,电池放电电流密度和放电电压出现最大值。(本文来源于《张家口农专学报》期刊2002年01期)

汪树军[9](2001)在《阳离子聚电解质电极添加剂的合成和性能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阳离子聚电解质作为新型电极添加剂,考察了新型电极添加剂对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电极中加入适量的新型电极添加剂可显着地提高燃料电池的放电性能.当电极中新型电极添加剂的含量为18%时,燃料电池的放电电压和电流密度都处于高峰值状态.实验结果还发现电荷密度为45%的聚电解质型电极添加剂对燃料电池放电性能的改性作用与价格昂贵的进口Nafion乳液添加剂的改性作用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因此在离子膜燃料电池中可采用这种廉价易合成的聚电解质型电极添加剂取代Nafion乳液添加剂.(本文来源于《中国太阳能学会2001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1-10-01)

阎杰,周震,王荣,邓斌[10](2001)在《用作镍电极添加剂的纳米Ni_(0.95)Co_(0.05)(OH)_2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可用作化学电源材料。我们将纳米Ni_(0.95)Co_(0.05)(OH)_2用作粘结式Ni(OH)_2电极的添加剂,对所制得的电极进行了恒电流充放电、电化学阻抗谱研究和粉末微电极循环伏安性能。发现在球形Ni(OH)_2中掺入纳米Ni_(0.95)Co(0.05)(OH)_2后,电极的放电比容量得到了的提高,电化学性能得到了改善。(本文来源于《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期刊2001-06-30)

电极添加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下一代最具潜能的新型电池系统,锂硫二次电池因其1675 mAh g~(-1)的高理论比容量,低成本和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因单质硫及放电终产物Li_2S_2/Li_2S的低电导率造成的反应动力学缓慢和充放电过程中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导致容量衰减快、循环稳定性差和自放电严重。针对正极中存在的这两大问题,本文分别将金属类无机化合物和金属酞菁类有机化合物作为添加剂引入锂硫电池体系,来改善应用性能。本文对金属类无机化合物添加剂的研究主要包括贵金属铂、过渡金属钴和碳化钨。采取将添加剂加入到正极和对隔膜与正极接触表面进行修饰两种实验方法,实验发现用铂碳材料对隔膜进行修饰具有更好的效果,在0.5 C下充放电400次,放电比容量仍可维持在550 mAh g~(-1),并且后300圈中平均每圈衰减率仅为0.078%。通过分析测试发现,铂碳材料层的添加不仅可以吸附固定多硫化物从而缓解穿梭效应,还可以作为上层集流体提高活性物质的利用率并利用金属铂对多硫化锂转化过程的电催化作用加快反应的转化速度。实验还发现过渡金属钴的掺入也可以改善锂硫电池的性能,添加2%金属钴的电极在0.5 C下经过200次长循环后,比容量可保持在521 mAh g~(-1),相比C-S电极提高21%。尽管效果与金属铂相比稍有不足,但是可以利用相对价廉的优势通过增加添加量来弥补这一不足,因而具有较大的潜能。本文首次将酞菁钴、酞菁铁和酞菁铜等金属酞菁类有机化合物作为添加剂,采用均匀沉积负载到基体碳材料的方法引入锂硫体系。实验发现这一系列金属酞菁材料均可以改善锂硫电池的倍率性能,提高循环性能。其中酞菁钴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当沉积量为10%时,表现出相对最佳的效果。在0.2 C的电流下,CoPc/C-S电极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到1428 mAh g~(-1),经过400次的充放电后,放电比容量仍可达到710 mAh g~(-1),相比C-S电极提高80%。通过交换电流密度的计算,XPS的分析以及一系列电化学测试对照试验,发现酞菁钴在锂硫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以Co-N_4结构为整体,通过中心金属钴与硫和大环中的氮与锂之间的协同化学作用,实现了放电初期对多硫化锂的吸附限制,放电中期对多硫化锂转化过程的催化加速以及充电过程中对长链多硫化锂再沉积的有利引导。有效缓解了因多硫化锂穿梭效应带来的自放电和容量衰减以及因导电性差的Li_2S_2/Li_2S钝化层大面积覆盖引起的动力学缓慢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极添加剂论文参考文献

[1].张凯庆,廖成龙,王盼盼,王健雁,郭亚洲.铅炭电极添加剂和电解液添加剂的研究[J].蓄电池.2019

[2].林泽京.锂硫电池硫电极添加剂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8

[3].曾冬青,杨占红,倪霞,申松胜.镍电极添加剂对密封锌镍电池性能的影响[J].电池.2011

[4].玉正日,周震涛.干荷电式锌空气电池锌电极添加剂的研究[J].电源技术.2008

[5].张伟,汪树军,刘红研,于瑞华,潘惠芳.作为电极添加剂的阳离子聚电解质的合成及性能的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04

[6].周环波,周震涛.锌镍电池、羟基氧化镍及电极添加剂[J].孝感学院学报.2004

[7].唐致远,荣强,冯季军,许峥嵘,王岩.MH电极添加剂的电化学性能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8].张伟.合成苯酚的有机合成型离子膜燃料电池的研究——Ⅰ电极添加剂对合成苯酚的有机合成型燃料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J].张家口农专学报.2002

[9].汪树军.阳离子聚电解质电极添加剂的合成和性能测试[C].中国太阳能学会2001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1

[10].阎杰,周震,王荣,邓斌.用作镍电极添加剂的纳米Ni_(0.95)Co_(0.05)(OH)_2材料[C].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2001

论文知识图

不同倍率卜C伍O;纳米膜电极放电容鱿曲...二氰基富烯分子结构介孔二氧化硅作为电极添加剂两种不同电荷密度的聚电解质型电一8电解液添加剂对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A、B电极的循环伏安曲线

标签:;  ;  ;  ;  ;  ;  ;  

电极添加剂论文_张凯庆,廖成龙,王盼盼,王健雁,郭亚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