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00085
摘要:城市汇聚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生产力和资源,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但也对城市环境带来了诸如城市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短缺、缺乏文化特色等问题,已经是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的正常发挥。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资源
1导言
自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对于原有环境生态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结合我国的人均能源拥有水平和经济快速增长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后果等问题,可持续发展对今天的中国尤为重要。十三五规划主题之一就是绿色发展,我们应该正视当前问题,不断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并将其作为我们城市规划中必须坚持的首要限制性因素。
2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与类型
2.1内涵
2002年,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通过的《生态城市深圳宣言》指出生态城市是指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应运用生态技术进行设计、规划和管理,建设高效的城市生态产业链和生态景观。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生态城市的内涵、原则和实现的主要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天城合一”、“低碳生态城市”等观点和实现路径。
2.2特征
近30年以来国内外出现了大量的生态城市实践,包括国外的伯克利、库里蒂巴、哈利法克斯、马斯达尔等,以及国内的东滩生态城、中新天津生态城、曹妃甸生态城等。总结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和案例,我们将生态城市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绿色生态:提供自然环境,绿色健康的生态基础设施,形成多层次和网络的绿色空间结构。二是循环经济:利用较少的资源形成可再生产品的生产利用,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尽量形成闭环系统。三是低碳:在城市生活中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回收处理以及能源消耗形式等方面形成低碳的保护机制。四是绿色交通:结合TOD交通模式,进行合理的综合交通规划,充分发挥步行、公共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系统的在绿色低碳城市系统中的作用。五是紧凑发展:城市建设适度集中,密集组团,拉近生活和就业单元距离,并形成功能混合开发体系,减少通勤交通。
3关于城市规划的生态规划应用分析
规划中应以生态为导向的布局模式(EOD),强调城市建设与环境平衡发展。尊重场地现状,保留现状河流廊道和主要水塘,利用现有生态资源和水系自然基础,通过构建绿化通廊和社区中心绿地结合的生态网络,提升城市空间的生态品质。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变化的因素,营造田园城市特色和丰富的立体空间体验,同时有效组织城市排水系统。将城市公园通过绿带联通,构建完善城市绿地廊道系统。
以精明增长和生态城市主义为重点设计策略,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并将城市规划以生态本底作为空间介入手段,塑造不同尺度的空间形态并改变生态流动的方式,以再生设计的手法积极寻求嵌入高价值的生态空间元素。以功能混合土地利用模式激发城市活力;通过垂直紧凑式建筑设计节约建筑材料、空间、土地以及能源。
依托现有景观资源,建立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提升土地价值。依据区位及功能,合理划分地块规模,适度集约化发展,保证最优用地效率。基础设施先行、公共设施引导、绿地开放空间促进,采用精细化滚动式发展,避免粗放式挤占空间,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用地政策。
4当前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不足及思路转变
4.1不足
我国大部分生态新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因建设标准单一死板,对区域差异性的自然资源本底认识不足,快速城市化造成的生态系统急速恶化;区域发展观薄弱造成的各自为政以及公众参与度极低等原因造成的生态政策不明晰;缺乏系统方法以应对生态城市建设中涉及交通、市政、空间、生态基础设施等子系统,同时对于其综合性应用考虑不足等问题。
4.2思路转变
首先应建立区域观,生态城市规划要从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综合考量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需要建立一个合适的规划空间单元,覆盖城市功能的整个区域,在区域层面与众多参与者协调。注重城市区域生态资源的整合,在城市和区域建立密切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关系。其次是寻找从孤立多系统转变为综合单系统的城市生态子系统的方法,应建立一体化的单一系统。
5生态城市的新型规划技术
优先考虑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的一体化设计,将城市空间布局、生态基础设施、市政供应设施和交通设施作为一个整体考虑,通过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灵活使用适当的综合设计策略。建立明确的生态城市引导控制体系,将生态目标与各层级规划体系相衔接,通过完善的指标体系进行落实,并贯穿至各层级规划及实施中。通过对现状的综合评估,运用适当的、经济可行的生态技术措施,如运用低影响开发理念,强调通过源头分散的各类工程措施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减少洪峰径流量并增加水涵养的海绵城市技术手段。在生态城市建设数据的积累和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们国家甚至于不同城市的组合式动态评价标准。
6结论
习近平同志指出“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在“新常态”发展条件下,立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基础的“精品”城市规划才更富生命力。我国生态城建设应该借鉴世界相关研究的成功经验,继承优秀的生态规划理念,探索新的生态技术,通过绿色创新发展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设生态城市模型与技术和自然的完美融合,促进生态城市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新.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6):127.
[2]单樑,荆万里,林姚宇.基于SMART方法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实践研究——以深圳国际低碳城启动区规划为例[J].华中建筑,2013,(09):129-133.
[3]杨培峰,易劲.“生态”理解三境界—兼论生态文明指导下的生态城市规划研究[J].规划师,2013,(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