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绿粘帚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质体,活性,条件,生物防治,耐药性,线虫,正交。
绿粘帚霉论文文献综述
李姝江,朱天辉,徐春花,韩珊,李芳莲[1](2010)在《绿粘帚霉F051产几丁质酶条件优化及其对叁种病原菌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研究了碳源、氮源、温度、起始pH值、培养基装量和接种量等因素对绿粘帚霉(Gliocladium virens)F051产几丁质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酵母粉最好,并通过正交试验法优化了发酵条件。优化后的产酶条件为:温度为28℃,pH值7,瓶装量为100 ml,每100 ml接种1 ml孢悬液,且碳源和氮源的量分别为1.5%和0.2%。从时间对菌丝生长和几丁质酶活的影响来看,培养第4天酶活便达到最高。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几丁质对病原菌细胞壁的作用,结果显示,该几丁质酶粗酶液对3种病原真菌细胞壁有一定的降解效果,使病原真菌出现细胞壁变薄、断裂,质壁分离,原生质空泡等现象。(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0年03期)
陈远友,朱薇薇[2](2009)在《不同发酵条件对绿粘帚霉(RCEF4099)抗辣椒灰霉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获得初步优化的发酵工艺条件及提高绿粘帚霉的发酵产量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单因子和正交试验研究了一系列主要培养条件(碳源、氮源、营养性因素、非营养性因素)对该菌株抗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菌株RCEF4099最佳液体培养基配方为:40%葡萄糖、0.5%白砂糖、1.5%干酵母、0.02%K2HPO4;最佳培养条件为:装液量40/100ml(V/V),接种量10%(V/V),培养时间为5d,摇床转速160r/min。[结论]获得了初步优化的发酵工艺条件。(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32期)
朱薇薇,单淑芳,杨震元,赵军,樊美珍[3](2009)在《绿粘帚霉菌株发酵液抗真菌活性及稳定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杯碟法测定绿粘帚霉(RCEF4099)菌株的发酵液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RCEF4099菌株发酵液对5种供试病原真菌的抑菌圈直径在18mm以上。对菌株发酵液的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转接6代之前,活性稳定,从第7代开始其活性缓慢降低,第10代的抑菌圈直径仅比出发菌株减少了1.7mm。RCEF4099菌株发酵液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发酵液加热到60℃仍有较高活性。该菌株的发酵液对酸的稳定性较好,抑菌活性最强的pH值为4。(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09年05期)
朱薇薇[4](2009)在《一株绿粘帚霉对植物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及抗菌活性成分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安徽农业大学微生物防治省级重点实验室的一株具有较高抑菌活性的绿粘帚霉RCEF4099菌株的次生代谢产物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RCEF4099菌株发酵液的抗菌活性与抗菌成分。主要内容包括:菌株部分生物学指标测定;抑菌试验;有利于活性成分产生的发酵条件优化;菌株抑菌机理初探;室内盆栽试验;活性物质的分离与结构鉴定。对RCEF4099菌株的生长速度和几丁质酶活性进行了测定。通过测定菌株RCEF4099的直径,可以看出菌落的生长速度较快,其中第四天的生长速度最快,第五天直径即达到了9cm。共测定8天菌株RCEF4099的几丁质酶活性,几丁质酶在第2天开始表达,第7天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绿粘帚霉菌株RCEF4099分别与辣椒灰霉、小麦赤霉、玉米小斑、小麦纹枯、棉花枯萎、苹果炭疽、油菜菌核、水稻纹枯8种植物病原真菌进行对峙试验和杯碟法抑菌试验。综合两种抑菌实验方法,得出绿粘帚霉RCEF4099对辣椒灰霉的抑菌效果最好。本研究以抑菌活性为指标(抑菌圈大小),比较不同的营养性因素包括碳氮源、无机盐及不同的非营养因素包括种龄、接种量、装液量、摇瓶的转速对活性物质产生的影响,最终筛选出RCEF4099菌株产生抗菌活性物质的最佳发酵条件如下:RCEF4099在装液量40/ 100 ml (V/ V) ,接种量10% (V/ V) ,培养时间5d,摇床转速160 r/ min时活性最强;发酵培养基的成分为:4%葡萄糖、0 .5%白砂糖、1.5%干酵母、0.02%K2HPO4。对RCEF4099菌株发酵液的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转接6代之前,活性稳定,第10代的抑菌圈直径仅比出发菌株减少了1.7mm。RCEF4099菌株发酵液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通过粘帚霉发酵液对辣椒灰霉的孢子和菌丝生长形态两方面的影响来探寻绿色粘帚霉RCEF4099的抑菌机理。RCEF4099菌株的代谢产物对辣椒灰霉病菌孢子的萌发有极强的抑制作用,经处理后孢子萌发畸形的比率较高,对病原菌的菌丝也同样有致畸作用。室内盆栽实验结果表明: RCEF4099菌株发酵液对辣椒灰霉病有较高的保护和治疗作用,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都在76%以上。通过比较不同提取方法的处理及相关理化试验,确立了活性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发酵液50℃浓缩至原体积的1/5,加入3倍体积95%乙醇(乙醇终浓度为75%)醇沉两次,弃沉淀并脱醇后,以丙酮为萃取试剂,按2:1的体积比分两次萃取,取丙酮相,浓缩至干,即得到活性物质的粗提品。本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粗提物,同时收集流分进行活性测定,确定活性组分的大致部位,进而对活性流份进行HPLC-MS分析。初步可以推断出发酵液的活性组分是1,3,5,7-环辛四烯,分子量为104,分子式为C8H8。(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于鹏飞,武侠,张成敏,赵洪海,才秀华[5](2008)在《产生几丁质酶的食线虫真菌绿粘帚霉Gliocladium virens CFCC80915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结线虫卵壳主要由几丁质和蛋白质构成。寄生根结线虫卵或产毒真菌产生几丁质酶特性是评价食线虫真菌生物防治潜力的重要生化指标之一。利用还原糖法和pNP法分别测定绿粘帚霉(Gliocladium virens)的几丁质酶的内切酶和外切酶活性。第14d内切酶活性达到最高值,其酶活为53.1μmol/h mL;外切酶活性第26d达到高峰,其酶活为0.432μmol/h mL。利用活性染色电泳测其几丁质酶的分子量分别为75.8kDa、42.8kDa和39.6kDa。表明筛选到的绿粘帚霉CFCC80915菌株具有较高产生几丁质酶的活性。绿粘帚霉12d的培养滤液对根结线虫卵孵化7d后的抑制率达到92.9%。显微观察线虫卵壳变形和破坏情况的结果表明,绿粘帚霉CFCC80915产生的几丁质酶可以引起根结线虫卵壳的裂解,抑制根结线虫卵的孵化。(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李芳莲,闫晓星[6](2008)在《绿粘帚霉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取单因素实验对绿粘帚霉(Gliocladiu mvirens F051)的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粘帚霉(F051)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最佳条件是:用培养基A培养F051分生孢子24h,MgSO40.6mol/L(再生用蔗糖0.6mol/L),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为缓冲系统,纤维素酶:蜗牛酶:溶菌酶=4mg/mL∶2mg/mL∶2mg/mL,在32℃水浴中酶解2h。(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闫晓星[7](2007)在《绿粘帚霉和球孢白僵菌原生质体制备、再生和融合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绿粘帚霉(Gliocladium virens)是重要的植物真菌病原菌的抑制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vuillenun)是绿色环保型生物杀虫菌,两者的原生质体融合属于不同属之间的原生质体融合,随着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深入发展,不同属之间的原生质体融合频频获得成功,这为绿粘帚霉和球孢白僵菌原生质体融合提供了可行性。本文拟以绿粘帚霉F051(以下简称F051)和球孢白僵菌为出发菌株,试图通过用PEG6000作为助融剂使处于对数生长期的F051和球孢白僵菌的原生质体融合,结合抗药性及灭活单一亲本的方法在选择性再生培养基上筛选出具有治病和杀虫双重作用的生防工程菌,实验结果如下:1、F051和球孢白僵菌采用菌丝干重法测定生长曲线,结果显示,F051培养20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一直持续到28h,而球孢白僵菌培养70h才进入对数生长期,并且持续到80h才结束。2、利用单因素实验探讨F051和球孢白僵菌原生质体产量和再生的最佳条件,结果是:(1)F051:用培养基A培养F051分生孢子24h,MgSO_40.6 mol/L(再生用蔗糖0.6 mol/L),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为缓冲系统,纤维素酶:蜗牛酶:溶菌酶=4mg/mL:2 mg/mL:2 mg/mL,在32℃水浴中酶解2h。(2)球孢白僵菌:用L—broth培养基培养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78h,KCl 0.8 mol/L(再生用蔗糖0.6 mol/L),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为缓冲系统,纤维素酶:蜗牛酶:溶菌酶=5mg/mL:2.5 mg/mL:2.5mg/mL,在32℃水浴中酶解3h。3、选用7种农药分别对F051和球孢白僵菌进行抗药性测定,鉴于F051和球孢白僵菌对多菌灵敏感程度差别较大,最终选择多菌灵作为抗性鉴定用农药,并确定120μg/mL多菌灵浓度为标记浓度。4、对球孢白僵菌原生质体进行热灭活处理,并测定了温度和时间两个因素对致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5℃以上水浴中处理90min,65℃水浴中处理60min以上都会使原生质体全部失活不能再生出任何菌落,最后我们选择55℃处理90min作为失活条件。5、测定了标记浓度和热灭活条件分别对F051和球孢白僵菌出发菌株原生质体突变率的影响,排除了突变株对融合菌株的干扰。6、对融合子再生培养基进行了初筛,最后确定用改良的YEPD培养基为融合子再生培养基。7、以30%PEG6000+0.01mol/LCaCl_2作为助融剂,在32℃水浴中进行融合,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原生质体融合的现象,以改YEPD含药培养基为选择性再生培养基,但无再生菌落长出,可能原因有:(1)PEG分子量太大,浓度太高,对融合子有毒害作用;(2)融合子不稳定;(3)融合子再生率低。(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7-06-01)
徐春花[8](2007)在《绿粘帚霉产几丁质酶的条件优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绿粘帚霉(Gliocladium virens)对多种病原菌都具有拮抗活性,是一种潜力巨大的生防菌,在林木病虫害的生物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内有关绿粘帚霉产几丁质酶及其生防特性的研究较少,大多为对绿粘帚霉的重寄生、竞争作用以及抗菌代谢产物胶霉毒素的研究。就此,本研究以绿粘帚霉F051菌株为对象,研究绿粘帚霉F051产几丁质酶的最佳碳、氮源以及最优培养条件;分离纯化几丁质酶并对几丁质酶学性质及其对叁种病原真菌交链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菌丝细胞壁的降解作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还原糖法测定,绿粘帚霉F051发酵上清液与胶态几丁质混合,再与DNS反应后,产生棕红色物质,说明有几丁质酶的存在,即绿粘帚霉F051可产生几丁质酶。绿粘帚霉F051只有在含有几丁质诱导物的培养基中发酵才能产生几丁质酶,说明绿粘帚霉F051产生的几丁质酶是一种诱导酶。在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四种碳源,(NH_4)_2SO_4,NH_4NO_3,蛋白胨,酵母粉四种氮源中,经测定,麦芽糖和酵母粉分别为碳源和氮源时,绿粘帚霉所产几丁质酶活最大,即麦芽糖和酵母粉为产几丁质酶的最佳碳、氮源。绿粘帚霉F051产几丁质酶的条件优化,通过正交试验测定了温度、pH值、瓶装量、接种量、碳源和氮源的量对产酶的影响。研究表明碳源的量对绿粘帚霉F051产几丁质酶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温度,再次是瓶装量;当温度为28℃,pH值等于7,100mL的瓶装量,接种1mL孢悬液且碳源和氮源的量分别为1.5%和0.2%时几丁质酶活力最大,为产酶的最佳条件。通过60%硫酸铵沉淀分离,再经High Q阳离子交换柱层析纯化几丁质酶,经SDS—PAGE测定,该几丁质酶分子量约为40KD。对几丁质酶酶学性质的研究表明,在20~80℃范围内,几丁质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随后温度升高几丁质酶活迅速下降;该酶在20~40℃水浴中保温1h后,酶活基本稳定,超过这个温度酶活逐渐下降,80℃保温1h酶活完全丧失。当pH=4时酶活最大;在pH2~8的不同缓冲液中预处理1h,几丁质酶在pH3~8范围内基本保持稳定。金属离子中Ba~(2+)、Mn~(2+)、Sn~(2+)对几丁质酶有激活作用Sn~(2+)作用最强;Na~+、K~+、Mg~(2+)、Ca~(2+)、Fe~(2+)对几丁质酶有抑制作用,Fe~(2+)完全抑制几丁质酶活。不同浓度的有机溶剂处理几丁质酶,5%和20%的丙酮,5%的乙二醇和正丙醇对几丁质酶有激活作用,其余有机溶剂均对该酶有抑制作用。几丁质粗酶对叁种病原真菌菌丝细胞壁的降解作用显示,几丁质酶可使交链孢和镰刀菌菌丝细胞壁变薄、溶解、质壁分离、原生质膨大;丝核菌原生质体分布不均匀、空泡化、细胞壁变薄并出现断裂现象。试验中未发现几丁质粗酶对交链孢和镰刀菌孢子生长有影响。(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7-06-01)
闫晓星,朱天辉,谯天敏[9](2006)在《绿粘帚霉多菌灵耐药性菌株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培养7 d的绿粘帚霉(Gliocladium.virens)F051分生孢子悬浮液用15 W紫外灯,距离为30 cm处进行照射,并结合含药培养基培养,筛选得到了2株绿粘帚霉(G.virens)的多菌灵耐药性菌株。试验结果表明:紫外照射3min时,绿粘帚霉F051分生孢子的致死率达89.3%;当照射时间达到5 min时,孢子的存活率为0,故选择照射3min为本试验的最适诱变剂量;使F051致死的多菌灵最低终浓度为2μg/mL;诱变菌株与亲本菌株相比,抗药性提高了4倍,产孢能力更强,菌丝生长更为密集,这有利于生防真菌更快的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减少农药的使用量,缓解化学防治对环境的压力。(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谯天敏,朱天辉,李芳莲,刘富平,张毓红[10](2006)在《绿粘帚霉(Gliocladium virens)厚垣孢子的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研究绿粘帚霉厚垣孢子的诱导因素及其生物学特性。营养条件和生态因子试验表明,PD为绿粘帚霉产厚垣孢子的最佳培养基,厚垣孢子产生的最适培养条件为:光照、振荡、pH 3、30℃,在此条件下可完全抑制其分生孢子的产生,并在1周内可产生厚垣孢子8.00×106个/mL;厚垣孢子萌发试验显示,25℃、pH为6~8为绿粘帚霉厚垣孢子的最佳萌发条件,48 h时可达90%以上的萌发率,在5℃下贮存比较适宜。(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绿粘帚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获得初步优化的发酵工艺条件及提高绿粘帚霉的发酵产量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单因子和正交试验研究了一系列主要培养条件(碳源、氮源、营养性因素、非营养性因素)对该菌株抗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菌株RCEF4099最佳液体培养基配方为:40%葡萄糖、0.5%白砂糖、1.5%干酵母、0.02%K2HPO4;最佳培养条件为:装液量40/100ml(V/V),接种量10%(V/V),培养时间为5d,摇床转速160r/min。[结论]获得了初步优化的发酵工艺条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绿粘帚霉论文参考文献
[1].李姝江,朱天辉,徐春花,韩珊,李芳莲.绿粘帚霉F051产几丁质酶条件优化及其对叁种病原菌的作用[J].四川林业科技.2010
[2].陈远友,朱薇薇.不同发酵条件对绿粘帚霉(RCEF4099)抗辣椒灰霉活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
[3].朱薇薇,单淑芳,杨震元,赵军,樊美珍.绿粘帚霉菌株发酵液抗真菌活性及稳定性测定[J].生物学杂志.2009
[4].朱薇薇.一株绿粘帚霉对植物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及抗菌活性成分分离鉴定[D].安徽农业大学.2009
[5].于鹏飞,武侠,张成敏,赵洪海,才秀华.产生几丁质酶的食线虫真菌绿粘帚霉GliocladiumvirensCFCC80915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2008
[6].李芳莲,闫晓星.绿粘帚霉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8
[7].闫晓星.绿粘帚霉和球孢白僵菌原生质体制备、再生和融合条件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7
[8].徐春花.绿粘帚霉产几丁质酶的条件优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7
[9].闫晓星,朱天辉,谯天敏.绿粘帚霉多菌灵耐药性菌株的筛选[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6
[10].谯天敏,朱天辉,李芳莲,刘富平,张毓红.绿粘帚霉(Gliocladiumvirens)厚垣孢子的生物学特性[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