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明[1]2006年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的背景下,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土地特别是非农建设用地的需求也随之加大,致使耕地数量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愈加突出。因此,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科学合理地评价城市存量土地潜力,对限制城市盲目扩张,缓解耕地保护压力,节省城市建设投资,加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等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因而也就成为当前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以长春市为例进行研究,首先在对市辖区完备的数据处理的基础上,根据其土地利用现状,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集约利用潜力进行宏观评价,得出市辖区的集约度指数。其次运用多城市对比法,计算出长春市在同类城市中土地集约利用情况,得出长春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结论。再次,在中心城区内,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宗地进行微观评价,按不同用途,分住宅用地、商服用地和工矿仓储用地进行评价,得出各自潜力的数量,汇总后得出当前长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类型及数量。最后针对当前长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结论,提出了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
陈鸥[2]2004年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以长春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和思维方法的指导下,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初步构建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体系。论文共由叁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背景研究入手,描述国内外学者对土地利用研究的角度、方式,城市土地利用发展形势和政策;阐述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密切相关的几项重大社会问题;然后对案例城市——长春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需求背景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以长春市为例,从评价的主体内容入手,结合评价要求,以我国土地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整理确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实施步骤,结合已有工作基础,构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从定性分析、定量挖潜的角度制定评价方案。最后得到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长春市可供挖潜土地的数量、类型和空间分布。第叁部分:在对土地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全面表述基础上,从经典理论中提炼出城市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的理论基础。随之总结、确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理论内涵,并分析我国的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和潜力产生来源,提出潜力评价过程中需要解决的若干关键性问题。在对现有的实用性方法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着重运用数学手段,对定量分析方法加以创新。本章最后作为应用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将城市按相关要素予以分类,尝试建立全国性的评价体系,争取实现规范评价方法、系统总结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具有地域特色的评价标准,从而体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的规范性,实用性,可行性,全面性,以期得到更具应用性的城市土地潜力评价体系和方法。改变以往一个评价体系只能为一个城市服务的孤立局面。论文最后概述了的主要结论,包括研究前景、方法创新、应用目标等,并提出了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主要问题。
董会和[3]2015年在《我国城常化的土约集纸利用响应与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效、集约的城市土地利用是现代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要求。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看,城市化包括两个方面的过程:一是城市地域空间的扩展过程;二是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优化以及土地利用强度和效益的提高过程。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产业经济结构演化,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结构的变化等都要通过土地利用方式体现出来,因此城市化过程也可以认为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响应过程。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都经过了土地粗放利用向集约利用的转变。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发展时期,城市化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土地利用问题。节约、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国家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理论探讨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现状评价上,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和评价方法的研究较多,研究的视角也主要集中在城市土地利用自身的演化,不能够揭示土地利用系统在城市化系统的大背景下城市化系统作用对土地利用系统作用的机制和一般规律。基于此,本文对国内外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从系统论出发,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分析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演变、土地市场发育等城市化要素变化对土地集约利用的作用;总结不同城市化阶段土地集约利用响应的时间演化特征以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功能空间演化、地理空间演化和效率空间演化特征;分别从城市经济增长和土地要素投入、产业结构演化以及土地市场发育等叁个方面分析城市化土地集约利用响应的作用机理,以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市场调节和政策调控机制,探索城市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演变的一般规律;对长春市城市化的土地集约利用响应特征、问题以及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进行实证研究;明确长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调控的主要内容和调控途径;对长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调控的制度体系进行设计。研究结果表明:(1)评价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不能仅从单一地块的投入-产出效益和土地利用强度上考虑,应该从不同的空间视角,从城市土地利用总体结构和空间布局的综合视角来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2)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也是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的过程,尽管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土地利用非集约因素的影响,但在市场机制和政策调控机制的作用下,这些非集约性因素终究会克服,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步实现用地结构合理化、空间布局紧凑化、用地强度适度化和用地效益综合化的土地集约利用目标。(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受报酬递减规律和集聚效应的共同作用。两者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作用效应均表现为正反两个方面。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变是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可以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市场发育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土地市场供求均衡、土地市场结构演化和土地价格效应等方面,其中地价效应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市场调节机制。(4)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发生作用,但市场由于自身的缺陷,不能完全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干预。因此,市场调节和政策调控是城市化土地集约利用响应的主要路径。(5)土地快速扩展型城市化和投资拉动型城市化是长春市城市化土地集约利用响应的最基本特征。城市用地增长需要人口增长的响应,城市投资增长也需要土地效益的响应,城市用地和投资的增长如果没有人口增长的配合,不能带来土地效益的增长,这种城市化是不集约的城市化,也是不可持续的城市化。(6)长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调控的内容:城市用地规模控制、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土地利用强度和效益;调控的重点区域:棚户区、老工业区和城中村;调控制度措施:建立土地制度、规划制度、土地集约利用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
张帅[4]2015年在《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功能区划与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建设用地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给社会经济带来繁荣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土地利用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违法用地、环境破坏等。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建设用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亟需解决。因此,大力推行节约集约用地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按照主导用途等原则,将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划分为:居住功能区、商业功能区、工业功能区、行政办公功能区、教育功能区和其他功能区等六类功能区,共计583个。在功能区划下,根据不同类型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不同,分别构建评价体系并选取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改进后的熵值法综合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应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确定各个功能区的集约度分值,并在此基础上,测算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整体以及各类型功能区整体的集约利用状况,最后针对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对策和措施。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本文将长春市中心城区的城市建成区共划分出六类583个功能区,其中,居住功能区265个,商业功能区93个,工业功能区121个,行政办公功能区10个,教育功能区61个,其他功能区33个。2.本文针对不同类型的功能区分类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准确直观地反映出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中各类型功能区的集约利用状况,为其他城市进行土地集约利用提供参考。3.功能区评价结果表明: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功能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集约利用为主,其次是欠集约,其中,过度利用功能区82个,集约利用功能区240个,欠集约功能区161个,粗放利用功能区100个。4.整体评价结果表明: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属欠集约水平,居住功能区属欠集约水平,商业功能区属集约利用水平,工业功能区属欠集约水平,行政办公功能区属欠集约水平,教育功能区属集约利用水平,其他功能区属粗放利用水平。5.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建议:针对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利用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制约因子,从加强存量土地深度利用和再开发,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合理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正确引导城市发展方向;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土地集约利用奖惩机制;加大节约集约用地宣传力度,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促进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韩宇笛[5]2014年在《基于GIS的长春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建设用地是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相对集中的人类活动场所。节约集约用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百姓安康的重要前提,是缓解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引导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优先战略,受到政府、学者及社会的高度关注。随着人类的进步、物质交换的加快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如何节约、高效利用建设用地问题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建设用地能否高效利用,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导致我们不能把眼光放在“开源”上,所以,如何做好“节流”,将建设用地的利用能力最大化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以上背景,对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进行研究,并选择作为“长吉图战略”首发站的长春市为样板进行实例剖析,对长春市区域建设用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整合、归并与评价,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对评价结果进行建库,旨在更加了解长春市区域建设用地特点、完善长春市建设用地数据库体系、为政府出台更为合理的管理体制与用地标准提供依据。本文对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概念进行深入剖析,并对国内外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在国土资源部为督导开展的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项目基础上,提出将环境指标列入评价的观点,并以长春市为例,以经济发展、人口发展与环境效益叁大方向为切入点,定性分析各项指标与建设用地之间的弹性问题且划分土地利用趋势类型;并从定量评价角度构建了长春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采用特尔斐法确定指标权重值,利用理想值标准化方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借助EViews软件计算各项指标值,划分土地利用状况类型,并将相应数据与结论建立ArcGIS数据库,总结长春市区域建设用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长春市区域建设用地利用状况亟待转型,需要从建设用地城市向外延伸的扩张模式中走出来,向立体化、集合型发展方式转变:第一,在开发南部新城和其它市镇建设中,坚持贯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要将长春现状与城镇改造体系联合起来,以彰显行政区功能与地方特色为目的,营造完善的人居生活环境和和谐的社会氛围,并将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进行严厉把控;第二,逐步加快长春市中心城区的功能改造工作和地价更新体系,以竖向增长模式为重心,实施长春市中心城区内涵式发展道路;第叁,加强对底下空间的管理,并提高对地面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2)目前,长春市十个县(市、区)城市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以交通用地和绿地占比低、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占比大为主,可见对长春市建设用地内部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力度还要加大。(3)长春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水平的提高,应大力推进城市产业转型,不断提高建设用地的产出绩效。从经济社会先发区域的发展历程看,当前,长春市经济发展历程正在实现由国家汽车制造业中心向现代化服务业、高新技术制造业的转型与提升,相对先发地区,长春市单位建设用地的产出绩效仍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挖掘。由于现有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大多独立开展城市和开发区集约利用研究,对整个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此项任务繁重的工作,很具有挑战性。因此,本文将环境指标加入区域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更是对现有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的一次重要补充。通过对一个区域的建设用地进行集约利用评价可以直观的了解到区域内各个地区建设用地的利用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孙书涵[6]2007年在《基于GIS的长春市城镇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GIS的城镇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研究是城镇建设用地管理的重要内容,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基于长春市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利用强度、利用效益分析,构建了长春市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模型及信息系统的开发目标、技术流程,其中着重分析了长春市城镇土地利用潜力的数量与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长春市城镇土地潜力开发的方向和途径,为长春市经济发展及有高效、科学的土地管理提供了参考。
刘宝涛[7]2017年在《吉林省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健康利用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城镇的形成为物质和人力资本的聚集提供便利的场所,为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的释放提供了便利,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降低运输和交易成本,从而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土地是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导致城镇建设用地的非理性增长,造成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致使优质耕地大量丧失,建设用地粗放利用,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因此,如何使城镇化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协调发展成为众多学科关注的热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吉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相继公布实施,明确未来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求将节约集约、可持续健康用地成为推进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关键和核心任务。土地健康利用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研究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健康利用协调发展演化关系,解决城镇化系统与土地利用系统之间的矛盾,探索城镇化与土地健康利用协调发展的路径,对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城镇化与土地利用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和评述,系统阐述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健康利用的核心内涵和基础理论,从自然、社会、经济及生态等诸多方面分析了城镇化和土地健康利用的影响因素,对城镇化与土地健康利用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以“新型城镇化测度-土地健康利用测度-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健康利用协调发展关系测度”为研究思路,以吉林省为例,基于研究区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空间数据,综合运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方法、文献查阅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构建了吉林省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健康利用的协调发展模型,测度、分析了吉林省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健康利用时空演化特征,揭示两系统协调发展关系,确定协调发展类型,探讨了研究区未来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健康利用协调发展的路径。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演变与时空格局特征吉林省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与各评价指标的关联度排名前10位的因子:城乡人均消费支出差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长春市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与各评价指标关联度排名前10位的因子:城乡人均消费支出差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公共图书馆藏书、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00-2014年,吉林省城镇化发展质量趋于优化,新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研究期内,吉林省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年平均增长率达10.81%,经历了“w型”波动提升初期(2000-2005)-“左凸型”急剧提升中期(2005-2009)-“右凸型”稳健提升后期(2009-2014)。2000-2014年,长春市城镇化发展波动震荡但总体趋好,新型城镇化水平有所提升。研究期内,长春市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年平均增长率达10.45%,经历了“w型”波动提升初期(2000-2006)-“左凹型”迅速提升中期(2006-2010)-“w型”震荡提升后期(2010-2014)。2000-2014年,吉林省9地市(州)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显着。长春市水平最高且提升明显,其他地区相对偏低且发展缓慢;通过分析3时期地市(州)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同期省平均水平的差距可知,3时期9地市(州)逐步呈现出梯形均衡发展格局、金字塔型分化发展格局、纺锥型极化发展格局,区域极化特征尤为明显;通过分析其具体类型可知,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缓慢,但总体呈趋好态势。2.吉林省土地健康利用演变与时空格局特征吉林省土地健康利用综合指数与各评价指标关联度排名前10位的因子:地均gdp、人均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人、城市污水处理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土地垦殖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人均耕地面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长春市土地健康利用综合指数与各评价指标关联度排名前10位的因子:地均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人、科技投资强度、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土地城镇化率、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城市化水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2000-2014年,吉林省土地健康利用水平稳步提高。研究期内,吉林省土地健康利用综合指数年平均增长率达17.26%。研究期内经历了“w型”波动提升初期(2000-2005)-“左凸型”缓慢发展中期(2005-2009)-“阶梯型”快速提升后期(2009-2014)。2000-2014年,长春市土地健康利用水平总体趋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多年波动起伏,发展较为曲折。研究期内,长春市土地健康利用综合指数年平均增长率达15.45%,经历了“w型”平缓提升初期(2000-2006)-“左凸型”急速提升中期(2006-2010)-“n型”波动震荡提升后期(2010-2014)。2000-2014年,吉林省9地市(州)土地健康利用水平普遍偏低,中、东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且地区间差距较大;通过分析3时期9地市(州)土地健康利用水平与同期省平均水平的差距可知,3时期9地市(州)逐步呈现梯形均衡发展格局、梯度分化发展格局、显着梯度分化发展格局,区域梯度集聚特征尤为明显;通过分析其具体类型可知,区域土地健康利用状况改善较为缓慢,均处于临界健康水平以下(Ⅲ类),发展形势较为严峻。3.吉林省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健康利用协调发展关系演变与时空格局特征2000-2014年,吉林省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健康利用的动态耦合作用表现出由低级协调共生阶段向初级协调发展阶段过渡,最终向共同发展阶段演化的良性耦合态势,土地承载容量充足,城镇化快速发展带动土地健康利用水平提高;两系统的静态耦合度c呈现先震动提升后缓慢波动的整体上升趋势,其交互耦合作用趋向良好状态演化;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d呈现持续稳定提升态势,其交互耦合作用的协调程度逐步改善,由失调衰退阶段发展至基本协调阶段。2000-2014年,长春市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健康利用的动态耦合作用表现出由初级协调发展阶段向共同发展阶段演化的良性耦合态势,两系统发展趋势趋于一致;两系统的静态耦合度c呈现先震荡提升后平缓波动的总体上升趋势,至研究期末属于拮抗阶段,其交互耦合作用的波动震荡为土地健康水平的快速上升提供了机会;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d呈持续稳定提升态势,其交互耦合作用的协调程度逐步改善,由失调衰退发展进入基本协调阶段。2000年-2014年,吉林省9地市(州)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健康利用的静态耦合度C呈现明显时空分异特征,长春市、吉林市、辽源市、通化市、松原市呈阶梯式递减态势,四平市、白山市呈V型曲折递减态势,白城市呈倒V型曲折递减态势,延边州呈阶梯式递增态势;从其静态耦合度阶段类型来看,2000年吉林市、白山市属于磨合阶段,其他地区均均属于拮抗阶段,各地区其耦合关系还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9地市(州)的耦合协调度D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从长春开始,逐步扩展到吉林市,进一步向东西两翼地区扩展,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松原市、延边州呈阶梯式递增态势,白山市、白城市呈V型曲折递增态势,各地区均有明显提升,这表明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有所改善;从其耦合协调类型来看,长春市、吉林市均提升了一个等级,长春市由濒临失调衰退型增至勉强协调发展型,吉林市由轻度失调衰退型增至濒临失调衰退型,其他地区等级均无变化。4.吉林省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健康利用协调发展类型与路径2000-2014年,吉林省域和长春市域的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健康利用总体上表现出土地健康利用明显滞后型向土地健康利用轻微滞后型转变,转型速度相对缓慢,且土地健康利用滞后始终是制约省域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健康利用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未来吉林省和长春市均应该采取“土地健康提升主导调控型”是以促进吉林省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健康利用系协调发展的主要路径。2000-2014年,吉林省9地市(州)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健康利用协调发展关系存在空间差异,长春市为土地健康利用轻微滞后型,这与长春市域纵向时序数据研究结果相一致,吉林市、白山市为城镇化发展轻微滞后型,其他地区为城镇化发展明显滞后型。未来长春市采取“土地健康提升主导调控型”的区域发展路径,其他地区采取“城镇化推动主导调控型”的区域发展路径,以促进吉林省9地市(州)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健康利用协调发展的有效实现。
陈昱[8]2012年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挖掘分析与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源,它不仅承载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还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耕地是土地中的精华部分,确保一定数量的耕地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还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以及社会长治久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一方面对土地需求量不断加大,另一方面日益增长的人口和物质生活需求,对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土地管理“两难”局面日益加剧。为了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社会稳定,不仅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还要集约利用城市土地,充分挖掘城市建设用地潜力。因而,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不仅成为破解“保障发展、保护资源”两难问题的重要途径,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国内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起步较晚,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具体对象,如大中城市和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相关对策研究。而潜力能否挖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不同用地类型集约利用评价和潜力测算为基础,分析城市土地管理者以及土地开发利用者土地利用行为的决策系统,探索其集约利用行为决策所需要的政策条件,并以此作为政策制定依据,结合不同类型潜力挖掘所需要的政策条件、政策执行者以及专家学者对于现有政策的改进建议,借鉴国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经验,整合提出政策制度改进的建议,对于最大化挖掘城市土地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一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技术路线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对现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的研究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为本文的研究提供铺垫。第二章为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介绍。明确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以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内涵,同时对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主要包括区位理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集聚效应理论、博弈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第叁章为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评价与计量经济分析。本章在遵循一致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前瞻性与指导性原则、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因地制宜与可比性原则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由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利用可持续度4个指标层、16个因素层组成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对武汉市1999年到2009年城市土地集约度进行测算。以城市土地集约度为因变量,以人均GDP为自变量,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分析等计量分析方法对两者之间的内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第四章为武汉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和潜力挖掘分析。本章通过构建由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管理绩效3个目标层,土地开发程度、用地结构状况、土地利用强度、投入产出效益、土地利用监管绩效和土地供应市场化程度6个子目标层以及15个指标层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武汉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评价指标理想值根据专家咨询法、目标值法、发展趋势估计法和先进经验逼近法确定。评价结果显示,武汉市工业用地总体可挖掘潜力较大,但各潜力类型空间分布不均衡。第五章为工业企业用地标准探讨与集约度评价。本章以湖北省531份典型工业企业调查问卷为基础,选取9个工业行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区间估计方法来探讨不同工业行业的用地标准,不仅可以为企业集约度评价和潜力测算提供依据,还可以为不同行业的企业准入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由用地结构、用地强度、土地投入和土地产出4个子目标层、9个因素层组成的工业企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Bayes判别法对武汉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3个工业行业的19个典型工业企业集约度进行判别,并采用几何平均数算法对企业的综合潜力进行了测算。第六章为住宅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和潜力挖掘分析。本章采用划分功能区的方法,选取基础设施完备度、绿化率、人口密度、地价实现水平、综合容积率和建筑密度6个指标,对武汉市住宅用地集约利用状况以及可挖掘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空间分布看,过度利用区片主要分布在汉口解放大道两侧,集约利用区片主要分布在武昌区阅马场以及武珞路两侧,中度利用区片主要分布在汉阳地区。住宅用地绝对规模潜力共3154.37hm2,可挖掘潜力巨大。第七章为城市土地利用行为决策的经济学分析。本章采用经济学中的博弈论、垄断市场理论和外部性理论对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中,地方政府和土地开发利用者的用地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出于政绩最大化的考虑,在与中央政府的博弈中,选择不集约用地策略,同时,凭借其对于城市土地的垄断地位,对于用地弹性较小的住宅用地和用地弹性较大的工业用地采用不同的供地策略,从而造成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的低效不合理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者虽倾向于提高土地集约度,然而受土地利用中外部性的影响,其实际获取的土地面积与理想状态下的土地面积不符,从而导致了土地利用中社会整体效率的损失。这些分析为城市用地政策的改进提供了指导。第八章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政策体系研究。本章主要分析了不同潜力类型挖掘所需要的政策条件、城市土地管理者和开发利用者集约利用行为决策所需要的政策条件,结合对政策执行者以及专家学者的调查意见,借鉴国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经验,整合提出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以及潜力有效挖掘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完善现有政策体系、以公共福祉为核心,倡导公众参与、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科学制定用地标准、完善土地收购储备以及加强产权管理,加大市场化供应力度。第九章为结论和展望。本章对全文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同时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提出了展望。
张军[9]2013年在《长春市产业空间与土地利用研究》文中提出迄今为止,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土地资源使用的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现象,导致土地利用不合理,加剧了资源环境的恶化。其中,城市土地利用的扩展严重失衡,产业空间和城市土地资源供给遭遇刚性约束。这种情况,促使我们必须提高土地利用率,以“以人为本”为导向,科学合理地优化、调整产业空间;同时,节约城市土地,推动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此,深入探讨产业空间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成为理论和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产业空间和土地利用关系的研究,大多数是单因素的单向研究,未能从整体上反应城市产业空间和土地利用的关系,也可能误导产业布局指导思想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制订,阻碍了区域产业空间和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为此,本论文运用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及城市地理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长春市的产业空间和土地利用为研究对象,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产业空间—土地利用”子系统,进行了多因素(产业空间)与单因素(土地利用)之间相关分析,探索了产业空间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长春市产业空间和土地利用协调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第1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论文选题的背景、研究价值、意义和研究目标,同时总结了国内外学者研究动态。第2章为相关理论部分,总结了产业空间和土地利用的相关理论,主要对产业空间相关理论以及土地利用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为后面章节关于产业空间和土地关系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3章为关于产业空间和土地利用关系的理论分析。首先,分析了产业空间的形成、演变机理以及演变机制;其次,探索了土地利用的一般规律和机制;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产业空间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第4章主要研究了长春市产业空间和土地利用的演变轨迹与基本格局。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对长春城市发展与城市产业布局演变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我们发现,长春市产业空间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长春市产业空间形成与演变经历了以农耕为主导的产业空间形成阶段、典型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产业空间分散阶段、现代工业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集聚阶段、城市产业空间扩张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进入了产业结构相对合理、工业占主导地位、城市化进程迅速集聚的阶段。长春市的土地利用则经历了自然发展阶段、土地利用结构扩散阶段、土地利用结构调整阶段,现在已经进入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阶段。上述研究总结了长春城市产业空间和土地利用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脉络,力求在历史与现实的演变中把握其相关性,以利进一步研究城市产业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双优化调整和协调、可持续发展路径。第5章讨论了长春市产业空间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长春市存在着一些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较强的中心极化和城乡空间二元结构、区际协调性不强,信息化响应不足、产业空间发展不均衡,产业空间结构比较混乱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长春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城市经济良性发展的主要瓶颈。与此同时,长春市土地利用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用地增长速度过快、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人均耕地数量下降过快、未利用土地较少,可利用土地资源匮乏等。这些问题也对长春市土地节约化、集约化、生态化利用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因此,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一步分析了问题形成的成因。第6章为实证分析部分。本章运用了SPSS17.0软件,对长春市产业空间和土地利用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首先,根据系统论的角度,构建了长春市产业空间和土地利用之间的“产业空间——土地利用”系统;其次,根据相关理论,制定了测量产业空间和土地利用的主要指标;再次,运用相关性分析软件SPSS17.0,来对各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最后,根据以上分析做出了总结。第7章为对策建议部分。论文针对长春市产业空间优化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瓶颈,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第8章为结论与展望部分。主要总结了论文的结论及启示,并提出了论文的创新之处以及对未来进一步探讨的展望。
钟文堂[10]2008年在《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地集约利用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开发区作为区域现代工业的集聚中心和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在土地利用上已体现出一定程度的集聚效应,资金集聚程度、地均投资强度和产出率远高于一般地区。本文以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定量分析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表明: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较高,实现了开发区建设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战略构想;目前土地问题已成为制约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急需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客观定量地认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积极探讨影响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社会因素及作用机制,对于明确界定开发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升我国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管理和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审核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国外城市用地的发展趋势,中国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内容应包括生态工业园建设。
参考文献:
[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D]. 王传明. 华中农业大学. 2006
[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以长春市为例[D]. 陈鸥. 东北师范大学. 2004
[3]. 我国城常化的土约集纸利用响应与调控研究[D]. 董会和. 东北师范大学. 2015
[4]. 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功能区划与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 张帅. 吉林大学. 2015
[5]. 基于GIS的长春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研究[D]. 韩宇笛. 吉林大学. 2014
[6]. 基于GIS的长春市城镇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研究[D]. 孙书涵. 吉林大学. 2007
[7].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健康利用协调发展研究[D]. 刘宝涛. 吉林大学. 2017
[8].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挖掘分析与政策研究[D]. 陈昱. 华中农业大学. 2012
[9]. 长春市产业空间与土地利用研究[D]. 张军. 吉林大学. 2013
[10].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C]. 钟文堂. 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8
标签: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建设用地论文; 土地集约利用论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节约集约用地论文; 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农村建设用地论文; 土地类型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土地政策论文; 用地分类论文; 农村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