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育肥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湖羊,杂交,育肥性能,经济效益
育肥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郭志明,王玺年,魏占虎,李和国,巨玉鑫[1](2019)在《不同肉羊品种与湖羊杂交F_1代羔羊育肥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湖羊杂交F_1代生长育肥性能,试验以湖羊为母本,选择不同肉羊为父本(特克赛尔、杜泊、无角陶赛特羊)。在舍饲饲养管理条件下,测定其F_1羔羊的初生重、2月龄重、4月龄重和6月龄重,平均日增重等生长性能,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试验Ⅰ组(特湖羊)、试验Ⅱ组(杜湖羊)和试验Ⅲ组(陶湖羊)6月龄平均重分别比对照组Ⅳ(湖羊)高出24.43%、32.42%、20.51%,差异极显着(P<0.01)。利润较对照组分别多收入178.34元、251.65元、156.60元,差异极显着(P<0.01)。其中试验Ⅱ组的生长性能和利润均优于试验Ⅰ组和试验Ⅲ组,差异显着(P<0.05)。(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桑国俊,郭海龙,王珂,容维中[2](2019)在《平凉红牛及其杂交组合育肥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平凉红牛、南本F_1、安本F_1育肥效果测定表明,叁个组合的育肥和增重效果均以南本F_1最高,平凉红牛次之,安本F_1最低。(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牛业进展——第十四届(2019)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06)
梁光华,邓敏,张世洪,何晶晶,李海林[3](2019)在《涪陵黑猪种养循环生态大棚与传统半封闭猪舍育肥性能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研究涪陵黑猪在种养循环生态大棚内的育肥性能,并与传统半封闭育肥猪舍比较。方法在同一品种、同一饲料、同一时间段内由同一饲养员分别在种养循环生态大棚和传统半封闭猪舍内对涪陵黑猪育肥,记录数据,育肥结束后,统计分析并对比两者育肥性能指标。结果种养循环生态大棚实验结果为:发病率为5%,成活率为99.60%,日增重为(614.04±62.22)g,料重比(3.06±0.09):1;传统半封闭猪舍实验结果为:发病率为9%,成活率为98.40%,日增重为(516.53±51.79)g,料重比(3.38±0.01):1。结论涪陵黑猪育肥,种养循环生态大棚优于传统半封闭式猪舍。(本文来源于《畜禽业》期刊2019年07期)
赵陈霞,姚守秀,吴镜[4](2019)在《架子牛育肥性能及经济效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架子牛是指体重达300~400千克,并没有经过强制育肥,体型偏瘦,但是身架比较好的肉牛。由于其适应性好、育肥快、时间短、利润高等特点成为目前国内肉牛育肥的主要来源。其年龄一般为2岁到6岁,甚至更高。年龄是影响架子牛育肥性能的最重要的指标,选择适龄的架子牛育肥是提高育肥肉牛经济效益的关键,为此,笔者开展了此试验。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设计。选择健康无病,发育正常,膘情中等的架子牛3 1头。按年龄分为以下4个年龄组:(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业》期刊2019年13期)
赵洋洋,韩永胜,李伟,王晓玲,李建国[5](2019)在《不同蛋白质水平高精料饲粮对荷斯坦奶公牛育肥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高精料饲粮对荷斯坦奶公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体重(197.07±11.11) kg和体况相近的荷斯坦奶公牛9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头,各组间平均体重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分3个体重阶段(200~300 kg、300~400 kg、400~500 kg)进行。在每个体重阶段,Ⅰ组、Ⅱ组和Ⅲ组分别饲喂低、中和高蛋白质水平饲粮。在同一体重阶段各组饲粮能量水平相同,精粗比均为90∶10。试验期193 d。结果显示:1)试验各组各体重阶段及全期平均日增重(ADG)、干物质采食量(DM I)、可消化干物质采食量(DDMI)、DDMI/ADG和DMI/ADG均差异不显着(P> 0. 05)。2) 200~300 kg体重阶段,Ⅰ组中性洗涤纤维(NDF)的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Ⅲ组(P <0.05); 300~400 kg体重阶段,Ⅲ组粗蛋白质(CP)的表观消化率比Ⅰ组提高了4.27%(P<0.05),Ⅰ组的NDF表观消化率比Ⅱ、Ⅲ组分别提高了16.06%和10.42%(P<0.05)。3) 200~300 kg体重阶段,Ⅲ组CP消化量极显着高于Ⅰ组(P<0.01); 300~400 kg体重阶段,各组间CP消化量差异极显着(P<0.01),Ⅰ组NDF消化量显着高于Ⅱ、Ⅲ组(P <0.05); 400~500 kg体重阶段及全期,各组间CP消化量差异极显着(P<0.01)。4)各体重阶段,血清生长激素(GH)含量随饲粮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有所增加,但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 200~300 kg体重阶段,Ⅲ组血清甲状腺素(T4)含量显着高于Ⅰ组(P<0.05); 300~400 kg体重阶段,Ⅲ组血清葡萄糖(GLU)含量显着高于Ⅰ组(P<0.05),Ⅱ、Ⅲ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比Ⅰ组分别提高了8.63%和10.98%(P<0.05)。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6~12月龄不同体重阶段奶公牛的饲粮蛋白质水平建议值(干物质基础)如下:200~300 kg体重阶段,饲粮蛋白质水平为15.00%; 300~400 kg体重阶段,饲粮蛋白质水平为15.00%; 400~500 kg体重阶段,饲粮蛋白质水平为14.00%。(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赵洋洋[6](2019)在《高精料饲粮不同粗蛋白质水平对奶公牛育肥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高精料饲粮不同粗蛋白质水平对荷斯坦奶公牛育肥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选择90头体重(197.07±11.11)kg和体况相近的荷斯坦奶公牛,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头,各组间平均体重和体况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Ⅰ组、Ⅱ组和Ⅲ组分别饲喂低蛋白水平、中蛋白水平和高蛋白水平饲粮,各试验组饲粮的能量水平相同。试验分为叁个体重阶段,200~300 kg阶段综合净能为7.05MJ/kg,蛋白水平分别为14.05%、15.00%和16.04%;300~400 kg阶段综合净能为7.10MJ/kg,蛋白水平分别为13.03%、14.01%和15.00%;400~500 kg阶段综合净能为7.16MJ/kg,蛋白水平分别为12.01%、13.01%和14.00%。饲粮精粗比均为90:10。预试期10 d,正试期193 d。结果表明:1)试验组各阶段及全期平均日增重(ADG)、干物质采食量(DMI)、可消化干物质采食量(DDMI)、可消化干物质采食量增重比(DDMI/ADG)和料重比(DMI/ADG)差异不显着着(P>0.05);200~300 kg体重阶段料重比(DMI/ADG)指标Ⅱ和Ⅲ组最低(P>0.05),Ⅱ组的养殖收益最高,分别比I、Ⅲ组增加了0.78(元/头/日)和0.22(元/头/日);其他阶段和全期DMI/ADG指标均为Ⅲ组最低(P>0.05),Ⅲ组的养殖效益最高。2)在200~300 kg体重阶段,试验Ⅰ组中性洗涤纤维(NDF)的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Ⅲ组(P<0.05);300~400 kg体重阶段,试验Ⅲ组粗蛋白(CP)的表观消化率比I组显着提高了4.27%(P<0.05),Ⅰ组的NDF表观消化率比Ⅱ、Ⅲ组分别提高了16.06%和10.42%(P<0.05)。3)在200~300 kg体重阶段,试验Ⅲ组CP消化量极显着高于试验Ⅰ组(P<0.01);300~400 kg体重阶段,各组间CP消化量差异极显着(P<0.01)。试验Ⅰ组NDF消化量显着高于Ⅱ、Ⅲ组(P<0.05);400~500kg体重阶段及全期,各组间CP消化量差异极显着(P<0.01)。4)血糖(GLU)和生长激素(GH)浓度随CP水平升高有所增加,但试验组差异不显着(P>0.05)。200~300kg体重阶段,试验Ⅲ组甲状腺素(T_4)显着高于Ⅰ组(P<0.05)。300~400 kg体重阶段,试验III组GLU浓度显着高于I组(P<0.05)。Ⅱ、Ⅲ组AST含量比I组提高了8.63%(P<0.05)和10.98%(P<0.05)。5)试验Ⅲ组眼肌面积比试验Ⅰ组显着提高了6.69%(P<0.05),各试验处理对屠宰率、肉骨比、净肉率及胴体产肉率无影响(P>0.05)。6)试验Ⅲ组失水率比试验Ⅰ组显着降低了9.01%(P<0.05);剪切力及蒸煮损失随着饲粮CP水平的升高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着(P>0.05),各试验组肉pH、肉色、色度及色相角度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7)饲粮CP水平对背最长肌肉常规成分没有显着影响(P>0.05)。8)试验Ⅲ组背最长肌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分别比试验Ⅰ、Ⅱ组降低了14.58%(P<0.01)和9.68%(P<0.05),且试验Ⅲ组棕榈酸(C16:0)含量显着低于试验Ⅰ组(P<0.05)。其余SFA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Ⅱ、Ⅲ组背最长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分别比Ⅰ组增加了14.16%和17.42%(P<0.01),油酸(C18:1n9c)含量分别试验Ⅰ组提高了28.89%和30.19%(P<0.01)。随饲粮CP水平升高,MUFA中其余各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背最长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随饲粮CP水平升高而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着(P>0.05)。饲粮CP水平对亚麻酸(C18:3n3)、亚油酸(C18:2n6c)、花生四烯酸(C18:4n6c)、二十碳叁烯酸(C20:3n3)及二十碳四烯酸(C20:4n6)无显着影响(P>0.05)。试验Ⅱ组M/S显着高于Ⅰ组(P<0.05),试验Ⅲ组M/S极显着高于Ⅰ组(P<0.01)。各组P/S差异不显着(P>0.05)。9)随着饲粮CP水平的提高,试验Ⅰ、Ⅱ、Ⅲ组间瘤胃液pH无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Ⅲ组瘤胃液氨态氮(NH_3-N)浓度极显着高于Ⅰ组(P<0.01),比试验Ⅰ组提高了15.54%。试验Ⅱ、Ⅲ组微生物蛋白(MCP)浓度显着高于Ⅰ组(P<0.05),分别比Ⅰ组提高了19.95%和14.53%。饲粮CP水平对试验Ⅰ、Ⅱ、Ⅲ组瘤胃液乙酸、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乙丙比没有显着影响(P>0.05),乙丙比值随饲粮CP水平的增加而有所降低。10)胰蛋白酶活性随着饲粮CP水平的升高而增加,叁组间差异显着(P<0.05),且试验Ⅲ组比Ⅰ组显着高出8.94%(P<0.05),比试验Ⅱ组提高了5.10%(P>0.05)。α-淀粉酶活性及脂肪酶活性不受饲粮CP水平的影响。综上所述,增加饲粮CP水平可改善奶公牛的育肥性能,能够提高眼肌面积,提高背最长肌中MUFA含量,降低SFA含量。在本试验条件下,各阶段饲粮CP建议值(DM基础):在体重为200~300 kg下,适宜CP水平为15.00%;在体重为300~400kg下,适宜CP水平为15.00%;在体重为400~500 kg下,适宜CP水平为14.00%。(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6)
葛瀚聪[7](2019)在《玉米青贮与红薯秧的组合效应评价及其对奶公牛育肥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一:体外产气法评定玉米青贮与红薯秧的组合效应本试验根据组合效应综合指数(MFAEI)理论,探究全株玉米青贮与红薯秧和玉米秸秆青贮与红薯秧间的组合效应,分别筛选出两者的最佳组合比例。采用体外产气装置,选择7组全株玉米青贮与红薯秧、玉米秸秆青贮与红薯秧间的组合比例分别为100:0、90:10、80:20、70:30、60:40、50:50、0:100进行48 h体外发酵研究,发酵结束后对试验的发酵指标、产气量以及组合效应综合指数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全株玉米青贮与红薯秧不同比例组合后,各组间干物质消失率、微生物蛋白、挥发性脂肪酸和产气量均出现显着或极显着差异(P<0.05或P<0.01)。除pH和NH_3-N外,各组试验指标均随红薯秧添加量上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综合分析得出,全株玉米青贮:红薯秧比例50:50为适宜组合比例,其获得最大综合组合效应指数0.19。2)玉米秸秆青贮与红薯秧不同比例组合后,各组间干物质消失率、微生物蛋白、挥发性脂肪酸和产气量均出现显着或极显着差异(P<0.05或P<0.01)。除pH外,各组试验指标均随红薯秧添加量上升而呈现上升的趋势。结果表明,玉米秸秆青贮:红薯秧的适宜组合比例50:50。试验二:红薯秧替代50%全株玉米青贮对奶公牛育肥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本试验旨在探究红薯秧替代全株玉米青贮对奶公牛育肥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液指标、屠宰性能、肉品质、肉中脂肪酸组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选择平均体重503.19±11.83 kg左右奶公牛30头,平均分成两组,每组15头。试验Ⅰ组粗料为全株玉米青贮,试验Ⅱ组粗饲料为50%红薯秧+50%全株玉米青贮,两组精饲料和其它饲养条件保持一致。结果显示:1)两组日增重和料重比无显着差异(P>0.05),Ⅰ组干物质采食量显着高于Ⅱ组(P<0.05);2)Ⅱ组ADF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Ⅰ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3)血液指标组间差异未达显着水平(P>0.05);4)两组间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无显着差异(P>0.05),但是Ⅰ组失水率和蒸煮损失分别比Ⅱ组高出9.87%、2.11%;5)Ⅰ组C18:1n9c显着高于Ⅱ组(P<0.05),MUFA比Ⅱ组高6.18个百分点(P>0.05),Ⅱ组极显着增加了C18:2n6c水平(P<0.01);6)Ⅱ组比Ⅰ组每头牛每天增益1.57元。综上可以得出,在奶公牛育肥日粮中用红薯秧替代50%全株玉米青贮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6)
白大洋[8](2019)在《日粮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育肥性能、瘤胃发酵及养分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日粮能量水平对育肥期西门塔尔杂交公牛生产性能、养分代谢、瘤胃发酵及瘤胃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选择体况良好、体重(363±23 kg)的西门塔尔杂交公牛45头,采用单因素设计,随机分成3组。整个试验期共137 d,预饲期15 d,拴系饲养。试验期分为前、中、后叁个阶段,饲喂3种不同能量水平的日粮,其中前期:各组日粮粗蛋白的水平为12.03%,肉牛综合净能分别为6.27(Ⅰ组)、6.38(Ⅱ组)、6.48(Ⅲ组)MJ/kg,饲喂45 d;中期:各组日粮粗蛋白的水平为11.59%,综合净能为6.43(Ⅰ组)、6.53(Ⅱ组)、6.63(Ⅲ组)MJ/kg,饲喂45 d;后期:各组日粮粗蛋白的水平为11.01%,肉牛综合净能分别为6.70(Ⅰ组)、6.80(Ⅱ组)、6.90(Ⅲ组)MJ/kg,饲喂32 d。结果表明:1)Ⅱ组平均日增重最高,分别较Ⅰ组、Ⅲ组提升7.91%(P>0.05)、11.11%(P<0.05)。Ⅱ组干物质采食量最高,分别较Ⅰ组、Ⅲ组提高2.06%(P>0.05)、6.75%(P<0.05)。Ⅱ组饲料转化效率最高,但与Ⅰ组和Ⅲ组未达到显着差异水平(P>0.05);2)各组养分表观消化率差异均不显着(P>0.05);3)随着日粮能量水平的增加,Ⅲ组中瘤胃pH下降,乙酸含量下降,丙酸含量增加,乙丙比值最低,能量利用效率最高,合成脂肪最多;但Ⅱ组的氨态氮含量最低,微生物蛋白质的含量最高,蛋白利用最充分;4)Ⅲ组的物种观察指数,赵氏指数和ACE指数和PD_whole_tree高于Ⅰ组和Ⅱ组达到显着性差异水平(P<0.05),但Ⅰ组和Ⅱ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5)Ⅰ组属水平上的优势菌群普雷沃氏菌属显着高于Ⅲ组(P<0.05),但两组都与Ⅱ组差异不显着(P>0.05)。琥珀酸弧菌科随着日粮能量水平的增加,逐渐下降(P<0.01)。Ⅱ组的纤维杆菌属所占比例最低,与Ⅰ组达到极显着差异(P<0.01),但两组均与Ⅲ组差异不显着;6)日粮能量水平对瘤胃微生物区系多样性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7)Ⅲ组血清中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显着高于Ⅰ组(P<0.05),但两组均与Ⅱ组差异不显着(P>0.05);其他血清生化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8)Ⅲ组背膘厚度显着高于Ⅰ组(P<0.05),但两组均与Ⅱ组差异不显着(P>0.05);随着日粮能量水平的提高,净肉率、胴体产肉率、脂肪色和眼肌面积逐渐增大,但均未达到显着差异水平(P>0.05);9)Ⅲ组背最长肌肉的系水能力最强,剪切力达到最弱,但与Ⅰ组和Ⅱ组均未达到显着差异水平(P>0.05);10)Ⅱ组背最长肌肉中的粗蛋白含量最高、Ⅲ组背最长肌肉中的脂肪含量最高,但两者均与另外两组未达到显着差异水平(P>0.05);11)随着日粮能量水平的增加,肉中饱和脂肪酸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0.05);肉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0.05);Ⅱ组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显着高于Ⅰ组(P<0.01),但两组都与Ⅲ组差异不显着(P>0.05);12)Ⅱ组的经济效益最佳,分别较Ⅰ组和Ⅱ组提高了15.08%、24.85%。综上所述,育肥期西门塔尔杂交公牛,以中能量水平组的日增重最高,饲料转化效率最高,养分表观消化率最高,瘤胃发酵效果最好,肉中粗蛋白含量最高,同时肉中饱和脂肪酸下降最多,不饱和脂肪酸增多最高,经济效益最好。而高能量水平组血清中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最高,眼肌面积最大、背膘厚度最厚,背最长肌肉中的系水能力最强,脂肪含量最高,剪切力最弱,对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更积极。综合考虑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蛋白能量水平为:前期肉牛综合净能6.38 MJ/kg,粗蛋白质12.03%。中期肉牛综合净能6.53 MJ/kg,粗蛋白质11.59%。后期肉牛综合净能6.80 MJ/kg,粗蛋白质11.01%。(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4)
张年国,潘桂平,周文玉,侯文杰,刘本伟[9](2019)在《不同饵料和水温对口虾蛄成活、生长及育肥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比较不同饵料、水温对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在越冬期间生长育肥及性腺发育的影响,选用当年池塘养殖口虾蛄[初始体重(21.99±4.86)g,n=600]为研究对象,在养殖设施相同条件下,研究了在自然水温(7.7~13.6℃)和加温(17.1~20.9℃)条件下投喂去壳蛤蜊(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冰鲜杂鱼对口虾蛄的成活率、体长、体宽、体重、性腺指数、肌肉指数及可食率等7项指标的影响。实验共分常温蛤蜊、常温冰鲜杂鱼、加温蛤蜊和加温冰鲜杂鱼4个实验组,实验周期为90 d。结果显示:(1)加温可使口虾蛄成活率显着降低,温度是影响口虾蛄越冬成活的重要因素之一;(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口虾蛄的体长、体宽和体重3项生物学指标均随实验天数的增加呈增长趋势,但各指标不同时间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 0.05);(3)常温条件比加温条件更有益于口虾蛄性腺指数的增加,其中以常温投喂去壳蛤蜊的效果最好,其性腺指数平均可达14.53%(♀)和7.69%(♂);(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口虾蛄的肌肉指数随实验进行总体呈上升趋势,除常温蛤蜊与加温蛤蜊实验组间的口虾蛄可食率存在显着性差异(P <0.05)外,其他各实验组两两之间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不同饵料和水温的交互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口虾蛄性腺指数的重要因素(P <0.01),饵料仅对雌性口虾蛄性腺指数产生显着性影响(P <0.01)。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加温环境,常温环境基本能满足口虾蛄越冬期间的生长和育肥的需求,特别是在10~13℃的水温条件;与冰鲜杂鱼相比,摄食去壳蛤蜊更有利于口虾蛄的性腺发育积累。(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徐迎春,高树新,呼格吉勒图,黄春华,侯荣伦[10](2019)在《不同品种肉牛生长发育、育肥性能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和牛、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的不同月龄的体重、体尺变化以及在相同饲养条件下3个品种肉牛的育肥效果,试验选择和牛、安格斯、西门塔尔的初生牛犊90头,对出生3、6、9、12月龄不同生长阶段进行生产性能跟踪测定,并选择13—15月龄体重相近的健康和牛、安格斯、西门塔尔公牛各30头,分为3组,进行为期210 d的育肥试验,测定其增重和日增重。结论:安格斯、西门塔尔牛生长速度快,体型大,体躯长,体幅变宽,前胸饱满,大腿发育良好,体躯肌肉丰满,表现出典型肉用牛特点,且育肥效果明显,具有明显的品种优势,适合饲养育肥,并有潜质用来改良内蒙古本地牛。(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期刊2019年09期)
育肥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平凉红牛、南本F_1、安本F_1育肥效果测定表明,叁个组合的育肥和增重效果均以南本F_1最高,平凉红牛次之,安本F_1最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育肥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郭志明,王玺年,魏占虎,李和国,巨玉鑫.不同肉羊品种与湖羊杂交F_1代羔羊育肥性能研究[J].畜牧兽医杂志.2019
[2].桑国俊,郭海龙,王珂,容维中.平凉红牛及其杂交组合育肥性能研究[C].2019中国牛业进展——第十四届(2019)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2019
[3].梁光华,邓敏,张世洪,何晶晶,李海林.涪陵黑猪种养循环生态大棚与传统半封闭猪舍育肥性能比较[J].畜禽业.2019
[4].赵陈霞,姚守秀,吴镜.架子牛育肥性能及经济效益分析[J].中国畜牧业.2019
[5].赵洋洋,韩永胜,李伟,王晓玲,李建国.不同蛋白质水平高精料饲粮对荷斯坦奶公牛育肥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9
[6].赵洋洋.高精料饲粮不同粗蛋白质水平对奶公牛育肥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9
[7].葛瀚聪.玉米青贮与红薯秧的组合效应评价及其对奶公牛育肥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9
[8].白大洋.日粮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育肥性能、瘤胃发酵及养分代谢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9
[9].张年国,潘桂平,周文玉,侯文杰,刘本伟.不同饵料和水温对口虾蛄成活、生长及育肥性能的影响[J].动物学杂志.2019
[10].徐迎春,高树新,呼格吉勒图,黄春华,侯荣伦.不同品种肉牛生长发育、育肥性能比较[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