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海洋溢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跨界危机,组织协同,协同绩效,影响因素
海洋溢油论文文献综述
赵玲[1](2019)在《跨界危机应对中组织协同绩效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分析——基于两起海洋溢油事件的比较案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跨界危机概念和特征的解析,明确跨界危机管理的关键难点在于组织间的协同管理。对危机管理组织协同已有文献的研究发现,组织结构、文化情境和社会资本是影响组织协同绩效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语境下跨界危机应对中组织协同绩效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的理论假设。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两起典型的跨界危机——海洋溢油危机案例进行了分析,对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作为具有深厚官僚制传统的国家,专业化部门运作效能更高,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模式的协同绩效要优于其他模式;上级领导对协调工作的重视会产生有利于协调的文化氛围,提升组织协同绩效;在危机准备期间,各组织成员之间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积累了组织间的契约型信任,比没有或很少有此类工作关系的情况更能提升协同绩效。据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混合制协调模式是我国协调模式的发展方向;各协调机构成员在危机准备期间应通过协议、演习、培训等方式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以增加信任。(本文来源于《风险灾害危机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韩仲志,王轩慧,时鸿涛,万剑华[2](2019)在《高光谱遥感分区混合端元提取计算海洋溢油覆盖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溢油覆盖度的估测是海洋溢油探测与灾害评估的重要内容,受航空航天传感器地面分辨率的限制,准确探测溢油覆盖度比较困难。在海洋风浪及破碎波作用下,溢油往往呈条带状分布。获取的高光谱数据中存在大量的油、水混合像元;传统图像分割方式计算溢油面积存在偏差,且受传感器角度、高度等影响,光谱变异明显,传统端元提取方法很难找到纯像元光谱。提出了一种通过分区混合端元计算海洋溢油覆盖度的探测方法。首先对影像进行分区并使用N-FINDR算法进行端元预选;然后再利用独立分量分析(ICA)方法进行端元精选,按照负熵最大输出得到候选端元,并将地面同步参考光谱作为约束引入相似性溢油端元识别;最后基于非负矩阵分解方法(NMF)求取端元丰度,通过太阳耀斑区的修正,得到真实的溢油覆盖度。分区混合端元的提取较好的解决了全局端元变异及环境适应性差的问题,使精选后的端元具有更好的环境鲁棒性。为更好地衡量该算法精度,采用仿真数据与真实高光谱影像数据相结合进行实验验证。仿真实验中,人工设定溢油丰度,使用均方根误差(RMSE)和丰度估计误差对比评估估计丰度与设定丰度之间的差别,并设计了算法适应性和抗噪实验。结果表明采用MNF和ICA两种高光谱压缩方法,丰度估计误差均低于3%,重构图像的最小均方根误差RMSE最高为0.030 6,且具有较好的抗噪能力,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真实实验中,使用2011年山东长岛溢油8景机载高光谱影像数据为真实测试数据,由于真实遥感数据往往缺失地面同步丰度数据,导致对算法精度进行评价比较困难,使用仿真数据交互验证与目视解译数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精度评价,通过耀斑区修正后估测的机载高光谱成像总的溢油覆盖面积为1.17 km~2,溢油覆盖度为22.85%,与现场人工估测面积偏差为2.15%,明显高于传统方法。受海洋破碎波、光谱变异性影响,和航空航天遥感器地面分辨率的限制,海洋溢油遥感中单个像元进行丰度解析是一个难题。基于亚像元丰度分解思想,讨论了海洋溢油覆盖度的问题,提出一种较为完善的海洋溢油覆盖度的计算办法,通过仿真数据和实际的高光谱溢油数据进行了方法的验证,实现了较为客观的自动化溢油覆盖度(丰度)探测方法,可以较为准确的估测海洋溢油的覆盖度,对溢油遥感面积的业务化探测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05期)
孙乐成,周青,王娟[3](2019)在《海洋溢油遥感探测技术现状及预见》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溢油作为当今海洋污染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早已引起我国政府及各相关职能机构的高度重视。多年来,国内外都在积极探索研究溢油污染精细探测方法,遥感溢油探测技术是其中的研究热点之一。文章从海面油、沉潜油两种溢油类型总结了国内外遥感溢油探测技术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海面油的技术发展较全面,但仍受多项技术困难制约;沉潜油的探测已列入重点计划,但离业务化应用仍有较大差距;并就未来在海洋溢油遥感探测技术方面的发展趋势作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海洋开发与管理》期刊2019年03期)
刘香玉,孙娟,赵朝成,张彤,蔡留苹[4](2019)在《CTAB改性膨润土制备及其对海洋溢油的吸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室内吸附实验,以钙基膨润土和改性后的CTAB-膨润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改性前后的膨润土在海洋环境条件下对石油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CTAB已经成功地插层到钙基膨润土层间,使其表面形貌更加蓬松,层间距增大为2.04 nm,改性后膨润土由亲水性变为疏水性。改性前后的膨润土对海洋溢油的吸附率均随着膨润土浓度的增加及粒径的减小而增加,改性后膨润土的吸油率比改性前提高了13.1%,最高达到59.5%。临界颗粒物浓度为1 000 mg·L~(-1),最佳颗粒物粒径范围为<100μm。CTAB-膨润土对委内瑞拉原油的吸附过程较好地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吸附的最佳时间为240 min,最佳温度为30℃,饱和吸附量约为526 mg·g~(-1)。改性前后的膨润土在海洋环境条件下对石油的吸附性能有明显变化,CTAB-膨润土对海洋溢油的吸附优势较为显着。(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吕娜[5](2019)在《包埋固定化原油降解菌群对海洋溢油的降解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油作为重要的战略储备物资,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几乎90%以上的原油都是通过海洋来进行运输,在输送过程中由于船只破损、碰撞、倾覆等情况都可能会导致溢油事故的发生,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危害。为了寻找更有效、环保的溢油应急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法便应用而生。本文分析了游离菌群和包埋固定化菌群对原油的去除效果,为今后的海洋溢油生物修复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本文将溢油污染地区筛选出的四株原油降解菌进行混合,得到高效原油混合降解菌群。然后进行游离菌群和包埋固定化菌群对原油的降解效果分析及动力学模拟,然后利用响应面分析法模拟不同条件下各因素(氮磷比例、菌液添加量、改性材料添加量、pH)对原油的降解效果影响,得出最优的小球制备条件和降解条件。主要研究情况如下:(1)为了研究营养刺激对微生物代谢生长的影响,本文对比分析了添加N、P营养盐前后游离菌的降解效果,降解率由未添加N、P营养盐的65.78%提高至72.47%。采用GC对游离菌的降解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出的高效原油混合降解菌群对C11-C32的短链烷烃具有较好的降解能力。运用不同的降解动力学模型对降解过程进行拟合,发现一级降解动力学方程可以更好的描述游离菌群的降解过程。(2)采用海藻酸钠为包埋剂,改性黄麻为吸附剂,CaCl_2为交联剂,将游离菌群进行包埋固定化。分析了不同包埋剂浓度,吸附剂的添加量、交联剂浓度和交联时间对固定化小球的影响,通过观察小球的成球效果和内部结构以及测试小球的密度、机械强度、传质性能等各项物理指标,确定包埋固定化小球的最优配比。此外,为说明原油降解菌群在固定化小球中的活性以及吸附剂的作用,实验还对比分析了空白小球、只添加改性黄麻、只添加菌液以及同时添加菌液和改性黄麻四种不同包埋状态下小球对原油的去除效果。发现吸附剂黄麻对原油具有微量的吸附作用,且降解菌群经海藻酸钠包埋后仍具有较高的活性。(3)通过响应面水平分析法考察了N、P营养盐的添加比例、菌液添加量、改性黄麻添加量和pH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利用预测模型得出各个因素的最优配比和理想情况下的最优降解率,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平行实验,对预测值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最优值为88.21%,实际最优降解率为85.52%,两者相差2.5%左右,说明该模型可以很好的用于原油降解条件优化研究。(4)通过对比游离菌群和固定化菌群的降解曲线,发现固定化菌群的降解过程是一个缓慢释放微生物的过程,稳定降解期约为十天左右,高于游离菌群的七天。对于正构烷烃的降解,主要集中在对碳原子数为11~32的短链烷烃的降解上,这一点与游离菌群的相似,而且对于一些游离菌群难以降解的组分,固定化菌群的降解效果更好。通过动力学模型分析,发现二级降解动力学模型可以更好的用来描述包埋固定化菌群的降解过程。说明固定化菌群对原油的降解过程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影响,而游离菌群的降解过程是受单一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9-01-01)
宫云飞,赵鹏飞,兰冬东,朱容娟,许妍[6](2018)在《我国海洋溢油事故特征与趋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对1971—2011年期间发生在我国沿海海域内溢油量在50t以上的海洋溢油事故数据的收集调查,分析了海洋溢油事故的年际变化、事故原因、油品种类、事故发生地区、事故等级等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1年我国50t以上海洋溢油事故共发生81起,溢油总量为49 667t;碰撞是造成海洋溢油事故的最主要原因,占总溢油次数的48.2%;污染物类型主要为燃油、原油和柴油;广东省和山东省是发生溢油事故的大省;特别重大溢油事故发生频率为0.32次/a。(本文来源于《海洋开发与管理》期刊2018年11期)
沙婧婧,李耀如,王春晖,李娟,温国义[7](2018)在《基于生物标志物的海洋溢油污染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标志物是指能够指示或表征暴露于环境化学污染物而引起生物机体发生响应变化的标志物或指标。采用生物标志物指示海洋环境的水质变化及其生态预警作用的研究是当今海洋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在海洋污染评价领域中应用广泛。本文介绍了生物标志物的定义及分类,综述了国内外基于不同种类的生物标志物的评价方法在海洋溢油污染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特点和研究现状,以及多种生物标志物综合应用的典型方法及重要意义,例如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biomarker response index,BRI)和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法(Integrated biomarker responses index,IBR)。最后,本文总结并指出了今后开展相关溢油污染评价的研究方向,包括针对海洋溢油污染特点筛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生物标志物以及建立基于生物标志物的海洋溢油污染预警系统等,从而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技术方法和科学保障。(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18年05期)
徐斌,钱美尹,赵雅萍[8](2018)在《石墨烯棉纤维复合材料去除海洋溢油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为人们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受到众多的污染,其中以石油污染为代表。采用维他命C简易还原方法将氧化石墨烯与棉纤维素原位自组装形成叁维网状结构复合材料,并使用仪器分析方法进行表征。通过动力学实验、再生实验、模拟海水平衡吸附实验研究石墨烯纤维素复合材料对海水溢油的处理效果。采用Langmuir等温吸附模拟结果显示复合材料对煤油的最大吸附量能达到66.32g/g,而且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该石墨烯纤维素复合材料还对煤油、丙叁醇、乙二醇和氯仿等多种有机溶剂也展现了良好的吸附性能,复合材料较大的吸附容量归因于材料多孔疏松结构和疏水性的表面结构特性。研究结果将为海水溢油的治理提供有前景的吸附材料和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8年08期)
刘慧,闫潇,高新伟[9](2018)在《海洋溢油污染的环境监管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海洋油气开发和船舶运输活动的日益增加,海洋溢油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海洋溢油污染的环境监管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效的环境监管是降低海洋溢油污染风险和减少海洋生态损害的重要途径。为此,在客观分析我国海洋溢油污染环境监管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反思海洋溢油污染在应急管理、监管权责、监管手段以及多元主体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提升海洋溢油污染的应急管理能力、加强监管的权责划分和协调性、提高监管手段的运用效率、形成多元主体的环境监管合力方面完善我国海洋溢油污染的环境监管,实现海洋经济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8年07期)
谢广奇[10](2018)在《基于简缩极化SAR的海洋溢油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溢油事故频发成为海洋污染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合成孔径雷达(SAR)由于其全天候、全天时及穿透能力强的特点,被广泛用于海洋溢油检测。然而使用单通道SAR的溢油检测方法难以区分溢油与一些疑似溢油现象,增大了溢油检测难度。近年来,极化SAR开始被应用于溢油检测,其极化信息能够区分溢油与疑似溢油。而简缩极化作为极化SAR平台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不仅包含丰富的极化信息,而且具有成像范围大、制造成本低的特点,在溢油检测方面具有良好的潜力。本文基于简缩极化特征值分析,提出了叁种新的用于简缩极化溢油检测的参数,引入了基于简缩极化特征值分解的简缩极化熵(Compact Polarization Entropy,Hc)、简缩极化比参数(Compact Polarization Fraction,PFc)、简缩极化基准高度(Compact Polarization Pedestal Height,PHc)进行海洋溢油的检测。海表的散射类型主要为低熵散射(小粗糙面发生的Bragg散射),为弱去极化、弱散射过程随机性状态,由于溢油会阻尼海水的Bragg散射,使其熵值变高、呈去极化、强散射过程随机性状态,故简缩极化熵、简缩极化比参数和简缩极化基准高度可以用来检测海洋溢油。本文采用C波段的Radarsat-2、SIR-C/X-SAR数据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简缩极化熵、简缩极化比参数和简缩极化基准高度能够有效抑制疑似溢油,使海水与疑似溢油差异变小;突出溢油区域,使海水与溢油的可区分性变大。由于海面状况复杂,很多影响因素对海洋溢油散射特性有一定的影响,如溢油浓度、溢油厚度、风化时间等。本文通过多时相的UAVSAR数据控制不同变量进行分析,研究溢油类型、浓度、风化程度等对简缩极化特性的影响。不同的海表油的类型对溢油的简缩极化特征影响最为显着;此外溢油浓度对其简缩极化特征影响也比较大,溢油浓度越高,其简缩极化特征与海水的简缩极化特征差别越大;随着风化时间的变化,简缩极化比参数、简缩极化基准高度、简缩极化熵与海水的差异会变小。其次本文综合了简缩极化比参数、简缩极化基准高度、简缩极化熵、简缩极化度以及椭圆率参数,提出了一种利用随机森林进行海洋溢油检测的方法。与传统的极化SAR和简缩极化SAR溢油检测方法进行实验对比,结果证明本文方法检测效果最优。该溢油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与较为准确的检测能力,具备大规模海洋溢油检测的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8-05-01)
海洋溢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溢油覆盖度的估测是海洋溢油探测与灾害评估的重要内容,受航空航天传感器地面分辨率的限制,准确探测溢油覆盖度比较困难。在海洋风浪及破碎波作用下,溢油往往呈条带状分布。获取的高光谱数据中存在大量的油、水混合像元;传统图像分割方式计算溢油面积存在偏差,且受传感器角度、高度等影响,光谱变异明显,传统端元提取方法很难找到纯像元光谱。提出了一种通过分区混合端元计算海洋溢油覆盖度的探测方法。首先对影像进行分区并使用N-FINDR算法进行端元预选;然后再利用独立分量分析(ICA)方法进行端元精选,按照负熵最大输出得到候选端元,并将地面同步参考光谱作为约束引入相似性溢油端元识别;最后基于非负矩阵分解方法(NMF)求取端元丰度,通过太阳耀斑区的修正,得到真实的溢油覆盖度。分区混合端元的提取较好的解决了全局端元变异及环境适应性差的问题,使精选后的端元具有更好的环境鲁棒性。为更好地衡量该算法精度,采用仿真数据与真实高光谱影像数据相结合进行实验验证。仿真实验中,人工设定溢油丰度,使用均方根误差(RMSE)和丰度估计误差对比评估估计丰度与设定丰度之间的差别,并设计了算法适应性和抗噪实验。结果表明采用MNF和ICA两种高光谱压缩方法,丰度估计误差均低于3%,重构图像的最小均方根误差RMSE最高为0.030 6,且具有较好的抗噪能力,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真实实验中,使用2011年山东长岛溢油8景机载高光谱影像数据为真实测试数据,由于真实遥感数据往往缺失地面同步丰度数据,导致对算法精度进行评价比较困难,使用仿真数据交互验证与目视解译数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精度评价,通过耀斑区修正后估测的机载高光谱成像总的溢油覆盖面积为1.17 km~2,溢油覆盖度为22.85%,与现场人工估测面积偏差为2.15%,明显高于传统方法。受海洋破碎波、光谱变异性影响,和航空航天遥感器地面分辨率的限制,海洋溢油遥感中单个像元进行丰度解析是一个难题。基于亚像元丰度分解思想,讨论了海洋溢油覆盖度的问题,提出一种较为完善的海洋溢油覆盖度的计算办法,通过仿真数据和实际的高光谱溢油数据进行了方法的验证,实现了较为客观的自动化溢油覆盖度(丰度)探测方法,可以较为准确的估测海洋溢油的覆盖度,对溢油遥感面积的业务化探测具有积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洋溢油论文参考文献
[1].赵玲.跨界危机应对中组织协同绩效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分析——基于两起海洋溢油事件的比较案例研究[J].风险灾害危机研究.2019
[2].韩仲志,王轩慧,时鸿涛,万剑华.高光谱遥感分区混合端元提取计算海洋溢油覆盖度[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3].孙乐成,周青,王娟.海洋溢油遥感探测技术现状及预见[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9
[4].刘香玉,孙娟,赵朝成,张彤,蔡留苹.CTAB改性膨润土制备及其对海洋溢油的吸附性能[J].环境工程学报.2019
[5].吕娜.包埋固定化原油降解菌群对海洋溢油的降解特性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
[6].宫云飞,赵鹏飞,兰冬东,朱容娟,许妍.我国海洋溢油事故特征与趋势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8
[7].沙婧婧,李耀如,王春晖,李娟,温国义.基于生物标志物的海洋溢油污染评价方法研究[J].海洋通报.2018
[8].徐斌,钱美尹,赵雅萍.石墨烯棉纤维复合材料去除海洋溢油的性能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8
[9].刘慧,闫潇,高新伟.海洋溢油污染的环境监管探究[J].生态经济.2018
[10].谢广奇.基于简缩极化SAR的海洋溢油检测[D].中国地质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