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基酮论文_赵甜甜

导读:本文包含了芳基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不饱和,双键,疏水,密码子,收率,光化学,官能。

芳基酮论文文献综述

赵甜甜[1](2019)在《镍(0)催化非张力芳基酮C-C键断裂脱羰偶联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吲哚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中,是抗菌、抗癌等活性药物分子的重要结构单元,由于具有独特的“优势结构”,如何实现吲哚骨架的高选择性修饰以及构筑含有吲哚结构的生物活性分子也成为化学家长期研究的主要方向。C-C键活化是有机化学研究的基础问题。通过过渡金属催化酮类衍生物进行脱羰偶联反应是实现C-C键断裂的有效方法之一。过渡金属能够选择性插入与羰基相连的C-C键中,释放CO,形成新的C-C键,使羰基作为“无迹处理”。同时鉴于羰基化合物的普遍性,该方法可以从简单易得的酮类衍生物一步制备缺乏羰基的新化合物,不需要对原料进行活化和修饰,不仅减少了反应时间和步骤,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节约反应成本,同时也为C-C键的构筑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合成策略。对于过渡金属催化脱羰偶联反应一直是我们小组的研究重点。在论文中,我们提出了镍催化非张力酮的脱羰偶联反应。该方法采用Ni(cod)_2和富电子氮杂环卡宾配体协同催化,利用配位基团导向策略首次实现了催化量镍(0)对非张力芳基酮的脱羰偶联反应。该反应表现出高官能团耐受性、区域选择性和优良的反应活性(产率高达98%)等优势。为了更好地了解该反应,我们通过密度泛函数(DFT)的方法详细探讨了镍(0)催化非张力二芳基酮C-C键断裂的脱羰偶联反应的最小能量点,并由此合理地提出了该反应机理。总之,我们发展了一种使用廉价的镍催化剂来构建联芳的代替性方法,丰富了吲哚类化合物在药物合成上的应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岳[2](2018)在《双芳基酮还原酶立体选择性的半理性改造及蛋白结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R)-(4-氯苯基)-(吡啶-2-基)-甲醇[(R)-CPMA]是合成抗组胺药物倍他司汀的关键手性中间体。目前化学法合成(R)-CPMA占主要地位,但生物酶催化法由于其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高和转化率高等优点,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前期工作中,本课题组通过基因挖掘技术从Kluyveromyces polyspora中成功筛选得到NADPH依赖型的短链醇脱氢酶KpADH,其不对称还原(4-氯苯基)-(吡啶-2-基)-甲酮(CPMK)生成(R)-CPMA的选择性达到82%。本论文以KpADH为出发酶,对其进行了半理性设计,活性位点研究,底物谱分析,蛋白结晶等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利用半理性设计提高醇脱氢酶KpADH的对映选择性。利用氨基酸密码子的简并性,设计疏水性分类组合饱和诱变(hydroclassified combinatorial saturation mutagenesis,HCSM)策略构建组合饱和突变库。筛选得到最优突变体50C10(C165F/E214Y/S237A),其不对称还原CPMK的e.e.值为99.4%(R),k_(cat)/K_m从16.7提高到至59.3 s~(–1)·mM~(–1)。对于8种双芳基酮底物,50C10显示出高于WT的比活力和对映选择性,尤其是对溴二苯甲酮,对硝基二苯甲酮和二苯乙酮的光学纯度都大于99%。利用50C10不对称合成(R)-CPMA。采用分批法补加500 mM CPMK,12 h反应转化率99%,回收率为88.6%,e.e.值>99%。基于HCSM文库筛选结果,发现214和237位点是KpADH立体选择性调控的关键位点。结合定点饱和突变和组合突变的方法,研究214和237位点氨基酸残基极性和位阻的变化对立体选择性的影响。经过两轮突变后,得到突变体E214Y/S237A,其不对称还原CPMK生成(R)-CPMA的e.e.值达到了99.1%;同时筛选得到了构型反转的突变体E214G/S237C,e.e.值为75.6%(S)。在单点突变的研究中,仅E214G单突变的立体选择发生了轻微反转(6.71%(S)),说明了组合效应对于KpADH的选择性反转的重要性。突变体E214Y/S237A和E214G/S237C对CPMK的K_m较WT(0.78 mM)有所降低,是0.62和0.31 mM。为深入探索KpADH的手性识别机制,解析了KpADH-NADP复合物晶体结构。利用座滴法进行晶体的初筛及优化,在0.2 M醋酸铵,0.1 M HEPES,pH 7.0,31%PEG3,350,1 mM NADPH,5%异丙醇条件下得到高质量蛋白晶体。通过X-ray衍射得到分辨率1.98?的晶体数据,并利用分子置换法解析了KpADH-NADP的复合物结构。基于晶体结构和计算机分析,214和237位点空间位阻的改变是导致E214Y/S237A和E214G/S237C选择性的提高和反转主要原因。综上,本研究本设计了高效突变策略对KpADH的立体选择性进行了改造,并基于热点分析和晶体结构初步探索了其的手性识别机制。(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6-01)

甘备[3](2018)在《邻羟基芳基酮类化合物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药的绿色合成新方法是现代农药合成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人们对环境安全意识的增强,传统农药的合成方法和技术均面临着挑战,开展绿色、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创制研究是当今农药的发展方向。农药中间体作为制备农药的重要原料,受到了化学工作者和农药专家的高度重视。酚类物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活性。在植物的生长发育、抗病性能方面有重要影响;对人体则表现出一定的抗炎、抗菌和抗癌活性,因此,酚类物质与生物活性关系密切,受到化学研究者和生物研究者的关注。邻羟基芳基酮类化合物是常见的医药、农药合成中间体,具有较活泼的酚羟基和羰基双官能团结构,可转化为许多具有重要官能团的化合物。在合成该化合物的方法上,传统的合成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制备耗时、费力、经济性差。因此,研究高效、简便、普适性好的邻羟基芳基酮类化合物合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4-叔丁基苯酚和对甲基苯甲腈为原料,在醋酸钯的催化作用下,用“一锅法”合成邻羟基芳基酮类化合物,并对其中一部分合成物进行抑菌活性探究,获得了有意义的结果。本文取得成果如下:1、研究出一种高效快速合成邻羟基芳基酮类化合物的新方法,并进行了20个邻羟基苯乙酮类化合物的拓展合成,其中10个为未经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通过~1H-NMR、~(13)C-NMR核磁图谱和高分辨质谱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2、对反应条件进行了筛选和优化,获得了最佳的反应条件;3、在最佳反应条件下进行底物拓展,证明该反应具有较好的官能团兼容性;4、对反应历程进行设想和验证,并提出可能的反应机理;5、对部分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研究,合成的邻羟基芳基酮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总之,本文发现了一种合成邻羟基芳基酮类化合物的新方法,并通过此方法进行底物的拓展;抑菌活性实验表明这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对邻羟基芳基酮类农药的合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王禹博[4](2018)在《叁价铑催化构建β-芳基酮的方法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渡金属铑催化的C-H活化策略可以高效构建C-C键,但这类反应往往需要补加氧化剂完成催化循环。近年来化学家们设计了一种含氧化定位基的底物,该类底物的反应不需补加氧化剂,从而简化反应体系,提高反应效率。β-芳基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中,例如查尔酮类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具有良好抗菌、抗氧化,抗癌,抗HIV的生物活性,也是合成天然产物的重要中间体。在现有合成β-芳基酮类化合物的方法中,存在着以下问题:反应条件苛刻,官能团耐受性差;反应步骤繁琐,合成效率低;反应选择性差。为了探索温和条件下,利用叁价铑催化苯氧乙酰胺的C-H活化策略,与烯丙醇类化合物反应构建β-芳基酮骨架,选择性地一步合成β-芳基酮类化合物,我们做了以下研究工作:1.探索用苯氧乙酰胺为底物合成β-芳基酮类化合物的反应条件,通过对温度,添加剂,溶剂及催化剂等条件的筛选,发现在以[Cp*RhCl_2]_2为催化剂,Zn(OAc)_2为添加剂,在60°C下,甲醇溶液中一步反应得到β-芳基酮类产物。底物拓展后,收率在61%-92%。2.探索用苯氧乙酰胺为底物,合成不饱和β-芳基酮类化合物的反应条件,发现以[Cp*Rh(MeCN)_3][SbF_6]_2为催化剂,CsF为添加剂,室温下,在叔丁醇溶液中一步反应得到不饱和β-芳基酮,底物拓展后,收率在50%-71%。3.通过动力学实验,推测了生成β-芳基酮的反应机理。4.利用合成的底物2′-羟基二氢查尔酮进行衍生化研究,得到了具有木脂素骨架和龙血素骨架的两类化合物;并且利用此方法在雌酚酮的羟基邻位进行烷基酮化修饰。本论文探究了以叁价铑为催化剂、苯氧乙酰胺为底物,选择性的一步得到β-芳基酮类和不饱和β-芳基酮类两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上述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高,官能团耐受性强;因避免使用外部氧化剂而提高了原子利用率,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对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及结构修饰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期刊2018-05-20)

唐铭烩,许国超,倪晔[5](2018)在《双芳基酮还原酶的基因挖掘及催化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基因挖掘,获得了来源于Kluyveromyces polysporus的醇脱氢酶基因kpadh,并在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实现了可溶性表达。其编码的醇脱氢酶KpADH属于短链脱氢酶家族,可催化双芳基酮不对称还原生成手性双芳基醇,且可利用异丙醇为辅底物进行底物偶联型辅因子循环。采用Ni-NTA亲和层析柱对重组蛋白KpADH进行纯化,并研究了酶学性质。研究发现:KpADH的还原和氧化反应的最适pH分别为5.5和9.5;KpADH对1-(4'-氯苯基)-(吡啶-2'-基)-甲酮[1-(4'-chlorophenyl)(pyridin-2'-yl)methanone,CPMK]的K_m和V_(max)为0.500mmol/L和25.0μmol/(min·mg),对辅底物异丙醇的K_m和V_(max)分别为6.36 mmol/L和21.4μmol/(min·mg);KpADH对酮酯类底物和2,3-丁二醇有较高的催化活力。运用该重组菌对100 mmol/L的CPMK进行不对称还原,反应10 h后,底物转化率大于99.8%,产物(R)-CPMA的ee值为82%,摩尔收率88.7%。本研究为利用醇脱氢酶KpADH高效合成光学纯CPMA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黄云泽[6](2017)在《基于钯催化的C-H官能化合成平面手性化合物及芳基酮化合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平面手性二茂铁化合物的合成、Catellani反应的研究进展、通过Catellani反应合成二芳基酮衍生物及通过Catellani反应合成芳基烷基酮衍生物,论文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四章:第一章:钯催化的不对称分子内C-H官能团化合成平面手性化合物平面手性化合物从1966年发现以来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利用它可以得到具有面手性的配体及催化剂。我们报道了一种Pd(0)催化的高效合成手性二茂铁衍生物的方法。反应通过分子内C-H官能团化,不对称合成具有立体专一性的二茂铁类化合物。该反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反应迅速,底物简单;2,反应使用的膦配体为易得的手性BINAP;第二章:Catellani反应的研究进展本章主要简述了 Catellani反应的多种淬灭方式和最近的几年中发展的多种新型亲电试剂以及Catellani反应在全合成中的应用和发展。第叁章:Catellani反应合成二芳基酮类化合物的研究二芳基酮类化合物存在于自然界很多天然产物中。本章主要研究了利用Catellani反应合成二芳基酮衍生物。反应以芳基酰氯作为亲电试剂,最后通过Heck反应进行淬灭。成功的实现了 Catellani反应对芳基碘代物的邻位酰基化。通过优化条件发现,反应需要加入当量的水,通过对动力学的研究发现,反应的活性酰基化试剂可能是酸酐。X-ray单晶衍射确定了该化合物的结构。第四章:Catellani反应合成芳基烷基衍生物的研究芳基烷基酮类化合物存在于很多天然产物和药物中间体中。本章主要介绍了利用Catellani反应合成芳基烷基酮类化合物。通过制备混合酸酐作为亲电试剂,研究了 Catellani反应的酰基化作用对于吸电子基团和供电子基团的选择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05-07)

蔡群[7](2017)在《基于芳基酮醛参与的多组分串级环化反应构建杂环结构体》一文中研究指出杂环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各种天然产物、农药、医药以及功能材料分子中的重要核心骨架。在合成化学领域与医药行业中,对于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然而从简单易得的起始原料出发直接合成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的杂环化合物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合成方法之一是基于多组分串级环化反应来直接构建杂环化合物。多组分反应由于其反应效率高、原子利用率高、操作简便、步骤经济性、汇聚性、产物结构复杂性和多样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与生物医药合成等领域之中。而串级环化反应是基于一锅中连续发生多个化学键的形成并成环的过程,不仅避免了分步反应的繁琐操作,而且节约了溶剂和试剂的消耗,具有绿色高效、经济环保的优点,因而作为一种最直观有效的合成杂环化合物的方法受到有机合成化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本论文采用芳基酮醛参与的多组分反应作为合成策略,以串级环化反应作为媒介,通过多个单元反应的自组织集成,设计合成一系列具有潜在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的含氮、含氧以及含硫杂环化合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首先概述了多组分串级环化反应的理论,然后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多组分串级环化反应在合成杂环化合物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基于人名反应、过渡金属催化、酸/碱介导、小分子催化以及其他条件下的多组分串级环化反应的研究,并对芳基酮醛参与的多组分串级环化反应合成多元杂环或稠环化合物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最后,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第二章,以芳基酮醛、邻氨基苄胺、硝基烯烃叁组分作为反应底物,通过缩合、亲核加成、Michael加成、Henry环化、氧化芳构化等有机单元反应的集成,在酸的催化下发生串级双环化反应直接合成了 4,9-二氢吡咯并[2,1-b]喹唑啉衍生物,并且实现了一锅一步连续构建两个环,合成四个键的成键方式。该方法与前期的文献相比,具有反应高效、原料简单易得、条件温和、操作简便等优点。第叁章,以芳基酮醛、色胺、硝基烯烃叁组分作为反应底物,通过Pictet-Spengler环化、Michael加成、Henry环化、氧化芳构化等有机单元反应的集成,在无金属催化的条件下直接合成了二氢中氮茚并[8,7-b]吲哚衍生物,通过对活泼中间体1-芳甲酰基四氢-β-咔啉的原位捕获首次实现了生物碱类似物的一锅一步直接合成。第四章,在第叁章的基础上,以芳基酮醛、色胺作为基本反应底物,生成活泼中间体1-芳甲酰基四氢-β-咔啉后,分别利用肉桂醛、丁炔二酸二甲酯、丙二腈进行原位捕获,通过多样性导向合成的策略,合成一系列不同取代基的二氢中氮茚并[8,7-b]吲哚衍生物,进一步揭示了含有α-氨基酮片段的化合物在合成杂环方面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第五章,基于sp3 C-H双官能团化反应的迅猛发展,我们设计以芳乙酮作为底物,对甲基sp3C-H进行碘代和Kornblum氧化生成芳基酮醛,并用两分子4-羟基香豆素进行原位捕获,形成双官能团取代的芳乙酮,进而通过酯交换、氧化芳构化等反应直接构建吡喃酮并[3,2-c]香豆素衍生物。相比传统的金属催化sp3 C-H活化并双官能团化的反应而言,此合成方法不需要使用金属催化剂、配体以及其他添加剂,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底物适用范围广泛、经济环保等优点。第六章,基于自组织反应网络的研究,我们设计将多组分串级环化反应与自分类反应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颖的多组分自分类串级环化反应,利用芳基酮醛、腈类化合物、硫脲叁组分作为反应底物,通过溶剂的调控,使其化学选择性地合成四氢吡咯并[1,2-c]咪唑和四氢吡咯并[1,2-c]噻唑衍生物。第七章,对本博士论文的全部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后期利用多组分串级环化反应策略合成杂环化合物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杨帆[8](2017)在《碱促进分子氧参与二芳基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芳基酮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分子砌块,广泛存在于医药、天然产物、有机功能材料中,也是一类重要的中间体,用于构建各类C-基化学键与杂环化合物。传统的二芳基酮合成方法包括经典的芳烃傅克酰基化法、仲醇的氧化法、一氧化碳插入法和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随着C-H键活化策略的发展,二芳基酮的合成研究己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大多数研究仍需使用有毒又昂贵的金属催化剂,有害的化学氧化剂和苛刻的反应条件。因此,探索一种无金属、无化学氧化剂参与的绿色转化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本论文利用C-H键的自氧化技术,探索了分子氧参与下碱促进反应合成二芳基酮的新方法。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采用叁氟化硼的乙醚溶液作为烷基化试剂,通过苄醇或苄氯与芳烃进行傅克.烷基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的二芳基甲烷类衍生物。其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二芳基甲烷自氧化合成二芳基甲酮的反应。以二苯甲烷的自氧化羰基化为模型反应,优化了反应条件,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为:在氧气条件下,以干燥DMSO作溶剂,用叔丁醇钠促进反应,二苯甲烷与叔丁醇钠的摩尔比为1:2,在50℃下反应0.5 h,反应收率为92%。然后进行了底物拓展,高效合成了 22种二芳基甲酮类化合物。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官能团耐受性和选择性。最后,研究了芳乙酸酯类化合物与硝基芳烃氧化交叉偶联合成含硝基的二芳基甲酮类化合物。以苯乙酸甲酯与硝基苯的氧化交叉偶联为模型反应,优化了反应条件,确定了获得二芳基酮的最佳条件为:在空气条件下,用干燥的DMSO作溶剂,以苯乙酸甲酯/硝基苯/叔丁醇钠=1/2/2(mol)为物料配比,4-硝基二苯甲酮的收率为80%。底物拓展研究表明,反应对芳乙酸酯具有很好的适用性,但硝基苯类似物受限较大。总之,本论文建立了无金属催化、无化学氧化剂、原料廉价易得、操作简单的合成二芳基酮的新方法。特别是芳乙酸酯与取代硝基苯的氧化交叉反应,对于制备硝基取代的芳基酮是一种很好的补充。(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7-04-01)

李冰[9](2016)在《不饱和芳基酮及其衍生物的光化学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饱和酮数目众多,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香料等领域。由于其结构中C=C键与C=O键组成共轭体系,具有良好的反应性能,能够发生1,2-以及1,4-亲核加成、亲电加成、Diels-Alder反应、Michael加成反应等,碳碳双键的双官能化是其中重要的一类反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最常见的是过渡金属催化以及氧化方法等。作为一种清洁的能源,光化学具有操作简单、反应迅速等优点,符合绿色化学要求,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烯烃的双官能化反应当中。鉴于不饱和酮类化合物特殊的反应活性,为了进一步探索光化学应用,本文合成了系列γ,δ-不饱和芳基酮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对其在光化学条件下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叁氟甲基广泛存在于药物以及农药中,引入叁氟甲基可以有效改善药物分子的化学以及代谢稳定性,蒽酮类结构普遍存在于天然产物中,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本文在紫外光条件下经自由基加成环化实现了γ,δ-不饱和芳基酮的叁氟甲基化。以450 W中压汞灯为光源,经济稳定的叁氟甲基亚磺酸钠为叁氟甲基源,蒽醌为光敏剂,以较好的收率(33-55%)合成了系列叁氟甲基取代的蒽酮类化合物;同时探索了过硫酸钾为氧化剂,加热条件下γ,δ-不饱和芳基酮的叁氟甲基化反应,同样获得叁氟甲基化蒽酮衍生物。对这两种条件实现的叁氟甲基化反应条件以及效果进行了对比,光化学条件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易操作以及后处理简单,环境友好的优势。将不同结构的烯烃化合物进行叁氟甲基化反应对官能团的普适性进行了研究,不饱和芳基酮适用于这一合成策略,而不饱和烷基酮和芳基烯烃不能发生叁氟甲基化反应。结合顺磁共振理论(EPR),以TEMPO(2,2,6,6-四甲基哌啶)为自由基捕获剂对可能的反应机理进行了验证,反应机理为叁氟甲基亚磺酸钠释放的叁氟甲基自由基进攻碳碳双键,之后进行分子内加成环化进而形成叁氟甲基取代的蒽酮类化合物。酯基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中间体,可以经脱羧、还原、水解等过程转化为其他官能团,本文探索了γ,δ-不饱和芳基酮与溴代丙二酸二乙酯的光化学反应过程。应用可见光诱导策略,以Blue LEDs灯为光源,Ir[d F-CF3-ppy]2(dtbpy)PF6为催化剂,实现了γ,δ-不饱和芳基酮与溴代丙二酸二乙酯的自由基加成环化反应,以很好的收率(85-90%)获得了酯基取代的蒽酮类化合物。通过对不同芳基取代的γ,δ-不饱和酮进行反应对官能团的普适性进行了探索,γ,δ-不饱和芳基酮适用于这一合成方法,而不饱和脂肪酮和不含有羰基的芳基烯烃不能发生这一加成环化反应。利用TEMPO进行自由基捕获实验对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证实这一过程是自由基反应机理,碱的使用促使了最终产物的形成。环氧是一类活泼的反应基团,可以经选择性开环和官能团转换等过程发生多种反应。本文将γ,δ-不饱和芳基酮分子中的碳碳双键进行环氧化,获得甲基取代的γ,δ-环氧芳基酮类化合物,并对其在紫外光照射下的光化学反应进行了研究。以450 W中压汞灯为光源,苯为溶剂,无需添加任何其他试剂,γ,δ-环氧芳基酮经过Norrish typeⅡ型激发形成双自由基进而发生环氧重排反应,以较好的收率(20-76%)获得苯并异吡喃类化合物,通过连有不同取代基的环氧酮进行紫外光诱导的重排反应结果探索了重排反应的影响因素。由于获得的苯并吡喃类化合物具有异构体,本文通过添加手性试剂以及尝试固相光化学反应对其立体选择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这种经自由基途径的环氧重排反应,其立体选择性由自身结构决定,不受分子外立体环境因素影响。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为羰基激发形成双自由基,进而通过两次氢迁移形成产物结构,以TEMPO为自由基捕获剂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测试对自由基机理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6-07-01)

Wang,JQ,宋承恩[10](2016)在《合成α-溴代芳基酮的简便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芳基酮类化合物在硝酸铜(摩尔比5%~10%)催化下,与氢溴酸在70℃有氧条件下经氧化溴代反应2~8 h,可以生成相应的a-溴代芳基酮。18例收率81%~94%,其中芳环上带有给电子基的比吸电子基的收率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芳基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R)-(4-氯苯基)-(吡啶-2-基)-甲醇[(R)-CPMA]是合成抗组胺药物倍他司汀的关键手性中间体。目前化学法合成(R)-CPMA占主要地位,但生物酶催化法由于其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高和转化率高等优点,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前期工作中,本课题组通过基因挖掘技术从Kluyveromyces polyspora中成功筛选得到NADPH依赖型的短链醇脱氢酶KpADH,其不对称还原(4-氯苯基)-(吡啶-2-基)-甲酮(CPMK)生成(R)-CPMA的选择性达到82%。本论文以KpADH为出发酶,对其进行了半理性设计,活性位点研究,底物谱分析,蛋白结晶等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利用半理性设计提高醇脱氢酶KpADH的对映选择性。利用氨基酸密码子的简并性,设计疏水性分类组合饱和诱变(hydroclassified combinatorial saturation mutagenesis,HCSM)策略构建组合饱和突变库。筛选得到最优突变体50C10(C165F/E214Y/S237A),其不对称还原CPMK的e.e.值为99.4%(R),k_(cat)/K_m从16.7提高到至59.3 s~(–1)·mM~(–1)。对于8种双芳基酮底物,50C10显示出高于WT的比活力和对映选择性,尤其是对溴二苯甲酮,对硝基二苯甲酮和二苯乙酮的光学纯度都大于99%。利用50C10不对称合成(R)-CPMA。采用分批法补加500 mM CPMK,12 h反应转化率99%,回收率为88.6%,e.e.值>99%。基于HCSM文库筛选结果,发现214和237位点是KpADH立体选择性调控的关键位点。结合定点饱和突变和组合突变的方法,研究214和237位点氨基酸残基极性和位阻的变化对立体选择性的影响。经过两轮突变后,得到突变体E214Y/S237A,其不对称还原CPMK生成(R)-CPMA的e.e.值达到了99.1%;同时筛选得到了构型反转的突变体E214G/S237C,e.e.值为75.6%(S)。在单点突变的研究中,仅E214G单突变的立体选择发生了轻微反转(6.71%(S)),说明了组合效应对于KpADH的选择性反转的重要性。突变体E214Y/S237A和E214G/S237C对CPMK的K_m较WT(0.78 mM)有所降低,是0.62和0.31 mM。为深入探索KpADH的手性识别机制,解析了KpADH-NADP复合物晶体结构。利用座滴法进行晶体的初筛及优化,在0.2 M醋酸铵,0.1 M HEPES,pH 7.0,31%PEG3,350,1 mM NADPH,5%异丙醇条件下得到高质量蛋白晶体。通过X-ray衍射得到分辨率1.98?的晶体数据,并利用分子置换法解析了KpADH-NADP的复合物结构。基于晶体结构和计算机分析,214和237位点空间位阻的改变是导致E214Y/S237A和E214G/S237C选择性的提高和反转主要原因。综上,本研究本设计了高效突变策略对KpADH的立体选择性进行了改造,并基于热点分析和晶体结构初步探索了其的手性识别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芳基酮论文参考文献

[1].赵甜甜.镍(0)催化非张力芳基酮C-C键断裂脱羰偶联反应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9

[2].王岳.双芳基酮还原酶立体选择性的半理性改造及蛋白结晶研究[D].江南大学.2018

[3].甘备.邻羟基芳基酮类化合物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8

[4].王禹博.叁价铑催化构建β-芳基酮的方法学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8

[5].唐铭烩,许国超,倪晔.双芳基酮还原酶的基因挖掘及催化性质[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8

[6].黄云泽.基于钯催化的C-H官能化合成平面手性化合物及芳基酮化合物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7].蔡群.基于芳基酮醛参与的多组分串级环化反应构建杂环结构体[D].华中师范大学.2017

[8].杨帆.碱促进分子氧参与二芳基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7

[9].李冰.不饱和芳基酮及其衍生物的光化学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10].Wang,JQ,宋承恩.合成α-溴代芳基酮的简便方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6

论文知识图

通过上述实验表明,α-烯酰基-α-酰胺...系列烯胺的合成合成通法:在氮气保护...异构体3-8和3-12的手性纯度检...异构体3-9和3-13的手性纯度检...化合物2e在S0(左)和S1(右)下的几何构...含多氢键给体的氨基-硫脲I-d催化的硝...

标签:;  ;  ;  ;  ;  ;  ;  

芳基酮论文_赵甜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