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孕吐——胎儿的“自卫”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张蓉静[1](2021)在《英国1967年《堕胎法》探析》文中指出生育活动伴随人类出现而存在,人口对于国家的政策和稳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政策指导也因此渗透到堕胎此类私人领域之中,堕胎作为控制生育行为的重要措施经历了多样的变化——早期的自然生育和自主堕胎,到19世纪发生改变,受到宗教和医学界的双重影响,国家通过立法的方式将堕胎行为制约在可控范围内,也就是堕胎的刑法化。随后由于经济与家庭观念的转变,小家庭逐渐取代大家庭成为主要的生活方式。避孕与堕胎成为这一生活方式的主要实现手段。虽然法律禁止妇女堕胎,但妇女们还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堕胎的信息,此类行为屡禁不止,背后蕴含的社会趋势和女性身体自主的意识,与法律之间形成了潜在的张力。1967年英国堕胎法的通过,扭转了堕胎刑法化,是女性自主的胜利,也是历史潮流的必然。本文着眼于英国女性的堕胎活动,考察了堕胎在英国历史上的流变。第一章讨论1967年堕胎法出台之前,英国堕胎行为在历史上的衍变,介绍了几部有关堕胎规定的重要法案,分析宗教因素、医学界与民间堕胎组织,在堕胎被法律限制向行为自由转变的过程中起到的或阻碍或推动的作用。第二章从立法的角度,通过医学界的调查报告和议会记录等文献,具体考察1967年堕胎法从提案到辩论,琢磨成形的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微缩了社会不同阵营对于女性堕胎行为的态度,通过讨论与辩论,生动地体现了典型的英国妥协精神。第三章分类探讨实际案例,从司法层面分析1967年堕胎法通过后对英国社会的影响。在法院诉讼过程中展现医生渎职、法官对胎儿地位的判断和外国妇女赴英等现实问题的处理,一方面暴露了法案通过后社会服务领域的不足,另一方面透视社会对于女性堕胎行为的放宽态度。第四章从理论层面对堕胎问题进行哲学思考,阐述认为塑造的胎儿生命权与女性自主权之间矛盾对立这一框架的不合理,探讨女性主体意识的重要性。最后结合1967年堕胎法,分析法案的优劣,进行历史评价。
王秀梅[2](2019)在《失形记》文中研究说明1余德不知道一只狗在他的生命中有什么寓意,为什么它的样子不停地出现在他梦里。要搞懂这个问题,他就必须准确地回忆起他是如何跟那只狗牵扯到一起的。第一次,狗面目不清,像一道阴影,从他的梦里疾速掠过,瞬间消失。余德吓得大叫起来。他觉得自己几十年没那么用力地叫嚷过了。他的妻子娜伽穿着睡袍从楼上走下来,出现在他卧房门口,冷静地看着他,问道:
郭玉越[3](2018)在《当代西方进化论美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是以当代西方进化论美学思潮为研究中心,梳理其研究内容,把握其研究方法,分析其研究意义,以期对当代美学研究有所增益。当代西方进化论美学研究主要是用进化适应性原理,也即自然选择理论和性选择理论,来解释美和艺术的发生、发展和影响。就目前西方学术界的研究情况来看,一个完整的进化论美学研究框架主要包含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美与进化,另一部分是艺术与进化。在此大框架下,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论文涉及到的基本概念,第二章到第四章讨论美与进化,第五章和第六章讨论艺术与进化。第二章关注的是人体美的标准与进化动因。诸多实验表明,不管是婴儿还是成年人,都对人脸美和身体美有一种本能的、潜意识的感知能力,而且这种无意识的审美偏好还都暗合了一定的标准,如对称、平均、腰-臀周长比例等。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些标准都有一个共同的性选择动因:在进化史上,符合这些标准的人更受异性的偏爱,同时,符合这些标准人也是更健康,生育能力更强的人。良好发育的身体和优越的生殖条件对于成功地受孕、生育、抚养后代至关重要,每一个环节的成功,保证了子代在下一轮性选择过程获得优势,并成功繁衍出下一代。如此循环往复,物种得以保存,“美”的特征得以呈现。因此,人体美的标准并非由人为“规定”而出,而是由自然“选择”而来。这一结论直接呼应了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做出的“健者必美,美者必健”之判断,而这一判断是从进化的角度来解释人体美的重要法则。第三章讨论的是自然美、崇高感与进化环境。康德认为,人在面对自然环境时,有可能产生“优美的感情”,也有可能产生“崇高的感情”。为了从进化的角度研究“优美的感情”,实验人员给尼日利亚雨林带的居民看了五组照片,分别展示热带雨林、落叶林、针叶林、稀树草原和沙漠的场景,让他们选出自己最愿意居住的地带,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稀树草原。按照当前考古学和基因生物学的研究,人类的祖先最早出现在东非的稀树草原,并从那里开始向外迁徙。虽然我们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化,但人类对稀树草原的偏爱依然存在,因为那里是人类诞生的地方,是最适宜人类生存和繁衍的自然环境。对栖息地环境的评估,对潜在危险、天气、季节等因素的评估都对人的生存至关重要。有利于自身生存的自然环境会得到人类的偏爱,我们称之为美的;不利于自身生存的环境会得到人类的排斥,我们称之为丑的,最初的自然美观念便在这一系列评估和选择的过程中萌生了。为了从进化的角度探究“崇高的感情”,研究者首先通过脑神经科学实验证明,美的经验和崇高的经验分属于不同的大脑系统。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自然崇高感的出现不仅要归因于本能的生理进化动因,还要归因于理性的文化进化动因,二者的互动使自然崇高感的产生成为可能。第四章讨论的是审美偏好的进化根基与文化介入。人类的审美偏好本身就兼具进化的根基和文化的影响,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人类文化的复杂性使纯粹的身体美在性选择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比重下降的原因是文化因素的加入,而不是原始生命因素的衰颓。更重要的是,所谓的文化因素,要么是人类“好基因”的延伸,如通过衣服、化妆和整形手术等方式来强化人体之美;要么是对性选择优势的强化,如智力、权利、财力等因素对人类择偶、婚姻的影响。而不论是哪种方式,都是在试图克服先天遗传因素限制,并通过后天文化因素来增加选择的优势,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生存资源和生殖资源。因此,在考察人的审美偏好时,我们不能只讨论人类审美偏好的生物动因而忽略了文化的介入,也不能只关注审美的文化要素而忽略最基本的生物动因。总的来看,在讨论美与进化的关系时,从人体,到自然,再到文化,是一个由自我向外在,由初级向高级逐步拓展的过程。而且,在生理基础与文化行为互动的过程中,“艺术”这一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也产生了。因此,接下来就开始讨论艺术与进化的关系。第五章的主题是非人类“艺术”与被动进化。这里的艺术之所以加上引号,是因为动物的“艺术”创造是迫于性选择压力的被动行为。它们创造出的“艺术品”专为求偶和繁殖而用。除了观察低级动物的这些本能性艺术行为之外,人类还对高级猿类进行实验性的艺术训练,通过这些实验,一方面可以发现人与动物在艺术能力方面的相关性,为我们研究人类艺术的起源提供了进化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明确地展示二者之间的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还在于大脑,因此,对比人类大脑和猿类大脑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人类的艺术能力。第六章讨论的是人类艺术与主动进化。与动物相比,人类的艺术行为有很强的主动性。有些学者认为,艺术只是人类高度发达的大脑的“副产品”,它就像我们在建造一座教堂时不经意间留下的一个“拱肩”,并非人类有意所为。然而,另一部分学者从进化的角度来考察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认为艺术创作和欣赏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适应性意义。艺术的适应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作为性选择的手段,增加性选择的优势,有利于自身基因的遗传;二是艺术作为文化适应的媒介,调节社会关系,有助于促进群体的团结和增加群体生存的机率。与哲学美学研究采用“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不同,进化论美学研究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总结出进化论美学研究的三重意义:首先,进化论美学研究是美学研究中一条重要的路径,但它并无意于全盘否定其它的研究路径。其次,进化论美学研究突出了人类审美偏好的进化根基,但这并不是一种简化论的思想。再次,进化论美学研究关注人类审美活动的共同特征,但又正视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各个族群间审美标准的差异。
涂佳楠[4](2018)在《1919-1949年汉语新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对1919-1949年期间产生的汉语新词语进行了定量考察和定性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该时期新词语的外部表现,新词语的来源及创制方式,新词语的语素表义特征以及对汉语语素系统的多方面影响。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新词语相关的研究现状和本研究的内容、材料来源及方法。首先对新词语进行了界定,并且简述了新词语的研究现状。第二章,考察了1919-1949年汉语新词语的外部概况:该时期新词语从新质要素上看,属于新造词;从词类上看,以名词和动词为主;从音节数量上看,以双音节词为主,三音节词语发展迅猛。第三章,考察了新词语的各种来源:社会方言词方面,新词语以经济类和科学技术类专业领域的术语扩展为主体,以政法类和生命医药类为辅助,与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以政治类为主的新词语来源格局存在较大差异。外来词方面,日语和英语是外来词两大主要来源,尤其以日语借形词最为突出,英语方面则以音译类外来词为主。地域方言方面,以北方方言和吴方言为主,这两大方言区是汉民族共同语基本词汇吸收汉语方言词的主要来源。第四章,考察了新词语创制所使用的造词法。该时期新词语的造词法既体现了对既有汉语造词法的继承,又有其独特之处,具体表现为某些造词法的内部特征有所改变,从造词数量上看,语素组合是该时期主要使用的造词方法,其中类推仿造发展尤为突出。第五章,考察了新词语的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语素的非线性组合特征较强,是新词语中语素主要的表义方式,语素的线性组合一直是比较传统的方式,具有直接性和稳定性,但不是主流的表义方式。此外,语素的表义特征和表义量都与造词法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第六章,考察了新词语对汉语语素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919-1949年汉语新词语使得汉语语素在构词能力方面发生强弱变化,同时为现代汉语语素系统增添了新语素和语素新义。文中建立了1919-1949年汉语新词语库,并以此作为本文计量研究的基础。本文以词典为基本材料对新词语进行收集和整理,以《大公报1902-1949》全文数据库作为词语测查的语料库。整理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新词语造词系体,在归纳新词语造词法的基础上,探究语素义与造词之间的关系。采用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整个现代汉语史的整体思路出发,将现代汉语各时期的词语发展情况进行历时比较,从而对1919-1949年汉语新词语的特点进行更加深入的考察分析。
庞亚星[5](2016)在《1919-1949年汉语新词语研究 ——基于《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文中认为汉语新词语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研究方法和理论的不断进步,新词语研究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的趋势。对新词语的研究多集中于当代汉语,对于建国前的新词语研究比较鲜见。《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的出版为我们研究1919年至1949年的新词语提供了丰富的语料,本文采用定量考察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希望对这一时期的新词语研究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引言,界定新词语,并梳理新词语的研究历史,概述研究现状。我们认为汉语新词语要符合几个准则:第一,在某一时间段产生的,进入现代汉语共同语词汇系统中的。第二,新词语包括新创造的具有新的形式、意义的词语,或只产生新义、新用法的固有词语,或只具有新形式的词语。第三,参照词汇的组成成分,新词语包括词和固定结构,即熟语和专称性固定词组。第二章,描述1919年至1949年新词语的概貌:词类分布以名词、动词为主,还有形容词、副词、量词和叹词,出现了个别兼类词;从词语长度来说,以二、三音节长度的词为主,其中双音节词所占的比例最大;词义类别所占比例较大的是文教体育类、经济类、政法类和科技类。第三章,考察1919年至1949年新词语的来源:总的特点是创造与吸收并重,首要来源是新造词;外来词的语种来源以英语为主,音译词颇具谐趣性,并出现向意译过渡的趋势,存在一词多译和本土化的现象;方言词主要来自以北京方言为代表的官话方言和以上海方言为代表的吴方言;还有遵循经济原则的旧词新义。第四章,考察1919年至1949年新词语的造词法:主要运用了说明法、仿拟法、提字简缩法和以比喻为主的修辞法等四种造词法。第五章,分析1919年至1949年新词语反映的语用心理:推崇白话文的心理;追求新颖的心理;崇尚进步思想的心理。
孙恩棣[6](2016)在《食欲不振是身体的重要信号》文中研究指明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实,有些疾病可能给身体带来某些益处,或避免更严重疾病的发生,甚至有些疾病还可以治疗其他疾病。病症对于人体的意义,至今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中医辨证施治很像是一种哲学。一个人身体出现了症状,中医不会立即除之而后快,而是先思考身体在做什么,再从根本上解决疾病。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实,有些疾病可能给身体带来某
王红秋,冯珍,迟庆霞,王小萃,国霞[7](2015)在《浅谈孕妇孕期饮食与健康保健的相关问题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孕妇孕期的饮食和健康保健与母体及婴儿健康的联系。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收治的孕妇50例,将她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的孕妇采用常规的保健护理,观察组的孕妇除了进行常规护理以外,还需对其饮食与健康保健进行指导,对比两组孕妇产前的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以及胎儿健康状况。结果:在经过了治疗之后,我院进行了满意度调查,我们发现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6%,对照组的总满意度为80%,而且观察组的孕妇在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还有胎儿健康状况的总体来说比对照组的孕妇要好(P<0.05)。结论:做好孕妇孕期饮食和健康保健方面的工作可以保证孕妇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还可以保证胎儿的健康,因此具有非常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王建敏,盖筱莉,李秀荣[8](2014)在《实施家属心理干预对妊娠剧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实施家属心理干预对妊娠剧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妊娠剧吐的初次妊娠孕妇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护理计划并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心理干预;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治疗和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实施心理干预后患者及家属能掌握疾病相关知识,消除焦虑抑郁症状,树立妊娠的信心,患者呕吐症状减轻,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和保障胎儿正常发育。结论:通过对患者和家属实施心理干预能显着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减轻应激反应,提高应对能力,减轻呕吐,使患者轻松愉快进食,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早孕期的生活质量。
何楠[9](2010)在《《玲珑》杂志中的30年代都市女性生活》文中指出本文旨在通过对于民国时期《玲珑》杂志的分析,探讨20世纪30年代公共媒介中的女性观点以及两性冲突、两性依存。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男性观念依然为主导,女性自我意识刚刚觉醒的时期,这一时期两性观点摩擦不断,女性通过公共媒介向男性社会表达着自己的想法。《玲珑》杂志是30年代畅销的女性杂志,其撰稿人也多为女性,因此能更全面而真实的表达男性社会中女性对于两性关系、社会热点的看法。传播女性生理和心理知识,表现女性独立价值观的建立。虽然通过文章可以看出当时女性意识的日益强烈,但是在两性问题的讨论中,女性依然处于对男性世界是依存还是反抗的矛盾中,因为杂志的主要阅读人群是年轻女性,所以这种矛盾显得更加突出,一方面女性作者们告诉读者如何取悦于男性,另一方面又时时提醒女性读者对于男性要充满戒心。这种存在女性内心的挣扎与困扰在杂志中体现来。
刘瑛[10](2004)在《孕吐——胎儿的“自卫”反应》文中指出奇妙的大自然便赋予了胎儿一种特有的自卫方法——通过让母亲恶心呕吐来为自己争取一个不受有害毒物侵害的环境,以确保自己能够形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形体。
二、孕吐——胎儿的“自卫”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孕吐——胎儿的“自卫”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英国1967年《堕胎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1967 年《堕胎法》出台背景 |
一、20 世纪英国社会 |
二、反堕胎势力的政策变化 |
(一)教会反堕胎影响的式微 |
(二)国家反堕胎政策的转变 |
三、医学界的自由裁量权 |
(一)19 世纪医学界影响扩大 |
(二)法律理论与医学实践趋于一致 |
四、英国堕胎法改革协会的早期活动 |
(一)堕胎法改革委员会的成立 |
(二)堕胎法改革委员会早期理念 |
第二章 立法角度看1967 年《堕胎法》 |
一、医学终止妊娠法案 |
(一)英国堕胎法改革协会重振旗鼓 |
(二)斯蒂尔法案 |
二、法律条文剖析 |
(一)医学界的态度——以四大协会医学报告为主 |
(二)议会讨论 |
第三章 司法角度看1967 年《堕胎法》 |
一、医生渎职 |
(一)不当治疗 |
(二)不当宣传 |
二、胎儿与妇女 |
(一)胎儿权利 |
(二)妇女堕胎的决定权 |
第四章 1967 年《堕胎法》的理论与现实之辩 |
一、堕胎的理论思考 |
(一)胎儿生命权与女性选择权 |
(二)女性的性主体 |
二、法案的现实评析 |
(一)法案促进女性的解放 |
(二)法案暴露医疗与社会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失形记(论文提纲范文)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3)当代西方进化论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当代西方进化论美学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意义 |
第一章 进化论美学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 |
第一节 进化、自然选择、性选择 |
一、进化 |
二、自然选择 |
三、性选择 |
第二节 美和艺术 |
一、美 |
二、艺术 |
第二章 人体美的标准与进化动因 |
第一节 人体美的本能感知及其动物基础 |
一、实验科学的视角 |
二、动物进化史的视角 |
第二节 人体美的标准 |
一、平均 |
二、对称 |
三、腰-臀周长比 |
四、其它标准 |
第三节 人体美的进化动因 |
一、动物形貌之美与性选择 |
二、人体美与性选择 |
第三章 自然美、崇高感与进化环境 |
第一节 自然美的进化渊源 |
一、稀树草原的印记 |
二、进化适应性与自然美的萌生 |
第二节 崇高感的进化渊源 |
一、崇高感的神经学机制 |
二、崇高感的双重进化动因 |
第四章 审美偏好的进化根基与文化介入 |
第一节 人类文化与审美偏好之关系 |
一、多样的外在形式与不变的内在基调 |
二、颜值的高低与境遇的好坏 |
第二节 文化介入审美偏好之手段和原因 |
一、美与衣服、化妆和整形手术 |
二、审美偏好与智力、财力和权力 |
第五章 非人类“艺术”与被动进化 |
第一节 性选择与动物的艺术性创造和展示 |
一、动物的艺术性创造和展示 |
二、动物艺术性行为的性选择动因 |
第二节 人类对动物的艺术训练 |
一、大象的绘画及其它动物的艺术性表演 |
二、猿类的绘画训练 |
第三节 人类大脑与动物脑的艺术能力之对比 |
一、物种层面上大脑演化机制的相似 |
二、共时视角下大脑现有能力的异同 |
第六章 人类艺术与主动进化 |
第一节 艺术拱肩说与艺术适应论 |
一、艺术拱肩说 |
二、艺术适应论 |
第二节 艺术作为性选择的手段 |
一、艺术生产者展示自己的手段 |
二、艺术接受者评估异性的手段 |
第三节 艺术作为文化适应的媒介 |
一、记录和传授生存经验 |
二、协调和凝聚族群关系 |
三、启迪和设想未来世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出版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1919-1949年汉语新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相关研究述评 |
1.2.1 新词语的研究现状 |
1.2.2 现代汉语词汇史的分期 |
1.2.3 早期现代汉语词汇研究 |
1.3 新词语研究中的不足及本文的研究重点 |
1.4 研究对象,材料来源及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材料来源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1919-1949年新词语的数量和类型考察 |
2.1 1919-1949年新词语的数量统计 |
2.1.1 《汉语大词典》新词语的选取 |
2.1.2 其他词典专着中新词语的选取 |
2.1.3 1919-1949年汉语新词语库 |
2.2 1919-1949年新词语的词类 |
2.2.1 现代汉语的词类体系 |
2.2.2 新词语词类分布格局的几点分析 |
2.3 1919-1949年新词语的音节数 |
2.3.1 考察的标准 |
2.3.2 考察的结果及分析 |
2.3.3 三表对比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1919-1949 年新词语的源流考察 |
3.1 1919-1949 年新词语的语域类别 |
3.1.1 1919-1949年新词语的语域类别 |
3.1.2 语域陪义的强弱变化 |
3.2 1919-1949年新词语的语体来源 |
3.2.1 口语来源的新词语 |
3.2.2 书面语来源的新词语 |
3.3 1919-1949年新词语中的外来词 |
3.3.1 外来词的界定 |
3.3.2 来源语言 |
3.3.3 语域类别 |
3.3.4 引入方式 |
3.3.5 1919-1949年外来词的特点 |
3.4 1919-1949年新词语中的方言词 |
3.5 小结 |
第4章 1919-1949年新词语造词法研究 |
4.1 关于汉语造词和造词法 |
4.2 1919-1949年新词语运用的造词法 |
4.2.1 音义结合 |
4.2.2 语素组合 |
4.2.3 词缀类推 |
4.2.4 修辞改造 |
4.3 小结 |
第5章 1919-1949年新词语词义与语素义的关系考察 |
5.1 词义和语素义的关系研究 |
5.2 1919-1949年新词语词义和语素义关系的基本类型 |
5.2.1 见素知义 |
5.2.2 以素求义 |
5.2.3 构词语素附带提示词义 |
5.2.4 构词语素完全不显示词义 |
5.3 1919-1949年新词语语素义的表义特征 |
第6章 1919-1949年新词语对现代汉语语素系统的影响 |
6.1 1919-1949年新词语语素的构词能力分析 |
6.2 1919-1949年新词语中的新语素 |
6.3 1919-1949年新词语中的滋生语素义 |
6.4 1919-1949年语素新义的产生方式及变化特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5)1919-1949年汉语新词语研究 ——基于《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新词语的界定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对象、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1.4 研究价值 |
第2章 1919-1949年新词语概貌 |
2.1 1919-1949年新词的词类 |
2.2 1919-1949年新词语的词语长度分布 |
2.3 1919-1949新词语的词义类别分布 |
第3章 1919-1949年新词语来源 |
3.1 新造词语 |
3.2 外来词语 |
3.2.1 音译类 |
3.2.2 意译类 |
3.2.3 日语借形词 |
3.2.4 1919-1949年新词语外来词的特点 |
3.3 方言词语 |
3.4 旧词新义 |
3.4.1 词义的转移 |
3.4.2 词义的扩大 |
3.4.3 词义的缩小 |
第4章 1919-1949年新词语造词法考察 |
4.1 说明造词法 |
4.1.1 从性质、特征方面说明 |
4.1.2 从时间、空间方面说明 |
4.1.3 从颜色、数量方面说明 |
4.1.4 从功能、用途方面说明 |
4.1.5 从材料、能源方面说明 |
4.1.6 从方式、程度方面说明 |
4.1.7 从行为、对象方面说明 |
4.1.8 从职业、身份方面说明 |
4.1.9 从凭借工具方面说明 |
4.2 仿拟造词法 |
4.2.1 类义相仿 |
4.2.2 反义相仿 |
4.3 提字简缩法造词 |
4.3.1 从原词语中提取两字成词 |
4.3.2 从原词语中提取三个字成词 |
4.4 以比喻为主的修辞法造词 |
4.4.1 出现喻体的比喻法造词 |
4.4.2 出现本体和喻体的比喻法造词 |
第5章 1919-1949年新词语反映的语用心理 |
5.1 对白话文的推崇心理 |
5.2 追求新颖的心理 |
5.3 崇尚进步思想的心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7)浅谈孕妇孕期饮食与健康保健的相关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8)实施家属心理干预对妊娠剧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干预方法 |
1.2.1 入院评估 |
1.2.2 认知干预 |
1.2.3 饮食干预 |
1.2.4 心理干预 |
1.2.5 家庭干预 |
1.2.6 环境干预 |
1.3 效果评价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情绪状况 |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 |
3 讨论 |
(9)《玲珑》杂志中的30年代都市女性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写作缘起与研究现状 |
二、研究方法和史料的应用 |
三、概念的界定 |
四、章节安排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玲珑》杂志创办的背景 |
一、现代化都市的形成发展 |
二、女性活动新空间 |
三、都市消费群的形成 |
四、《玲珑》杂志与女性刊物出版 |
第二章 《玲珑》杂志本体研究 |
一、《玲珑》杂志的出版和发行 |
二、《玲珑》杂志的组织结构 |
三、《玲珑》杂志的栏目设置 |
四、《玲珑》杂志的生存策略 |
第三章 《玲珑》杂志中的女性婚恋生活 |
一、30 年代婚姻缔结方法 |
二、女性的独身生活 |
三、都市男女生活中的同居问题 |
四、同性恋爱的问题讨论 |
第四章 《玲珑》杂志中的女性家庭生活 |
一、《玲珑》杂志对于夫妻关系问题的关注 |
二、大家庭与小家庭问题 |
三、家庭中的子女问题 |
四、家庭中的特殊问题 |
第五章 《玲珑》杂志中的女性健康生活 |
一、女性的运动图像 |
二、《玲珑》杂志中的健康美 |
三、《玲珑》杂志中的性知识和性教育 |
第六章 《玲珑》杂志中的女性职场生活 |
一、职业女性的类型 |
二、女性在职场面临的问题 |
三、《玲珑》杂志中的几种女性职业 |
第七章 《玲珑》杂志与女性的问题生活——自杀问题 |
一、自杀现象的形成 |
二、《玲珑》杂志中的女性自杀表述 |
三、当时防止自杀措施 |
结论 |
一、《玲珑》杂志对于都市新女性形象确立的努力 |
二、《玲珑》——被遗忘的社会记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民国23 年(1934 年)全国定期刊物表 |
附录2:“玲珑信箱”栏目统计表 |
附录3:1930 年-1931 年各省市中学男女学生统计表 |
附录4:1935 年以前建立上海女子中学 |
附录5:1922 年-1934 年上海游泳人数统计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孕吐——胎儿的“自卫”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英国1967年《堕胎法》探析[D]. 张蓉静.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2]失形记[J]. 王秀梅. 芙蓉, 2019(05)
- [3]当代西方进化论美学研究[D]. 郭玉越. 山东大学, 2018(12)
- [4]1919-1949年汉语新词语研究[D]. 涂佳楠. 河北大学, 2018(12)
- [5]1919-1949年汉语新词语研究 ——基于《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D]. 庞亚星. 河北大学, 2016(03)
- [6]食欲不振是身体的重要信号[J]. 孙恩棣. 祝你幸福(知心), 2016(04)
- [7]浅谈孕妇孕期饮食与健康保健的相关问题探讨[J]. 王红秋,冯珍,迟庆霞,王小萃,国霞. 中国保健营养, 2015(06)
- [8]实施家属心理干预对妊娠剧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王建敏,盖筱莉,李秀荣. 中国妇幼保健, 2014(21)
- [9]《玲珑》杂志中的30年代都市女性生活[D]. 何楠. 吉林大学, 2010(05)
- [10]孕吐——胎儿的“自卫”反应[J]. 刘瑛. 家庭医学.新健康,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