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眼外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磁共振,眼病,甲状腺,针刺,中西医结合,电针,共同性。
眼外肌论文文献综述
马晓梅,李凌,杨进寿,张道远[1](2019)在《成肌调节因子在共同性外斜视眼外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学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成肌调节因子在共同性外斜视眼外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斜视的发病类分为先天性外斜视组、间歇性外斜视组和恒定外斜视组,每组15例。另取同期进行角膜移植供体眼外肌12例作为对照组。Masson染色和HE染色观察眼外肌标本病理学变化,并测量细胞的横截面积,免疫组化法测量肌细胞Myf-5+、MRF4+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结果 HE染色和Masson显示,正常对照组眼外肌肌细胞体积无明显改变,肌纤维排列整齐,肌纤维间质均匀,肌小节结构清晰,仅肌束间见少量蓝色的胶原纤维;共同性斜视弱侧眼外肌肌细胞萎缩明显,肌纤维排列紊乱,肌纤维间质增大,肌小节结构模糊,肌束间可见大量的蓝色的胶原纤维增生。与对照组相比,共同性外斜视组肌纤维横截面积和Myf-5+、MRF4+肌卫星细胞平均光密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先天性外斜视组与恒定性外斜视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恒定性外斜视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间歇性外斜视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共同性斜视组弱侧眼外肌中肌细胞Myf-5+和MRF4+平均光密度与患者病程(r=-0.458,P<0.05),(r=-0892,P<0.05)以及斜视度数(r=-0.258,P<0.05),(r=-0.369,P<0.05)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同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的肌卫星细胞中成肌调节因子Myf-5与MRF4表达降低,这可能是导致共同性外斜视病理改变明显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临床眼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滕金艳,胡少勇,汪泽栋[2](2019)在《眶内电针法与眶内针刺法对大鼠动眼神经损伤后眼外肌功能及动眼神经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眶内电针法与眶内针刺法对动眼神经损伤模型大鼠眼外肌功能的影响及对动眼神经损伤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SD大鼠暴露动眼神经,制备动眼神经损伤模型,选取模型制备成功SD大鼠21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眶内电针刺组(A组)、眶内针刺组(B组),每组各7只。另选取仅暴露动眼神经SD大鼠7只为假手术组,选取未进行任何手术处理的SD大鼠7只为空白组。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不予治疗,A、B组均行对应的治疗方案,于治疗结束次日检测瞳孔直径、睑裂大小、眼外肌张力、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动眼神经中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 mRNA表达。结果:假手术组瞳孔直径大于空白组、睑裂及眼外肌张力小于空白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瞳孔直径大于空白组、睑裂大小及眼外肌肌肉张力小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瞳孔直径大于假手术组,睑裂小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瞳孔直径大于假手术组、睑裂及眼外肌张力小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瞳孔直径小于模型组、睑裂及眼外肌张力大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睑裂及眼外肌张力大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Galectin-1 mRNA相对表达量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Galectin-1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Galectin-1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假手术组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眶内电针法与眶内针刺法均可改善动眼神经损伤模型大鼠的眼外肌功能,并具有修复动眼神经损伤作用。(本文来源于《川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范运会[3](2019)在《眼外肌麻痹的临床类型及治疗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眼外肌麻痹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科收治的60例眼外肌麻痹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史、眼科检查、相关辅助检查,进行临床分类,分析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60例患者中动眼神经麻痹40例,外展麻痹10例,滑车神经麻痹10例。通过积极全身治疗及改善微循环、神经营养、穴位注射综合治疗,治愈52例,好转4例,无效2例,其中2例因转入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未能跟踪治疗。结论引起眼外肌麻痹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详,临床分类较多,针对不同原因引起不同类型的眼外肌麻痹患者,采取积极的全身治疗,辅以改善微循环、神经营养及局部穴位注射,患者多数在3个月内基本痊愈。(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9年11期)
夏珊珊,徐青雨[4](2019)在《针刺联合维生素B_(12)导入治疗眼外肌麻痹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维生素B_(12)直流电导入治疗眼外肌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眼外肌麻痹患者9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6例(46只眼),给予改善循环、扩血管治疗及针刺治疗;观察组46例(46只眼),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维生素B12直流电导入治疗。均以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以疗效评价结果及治愈患者的治愈时间为指标,比较2组差异。结果观察组46只眼,治愈35只眼,好转11只眼,无效0只眼,治愈率76.0%;对照组46只眼,治愈26只眼,好转19只眼,无效1只眼,治愈率56.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联合维生素B12直流电导入治疗眼外肌麻痹治愈时间相对较短,总体上好于单纯针刺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眼科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陈文,胡昊,许晓泉,苏国义,陈欢欢[5](2019)在《T2 mapping眼外肌定量测量在甲状腺相关眼病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T2 mapping眼外肌定量测量在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36例TAO患者及28例健康志愿者行眼眶T2 mapping检查,测量眼外肌的T2弛豫时间(T2 relaxation time,T2RT)值。比较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活动期组与非活动期组眼外肌T2RT值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法评估其判断TAO活动性的诊断价值。结果:病例组眼外肌的T2RT值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01)。活动期组眼外肌的T2RT值明显大于非活动期组(P<0.001)。ROC结果显示以眼外肌T2RT值≥116.5 ms判断TAO处于活动期的诊断效能最优(曲线下面积0.863,敏感度75.0%,特异度93.8%)。结论:基于T2 mapping的眼外肌定量测量可辅助TAO的诊断和分期。(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刘萍,彭程东,宋良宵,王秋霞,熊蝶[6](2018)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家兔模型眼外肌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家兔模型眼外肌多模态磁共振的应用价值及眼外肌定量磁共振成像序列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方法 30只(15只实验组,15只对照组)新西兰大白兔行基线眼外肌磁共振扫描和静脉血抽取。磁共振扫描序列包括3D-DESS、T_2-Dixon、T_2-mapping。随后,实验组家兔隔天腹腔注射T3溶液(按0.2 ml/kg体重),每天记录体重,造模35~40 d后于对所有家兔再次行磁共振检查和静脉血抽取,并解剖眼肌送检病理。2名放射科医师盲法独立测量各序列上眼肌相应指标值,主要包括下直肌最大径和最大截面积,T_2弛豫时间(T_2 relaxation time,T_2RT)以及眼肌水分数。结果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14只家兔完成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家兔一般情况及MRI的基线值均无明显差异。造模后,实验组家兔体重显着下降;T3和T4水平显着增高,TSH水平显着降低。MRI形态及功能成像示:造模前后,实验组家兔造模后下直肌最大横径约19.35±0.85 mm,显着高于造模前最大横径(18.65±0.58 mm), P=0.039;造模后T2RT约59.68±2.13 ms,显着高于造模前T_2RT(49.8±1.8 ms),P<0.001。观察者间对所有定量特征的测量一致性较高(ICC>0.75)。结论 T_2-mapping序列可敏感地发现甲亢兔模型眼外肌生化信息改变;3D-Dess可准确评估眼肌形态学改变。(本文来源于《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期刊2018年06期)
来丹丹,何伟[7](2018)在《近十年眼外肌麻痹中西医结合治疗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眼外肌麻痹是由于眼外肌本身或者其支配的神经系统受到损害而发生的器质性病变,表现为复视及眼球运动障碍。以往临床关注和研究比较少且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欠佳,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及其预后。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外肌麻痹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现针对眼外肌麻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报道,笔者针对眼外肌麻痹的病因、病机治疗,分别从中医和西医2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可以为临床治疗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光明中医》期刊2018年23期)
刘文炎[8](2018)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外肌麻痹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外肌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36例眼外肌麻痹患者,共48眼。其中12眼为滑车神经麻痹、12眼为动眼神经麻痹、24眼为外展神经麻痹。所有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另根据患者病情及意愿进行针灸辅助治疗。治疗1个月后随访。结果治疗后,患者的水平、垂直以及旋转等方面的斜视角均明显改善,治愈24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外肌麻痹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大医生》期刊2018年Z2期)
罗海兰[9](2018)在《除风益损汤结合针灸治疗眼外肌麻痹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除风益损汤结合针灸治疗眼外肌麻痹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8例眼外肌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单纯的针灸治疗,观察组给予除风益损汤结合针灸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为100%,平均治疗天数为20天,对照组治愈率为50%,平均治疗天数为35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的针灸治疗比,除风益损汤结合针灸治疗眼外肌麻痹的疗效确切,治愈率高,治疗周期短,有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88期)
宋莉,谢友娜,黄芷琳,何柏萱,裴中[10](2018)在《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5型合并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征象患者临床与遗传学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autosomal dominant chronic progressive external ophthalmoplegia, ad CPEO)5型(PEOA5)合并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征象病例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方法家族谱系调查结合肌电图、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进行整合分析。结果先证者血清肌酸激酶(CK)值29485U/L,血乳酸2.5 mmol/L,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基因检测发现RRM 2B基因外显子1的序列变异c.132G> A(p.W44X)杂合突变和DMD基因外显子6的序列变异c.431T> A(p.V144 D)半合子变异。先证者父母亲无临床症状。母亲携带RRM 2B基因外显子1的序列变异c.132G> A(p.W44X)杂合突变,父亲两个变异均未携带。结论基因分析和肌肉活检是诊断CPEO、BMD的可靠方法,有助于明确诊断不同类型的肌病。(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眼外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眶内电针法与眶内针刺法对动眼神经损伤模型大鼠眼外肌功能的影响及对动眼神经损伤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SD大鼠暴露动眼神经,制备动眼神经损伤模型,选取模型制备成功SD大鼠21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眶内电针刺组(A组)、眶内针刺组(B组),每组各7只。另选取仅暴露动眼神经SD大鼠7只为假手术组,选取未进行任何手术处理的SD大鼠7只为空白组。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不予治疗,A、B组均行对应的治疗方案,于治疗结束次日检测瞳孔直径、睑裂大小、眼外肌张力、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动眼神经中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 mRNA表达。结果:假手术组瞳孔直径大于空白组、睑裂及眼外肌张力小于空白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瞳孔直径大于空白组、睑裂大小及眼外肌肌肉张力小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瞳孔直径大于假手术组,睑裂小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瞳孔直径大于假手术组、睑裂及眼外肌张力小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瞳孔直径小于模型组、睑裂及眼外肌张力大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睑裂及眼外肌张力大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Galectin-1 mRNA相对表达量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Galectin-1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Galectin-1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假手术组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眶内电针法与眶内针刺法均可改善动眼神经损伤模型大鼠的眼外肌功能,并具有修复动眼神经损伤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眼外肌论文参考文献
[1].马晓梅,李凌,杨进寿,张道远.成肌调节因子在共同性外斜视眼外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学关系探讨[J].临床眼科杂志.2019
[2].滕金艳,胡少勇,汪泽栋.眶内电针法与眶内针刺法对大鼠动眼神经损伤后眼外肌功能及动眼神经的作用[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9
[3].范运会.眼外肌麻痹的临床类型及治疗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9
[4].夏珊珊,徐青雨.针刺联合维生素B_(12)导入治疗眼外肌麻痹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9
[5].陈文,胡昊,许晓泉,苏国义,陈欢欢.T2mapping眼外肌定量测量在甲状腺相关眼病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刘萍,彭程东,宋良宵,王秋霞,熊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家兔模型眼外肌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8
[7].来丹丹,何伟.近十年眼外肌麻痹中西医结合治疗概况[J].光明中医.2018
[8].刘文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外肌麻痹的临床观察[J].大医生.2018
[9].罗海兰.除风益损汤结合针灸治疗眼外肌麻痹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
[10].宋莉,谢友娜,黄芷琳,何柏萱,裴中.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5型合并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征象患者临床与遗传学特点[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