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西南州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562400
摘要:目的:探讨咪达唑仑与丙泊酚镇静对颅脑损伤患者垂体前叶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2例于我院确诊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的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均行机械下通气治疗,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丙泊酚镇静治疗,观察组42例则采用咪达唑仑。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第1、第3及第7天时垂体前叶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生长激素(GH)、血清皮质醇(COR)、泌乳素(PRL)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预后差异。结果:治疗后第1、第3天观察组GH、COR更高,TSH水平则更低,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各监测点PRL水平及第7天时2组患者各项激素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预后结局相当,无显著差异。结论:丙泊酚与咪达唑仑均具有较强镇静作用,垂体前叶激素水平的影响小,且预后情况相当,均可应用于颅脑损伤镇静治疗。
关键词:咪达唑仑;丙泊酚;颅脑损伤;垂体前叶激素水平;影响
急性颅脑损伤多由外伤引起,发病急,病情重,可出现为头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因为颅内血肿压迫生命中枢而在短期内快速死亡[1]。不少患者需要进行机械通气及重症监护治疗,颅脑损伤可引起机体强烈的应激反应,此时常用镇静药物咪达唑仑及丙泊酚保证治疗效果。但镇静药物的应用可影响机体垂体前叶激素水平的,本文将对两种药物对此的影响程度进行比较,为临床医师药物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均为2013年8月到2015年9月于我院外科确诊急性颅脑损伤(参照《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2])并行手术治疗患者共82例,依据随机数据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42.65±9.83岁,GCS评分5.87±1.56分。致病因素:高空坠伤17例,殴打损伤6例、车祸伤17例;观察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42.86±9.76岁,GCS评分5.64±1.68分。致病因素:高空坠伤16例,殴打损伤6例、车祸伤20例。两组一般资料具可比性,P>0.05。
1.2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并知情同意者;②不能耐受麻醉者;③年龄18-75岁者;④未使用其他镇静药物者;⑤所有患者均经我院医学伦理会审核通过。
1.3排除标准:
①精神病不配合者;②哺乳期或妊娠期,不便纳入者;③受试药物过敏者。
1.4方法
患者入院均监测其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行同步间歇指令机械通气。
对照组:依据2~6mg/(kg.h)剂量静滴丙泊酚(AstraZenecaS.P.A公司,批号:EW799),需深度镇静时予50mg。
观察组:依据0.2~0.3mg/(kg.h)剂量静滴咪达唑仑(瑞士Roche公司,批号:B1246),加深镇静时予7.5mg,两组镇静评分保持2~4分,深度一致。
1.5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第3及第7天时垂体前叶激素(GH、PRL、TSH、COR)水平改善情况;比较两组预后差异。随访6个月,依据GOS标准以评价预后。恢复良好:有轻度缺陷,正常生活恢复;轻度残疾:残疾但不影响生活;重度残疾:残疾但神志清,不能独立生活;植物状态:仅有随着睡眠/清醒周期眼睛睁开等最小反应;死亡。
1.6统计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均用双侧检验,统计前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测,计量资料数值以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用百分数表示,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垂体前叶激素水平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激素水平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第1天及第3天时观察组GH、COR高于对照组,TSH水平则更低,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PRL各监测点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第7天时2组患者各项激素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1。
3讨论
急性颅脑创伤患者病情重,是引起患者神经内分泌障碍的重要因素,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机体创伤应激反应,易引起GH、PRL、TSH、COR等垂体前叶激素分泌障碍,COR水平是反映应激功能的主要指标[3]。咪达唑仑与丙泊酚是常用的镇静药物,咪达唑仑具有显著镇静、抗焦虑、肌松作用,多用于麻醉诱导及维持、ICU患者镇静。丙泊酚作为强效快速的全身麻醉剂,具有起效快,促醒早,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科重症患者的镇静治疗。但是,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有研究表明应用上述镇静药物的同时,还可诱发神经内分泌紊乱,因此掌握不同药物的安全性则显得非常必要。
本研究对照组采用丙泊酚,观察组则采用咪达唑仑,治疗后第1天及第3天时GH、COR更高,TSH水平则更低,其余监测点PRL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第7天时2组患者各项激素水平及患者预后情况均无显著差异,与吕刚[4]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本研究中结果中两组患者COR水平均处于正常范围,但在用药后3天内对照组水平更低,7天后则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咪达唑仑可通过激动GABA受体降低COR水平,而丙泊酚则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IL-6分泌及激动GABA受体而共同降低其水平。急性颅脑时机体炎症因子水平可明显升高,诱发炎症反应,而炎性因子可促进GH分泌,两药物均可有效抑制白细胞介素1β及TNF-α水平,从而降低GH分泌,但本研究结果提示咪达唑仑对GH的抑制作用更小。研究显示,前者可结合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竞争性抑制TSH释放,而丙泊酚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本研究中丙泊酚组TSH水平高于咪达唑仑组,与国内其他文献报道相符[5]。综上,我们认为丙泊酚与咪达唑仑对于垂体前叶激素水平影响小,且预后相当,均可应用。
参考文献:
[1]江基尧,朱波,罗其中.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M].3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158-165.
[2]张彦,田首元,张秀山.丙泊酚和咪达唑仑对老年颅脑损伤患者镇静效果的比较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31(4):305-308.
[3]周斌,朱红伍,孙志刚.急性颅脑损伤后垂体前叶激素和血糖变化与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7):142.
[4]吕刚.咪达唑仑、丙泊酚镇静对颅脑损伤患者垂体前叶激素水平的影响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3):73-75.
[5]孟春,张彦,王亚欣.丙泊酚和咪达唑仑用于颅脑创伤患者机械通气镇静对垂体前叶激素影响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2,32(7):863-865.
作者简介:姓名:盛忠燕,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州人民医院,民族:汉族,科室:重症医学科,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