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总体输送系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藏高原,地面热源,相对湿度因子,总体输送系数
总体输送系数论文文献综述
郑汇璇,胡泽勇,孙根厚,谢志鹏,严晓强[1](2019)在《那曲高寒草地总体输送系数及地面热源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那曲/BJ观测点的野外观测数据,估算了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典型高寒草地下垫面的热量和水汽总体输送系数以及地表大气相对湿度因子,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气象局那曲气象站1980—2016年的常规业务观测数据,采用总体输送法计算并分析了那曲高寒草地地表通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那曲/BJ观测点地表大气相对湿度因子γ的数值在33%~62%,9月最大,2月最小,热量和水汽输送系数CH和Cλ的季节变化范围分别在1.6×10~(-3)~2.7×10~(-3)和1.0×10~(-3)~2.0×10~(-3),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2) 1980—2016年那曲高寒草地感热通量总体呈现减弱趋势,而潜热通量呈现增强趋势,导致地面热源变化趋势不明显;分阶段来看,感热通量的变化在2004年前后发生转折,转折点前后的趋势为先减弱后增加,潜热通量在1994—2005年下降趋势明显,这也导致地面热源在1995—2005年有一个明显的减少。(3)年内季节变化上潜热通量相较于感热通量更明显,地面热源的季节变化更依赖于潜热通量的季节变化。(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3期)
岳平,张强,赵文,王胜,史晋森[2](2015)在《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近地层湍流温湿特征及总体输送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简称SACOL站)2008年夏季晴天近地层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SACOL站近地层湍流温、湿统计特征,确定了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粗糙度长度,讨论了总体输送系数随大气稳定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气层结不稳定条件下,无量纲温度和比湿脉动方差与稳定度Z/L之间均满足-1/3次规律;大气层结稳定条件下,温湿脉动方差总体趋势是随大气稳定度增加而减小。水汽通量全天大于零,最大值为0.063 g·m-2·s-1,地表日平均蒸发量为1.9 mm。中性条件下,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动力学粗糙度长度为6.6×10-3m,热力学粗糙度为1.85×10-5m。大气层结不稳定条件下,CD平均值为4.4×10-3,CH平均值为3.9×10-3;中性条件下,CD和CH平均值分别为4.2×10-3和2.8×10-3;层结稳定条件下,CD平均值为3.1×10-3,CH平均值为2.1×10-3,表明总体输送系数随稳定度的增大而减小。(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5年01期)
周玺康,郭建侠,王英舜,武魁[3](2013)在《内蒙古半干旱区近地层总体输送系数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内蒙古锡林浩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通量观测系统资料,用涡动相关法计算分析了湍流交换参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草原下垫面动量输送系数(Cd)和热量输送系数(Ch)存在相同的季节变化和不同的日变化特征,夏季最大,冬季最小,Cd的日变化为单峰型,而Ch多为双峰型;Cd随高度增加而减小,Ch仅在夏季随高度增加而减小;Cd和Ch在不稳定情况下均随风速增大而减小,而在稳定情况下,Ch随风速无明显变化,Cd先随风速增大而减小,当风速大于6m/s时随风速增大而增大并趋于常值。逆温条件下,Cd和Ch随温差的减小而增大,反之,Cd随温差增大而增大,Ch与温差呈明显反比例变化特征。(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3年03期)
岳平,张强,李耀辉,王润元,王胜[4](2013)在《半干旱草原下垫面动量和感热总体输送系数参数化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锡林郭勒草原2008年春季近地层涡旋相关系统和铁塔的风、温平均梯度观测资料,分析了总体输送系数随梯度Richardson数的变化特征,建立了动量总体输送系数随大气稳定度、近地层风速以及感热总体输送系数随大气稳定度和近地层气温的关系.中性条件下,半干旱草原植被下垫面动量总体输送系数与近地层大气动力状态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总体输送系数与近地面层风速之间满足二次曲线拟合关系;风速较小时,大气动力特征对地表粗糙度长度的改变不是很明显,动量总体输送系数随气流增强而增大;而当风速较大时,强风速会使植被高度发生改变,动量总体输送系数随气流增强而减小.另外,感热总体输送系数与近地层气温之间也存在二次曲线关系.动量总体输送系数与近地层风速之间的关系、感热总体输送系数与近地层气温之间关系的建立为总体输送系数参数化提供了重要途径,同时该方案避免了对动力学粗糙度长度和热力学粗糙度长度的求解.(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3年09期)
周玺康[5](2013)在《锡林浩特草原近地层通量计算方法比较与总体输送系数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内蒙古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2009年和2010年涡动相关观测资料和梯度观测资料,对草原下垫面涡动相关数据进行了前期处理和质量控制,并用涡动相关法和波文比能量平衡法计算的结果为参考,对比了模式中常用的几种通量参数化方案,并分析了总体输送系数和空气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由于地形变化会影响涡动相关观测系统的测量精度,采用二次坐标旋转进行修正;冬季仪器结冰、降雪、风沙会影响仪器的测量精度,导致高频数据产生异常值,将AGC>90的值进行必要的剔除;夜晚小风速情况下,湍流交换几乎停滞,仪器测量的值不准确,以U<1.5m/s为阈值进行剔除。(2)采用两种空气动力学方法(BD法、HB法)、波文比能量平衡法(BREB法)计算湍流动量通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并用涡动相关法(EC法)计算的结果为参考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叁种方法计算的湍流通量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量值存在一定的偏差。BD法和HB法均高估动量通量,非生长季节偏差大于生长季;BREB法高估感热通量,BD法低估感热通量,并且生长季偏差大于非生长季,HB法计算的感热通量与EC法最为接近,并且生长季偏差小于非生长季;BD法与BREB法普遍低估潜热通量,偏差在生长季高于非生长季,HB法估计的潜热通量几乎接近EC法,生长季偏差仅为-2.277W/m2。几种方法相比,HB法计算的通量能量闭合率较高,在内蒙古草原下垫面有较好的适用性。(3)总体输送系数特征和空气动力学参数分析表明:动量输送系数(Cd)和热量输送系数(Ch)存在相同的季节变化和不同的日变化特征,夏季最大,冬季最小,Cd的日变化为单峰型,而Ch多为双峰型;Cd随高度增加而减小,Ch仅在夏季随高度增加而减小;Cd和G在不稳定情况下均随风速增大而减小,而在稳定情况下,Ch随风速无明显变化,Cd先随风速增大而减小,当风速大于6m/s时随风速增大而增大并趋于常值。逆温条件下,Cd和Ch随温差的减小而增大,反之,Cd随温差增大而增大, Ch与温差呈明显反比例变化特征。受下垫面牧草生长高度的影响,粗糙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最大(0.045m),春秋次之,冬季最小(0.003m)。(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3-05-01)
岳平,张强,牛生杰,王润元,孙旭映[6](2012)在《草原下垫面湍流动量和感热相似性函数及总体输送系数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表动量和热量输送对全球气候和大气环流变化具有重要影响,Monin-ObukhoV(M-O)相似性函数是计算近地层动量和热量通量的重要手段,获得准确的总体输送系数是提高大气模式模拟能力的关键环节.本文利用锡林郭勒草原2008年春季近地层湍流通量观测资料,对M-O相似性函数进行了修订,拟合出了经验公式,并建立了10 m高度水平风速与动量总体输送系数和感热总体输送系数的关系.研究发现,修订的M-O相似性函数计算的湍流通量与涡旋相关法测量值相比,动量通量低估了10.8%,感热通量高估了6.5%Businger-Dyer通量廓线关系计算的湍流通量与涡旋相关法测量值相比,动量通量低估了37.0%,感热通量高估了16.1%.近地层大气层结不稳定时,动量总体输送系数与10 m高度水平风速满足关系C_D=0.009u~(-0.322),感热总体输送系数与10 m高度水平风速满足C_H=0.184U~(-1.978);近地层大气层结稳定时,总体输送系数与10 m高度水平风速符合对数规律,并随风速增大趋于中性或近中性.修订的M-O相似性函数可显着提高平均梯度观测资料计算草原下垫面湍流通量的准确性;总体输送系数与10 m高度水平风关系的建立.为描述草原下垫面湍流输送特征提供了可靠的参数化方案.(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2年21期)
孙俊,胡泽勇,陈学龙,张敏,何慧根[7](2012)在《黑河中上游不同下垫面动量总体输送系数和地表粗糙度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廓线法计算了黑河中上游地区盈科农田站、冰沟稀疏草地站、阿柔牧场站和大冬树山垭口积雪观测站的总体输送系数和地表粗糙度。结果表明,地表粗糙度与植被覆盖度和高度以及下垫面的性质有关,夏季地表粗糙度大小是农田站最大,其次是牧场站和稀疏草地站,高寒草甸站最小。下垫面状况还影响动量总体输送系数对稳定度的依赖程度,地表粗糙度大的地区强于地表粗糙度小的地区。(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2年04期)
王东[8](2012)在《组合法确定长江下游地区通量及总体输送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胡隐樵等人改进的组合法[1]确定的近地面层湍流通量的一般表达式,采用江淮地区(肥西站)的风速、温度和湿度等梯度观测,采用湍流通量理论,计算了肥西地区的地面湍流通量(感热、潜热、动量)以及总体输送系数。通过整体、个例的对比对照,以及和青藏高原西部戈壁、沙漠的比较,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2年22期)
杨兴国,张强,杨启国,王润元,刘宏谊[9](2010)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总体输送系数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2003年10月—2005年7月获得的近地层梯度观测资料,采用空气动力学法,计算了动量和感热总体输送系数。结果表明,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动量和感热总体输送系数均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夏季中午左右分别达到5.6×10-3和6.7×10-3。受下垫面植被的影响,在一年中呈现出双峰型特征,第一峰值出现在春小麦拔节—黄熟期,次高值出现在10月初。动量和感热总体输送系数平均值分别为2.9×10-3和3.1×10-3。当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时,总体输送系数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减小;相反当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时,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总体输送系数高于戈壁、平原草地和海洋下垫面的值,但低于青藏高原草地和城市下垫面的值。(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0年01期)
王慧,李栋梁,胡泽勇,王介民[10](2008)在《陆面上总体输送系数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陆面上总体输送系数的研究历程、计算方法和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地面各要素之间的依赖关系等几个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几点科学问题:①需要解决非均匀下垫面地表参数的计算和观测以及发展适用于非均匀下垫面的相似性理论等难题;②对我国湿润地区地表总体输送系数的研究需要加强;③能否对非均匀复杂下垫面陆气相互作用过程进行全面的认识,地表参数由"点"到"面"的推广是关键也是难题。最后对利用卫星遥感结合地面观测资料估算非均匀下垫面地表特征参数和能量通量的可行方法进行了讨论与展望。(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08年12期)
总体输送系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简称SACOL站)2008年夏季晴天近地层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SACOL站近地层湍流温、湿统计特征,确定了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粗糙度长度,讨论了总体输送系数随大气稳定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气层结不稳定条件下,无量纲温度和比湿脉动方差与稳定度Z/L之间均满足-1/3次规律;大气层结稳定条件下,温湿脉动方差总体趋势是随大气稳定度增加而减小。水汽通量全天大于零,最大值为0.063 g·m-2·s-1,地表日平均蒸发量为1.9 mm。中性条件下,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动力学粗糙度长度为6.6×10-3m,热力学粗糙度为1.85×10-5m。大气层结不稳定条件下,CD平均值为4.4×10-3,CH平均值为3.9×10-3;中性条件下,CD和CH平均值分别为4.2×10-3和2.8×10-3;层结稳定条件下,CD平均值为3.1×10-3,CH平均值为2.1×10-3,表明总体输送系数随稳定度的增大而减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总体输送系数论文参考文献
[1].郑汇璇,胡泽勇,孙根厚,谢志鹏,严晓强.那曲高寒草地总体输送系数及地面热源特征[J].高原气象.2019
[2].岳平,张强,赵文,王胜,史晋森.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近地层湍流温湿特征及总体输送系数[J].高原气象.2015
[3].周玺康,郭建侠,王英舜,武魁.内蒙古半干旱区近地层总体输送系数特征[J].气象科技.2013
[4].岳平,张强,李耀辉,王润元,王胜.半干旱草原下垫面动量和感热总体输送系数参数化关系研究[J].物理学报.2013
[5].周玺康.锡林浩特草原近地层通量计算方法比较与总体输送系数特征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
[6].岳平,张强,牛生杰,王润元,孙旭映.草原下垫面湍流动量和感热相似性函数及总体输送系数的特征[J].物理学报.2012
[7].孙俊,胡泽勇,陈学龙,张敏,何慧根.黑河中上游不同下垫面动量总体输送系数和地表粗糙度对比分析[J].高原气象.2012
[8].王东.组合法确定长江下游地区通量及总体输送系数[J].科技视界.2012
[9].杨兴国,张强,杨启国,王润元,刘宏谊.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总体输送系数的特征[J].高原气象.2010
[10].王慧,李栋梁,胡泽勇,王介民.陆面上总体输送系数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