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种构件卷绕机计算机控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杨翔飞[1](2020)在《聚醚醚酮热塑性复合材料承力构件材料-结构-制造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大、抗冲击、韧度好、可回收利用等优点,在航空航天、汽车、医疗等领域得到了大量应用。近年来,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市场份额逐渐上升,已接近整体复合材料市场的50%。聚醚醚酮(PEEK)热变形温度较高,且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在航天强国的飞行器结构设计中已经开始被应用于承力构件的设计中,本文主要针对PEEK热塑性复合材料构件开展材料-结构-制造一体化设计研究。首先采用热压成型技术制备纯PEEK材料,讨论成型温度、时间和压力等关键工艺参数对热压成型PEEK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了PEEK材料热压制备的合理工艺。进而,使用一次模压成型工艺制备具有较高力学性能的缎纹编织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CF/PEEK)复合材料构件,实验结果表明缎纹编织CF/PEEK复合材料在其拉伸和压缩的强度和刚度表现出差异性,拉伸相对压缩性能更强。基于实验结果修正了CF/PEEK复合材料等效宏观弹性模量。针对L型、T型、?型等3种桁条截面形式,采用高效的自适应加点代理模型优化方法,分别对3种桁条进行蒙皮桁条筒壳的非线性屈曲优化设计,三种桁条筒壳的承载力顺序为:?型桁条>T型桁条>L型桁条。此外,利用一次热压成型工艺制备具有优化构型的热塑性复合材料桁条并检测成型质量。联合使用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复合材料桁条的抗弯性能。结果表明:弯曲试验和模拟过程中的载荷-位移规律较为一致,均呈现出典型的双线性模式,桁条弯曲最大载荷实验和模拟接近。最后,开展典型热塑性复合材料桁条-金属蒙皮筒壳承载力轴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试验和模拟的轴向载荷-位移曲线开始大致都呈现线性增加后成刚度逐渐变小,且筒壳失效模式一致。数值模拟得到典型蒙皮桁条筒壳承载力(874.8KN)与试验结果(809.8KN)误差为8%,满足工程设计需要。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材料-结构-制造一体化设计的合理性。本文研究了热塑性复合材料构件的材料-结构-制造一体化设计方法,并验证了新型热塑性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装备承力部段应用的可行性,为下一代热塑性复合材料航天承力构件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陈文广[2](2020)在《高速针刺机振动分析与减振研究》文中认为针刺机是一种通过曲柄连杆机构带动针梁针板对纤网进行往复穿刺,形成非织造布的大型机械,随着非织造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针刺机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振动问题一直是制约针刺机工作效率及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基于此,针对针刺机的振动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减振措施。首先对针刺机进行了动力学分析,采用动态静力分析法,将各构件进行分解,分别求出各构件受力情况,建立受力方程组,再将方程组进行联立求解。具体计算出了各运动副间的作用力,并对1200r/min,1500r/min,1800r/min三种不同转速下的受力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随着转速的提升,运动副间的相互作用力明显增大,对整机的不平衡和振动造成严重影响。其次对整机振动进行了功率谱分析,发现在针刺机最高工作频率30Hz范围内,振动信号的主要频率成分为基频和25Hz。其中,25Hz频率分量不随转速增加而变化,是由往复运动冲击激励引起的结构固有振动。利用有限元软件和实验相结合、相互印证的方法,对针刺机的主要部件进行了模态分析,发现针梁部件的一阶固有频率为24.13Hz,在25Hz附近,是对整机振动贡献较大的构件。且当针刺机在额定转速工作时,会产生共振。最后根据上述分析的结果,采用仿真分析法,分别从转动系统平衡和改进针梁材料调高其固有频率并减小质量进而减小冲击两个方面,进行了针刺机减振研究和仿真分析。一是建立了参数化的针刺机整机模型,借助COMSOL有限元软件对平衡轮的切边弦长进行了优化分析,从优化后的轴承座受力及形变情况发现,当切边弦长为75mm时,轴承座的形变最小,且各运动副间作用力明显减小,有利于针刺机的减振;二是对针梁的材料进行了重新选择,通过有限元模态分析,发现镁铝合金材料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针梁的一阶固有频率均远高于25Hz,远离针刺机的工作频率,且新材料密度更低,同样尺寸形状针梁的质量也更小,则产生的惯性力与惯性力矩也更小,能够明显减小针刺机的振动。
章丽[3](2019)在《加弹机前吸嘴式生头卷绕单元设计优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对服装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加弹机的自动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然而新开发的卷绕单元的生头成功率低下,难以满足市场上对高生头率的要求。主要存在卷绕单元挂丝、切丝不稳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主要开展如下研究:首先,阐述加弹机前吸嘴式生头卷绕单元的结构原理和工作流程,详细分析旧的卷绕单元存在的结构问题,然后提出从夹盘、O型圈及齿轮镶嵌螺母进行优化设计。其次,以Solidworks为工具,建立夹盘模块的虚拟模型;用动平衡理论方法,通过对夹盘工艺孔的重新设计和布局,实现夹盘的动平衡结构优化;再利用motion仿真功能对优化后的夹盘进行校核。仿真结果显示,改进后的夹盘质量点离旋转轴的偏心距及近、远端轴承座承受的反作用力均得到了减小,偏心距由Y=-2.01688mm、Z=-0.03793mm 减少到 Y=-0.00236mm、Z=-0.00048mm,近、远端反作用力由 6N、0.9N降低为0.3N、0N,达到了动平衡优化的目标。再次,利用弹性体压缩变形理论对O-型圈的大变形进行分析和尺寸优化,用有限元静力学对改进后的O-型圈进行校核,以此解决O型圈动密封时的大变形问题。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O型圈在满足动密封的情况下变形量明显降低,应力和应变值由原来的 1.0145MPa、5.257e-6mm 降低为 0.71035MPa、3.7457e-6mm,从而解决因O型圈弹性变形导致导向管回转,进而引起SIF角度不稳定问题。此外,针对螺纹紧固失效,导向管运动滞后于大齿轮的问题,对齿轮的内螺纹形状进行结构优化。仿真结果表明,改进螺母外形轮廓后,齿轮螺纹面的最大应力值从142Mpa降低为62Mpa,最大应力低于许用应力,从而解决导向管滞后于齿轮,进而引起SIF生头失败问题。最后,对优化后的夹盘、O型圈、齿轮进行综合测试,通过样机搭建后的挂丝、切丝效果在新产品上开展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卷绕单元每次生头试验均成功。基于本文的改进设计,解决了卷绕单元挂丝、切丝不稳的问题,提升了加弹机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对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原子能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4](2018)在《增列禁止向朝鲜出口的两用物项和技术清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原子能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告2018年第17号为执行联合国安理会第2371号决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十六条和第十八条规定,禁止向朝鲜出口本公告所公布的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相关的两用物项和技术、常规武器两用品。本公告自公布之日起执行。2018年2月5日本清单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第2371号决议制定。一、物项、材料、设备、物品和技术(一)可用于核和(或)导弹的物项1.可用于级间分离装置的爆炸螺栓、爆炸螺母、异形爆炸螺栓、挠性线性聚能装药、球锁、压缩弹簧、环形分离装置和加速火箭
闫江[5](2015)在《时频变高速卷绕转子系统特性及性能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涤纶长丝卷绕机上,锭轴、卷装、接触辊所形成的转速、卷装质量时变,柔性支承参数频变且结构耦合的高速柔性转子时频变系统的动力学问题是卷绕机产品动态设计理论与技术的关键,也是制约国产卷绕机研发的主要瓶颈。本文从其应用基础理论出发展开研究,以期揭示卷绕机动力学特性和核心技术问题。根据目前生产工艺,涤纶长丝卷绕线速度可高达6000 m/min。在卷绕过程,随着长丝卷绕量的增加,卷装直径逐渐增大至满卷尺寸,而锭轴则从最高工作转速降到最低卷绕转速以保持卷绕线速度恒定。当初始卷绕直径为105mm时锭轴最高转速达18189r/min,而直径为65mm的对应接触辊转速更高达29382 r/min。卷绕机完成单一周期的卷绕任务需要经历5个不同阶段过程,除其中最后的落卷阶段外,其余4个阶段中转子系统均表现出不同的动力学特性:在空管快速启动阶段和满卷降速停止阶段,锭轴转速时变,橡胶圈柔性支承参数频变,而其质量与转动惯量不变;在卷绕过程阶段,随着卷装直径的增大,不仅转速、质量、转动惯量时变和柔性支承参数频变,而且还存在“锭轴-卷装-接触辊”间的刚柔耦合;只有在空管最高转速点保持阶段,锭轴才属于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所研究的参数恒定的柔性支承转子系统。显然该卷绕转子系统可谓是具有时频变特性的复杂转子系统。本文围绕高速卷绕转子系统的时频变特性以及参数调控展开研究:(1)分析典型卷绕机的结构组成,剖析卷绕机理、工艺过程,阐明单一卷绕周期内系统不同阶段的运动特性及工艺要求。(2)采用Timoshenko梁单元,建立各组件转子有限元模型和动力学方程;进而引入支承耦合和各组件转子配合关系,建立锭轴系统有限元模型和动力学方程;最后通过“锭轴-卷装-接触辊”的耦合关系,建立了整个卷绕转子系统全运动过程的有限元模型和动力学方程。(3)采用受迫非共振法的原理试验测取了“O”型橡胶圈支承刚度和阻尼,并拟合出橡胶圈支承参数频变特性曲线以及参数拟合计算式,为仿真分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打下基础。(4)分析各组件转子通过耦合形成转子系统后的质量矩阵、刚度矩阵等的构成原理和过程。针对卷绕系统具有时频变特性,提出求解系统动力学响应方法,并采用Matlab编制可适应具有时频变特性的Newmark直接积分法函数和锭轴、卷绕系统动力学响应计算程序。(5)建立“接触辊-卷装”的接触耦合有限元分析模型,求取接触耦合刚度与丝层变化的函数关系。对单一卷绕周期内依次、连续进行4个阶段动力学特性计算和分析,揭示了在不平衡质量激励下卷绕系统的动态响应幅频特性,并从中可知系统较大的不平衡响应幅值是发生在锭轴快速启动阶段,进而指出调控不平衡响应的重点应放在此阶段。(6)调节卷绕转子系统相关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对比参数调整前后系统不平衡响应,表明合理调整相关参数来控制系统的不平衡响应幅值行之有效,并给出了相应的调控方法。(7)对一实例卷绕转子系统进行分析,指出该卷绕机不能达到既定的高卷绕速度而只能降低转速进行工作的原因,以及通过调整工作转速区以使该卷绕机能正常工作的可能性。这些分析得到了相应试验验证和产品在实际工作中的检验。全文研究创新点在于:①建立了考虑时频变参数影响和“锭轴-卷装-接触辊”耦合关系的全运动过程系统模型,可有效分析研究高速卷绕转子系统完整卷绕周期内的动力学性能;②测试了“O”型橡胶圈的柔性支承参数频变特性曲线;分析了“接触辊-卷装”的接触耦合刚度与丝层厚度的函数关系;编制了卷绕转子系统数值计算程序,分析了单一卷绕周期内的系统动力学性能,全面揭示了高速卷绕转子系统在不平衡质量激励下的动态响应幅频特性;③提出通过调节卷绕转子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可有效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为进一步优化设计卷绕转子系统动力学参数打下坚实基础。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卷绕转子系统动力学性能,指导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卷绕机产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文立伟,肖军,王显峰,齐俊伟,王跃全,李勇,还大军[6](2015)在《中国复合材料自动铺放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首先扼要介绍了复合材料自动铺放(自动铺带和自动铺丝)成形技术的原理、特点和该技术在国外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概况。然后系统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国内复合材料自动铺带的装备技术、软件技术和材料工艺技术的研发历程,总结了其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应用进展,并指出开发低成本高效铺带技术是未来的重要方向。同时介绍了国内自动铺丝技术基础研究(装备、软件和工艺方法)的进展,并且着重介绍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铺丝应用技术(工业样机与材料工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情况。最后通过分析,归纳了自动铺丝技术应用研究的瓶颈问题,并提出了研究建议。
周爱兰[7](2014)在《利用废旧聚酯瓶片年产10万吨再生涤纶长丝项目工程设计》文中提出聚酯瓶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宽,其产量在不断增加,因此聚酯瓶的回收利用具有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回收聚酯瓶片已经广泛应用于非织造布和聚酯短纤的生产,但在高档长丝方面的应用还比较少见。所以本论文围绕回收聚酯瓶片生产再生涤纶长丝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利用废旧聚酯瓶片年产10万吨再生涤纶长丝项目建设的目标。本课题首先分析了该项目建设的可行性,重点分析了国内外原料市场情况、周边环境、技术背景及市场应用前景等与该项目有关的各方面的情况,充分证明在位于山东阳信县的山东龙福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该项目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本文对利用废旧聚酯瓶片进行涤纶纺丝的各个关键流程进行了详细论述,包括瓶片的清洗、分拣;瓶片的干燥脱水和预结晶系统;尤其是最为关键的熔融纺丝系统,它由螺杆挤出机、挤出头、双级预过滤器、均化增粘系统、熔体分配管路、静态混合器、纺丝箱体、计量泵及传动装置、纺丝组件、侧吹风、纺丝上油、纺丝甬道、卷绕机等部件组成。提出了各个环节,如双级过滤、均化增粘、纺丝上油等的工艺路线及注意事项。研究表明以废旧聚酯瓶片为原料经过上述的纺丝工艺,既可以经过全拉伸得到可以直接应用的全拉伸丝,即FDY,也可以经过初步拉伸得到预拉伸丝,即POY。并提出了以POY为原料经过进一步的牵伸加捻工艺得到低弹丝DTY的详细生产工艺及设备选型。提出了利用废旧聚酯瓶片年产10万吨再生涤纶长丝项目的工程技术方案,包括厂区选址及总平面设计方案,仓储及运输方案,土建工程设计方案,给排水工程,水、电、气、汽暖、通风、制冷等方案,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全面的配套系统。进一步分析了该项目的能耗指标,并进而提出了该项目的节能方案,包括生产生活等各个环节的节能方案。最后系统分析了该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三废以及噪声污染情况。该项目的三废主要是废水,尤其是清洗瓶片废水,提出了废水处理方案及其他污染的治理方案。
姚丹[8](2009)在《基于SOA的节能变压器网络化生产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近些年发展的圆截面卷铁芯节能变压器,其制造技术和生产管理技术还需不断的开发和完善,本研究是上海科委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节能型三相输配电变压器关键技术研究》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节能变压器网络化生产管理的可行性分析之后,提出了基于SOA架构的节能变压器网络化生产管理系统,对企业生产、车间生产、异地合作等功能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首先,本文基于新型节能变压器的生产工艺对其网络化生产管理系统的生产流程建模,提出了区域性的适合异地订购和生产的网络化生产管理系统,对其必要性和功能需求进行了可行性的分析。其次,依据各种网络化制造平台技术并结合网络化生产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采用最新的软件架构理论: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XML,Web服务,服务总线(ESB),以及业务流程管理引擎(BPM)等相关使能技术,提出了一个面向互联网的节能变压器网络化生产管理系统解决方案。该方案具有分布、异构、松耦合的特点。在该方案的基础上,本文设计和开发了符合SOA架构的节能变压器网络化生产管理系统的四层框架结构:资源层,集成层,业务层和应用层。在资源层进行生产资源的封装,发布为Web服务;在集成层创建整合服务模块来实现分散子系统功能的集成;在业务层使用业务流程引擎对整合后的服务进行编排与编制,为系统制定业务流程;在应用层,开发了针对不同参与者的系统应用,并将这些应用集成在单一的访问站点中。同时也设计开发了车间生产管理系统及其数据采集系统,实现车间与企业双层管理,通过车间生产管理系统将生产现场的信息提取到企业生产管理平台上。本文研究开发设计的基于SOA的节能变压器网络化生产管理系统,创新了圆截面卷铁芯节能变压器的生产管理技术。
宋东[9](2007)在《Zero-Max型无级变速器特性研究及参数优化》文中研究表明Zero-Max型脉动无级变速器是一种四相并列连杆式无级变速传动装置,它具有传动可靠、变速范围大、静止或运动均可调速、结构紧凑、重量较轻等优点,广泛地应用于各类传动系统中。由于其结构特点,输出速度存在波动,会产生冲击载荷,影响机械的传动性能。本文对Zero-Max型脉动无级变速器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MATLAB的仿真、优化工具箱对其进行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尺寸参数优化,使其传动性能达到更优。首先,在对Zero-Max型脉动无级变速器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分析基础上,推导出了其传动机构各构件角速度、角加速度矩阵方程,并建立了机构的运动学数学模型。运用MATLAB的SIMULINK仿真工具箱建立了该运动系统的运动学仿真模型,经仿真运算得到传动机构的运动特性。对其运动规律分析表明,该传动机构为具有急回特性的非对称机构,其脉动率、角加速度突变量与输出角速度成反比。其次,运用动态静力学分析方法推导了该机构各构件所受力、力矩的矩阵方程,并建立机构的动力学数学模型,运用MATLAB的SIMULINK仿真工具箱建立该机构动力系统的动力学仿真模型,经仿真运算得到该机构动力特性。对其动力特性进行分析显示,各铰链处所受约束反力波动值较大,尤其在输出端各铰链所受约束反力明显高于输入端的铰链。最后,运用MATLAB的优化工具箱,在确定设计变量、约束条件、目标函数的基础上,选择约束非线性最小化函数fmincon对该机构尺寸参数进行优化,使机构输出摆杆的角速度脉动率、波谷处角加速度突变量均大大降低。因此,优化后的机构有利于变速器的平稳运转,减少了对各轴承的冲击,使传动效率得以提高。
杨公源,陈云军,杨玉光[10](2004)在《特种构件卷绕机计算机控制系统》文中指出本文介绍特种构件(即非圆截面构件)卷绕机计算机控制系统。控制的难度比圆形截面卷绕要大得多,为此,采用了系统辨识、自动增益控制、动态补偿和自适应控制技术,设计了层内调节、逐层调节及顶点调节的特殊卷绕速度控制算法和退绕张力控制算法。本系统在现场已运行二年多,企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特种构件卷绕机计算机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种构件卷绕机计算机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聚醚醚酮热塑性复合材料承力构件材料-结构-制造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 |
1.3 连续纤维增强PEEK热塑性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
1.3.2 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结构优化设计 |
1.3.3 连续纤维增强PEEK结构件制备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PEEK热压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 |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2.2 PEEK制备工艺流程和性能测试 |
2.2.1 PEEK试样制备工艺流程 |
2.2.2 力学性能表征及测试方法 |
2.3 热压温度对纯PEEK树脂制品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
2.3.1 拉伸性能的热压温度敏感性 |
2.3.2 弯曲性能的热压温度敏感性 |
2.4 热压时间对纯PEEK树脂制品力学性能的影响 |
2.4.1 拉伸性能的热压时间敏感性 |
2.4.2 弯曲性能的热压时间敏感性 |
2.5 热压压力对纯PEEK树脂制品力学性能的影响 |
2.5.1 拉伸性能的热压压力敏感性 |
2.5.2 弯曲性能的热压压力敏感性 |
2.6 本章小结 |
3 CF/PEEK复合材料制备及桁条优化设计 |
3.1 CF/PEEK复合材料制备及基本力学性能测试 |
3.1.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3.1.2 CF/PEEK制备工艺流程 |
3.1.3 CF/PEEK力学性能测试 |
3.2 CF/PEEK复合材料的弹性常数预测 |
3.2.1 单向复合材料宏观弹性常数预测 |
3.2.2 复合材料层合板宏观弹性常数预测 |
3.2.3 缎纹织物复合材料宏观弹性常数预测 |
3.3 热塑性复合材料桁条截面优化设计 |
3.3.1 数值模型及优化模型 |
3.3.2 结构优化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CF/PEEK复合材料桁条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 |
4.1 热塑性桁条制备工艺及成型质量表征 |
4.1.1 热塑性复合材料桁条制备工艺流程 |
4.1.2 热塑性复合材料桁条成型质量表征 |
4.2 热塑性复合材料桁条抗弯性能 |
4.2.1 三点弯曲实验方法 |
4.2.2 桁条三点弯实验结果 |
4.2.3 桁条三点弯数值模拟 |
4.3 本章小结 |
5 典型热塑性复合材料桁条-金属蒙皮筒壳承载性能 |
5.1 典型热塑性复合材料桁条-金属蒙皮筒壳轴压实验 |
5.1.1 实验准备 |
5.1.2 结果讨论 |
5.2 典型热塑性复合材料桁条-金属蒙皮筒壳轴压模拟 |
5.2.1 典型蒙皮桁条筒有限元模型 |
5.2.2 结果讨论 |
5.3 典型热塑性复合材料桁条与金属桁条筒壳对比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专利情况 |
致谢 |
(2)高速针刺机振动分析与减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针刺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状况 |
1.2.2 国内发展状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2.针刺机工作原理及动力学分析 |
2.1 针刺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 |
2.1.1 针刺机工作原理 |
2.1.2 针刺机结构组成 |
2.1.3 主要构件建模分析 |
2.2 针刺机动力学分析 |
2.2.1 动态静力分析 |
2.2.2 动力学分析结果 |
2.3 本章小结 |
3.整机振动功率谱测试 |
3.1 自功率谱密度函数 |
3.2 针刺机振动自功率谱测试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针刺机关键机构模态分析 |
4.1 有限元模态分析 |
4.1.1 有限元方法概述 |
4.1.2 COMSOL Multiphysics简介 |
4.1.3 关键构件的计算模态分析 |
4.1.4 计算模态分析结果 |
4.2 针梁试验模态分析 |
4.2.1 试验模态分析方法 |
4.2.2 实验系统的建立 |
4.2.3 实验结果 |
4.3 模态结果分析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5.减振分析与优化 |
5.1 平衡轮优化设计 |
5.1.1 平衡轮参数设计 |
5.1.2 装配体建模 |
5.1.3 结果分析 |
5.2 针梁材料的优化 |
5.2.1 固有频率计算 |
5.2.2 结果分析 |
5.3 颗粒阻尼减振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
致谢 |
(3)加弹机前吸嘴式生头卷绕单元设计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现状总结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加弹机前吸嘴式生头工作原理与结构改进 |
2.1 前吸嘴式生头卷绕单元结构原理 |
2.1.1 控制部分 |
2.1.2 成型部分 |
2.1.3 落筒部分 |
2.2 卷绕单元工作流程及结构问题 |
2.3 结构改进思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夹盘动平衡优化 |
3.1 盘状结构的动平衡 |
3.2 卷绕单元的夹盘动不平衡分析 |
3.3 基于复合形法的仿真优化 |
3.3.1 复合形法的理论 |
3.3.2 基于动平衡仿真的优化 |
3.4 基于Motion仿真的设计校核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IF角度稳定性优化 |
4.1 齿轮与导向管紧固优化 |
4.1.1 齿轮镶嵌螺母结构优化 |
4.1.2 ANSYS仿真分析过程 |
4.1.3 基于ANSYS的齿轮螺纹面静力学仿真校核 |
4.2 O型圈动密封结构选型优化 |
4.2.1 基于动密封的O型圈选型优化 |
4.2.2 基于ANSYS的O型圈动力学仿真校核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卷绕单元实验研究 |
5.1 夹盘动平衡实验 |
5.2 SIF角度稳定性实验 |
5.3 卷绕单元生头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5)时频变高速卷绕转子系统特性及性能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转子动力学研究现状 |
1.2.2 双转子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3 转子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 |
1.2.4“O”型橡胶圈在振动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
1.2.5 高速卷绕系统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第2章 卷绕转子系统结构及全生产周期过程分析 |
2.1 卷绕转子系统工作流程及结构组成 |
2.2 单一卷绕周期内卷绕转子系统工作过程及特点 |
2.2.1 空管快速启动阶段 |
2.2.2 最高转速点保持阶段 |
2.2.3 长丝卷绕过程阶段 |
2.2.4 满卷降速停止阶段 |
2.2.5 落卷过程 |
2.3 卷绕转子系统运行参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卷绕转子系统有限元模型 |
3.1 卷绕转子系统各组件特性分析 |
3.1.1 锭轴临界转速与振型 |
3.1.2 接触辊临界转速与振型 |
3.2 Timoshenko梁弯曲振动建模 |
3.2.1 旋转角速度 |
3.2.2 圆盘单元 |
3.2.3 弹性轴段单元 |
3.2.4 支承单元 |
3.3 转子—轴承系统动力学模型 |
3.3.1 转子—轴承系统动力学方程 |
3.3.2 转子—轴承系统矩阵的组装 |
3.4 锭轴转子系统动力学模型 |
3.4.1 锭轴转子系统有限元模型 |
3.4.2 锭轴转子系统动力学方程 |
3.4.3 锭轴间耦合刚度和阻尼 |
3.5 卷绕转子系统动力学模型 |
3.5.1 卷绕转子系统有限元模型 |
3.5.2 卷绕转子系统动力学方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橡胶圈支承频变特性测试及其支承系统动力学参数确定 |
4.1 锭轴中柔性支承模型 |
4.1.1 锭轴中柔性支承结构 |
4.1.2 柔性支承简化理论模型 |
4.2“O”型橡胶圈支承频变特性测试分析 |
4.2.1 测试方法对比及确定 |
4.2.2 受迫非共振法测试原理 |
4.2.3 受迫非共振法测试方案设计 |
4.2.4 试验物理模型 |
4.2.5“O”型橡胶圈支承参数测试及分析 |
4.3 带橡胶圈的柔性支承系统动力学参数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卷绕转子系统动力学方程求解及特性分析 |
5.1 转子系统动力学方程求解 |
5.1.1 不平衡响应 |
5.1.2 系统动态响应求解方法 |
5.2 计算编程 |
5.2.1 Newmark直接积分法函数 |
5.2.2 锭轴转子系统动态响应计算程序 |
5.2.3 单一卷绕周期内系统动态响应计算程序 |
5.3 接触辊—卷装接触支承刚度 |
5.3.1 卷绕过程接触辊工作状态 |
5.3.2 接触辊—卷装有限元模型 |
5.3.3 接触模型材料力学特性 |
5.3.4 接触辊—卷装接触刚度 |
5.3.5 接触刚度曲线拟合 |
5.4 单一卷绕周期内系统不平衡响应 |
5.4.1 空管快速启动阶段系统不平衡响应 |
5.4.2 空管最高转速点保持阶段系统不平衡响应 |
5.4.3 长丝卷绕过程阶段系统不平衡响应 |
5.4.4 满卷降速停止阶段系统不平衡响应 |
5.4.5 单一卷绕周期内系统不平衡响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卷绕转子系统动力学性能调控与实例分析 |
6.1 参数选择对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6.1.1 工作转速区参数选择对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6.1.2 改变转轴刚度对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6.1.3 改变柔性支承刚度对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6.1.4 快速启动时间对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6.2 卷绕转子系统参数选择及系统性能调控分析 |
6.3 计算实例 |
6.3.1 卷绕头结构及工作参数 |
6.3.2 快速启动阶段系统不平衡响应与测试对比 |
6.3.3 锭轴系统(实例)临界转速及特性分析 |
6.3.4 调控措施 1:调整工作转速区 |
6.3.5 调控措施 2:调整系统结构和工作参数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中国复合材料自动铺放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自动铺带技术研究进展 |
2中国自动铺丝技术研究进展 |
3自动铺放技术发展趋势 |
(7)利用废旧聚酯瓶片年产10万吨再生涤纶长丝项目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聚酯化学简介 |
1.2 PET 树脂的应用范围 |
1.2.1 合成纤维 |
1.2.2 包装容器材料 |
1.2.3 膜材料 |
1.2.4 PET 工程塑料 |
1.3 PET 制品的回收再利用 |
1.3.1 废旧聚酯回收工艺 |
1.4 废旧聚酯瓶回收再利用技术 |
1.4.1 再生聚酯纤维的发展历史 |
1.4.2 再生聚酯纤维的生产方法 |
1.4.3 生产高品质再生聚酯纤维的技术进展 |
1.4.4 再生聚酯纤维的用途 |
1.4.5 再生聚酯纤维的发展趋势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利用废旧聚酯瓶片年产 10 万吨再生涤纶长丝项目可行性分析 |
2.1 涤纶纤维市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2.2 再生涤纶行业发展的机遇 |
2.2.1 再生涤纶行业的发展概况 |
2.2.2 再生涤纶将成为涤纶行业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
2.2.3 再生涤纶长丝成为再生涤纶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
2.3 影响再生涤纶长丝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分析 |
2.3.1 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
2.3.2 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
2.4 上下游行业的关联性及对该行业发展的影响 |
2.4.1 上游行业对本行业发展的影响 |
2.4.2 下游行业对涤纶再生长丝行业的影响 |
2.5 项目设计规模及规格型号 |
第3章 利用回收聚酯瓶片年产 10 万吨再生涤纶长丝生产工艺 |
3.1 主要原辅材料质量及消耗 |
3.1.1 主要原辅材料消耗 |
3.1.2 主要原材料——洁净聚酯瓶片质量指标 |
3.1.3 废旧聚酯瓶片来源 |
3.2 生产设备及选型 |
3.3 生产工艺路线与流程 |
3.3.1 聚酯瓶清洗工艺过程 |
3.3.2 瓶片纺丝工艺过程 |
3.3.3 低弹丝纺制工艺过程 |
第4章 工程技术方案 |
4.1 总平面规划方案 |
4.1.1 总平面布置 |
4.1.2 总平面竖向设计 |
4.1.3 绿化 |
4.1.4 建筑指标 |
4.2 运输及仓储及运输量 |
4.2.1 厂外运输 |
4.2.2 厂内运输 |
4.2.3 仓储设施 |
4.3 土建工程 |
4.3.1 土建基本资料 |
4.3.2 建筑设计 |
4.3.3 结构设计 |
4.4 给排水工程 |
4.4.1 给水工程 |
4.4.2 排水工程 |
4.5 供电 |
4.5.1 供电基本情况 |
4.5.2 车间配电 |
4.6 用汽、用热和空调 |
4.6.1 汽 |
4.6.2 热源 |
4.6.3 空调 |
4.6.4 通风 |
4.6.5 地上综合管线 |
4.7 空压与制冷 |
4.7.1 制冷系统 |
4.7.2 空压系统 |
第5章 能耗和环保措施 |
5.1 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
5.1.1 能源供应情况 |
5.1.2 能耗指标计算 |
5.1.3 能耗指标分析 |
5.2 节能措施 |
5.2.1 工艺设备节能措施 |
5.2.2 电气节能措施 |
5.2.3 节水措施 |
5.2.4 管道、设备保温措施 |
5.2.5 建筑节能措施 |
5.2.6 空调、暖通节能措施 |
5.2.7 主要管理节能措施 |
5.3 “三废”治理措施 |
5.3.1 废水及其治理 |
5.3.2 废气和废渣 |
5.3.3 噪声污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SOA的节能变压器网络化生产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节能变压器的生产现状与发展 |
1.1.2 网络化生产管理研究背景 |
1.1.3 SOA技术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内容 |
1.2.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2.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节能变压器网络化生产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新型节能变压器及其生产 |
2.2.1 新型节能变压器物理构造 |
2.2.2 新型节能变压器的特点 |
2.2.3 节能变压器生产工艺流程 |
2.3 节能变压器网络化生产 |
2.3.1 节能变压器网络化生产的定义 |
2.3.2 节能变压器网络化生产管理的必要性 |
2.3.3 节能变压器网络化生产管理需求分析 |
2.3.4 节能变压器网络化生产管理系统 |
2.4 节能变压器网络化生产管理系统的生产流程建模 |
2.4.1 网络化生产链的基本概念 |
2.4.2 节能变压器网络化生产链的数学模型 |
2.5 节能变压器网络化生产管理系统的功能 |
2.6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SOA节能变压器网络化生产管理相关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网络化生产管理系统平台架构分析 |
3.2.1 软件体系架构的概念 |
3.2.2 各种网络化制造平台的技术 |
3.2.3 网络化生产管理系统总体架构 |
3.2.4 面向服务架构(SOA)技术的概念和原理 |
3.3 SOA架构特性与可行性 |
3.3.1 SOA的系统特性 |
3.3.2 SOA架构可行性分析 |
3.3.3 基于SOA的集成架构——SCIA |
3.4 SOA架构中关键技术分析 |
3.4.1 Web Services技术 |
3.4.2 服务总线技术 |
3.4.3 BPM技术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OA的节能变压器网络化生产管理系统设计 |
4.1 引言 |
4.2 SOA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
4.3 基于SOA的节能变压器网络化生产管理系统的框架设计 |
4.3.1 资源层 |
4.3.2 集成层 |
4.3.3 业务层 |
4.3.4 应用层 |
4.4 支持网络化生产管理的车间生产管理系统设计 |
4.5 车间生产管理系统设计 |
4.5.1 车间生产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
4.5.2 车间生产管理系统的实现结构 |
4.6 车间生产管理系统的实时数据采集设计 |
4.6.1 网络化生产实时监控数据采集系统的解决方案 |
4.6.2 裁剪车间实时数据采集系统 |
4.6.3 绕车间实时数据采集系统 |
4.6.4 数据采集的数据结构的设计 |
4.7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SOA的节能变压器网络化生产管理系统的实现 |
5.1 引言 |
5.2 开发环境介绍 |
5.3 系统资源的Web服务开发 |
5.3.1 系统资源服务开发 |
5.3.2 生产管理的Web服务开发 |
5.4 系统服务模块集成的开发 |
5.4.1 系统软件的启动 |
5.4.2 系统资源服务的配置与集成 |
5.4.3 生产管理资源的配置与集成 |
5.5 系统业务层的流程开发 |
5.5.1 订单驱动的生产管理系统业务流程开发 |
5.5.2 订单管理子流程开发 |
5.5.3 生产管理业务子流程开发 |
5.6 系统应用层的开发 |
5.7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9)Zero-Max型无级变速器特性研究及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无级变速器概述 |
1.2 机械无级变速器的分类及应用 |
1.3 脉动式无级变速器的分类及研究目标 |
1.4 脉动无级变速器的发展概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Zero-Max 型无级变速器的运动学仿真 |
2.1 工作原理 |
2.2 结构特点 |
2.3 运动学数学模型的建立 |
2.4 机构压力角的计算 |
2.5 运动学仿真 |
2.6 输出轴转向与速度脉动率 |
2.7 调速点位置对输出轴运动的影响 |
2.8 小结 |
第三章 Zero-Max 型无级变速器的动力学仿真 |
3.1 动力学分析中的假设条件 |
3.2 质心加速度的矢量方程 |
3.3 惯性力和惯性力矩 |
3.4 力、力矩矩阵方程 |
3.5 动力学仿真 |
3.6 小结 |
第四章 Zero-Max 型无级变速器的优化设计 |
4.1 MATLAB 优化设计的步骤 |
4.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4.3 MATLAB 优化理论 |
4.4 无级变速器优化结果 |
4.5 优化结果分析 |
4.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B MATLAB 程序代码 |
(10)特种构件卷绕机计算机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卷绕速度控制系统 |
2.1 层内调节、逐层调节及顶点调节 |
2.2 系统辨识及自适应控制 |
3 退绕张力控制系统 |
3.1 退绕机构的数学模型 |
3.2 自动增益控制 |
3.3 动态补偿 |
4 温度控制系统 |
5 结 论 |
四、特种构件卷绕机计算机控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聚醚醚酮热塑性复合材料承力构件材料-结构-制造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D]. 杨翔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2]高速针刺机振动分析与减振研究[D]. 陈文广. 中原工学院, 2020(01)
- [3]加弹机前吸嘴式生头卷绕单元设计优化[D]. 章丽. 苏州大学, 2019(02)
- [4]增列禁止向朝鲜出口的两用物项和技术清单[J].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原子能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 2018(11)
- [5]时频变高速卷绕转子系统特性及性能调控研究[D]. 闫江. 东华大学, 2015(07)
- [6]中国复合材料自动铺放技术研究进展[J]. 文立伟,肖军,王显峰,齐俊伟,王跃全,李勇,还大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5(05)
- [7]利用废旧聚酯瓶片年产10万吨再生涤纶长丝项目工程设计[D]. 周爱兰. 齐鲁工业大学, 2014(08)
- [8]基于SOA的节能变压器网络化生产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 姚丹. 东华大学, 2009(S1)
- [9]Zero-Max型无级变速器特性研究及参数优化[D]. 宋东. 湘潭大学, 2007(04)
- [10]特种构件卷绕机计算机控制系统[J]. 杨公源,陈云军,杨玉光. 仪器仪表学报, 200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