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倾斜采空场处理方案的数值模拟研究

缓倾斜采空场处理方案的数值模拟研究

李俊平[1]2003年在《缓倾斜采空场处理新方法及采场地压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根据东桐峪金矿的具体条件,提出了控制爆破局部切槽放顶处理采空场的新方法和采场地压控制新方法—硬岩矿山的矿柱设计新理论。主要研究工作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将顶板假设为岩梁,应用材料力学推导了切槽位置的计算公式,分析了采空场顶板的力学特性。研究表明,若仅开采至866m水平,在966m水平附近实施切槽是合理的,能引起顶板应力向有利于安全生产的方向重分布。若继续开采至780m水平,应在796.7m附近实施二次切槽。该计算公式适用于连续、规则的采空场,否则,将会出现较大的偏差。例如,二次切槽位置的计算结果(796.7m)偏差较大。(2)应用对NCAP—2D程序进行改进后得到的NFAS二维弹塑性非线性有限元程序,分析了东桐峪金矿采空场的力学特性。NFAS程序可自动剖分计算网格,可考虑多条边界荷载,在486微机上计算单元数可从500提高到3000~5000,并可在打印机上灵活输出网格信息及各种计算结果图。计算结果同样表明,若开采至750m水平,966m和866m水平附近都是实施切槽放顶的合理位置,切顶能引起顶板应力向有利于安全生产的方向重分布,不会引起地表发生明显岩移。(3)根据综述和理论分析,提出了控制爆破局部切槽放顶处理采空区的新方法。该方法应用控制爆破手段,在顶板拉应力最大的地点沿空场走向全长实施一定宽度的切槽,强制引起顶板最先在该地点冒落,并尽可能使冒落接顶,从而实现空场小型化及其与深部开采系统的隔离,削弱可能发生的自然冒落所激起的空气冲击波,消除冲击地压隐患,并使顶板应力向有利于安全开采的方向重分布,确保安全生产。为了充分利用采空场,减小山坡排土场的压力,避免泥石流隐患,将开采废石有计划地排入急倾斜的采空场,简易排入处理过的缓倾斜或水平采空场。(4)应用岩石爆破损伤断裂理论推导了切槽深度的计算公式,应用井下空气动力学推导了切槽宽度的计算公式,与切槽位置计算公式一起共同组成了控制爆破局部切槽放顶技术的理论体系。(5)应用材料力学推导了矿柱间距的计算公式,结合岩石力学经典理论和新出现的硬岩矿山矿柱强度理论,提出了硬岩矿山的矿柱设计新理论。此理论在东桐峪金矿的采场地压控制中进行了应用。(6)在东桐峪金矿组织实施了本文的试验和某些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研究的实施可带来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不少于3404万元),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适合在缓倾斜至水平的坚硬岩体条件下推广应用。(7)应用声发射技术长期监测评价切顶效果,经济、简便、有效,拓宽了声发射技术的应用范围。

孔建[2]2004年在《缓倾斜采空场处理方案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空场(区)处理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采矿技术难题,开展空场处理研究,发展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简便适用的空场处理方法,即迫在眉睫,又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本文根据木架山的具体条件,提出了应用切顶与矿柱崩落联合法进行木架山采空场处理。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 (1) 根据综述和理论分析,提出了切顶与矿柱崩落法,该方法的要点是:利用天然断层等大型弱面或爆破切断顶板,并崩倒悬臂极限跨度内的矿柱,或者直接崩倒顶板极限跨度内的矿柱,使顶板自然冒落。 (2) 开展了室内岩石力学参数试验,提出了数值模拟研究所需要的岩体力学参数; (3) 应用叁维ANSYS有限元程序研究了顶板极限跨度、悬臂状态下的顶板极限跨度和切顶深度。研究表明,应用102m的极限跨度(南部取102m,北部不稳定顶板极限跨度取66m),76.5m的悬臂极限跨度和8~11m的切顶垂直深度,可以确保白云岩顶板自然塌落: (4) 应用叁维ANSYS有限元程序研究了切顶与矿柱崩落前后顶板的应力分布状态和岩体移动情况。研究表明,采空场(区)处理可以确保顶板在短期内自然冒落,从而消除顶板冲击地压隐患,并成功堵塞非法开采通道,地表岩体移动量不明显,不会影响后续矿体的安全开采; (5) 采用EPSCA3D水力耦合有限元程序研究了考虑双场耦合条件下切顶与矿柱崩落前后顶板的应力分布状态和岩体移动情况。研究表明:采空场(区)处理可确保顶板在短期内自然冒落;考虑地下水作用时,采空场(区)处理之后的顶板岩体移动量将会减少,采空场(区)处理不会影响后续矿体的安全开采。 (6) 通过EPSCA3D水力耦合有限元程序分析表明:采空场地下渗流对空场处理的影响,与岩体的渗透性以及矿体赋存的地质环境(如隔水层的位置与倾角等)有关。地下水在空区深部表现为一种压力,而对地下水位上部岩体表现为一种浮力,而且可能还会使采空场处理后围岩岩体发生了松散、软化等复杂变化。 本文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出发,为木架山采空场处理的工程实践提供了一套科学的实施方案和技术参数,对采空场处理前后的围岩稳定性作了科学评价。同时,在采空场处理研究领域,首次运用渗流应力耦合理论分析了地下渗流对采空场处理的影响,为深入开展采空场处理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庆发[3]2009年在《隐患资源开采与采空区治理协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矿山的一次开采,在次生应力和动力扰动的共同作用下,采空区隐患资源呈现出矿岩破碎、坚固性和稳定性差、应力集中、地下导水突水通道多等特点,用传统采矿方法开采,存在着开采难度大、安全性差,生产效率低,地质灾害隐患多,损失贫化率高等现象。本文从矿山大系统角度出发,以采矿环境再造和连续开采理论为指导,引入协同论,创新提出了隐患资源开采与采空区治理协同的矿业发展新模式。依托“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采用理论研究、综合分析、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研究路线,对隐患资源开采与采空区治理协同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及其工程应用开展了深入研究。(1)架构了隐患资源开采与采空区治理协同理论体系。从概念辨识上系统阐述了隐患资源开采与采空区治理协同的思想来源、基本概念、意义和本质内涵;确立了采空区协同利用的基本原则;构建了隐患资源开采与采空区治理协同技术体系;从采矿工艺和科学技术角度,探讨了采空区协同利用基本模式,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分类;分析了采空区协同利用与传统空区治理方法之间的辨证关系。(2)建立了采空区围岩系统协同作用非线性力学模型。在分析采空区围岩系统突发失稳的工程特点及其适用的非线性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岩体地下开挖工程围岩系统的协同承载作用突变模型;研究了采空区顶板与人工隔墙的协同作用力学模型、挠曲线方程及系统失稳的突变模型;探讨了采空区协同利用模式的几何参数与力学参数的对围岩系统稳定性的调控作用,为采矿环境结构再造提供了基本力学依据。(3)研究了采空区协同治理过程与围岩系统力学响应规律。采用简化的正交分析法设计了数值试验方案,研究了采空区稳定性尺寸效应;探讨了采空区空间几何属性与协同利用治理模式的匹配关系,分析与比较了采空区不同协同利用治理模式下围岩系统的力学响应规律,并提出了对应的工程技术建议。(4)研究了复杂空区群结构致灾效应及诱导断链减灾技术。运用岩石破裂过程分析软件RFPA2D,对叁类典型空区群结构的灾变路径与链源进行了仿真模拟,探究了采空区群结构致灾效应;建立了采空区灾害链式效应数学模型,研究了采空区群结构灾变链演化规律,提出了采空区灾害链式阶段划分模式和孕源断链减灾的诱导崩落协同治理技术方案。(5)完成了碎裂矿段开采与空区治理协同的实证分析与研究。在分析碎裂矿段的工程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的基础上,确定了隐患资源开采与采空区治理协同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创造了协同空区治理的采矿新方法,开发了单空区与多空区条件下碎裂矿段开采与空区治理协同新技术;基于采矿环境结构稳定性分析,研究了间隔采空场低标号充填体的合理充填高度及盈余空间的协同利用问题。

李向阳[4]2004年在《采空场上覆岩体变形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采空区规模及开采深度也不断加大,由此引起的上覆岩体及地表变形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由此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地下开挖引起的上覆岩体变形破坏过程与机理、地表变形规律等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上覆岩体变形与地表沉降具有非均匀、非连续与大位移的特点,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前人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分别采用现场监测、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及计算机模拟等手段,对上覆岩体与地表变形的预测、裂隙和离层的分布以及由此带来的采动损害的防护与控制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结论。 本论文结合横向课题“湖北荆襄化工集团大峪口矿段木架山采空场处理研究”,对上覆岩体变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主要内容及其结论如下: 1)对上覆岩体变形及地表沉降引发的灾害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调研分析,综述了目前主要的上覆岩体变形与地表沉降的分析手段与研究进展,特别回顾了相似模拟的研究现状及其优缺点,为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确定了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与相似材料模拟作为研究木架山采空区上覆岩体变形特性研究手段的方案。 2)进行了现场地质条件勘查,开展了室内单轴压缩、劈裂与叁轴剪切岩石力学参数试验,结合现场经验与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数值模拟与相似模拟研究所需要的岩体力学参数。 3)采用有限元ANSYS软件分析了上覆岩体与地表的移动、变形与破坏的规律与顶板的极限跨度,尝试了离层得模拟。研究发现,随着矿柱的崩落,上覆岩体跨度不断增加,引起的地表移动范围也不断增大,地表垂直沉降范围大致为跨度的1.5~1.7倍,垂直沉降曲线始终关于最大沉降点对称;水平移动的范围大于垂直沉降的范围,最大水平移动量大约为最大沉降量的40%,且水平移动不对称。另外,当上覆岩体发生整体下沉时离层主要存在于跨度两端,离层由层理剪切破坏引起。 4)采用正交试验确定相似模拟试验中的材料配比,用云母粉模拟广泛存在于岩层中的层理,模拟了上覆岩体从变形到开裂、跨落的全过程,描述了离层的产生过程与存在范围,分析了地表沉降规律,得出了较为可靠的上覆岩体极限跨度:110m。并对试验中存在的测量误差,材料参数误差进行了分析。 5)通过对木架山矿区上覆岩体变形规律的研究,我们发现,不论是地表沉降,

过江[5]2008年在《基于矿山3D数据库的采场贫损与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地下矿山深孔、中深孔采空场的基础数据一直难以获取,采场的损失贫化、大块率及对周围充填体或围岩的破坏也一直难于控制,因此也相应制约了深孔、中深孔等高效率采矿方法在我国地下矿山的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深孔、中深孔采矿方法的应用比率明显偏低。另外,群体采空场和充填条件下采空场的稳定性问题缺乏较系统的研究,在理论和试验方面均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过去数值模拟的结果很难得到实际的验证,其参考价值存有一定的疑问。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多灾源矿床高效率采矿与安全环境控制综合技术”(2006BAB02B04-1)和中南大学理科发展基金项目“采空场叁维空间数据获取与可视化方法研究”(07SDF09),对深孔、中深孔采场的空间数据获取、损失贫化和稳定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研究基于叁维激光扫描技术的采空场探测方法。对叁维空间数据获取原理、叁维激光扫描技术原理进行理论的探索;研究激光扫描数据预处理、叁维可视化模型的构建方法。第二,研究激光在井下空气中的传播规律及扫描点云数据的误差影响因素。依据测量的误差理论,系统分析其误差的来源、误差的影响因素,最终推算出其点云数据单点精度的评价指标;研究激光光束在井下空气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和分析井下激光能量衰减的主要原因。第叁,对构建的采空场叁维可视化模型及矿山3D空间数据库进行系统的可视化挖掘。从采空场几何信息、空间关系信息、属性信息以及空间要素和非空间要素联合的可视化挖掘中,研究矿山空间信息可视化挖掘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有价值的深层信息,为更好地应用这些数据和信息奠定基础。第四,从理论和技术上探索基于矿山3D数据库的采场贫损控制新方法。研究连续开采的采场贫损控制新模式,探索叁维空间数据精确获取与高效率连续开采方法的良性互动与结合点;研究采矿环境再造的采场贫损控制新模式,探索减少人工框架的破坏,降低矿石损失贫化的新方法;研究基于矿山3D数据库的矿柱回采方法,解决两步骤回采的矿柱资源回收困难的问题;研究基于矿山3D数据库实际采矿过程中损失贫化的精确计算方法。第五,从理论上系统地探索和研究了采空场失稳机理及采空场失稳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群体采空场、不同充填程度采空场的围岩稳定状态及其失稳破坏规律,并采用CMS扫描对模拟结果进行检验;通过系统的区域地质岩层调查与实验室测试分析,获取准确的数值模拟基础参数,并研究参数变化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采空场安全控制与处理的技术、理论和方法,采用CMS扫描的方法研究采空场项板破坏的演化规律。本文立足于学科前沿,紧密结合地下矿山实践,综合运用数学、力学、图形学、采矿学的基本知识,采用先进的试验手段和技术方法,对采空场空间数据获取、贫损控制与稳定性分析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为最终实现经济、安全、高效的回采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温广军[6]2008年在《大型缓倾斜矿体的采场地压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何处理大采空区一直是矿山开采普遍存在的技术难题。采空区一旦失稳,将会引起地表沉陷、冲击波、生态环境破坏等危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开展空区处理研究,研究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简便适用的空区处理方法,成为矿山安全生产及资源回收的首要任务。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采空区稳定性及处理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归纳了影响采空区围岩稳定性的因素,并对采空区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及采空区处理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其次,以龙桥铁矿采空区为研究背景,通过现场岩体结构面调查和室内岩石力学试验,对采空区围岩节理裂隙和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岩体力学参数进行了工程化处理,同时,采用理论分析和叁维有限差分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利用Flac3D数值软件对龙桥铁矿原始采空区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分析。最后,在对比分析各种采空区处理措施的基础上,结合龙桥铁矿采空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采场及采空区原岩移动规律监测设计方案和相关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对现场进行调查,通过分析龙桥铁矿矿区岩体现场特性,基本掌握了矿区开采地质条件。2、对龙桥铁矿矿区岩体构造进行了现场巷道调查,并对巷道调查数据进行了及时处理。3、对矿区典型岩石和典型弱面岩体进行取样、运输和加工,并在材料试验机上进行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室内试验,取得了龙桥矿典型岩石的基本力学参数。4、结合现场地质调查结果,对试验得到的岩石物理力学参数进行必要的工程处理,以使初始参数符合实际情况。5、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取龙桥铁矿不同水平的叁个测点进行原岩应力场应力解除现场测定。6、运用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分析和预测了空区充填前后应力变化的规律。7、根据原岩应力场分布规律和数值模拟结果,提出采场及采空区围岩移动规律监测设计方案和相关建议。

翟会超[7]2011年在《排山楼金矿活动空区安全治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力度的快速增大,受采空区冒落威胁的矿山日益增多,现今如何安全、高效、经济、环保地处理采空区,已成为矿业工程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生产技术难题。排山楼金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后,应用有底柱空场法开采露天境界外矿体,在露天边帮的下方,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不连续空区,其中对地表影响较大的+275m中段采空区,水平投影面积达11250m2,体积约50万m3,顶板围岩处于亚稳定状态,在该空区的正下方有40多万吨的低品位矿石急需回采,在空区的上方因露天坑需用作尾矿库堆存含毒尾沙而不允许塌透地表。为实现空区安全治理、资源合理回收与地表岩移的有效防护,本文围绕空区可冒性、冒落控制、处理技术与安全保障等问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论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空区形态、空区位置关系、爆破震动、节理弱面等因素对空区稳定性的影响,提示了空区围岩应力分布特点及围岩承载结构的薄弱点(关键点),同时,应用结构力学方法,分析建立了岩体冒落的叁铰拱力学模型,据此评价了空区围岩结构的稳定性,并估算了空区围岩临界冒落跨度与冒落高度,得出空区可自然冒透地表的结论。为分析空区冒落形式与控制冒落范围,采取了在空区上方从地表钻孔监测、在空区中部留矿柱阻止冒落、从地表逐步打充填井用废石快速充填空区的采空区综合处理方案。钻孔RG监测图像表明,在容易冒透地表的Ⅹ线及Ⅷ线剖面上,顶板岩体分别在地表之下17.3m~32.3m与35.1m~46.5m区段内完整性良好,可作为控制岩层终止采空区冒落。为实现这一控制目标,提出了留矿柱与充填采空区的技术措施。在Ⅵ线附近留下10~12m宽的矿柱,使之与走向矿柱形成“L”型结构,限制空区的冒落高度。同时,从地表打充填井,用露天坑剥离的大块废石充填空区,稳固空区围岩的承载拱,并为空区之下低品位矿石回采提供块度较大的废石覆盖层。待空区之下矿石回采结束后,在充填散体的上部用碎石混凝土接顶,形成稳定的承载结构,防止地表塌陷。这一方案的实施中,在空区之上的地表打充填井是关键工程,为加快充填井的施工速度和解决施工安全问题,设计了用VCR法爆破成井、用钻孔RG监测和报警装置确保安全的技术方案。空区综合治理方案在生产中得到全面实施,至今已用VCR法开掘叁条充填井,充填废石可达40万m3,使275m中段采空区围岩承载结构最薄弱部位得以完整充填,有效控制了围岩的冒落。此外,在空区之下的低品位矿石已采出35万吨,矿石回采率83.5%,矿石贫化率15.2%,实现了空区安全治理和资源合理回收的理想目标。此外,为确保尾矿库安全,论文还研究了空区顶板一旦冒透地表的防渗问题,结合现场条件,提出用废石快速充填塌陷坑、用黄泥浆下灌散体与水泥浆注入裂隙岩体相结合的防渗帷幕预案,并通过实验室物理模拟试验,给出了下灌黄泥浆的最佳浓度。理论分析与生产实际表明,本论文提出的活动空区综合治理技术,包括叁铰拱力学分析、VCR法爆破开掘空区充填井技术、废石强充+碎石混凝土接顶技术、钻孔RG监测技术,以及黄泥浆灌充散体和水泥浆注入裂隙岩体相结合的防渗预案,不仅可保证露天边坡岩体的稳定性和受空区影响资源的充分回收,而且可保障空区处理的实施安全,不失为一种处理采空区的安全、高效、经济实用新技术。

尹光志, 李小双, 魏作安, 李耀基, 王清生[8]2011年在《边坡和采场围岩变形破裂响应特征的相似模拟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云南磷化集团晋宁磷矿6#坑口东采区深部缓倾斜中厚磷矿层为研究对象,依据相似模拟原则,利用重庆大学资环学院矿山压力平面应力相似模拟试验台,进行晋宁磷矿6#坑口东采区深部缓倾斜中厚磷矿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相似模拟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受地下采动影响后,露天矿边坡顶部、腰部和底部的应力分布进行重新调整,随着开挖范围的扩大,整体上呈受压—压缩应力增大—受拉伸的动态变化趋势。受境界顶柱的保护支承作用,开挖后其垂直下沉变形很小。(2)地下磷矿体开挖后,在采空场前后方顶板一定区域内形成顶板支承压力集中区,而在采空场上方靠近磷矿层的顶板区域形成卸压区,同时在采空场下方靠近磷矿层的底板区域则形成底板卸压区。随着采空场沿磷矿层倾斜延伸方向的推进,采空场顶板和底板卸压范围逐渐增大,顶板支承压力区动态前移。(3)受采动的影响,采空场附近顶底板围岩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形,顶板岩层有不同程度的下沉,底板岩层有不同程度的隆起。顶板下沉和底板隆起最大点均位于采空场中点偏下部分,随着开挖的推进而动态前移,达到充分采动后岩层整体下沉和隆起曲线趋于稳定的碗状。以采空场为中心,随着距离其纵向和水平方向距离的增加,顶底板岩层位移变形量单调递减。(4)开挖推进至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区域时,在采动应力的影响下,断层破碎带被"活化",沿断层接触面发生滑移和剪切破坏。该研究成果对云南磷化集团晋宁磷矿6#坑口东采区深部矿体及类似条件下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现场工程实施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李俊平, 周创兵, 冯长根[9]2007年在《采空区处理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06-512等纵向课题和陕西东桐峪金矿采区空场处理及采场地压控制研究等横向课题为背景,在国内外采空区处理与利用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切槽放顶法和切顶与矿柱崩落法,研究了各新方法的基本参数的设计方法和实施效果的分析、评价方法,形成了缓倾斜采空区处理的从理论分析、方案设计、现场实施到效果观测的一整套可供推广借鉴的理论、实施和评价体系。

何姣云[10]2007年在《矿山采动灾害监测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山采动灾害是指由于人类采矿生产活动而引发的一种破坏地质环境、危及生命财产安全,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的矿区灾害。论文根据不同的矿山生产及由此引起的采动灾害,建立相应的安全监测系统,对矿山安全现状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金属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主要有两种安全问题,一是采动条件下露天边坡的稳定,其次是地下采矿施工过程中的作业安全。论文系统地总结了露天转地下开采露天边坡及地下巷道的变形机理,建立了露天转地下灾害监测系统,首次研究了地下生产爆破对露天边坡的动态影响,发现了露天坑回填废石有利于露天边坡及地下巷道的稳定。在对巷道变形监测成果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露天转地下巷道变形控制标准,建立了露天转地下开采巷道稳定性的灰色预测模型,结合现场监测,查明并确认4处隐患,经治理后确保了巷道围岩的稳定。石膏矿山采矿方法不合理,在地下遗留了大量的采空区不处理,是石膏矿山发生大面积顶板坍塌灾害事故的主要隐患。论文通过叁维有限差分FLAC~(3D)数值模拟,揭示了河北邢隆石膏矿采空区的应力状态、破坏形式和地面沉陷现状。论文提出采用改进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处理该矿采空区,并选用智能监测仪器,利用现代化信息传输手段,对地下有线遥测系统进行了设计,并提出了缓倾斜石膏矿围岩收敛测线和声波测孔布置的新方法,同时将其与遥测系统有效结合,在采空区处理过程中进行实时、有效的安全监测。本研究将在该矿地下采空区处理过程中,对矿区地表沉陷和地下巷道失稳进行安全监测,全面快速掌握矿山安全信息,指导矿山安全生产,确保矿工生命安全和健康。地下煤层开采引起露天边坡滑坡是露井联合开采特有的采动灾害。论文在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安太堡不采区B900工作面开采地表沉陷实测研究特别是采用GPS动态观测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随综放采场推进边坡地表沉陷发展的规律,包括地表采动边坡沉陷范围、最大沉陷值、随采场推进而趋于稳定的时间以及边坡破坏的主要形式,提出了应采取的控制开采方法和安全防范措施。论文根据排土压坡理论,把岩石力学关于治理边坡叁大技术措施之一的“压脚”往上发展,即不但压脚,还逐渐压腰、压胸,对压坡回填力学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与深刻认识,为露井联合开采提供了新的边坡治理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1]. 缓倾斜采空场处理新方法及采场地压控制研究[D]. 李俊平. 北京理工大学. 2003

[2]. 缓倾斜采空场处理方案的数值模拟研究[D]. 孔建. 武汉大学. 2004

[3]. 隐患资源开采与采空区治理协同研究[D]. 陈庆发. 中南大学. 2009

[4]. 采空场上覆岩体变形特性研究[D]. 李向阳. 武汉大学. 2004

[5]. 基于矿山3D数据库的采场贫损与稳定性研究[D]. 过江. 中南大学. 2008

[6]. 大型缓倾斜矿体的采场地压控制研究[D]. 温广军. 江西理工大学. 2008

[7]. 排山楼金矿活动空区安全治理技术研究[D]. 翟会超. 东北大学. 2011

[8]. 边坡和采场围岩变形破裂响应特征的相似模拟试验研究[J]. 尹光志, 李小双, 魏作安, 李耀基, 王清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

[9]. 采空区处理新方法研究[C]. 李俊平, 周创兵, 冯长根.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

[10]. 矿山采动灾害监测及控制技术研究[D]. 何姣云. 武汉理工大学. 2007

标签:;  ;  ;  ;  ;  ;  

缓倾斜采空场处理方案的数值模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