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耀杰:在火山口上尖叫

高耀杰:在火山口上尖叫

一、高耀洁:在火山口上呐喊(论文文献综述)

田芬[1](2011)在《《南方周末》年度人物活动双重形象建构与传播分析》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南方周末》年度人物活动为例,研究活动主体形象与活动客体形象如何在新闻策划活动中建构与传播。文中以《南方周末》2000-2009年共十年的年度人物报道为主要样本,以媒介形象和框架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运用文本分析、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综合新闻学、传播学、叙述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对《南方周末》年度人物活动中的双重形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旨在探索新闻人物报道的新手法、新视角,及其对新时期新闻报道既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又形成自身良好的公信力,从而建构良好媒介形象的借鉴意义。为了避免单用某个理论模式而造成理论的“封闭性”,论文结合了诸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且不囿于已有理论,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结合与延伸,希望能为充实和延伸人物报道研究作出贡献。研究发现,在“影响中国进步和我们的生活”这个总命题下,年度人物有着“革新”、“梦想”、“爱国”、“仁爱”等多种形象。人物报道中多为圆型人物形象,其塑造手法有多种,如争议冲突法、矛盾对比法、情感黏合法、标签类型化等。传者形象,即活动主体的形象具有隐蔽性,可在客体形象塑造过程中间接呈现。活动中呈现了《南方周末》具有国际意识、精英意识、互动意识、权威意识、前瞻意识、人本意识、品牌意识、融合意识等多个形象。另外,年度人物活动中体现了多种有效的传播策略,包括“名人效应”传播、“共生效应”传播、镜像传播、整合传播等。

胡瑶迪[2](2010)在《“我们”与“他们”:中美艾滋病报道中的身份建构 ——以《南方周末》与《纽约时报》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一种未知的病毒开始侵袭人们,既弄不清病因,又难以治愈,一时间人们惊慌四起。这种令人恐慌的疾病,后来在医学上被定义为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cquire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艾滋病”(AIDS)。在人类历史发展史上,每一时代只要有人得了疾病,他就注定不仅要遭受身体上的痛苦,还要背负着更多的道德上的非议和谴责。AIDS的出现更加剧了这样的状况。自1981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来,艾滋病便以其强大的力量侵袭整个世界,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它对人类的威胁也是有增无减。公众听艾滋,谈艾滋,闻艾滋色变,到现在仍有许多人对待艾滋病存在着恐惧的心理。29年来这种疾病所带来的负面象征意义也远远超过了一种疾病的所带来的影响。在这一系列对艾滋病的问题中,媒体究竟呈现了怎样的艾滋病图景?主流媒体对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又建构了什么样的形象?29年来这种建构又有怎样的变化?这些是本文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南方周末》和《纽约时报》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1981年—2009年间的中美主流媒体的艾滋病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来探析媒体是如何呈现和建构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形象,以此来考察,对于我们社会中的这个边缘群体,中美主流媒体是将“他们”当作“我们”中的一部分,还是把“他们”排斥在“我们”这个群体之外?从而透视出媒体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形象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在艾滋病议题的报道上,中美主流媒体都通过强大的话语力量建构了艾滋病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20多年来,艾滋病报道的每一次转变都与政府公共政策的变化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媒体的艾滋病报道呈现了一个相同的艾滋病图景:即从“污名化”到“走出媒体的污名”。通过对《南方周末》艾滋病报道的分析,笔者发现,《南方周末》25年来艾滋病报道经历了四个阶段,从早期媒体报道的失语到“他者”的建构,如今《南方周末》在艾滋病议题报道上已经站在了“健康传播”的高度来关注艾滋病感染者/患者。但是深层次的道德色彩仍然不时的出现,对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建构,“他者”的强化不是直接可见了,但是却真实存在着。《纽约时报》29年来的艾滋病报道也呈现了变化的趋势,早期媒体报道主要是国内的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给他们贴上了“同性恋人群”的标签,此后这种标签转移到了国外的艾滋病感染者/患者身上,建构了“受难者”形象的建构。如今《纽约时报》在报道范围和报道题材的拓展改变了艾滋病患者的“他者”的建构,除了关注这一特殊的群体之外,还通过对各种关爱艾滋病民间团体的关注,把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心声,以及公众对他们的关爱支持传播出去。论文的最后,笔者试图在比较中美两国艾滋病感染者形象不同的国家制度和文化背景下,进一步分析中美主流媒体对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形象建构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孙玮,陈醇[3](2009)在《中国新社会运动中的大众媒介社会动员分析——以抵抗艾滋病公共健康运动中的社会动员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引言关于艾滋病与媒介,联合国艾滋病项目执行主席彼得·派特有句传播甚广的名言,"当涉及到艾滋病时,记者的影响比医生的影响更大"。研究者认为,20世纪最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艾滋病在全球火速蔓延,以及其所导致的高死亡率,使得世界各国都试图藉由大众媒介告知与宣传的方式,以达到防治的效果。中国卫生部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2003年的调查显示,"公众对

董绍剑[4](2005)在《聆听她的呐喊》文中研究指明 “我做这些对于我个人来说得不到任何利益,更多的是想让人们多一点忧患意识,多一点责任感,我们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如果社会再不关心的话,我很难想象未来会怎样!”她说的问题需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说得好像挺遥远,但其实也就是七八年前。当城市里的人们

沈颖[5](2004)在《高耀洁:在火山口上呐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3年,中国政府宣布艾滋病毒感染者人数为84万,发病人数为8万,中国的艾滋病患者人数已跃居亚洲第二,仅次于印度。 2003年9月,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在出席联合国艾滋病问题特别会议时承认,“艾滋病防治工作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艾滋病在中国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二、高耀洁:在火山口上呐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耀洁:在火山口上呐喊(论文提纲范文)

(1)《南方周末》年度人物活动双重形象建构与传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1.2 研究理论和方法
        1.2.1 关于媒介形象
        1.2.2 关于框架理论
        1.2.3 关于新闻策划
        1.2.4 关于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南方周末》年度人物活动概述
    2.1 年度人物活动策划
        2.1.1 年度人物评选
        2.1.2 年度人物报道
        2.1.3 年度人物颁奖
    2.2 年度人物活动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方周末》年度人物活动双重形象建构
    3.1 《南方周末》年度人物活动中的双重形象
    3.2 《南方周末》年度人物活动客体形象建构
        3.2.1 年度人物具体呈像
        3.2.2 年度人物形象塑造手法
    3.3 《南方周末》年度人物活动主体形象建构
        3.3.1 人物评选中的主体形象
        3.3.2 人物报道中的主体形象
        3.3.3 人物颁奖中的主体形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方周末》年度人物活动形象传播
    4.1 “名人效应”传播
    4.2 “共生效应”传播
    4.3 镜像传播
    4.4 整合传播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2)“我们”与“他们”:中美艾滋病报道中的身份建构 ——以《南方周末》与《纽约时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选题的来源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文章架构
第一章 中美艾滋病报道的媒介景观
    第一节 中国媒体的艾滋病报道
    第二节 美国媒体的艾滋病报道
第二章 从"污名化"的"他们"到"他们"与"我们"的共存:《南方周末》艾滋病报道中的身份建构
    第一节 《南方周末》艾滋病报道的整体建构
    第二节 被"污名化"的"他们"
        一、行为"不检点"的外国人
        二、无奈与悲哀的"受害者"
    第三节 被"远离"的"我们"
    小结 “我们”与“他们”的共存
第三章 从"他们"到"我们":《纽约时报》艾滋病报道中的身份建构
    第一节 《纽约时报》艾滋病报道的整体建构
    第二节 被"妖魔化"的"他们"
        一、危害社会的"罪人"
        二、国内的病人与国外的"受难者"
    第三节 "我们"的建构:艾滋病感染者/患者是得了病的人
    小结:“我们”与“他们”
第四章 中美艾滋病报道中的路径探析
    第一节 中美艾滋病报道中身份建构的共同路径:从"他们"向"我们"的转变
    第二节 不同国家制度、不同文化下的身份认同和认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高耀洁:在火山口上呐喊(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方周末》年度人物活动双重形象建构与传播分析[D]. 田芬. 广州大学, 2011(05)
  • [2]“我们”与“他们”:中美艾滋病报道中的身份建构 ——以《南方周末》与《纽约时报》为例[D]. 胡瑶迪. 安徽大学, 2010(11)
  • [3]中国新社会运动中的大众媒介社会动员分析——以抵抗艾滋病公共健康运动中的社会动员为例[A]. 孙玮,陈醇. 新闻学论集(第22辑), 2009
  • [4]聆听她的呐喊[J]. 董绍剑. 当代学生, 2005(Z2)
  • [5]高耀洁:在火山口上呐喊[N]. 沈颖. 南方周末, 2004

标签:;  

高耀杰:在火山口上尖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