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的花蕾在习作中竞相绽放

让情感的花蕾在习作中竞相绽放

是舟,就让它历经沧海;是泉,就让它滋润幽谷;是玉石,就让它辉映星空;是花蕾,就让它绽放春天。《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习作的评价标准中,也将“是否具有真情实感”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如何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美文呢?

1坚持抒写感悟,重在情感体验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听、说、读、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写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因此,指导学生写好课堂内的小练笔能更好地落实“课标”中的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学习后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或自己独特的体会、感受。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各自独特的感受写出来,除了能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外,还能使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得到升华,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指导写“感悟”类课堂练笔,主要是针对情感表达比较浓厚的课文。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完《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后,我根据学生对文中作者情感的领悟,引导学生以《平凡而无私的母爱》为题写一则读后感。有的学生写出了“文中的母亲对儿子小事的关爱不正是伟大母爱的体现吗?读完课文后,我也能深深体会到作者在他母亲去世时的心情,因为我也知道‘没妈的孩子是根草’。作者的母亲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让作者和我们大家来分享———要坚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样一段发自肺腑的感人文字。学生在自己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的同时,其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创设实践氛围,引发真情实感

扎实的文学功底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来,还必须进行仔细地观察,亲身体验,深入思考,从而建立深厚的感情。如《凡卡》这篇小说之所以写得真实感人,使人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是因为俄国著名作家契科夫从小了解学徒生活,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阔视野,让学生以各自独具个性的眼睛去观察,用独具个性的耳朵去倾听,用独具个性的心灵去体味、感悟,在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里自由地驰骋想象,从个性出发去理解、评价,进而写出独具个性的,充满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如:第十一册积累运用五《口语交际》一题,它要求学生模拟当小记者,我在学生充分模拟表演的基础上,让全班总结交流,从中获得采访经验。再让学生把小记者采访活动延伸到课外,给他们布置采访任务,采访时间限在一周内,并用习作的形式写下来。一周之后,习作交上了,面对学生们的一篇篇文章,我被他们真情的表达,独特的感受所折服。有的写道:“老师,在您的鼓励下,我往返了四趟才采访到我们村的老村长。我深深地体会到当记者是多么艰辛啊!……”有的写道:“我刚开始去采访一年级的同学,他们见了我,不知什么原因,不是撒腿就跑,就是以哭抗议,拒绝回答。唉,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当记者那么潇洒。老师,在您的指点下,我终于完成了对一年级的采访,我深深地感到当一名合格的记者,光凭嘴是不行的,还得动脑想办法,亲近他们,在愉快地玩耍中,诱导他们回答自己所寻找的答案……”有的写道:“在采访中遇到了人家不予理睬时,我灰心极了;同时,又恨死自己了,为什么别的同学就能完成任务,而我不能呢?老师,您不是说要运用智慧吗?看来,我真的要多学点知识,才能变得聪明起来……”有的写道:“我看到电视上那些记者多风光,多让人羡慕。可是,我通过这次采访才体会到他们成功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与辛劳……”学生们的体验是多么深刻,情感是多么真挚,实践体验收到的效果是教师课堂上的说教无法达到的。因此,教师应多创设实践氛围,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提高认识能力,培养深厚的情感。

3运用多种手法,凸显动人细节

动人之处往往是一件事情中那些曾经让人感动过的细节,既然是细节,就应该调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把它写具体,写生动,让“细微之处见真情”。大凡优秀作品中被人记住的总是那些细致入微的描绘。像人教版小语《荔枝》一文,写母亲吃荔枝的一系列动作、神态的描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我”看到邱少云被一团烈火包围时,担心、痛苦、关心、难受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小抄写员》一文中对主人公叙利奥四个月来默默承受父亲的责备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描写……这些文章之所以感人,不正是因为那些细节被作者写“神”了,写“活”了吗?

如:一个学生写《难忘的人》,写的是她的老师。开头如下:“秦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孩子,她长着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小小的嘴巴,经常穿一条白色的连衣裙。每当铃声响起时,她就站在讲台上,给我们耐心细致地讲解数学公式的推导和各种应用题的分析思路。在秦老师孜孜不倦地教导下,我的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样的描写没有抓住秦老师的具体形象,显得平平淡淡,一点儿也不感人。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评讲中,着重讲解了如何进行“形象描写”的方法,让学生们就这篇习作进行讨论,最后讨论得出了秦老师穿高跟鞋的具体特征。从这一形象特征切入,把习作修改如下:“咯噔咯噔……清脆的脚步声,在走廊里响起来,一个年轻的身影随着咯噔声站在讲台上,咯噔声停下来,秦老师清脆的讲话声传到我们的耳边。随着咯噔声在讲台上缓慢地响起来,黑板上一行行清秀的字体映入我们的眼帘。”经这么一修改,难忘的形象跃然纸上,令读者回味无穷。

通过评讲,后来一位学生写《烤地瓜》,其中写道:“爸爸把烤熟了的地瓜掰成两半,分给我和姐姐,我摸了摸,热乎乎的;闻了闻,一股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仔细看了看,那烤裂了口子的地瓜皮上,还流出了像黏液似的油呢,那冒着热气的黄澄澄的瓤,就像西瓜的黄沙瓤似的。我一边吃着,一边品尝着滋味,真是又香又面、又甜,就像熟透了的香蕉似的。”这段文字写我得到半块烤熟地瓜以后感受,先写触觉———热乎乎的,再写嗅觉———浓郁的香味,然后写味觉———香、面、甜。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烤地瓜好吃这一情感体验,尤其穿插了气味特征的描写,让读者也有嘴馋的感觉。

4找准传递媒介,真情汩汩流出真情实感是应该从我们刻画的人物、叙述的事件、观赏的山水中汩汩流出,而不是从人物口中直接喊出来的。因此在习作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找准传递感情的媒介。这媒介可以是一个物,可以是一景,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一个动作,可以是一个眼神等等。如《梅花魂》是写一位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挚爱,来反映老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因为梅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梅花魂》这篇课文中,梅花就是表达老人爱国的一个媒介。《荔枝》这篇课文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事,母亲喜欢吃荔枝,但她总把大个的给“我”吃。母亲临死前,“我”买了许多新鲜上好的荔枝,本以为她能在离开人世前吃到她喜爱的荔枝,可后来才知道,她把荔枝全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自己没舍得吃一颗。在这篇文章中,荔枝就是表达母亲对儿孙的爱的一个媒介。《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们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情景,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景点榕树、鸟儿就是表达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的媒介。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训练学生,让他们睁开聪颖好奇的眼,去搜寻世间的种种珍奇;让他们挥动灵巧勤快的手,去采撷生活中的繁华锦簇;让他们驰骋充满童真的心,去描绘人生中的风霜雨雪。这样学生的习作会出现“锦上添花,真情四溢”的景象。作者单位:重庆梁平县合兴镇中心小学

标签:;  ;  ;  

让情感的花蕾在习作中竞相绽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