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超短超强激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强激光,固体靶,X射线剂量,实验研究
超短超强激光论文文献综述
邱睿,魏朔阳,杨博,于明海,矫金龙[1](2019)在《超短超强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所致X射线剂量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短超强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可产生显着的X射线剂量,其辐射防护问题是辐射防护和激光等离子体物理的学科交叉问题,对超短超强激光装置安全运行至关重要。为验证清华大学所提出的剂量评估公式,对超短超强激光与固体靶作用所产生的X射线剂量开展了实验研究。设计了用于屏蔽靶室内超热电子和散射光子的屏蔽结构,仅测量超热电子和固体靶作用所产生的X射线剂量,并开展蒙特卡罗模拟评估其屏蔽效果。基于星光-Ⅲ激光装置对不同激光功率密度(7×10~(18)~4×10~(19)W/cm~2)下不同角度上的X射线剂量开展了实验测量,并与不同的剂量评估公式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中还对不同剂量测量探测器的响应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屏蔽结构能很好地屏蔽超热电子和散射光子。实验结果表明,清华大学所提出的剂量评估公式较文献公式能更好地与实验结果吻合。随激光功率密度的增加,前向的X射线剂量较侧向增加得更快。(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牟洪臣,王光昶,梁栋,陈旭,张建炜[2](2019)在《利用汤姆逊离子谱仪测量超短超强激光质子能谱》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给出了利用汤姆逊(Thomson)离子谱仪测量超短超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产生的高能质子能谱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利用Thomson离子谱仪(平均磁场强度为0.167 T,电场加高压为3000 V,电场强度约为0.429 MV/m)和固体核径迹探测器CR39相结合,在固体靶背表面测量了激光的高能质子能谱.结果显示:质子沿着靶背法线方向发射,质子在一定能量处出现截止,截止能量与靶厚度和靶材料密切相关.分析认为,靶法线鞘层加速(TNSA)机制是质子能谱分布及能量截止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盛政明,陈民,翁苏明,远晓辉,陈黎明[3](2018)在《超短超强激光驱动新型粒子加速器:机遇和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因发明"光学镊子"和"啁啾激光脉冲放大"两项重大技术的3位科学家。其中啁啾激光脉冲放大技术使得人们在实验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超短超强激光脉冲。文章简要介绍了由超短超强激光开拓的新兴科学前沿,特别是这种强激光技术推动下的新型粒子加速器研究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来源于《物理》期刊2018年12期)
冷雨欣[4](2019)在《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SULF)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打造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首批重大项目之一。结合国内外超强超短激光研究现状和趋势,简单介绍了SULF的研制背景、建设现状和未来主要应用和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9年01期)
张露杭,刘红杰,谷渝秋,曹磊峰,周维民[5](2018)在《超短超强激光实验伴生电磁脉冲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靶室腔体谐振产生的电磁辐射是超短超强激光与靶相互作用实验中生成的电磁脉冲(EMP)来源之一。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对靶室腔谐振产生电磁脉冲和电磁脉冲通过窗口向外传播这两个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前者模拟获得空腔和含结构模型谐振时特征磁场,结果显示内部结构对电磁场强度分布和谐振频率有显着影响;后者模拟结果显示,窗口外侧电场强度比窗口内侧高约40%,而且电磁脉冲传播到靶室外后呈球面波形式扩散并衰减。对电磁脉冲的强度衰减规律进行了分析,得到该衰减曲线的拟合函数。(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8年08期)
佟国栋[6](2018)在《超强超短激光与电子作用中的阿秒光脉冲产生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阿秒光脉冲是具有极短脉冲宽度的短波长辐射。用阿秒光脉冲作为探测光,可以获得超高的时间分辨能力,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等研究领域都有重要的潜在应用。目前阿秒光脉冲的产生主要是利用激光和气体或者固体相互作用来实现。激光与气体或固体作用时能够产生高级次的谐波,将谐波的低频成分滤除后即可获得超短光脉冲。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激光的电场强度已经超过相对论强度,光场中运动的自由电子速度接近光速,根据相对论多普勒效应,由这种超高速运动的电子所辐射的光波可以具有极高频率成分,因此有可能产生阿秒光脉冲。因此,本论文主要研究超短超强激光脉冲和自由电子的相互作用过程,分析电子的动力学过程和超高速电子辐射的特点。1.论文对强激光场与自由电子互相作用的动力学理论以及电子辐射理论进行了介绍。论文分析了经典近似下的激光场与电子的作用模型,并介绍了相对论协变形式的电子辐射理论,给出了电子辐射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的经典计算方法。2.论文计算了脉冲宽度为15 fs的不同强度的高斯光束与电子的互相作用过程,并研究了相应条件下的阿秒脉冲辐射。研究结果表明,当激光强度大于相对论强度时,电子主要以纵向运动为主,辐射主要集中于纵向。通常辐射的脉冲为阿秒脉冲链,但当激光强度较大如a0= 10时,获得了脉冲宽度约为11 as的单个阿秒脉冲输出。3.论文研究了静电场与高斯光束组合的迭加场与自由电子的作用。首先计算了静电场方向与激光偏振方向一致时的情况。研究发现,静电场强度增加到5×10-4时,产生了脉冲宽度为16 as的单个阿秒脉冲。静电场强度对脉冲链中的每个阿秒脉冲的宽度影响较小。增加静电场可以有效降低产生单个阿秒光脉冲的激光强度阈值。论文还计算了静电场与激光偏振方向垂直的情形,发现增加静电场强度并不能获得单个阿秒脉冲的输出。4.论文对圆偏振高斯分布的涡旋光场与电子的互相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涡旋光束对电子有汇聚作用,初始分布于光斑中心附近的电子均产生了向光斑中心运动的速度分量。电子辐射的脉冲宽度仅有2as,且辐射分布的方向主要沿电子最后出射的方向。采用涡旋光束,降低了对激光强度的要求。综上,本论文研究了普通高斯光场、高斯光场和电场迭加场以及涡旋高斯光场对自由电子的作用,分析了电子的辐射脉冲,采用迭加场和涡旋场均降低了产生单个阿秒光脉冲所需的激光强度,其中采用涡旋光场的方案更有效,所获得的阿秒脉冲宽度也更小。(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4-01)
张露杭[7](2018)在《超短超强激光驱动电磁脉冲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会产生丰富的电磁辐射,电磁波谱范围很广,涵盖了射频辐射到γ射线之间的宽广频段。然而,目前的研究多数集中在真空极紫外光、X射线和γ射线等高频辐射或是太赫兹波段的低频辐射,对于频率更低的微波和射频段电磁辐射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物理实验证据也比较缺乏,难以对发射电磁脉冲的物理过程获得清晰的认知。虽然目前己经有很多研究人员投入了这个科研领域,但研究进度不甚理想。伴随着技术的发展,激光的脉宽减小、能量提高,其峰值功率进一步提升,甚至达到了 PW量级。实验研究显示,激光峰值功率的提高会使实验中产生的低频电磁脉冲更加强烈,电磁脉冲对电子器件的特殊效应也更加显着。近年的超短超强激光实验中己经多次出现示波器、CCD相机等设备受损和测量信号受干扰等现象,这迫使我们进一步认识电磁脉冲的物理机制并掌握该脉冲的性质和特点。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开展了超短超强激光驱动电磁脉冲的模拟研究工作。从电磁脉冲的物理机制、频谱特性、强度分布及传播规律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希望通过仿真模拟研究能进一步了解其中的物理过程,并为强激光驱动电磁脉冲相关的实验工作起到积极的参考作用。具体研究工作与创新点如下:1、用粒子模拟方法计算了超短超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高能电子出射方向比较集中,这些电子轰击靶室后会使靶室壁在短时间内不均匀带电。然后,用有限元仿真软件模拟45TW和5PW靶室的金属壁不均匀带电时,内部电磁场发生谐振的物理过程。球状靶室产生的磁场在靠近靶室壁区域和金属平台上方区域明显较强,且特征频率为288.3MHz;柱状靶室产生的磁场强度在靶室中心区域和二面角区域较弱,靠近靶室壁中部的区域较强,金属平台上部区域的磁场最强,此时电磁场特征频率为194.8MHz。靶室内的复杂结构组件不但会使内部磁场的空间分布发生改变,同时会也使其谐振特征频率发生改变。该模拟有助于深入了解激光驱动等离子体产生电磁脉冲的物理过程,也能为靶室内各种诊断设备进行有效抗电磁干扰设计提供思路。2、对靶室内产生的电磁脉冲通过窗口向外传播过程进行模拟。若以峰值电场强度来表示某点电磁脉冲强度,结果显示,在窗口靠外侧的电磁场峰值强度明显大于窗口内侧。而且电磁脉冲的波前在初始时刻平行于金属壁,经过窗口后变为类似球面波形状向外传播,强度随扩散距离的增长迅速衰减。若以窗口中轴线靶室外部分的峰值电场强度变化情况,来代表靶室外电磁脉冲强度随扩散距离而变化的规律:靠近窗口区域的峰值电场强度与距离成反比例关系,随扩散距离的增大其值迅速减小;而在距离相对较远的区域中,其峰值电场强度随扩散距离的增大而线性减小。该模拟获得了窗口各个区域的电磁脉冲强度分布特征并探究了靶室外电磁脉冲衰减规律,有助于了解靶室内电磁脉冲的传播规律,并为靶室外设备抗电磁干扰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期刊2018-04-01)
[8](2018)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攻坚克难追求卓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市委书记李强昨天上午就加快科创中心建设进行调研。李强赴浦东张江察看上海光源、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了解大科学设施建设运行应用情况,并向参与科创中心建设的同志们致以亲切问候和新春祝福。他指出,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加快向具有全(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8-02-14)
W.KJ[9](2017)在《我国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研制获重大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SULF)成功实现10PW(1PW=10~(12)激光放大输出。这是继2016年8月实现5PW国际领先成果之后,我国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研究再次取得重大进展。超强超短激光能够在实验室内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超强电磁场、超高能量密度和超快时间尺度综合性极端物理条件,用途十分广泛:可用于研制台式电子加(本文来源于《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期刊2017年21期)
杨博[10](2017)在《超短超强激光装置电离辐射源项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超短脉冲激光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上不断涌现出功率密度(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能量)超过10~(18) W/cm~2的超短超强激光装置。这些装置的出现促成了众多前沿学科的出现和重大突破。同时,实验中观察到了超短超强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可以产生电离辐射,并且辐射剂量显着,从而对装置周围的环境和人员带来了辐射风险。由此,作为一类新的辐射源,超短超强激光装置的电离辐射防护问题非常有必要研究。关于超短超强激光装置中的电离辐射防护问题,目前国际上开展的研究十分有限。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准确地评估这类新型辐射源产生的电离辐射危害,即需要对这类新型辐射源的辐射类型、辐射水平、能量特性及其他源项特性进行研究。为此,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根据近年来激光等离子体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对超短超强激光驱动的高能电子和质子源项进行了归纳分析,建立起了关键源项特性参数(如产额、能谱、角分布)与激光等离子体参数之间的联系。2.在系统分析超热电子源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X射线剂量估算公式,该公式可以较为准确地估计强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产生的X射线剂量;建立了一个强激光固体靶X射线能谱理论计算模型,并以此研究了X射线能谱随超热电子、靶参数的变化。另外,针对强激光固体靶超热电子能量类指数分布的特点,研究了其所致X射线的衰减规律,并分析了其与一般X射线屏蔽的差异。3.本文在强激光装置“星光-III”上测量了强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产生的超热电子能谱、X射线剂量角分布以及X射线能谱,并对所建立的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本实验还对不同类型的剂量探测器在该类超短脉冲辐射场下的工作性能进行了测试。测量结果为评估“星光-III”装置的辐射安全特性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4.针对目前超短超强激光产生高能中子源的两种方式(光核中子源和束靶中子源),本文分别对其中子产额和能谱进行了理论模拟研究,并建立了一个强激光固体靶光中子产额理论计算模型,可以计算不同超热电子、靶参数下的光中子产额。研究结果为评估超短超强激光装置中的中子电离辐射危害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7-11-01)
超短超强激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给出了利用汤姆逊(Thomson)离子谱仪测量超短超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产生的高能质子能谱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利用Thomson离子谱仪(平均磁场强度为0.167 T,电场加高压为3000 V,电场强度约为0.429 MV/m)和固体核径迹探测器CR39相结合,在固体靶背表面测量了激光的高能质子能谱.结果显示:质子沿着靶背法线方向发射,质子在一定能量处出现截止,截止能量与靶厚度和靶材料密切相关.分析认为,靶法线鞘层加速(TNSA)机制是质子能谱分布及能量截止的主要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短超强激光论文参考文献
[1].邱睿,魏朔阳,杨博,于明海,矫金龙.超短超强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所致X射线剂量实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9
[2].牟洪臣,王光昶,梁栋,陈旭,张建炜.利用汤姆逊离子谱仪测量超短超强激光质子能谱[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9
[3].盛政明,陈民,翁苏明,远晓辉,陈黎明.超短超强激光驱动新型粒子加速器:机遇和挑战[J].物理.2018
[4].冷雨欣.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J].中国激光.2019
[5].张露杭,刘红杰,谷渝秋,曹磊峰,周维民.超短超强激光实验伴生电磁脉冲的模拟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8
[6].佟国栋.超强超短激光与电子作用中的阿秒光脉冲产生机制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8
[7].张露杭.超短超强激光驱动电磁脉冲的模拟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8
[8]..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攻坚克难追求卓越[N].文汇报.2018
[9].W.KJ.我国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研制获重大突破[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7
[10].杨博.超短超强激光装置电离辐射源项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