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序列变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序列,基因,线粒体,多态性,玉米,紫花苜蓿,控制区。
序列变异论文文献综述
吕莹莹,张萌,吴雪怡,张晗菡,何欢[1](2019)在《玉米花序发育相关基因ZmSPI1的序列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ZmSPI1基因编码的黄素单加氧酶,是单子叶植物特有的,该基因通过参与生长素的合成过程,从而影响花序的发育。本研究在103份玉米自交系中,对该基因进行重测序,获得了全长序列1 849bp。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发现,该基因共检测到43个变异位点,变异类型均为SNP。该基因编码区具有6个SNP位点,划分成9种编码区单倍型,均为同义突变。中性检测结果表明该基因在供试群体中没有受到明显的人工选择信号。(本文来源于《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萌,吕莹莹,张晗菡,徐敏,吴雪怡[2](2019)在《玉米抗圆斑病基因ZmHM1的序列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ZmHM1基因编码HC毒素还原酶,具有玉米圆斑病抗性,目前对该基因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功能,该基因的序列变异分析鲜有报道。本研究在62份玉米常用自交系中,对该基因进行定点捕获重测序,获得了全长2 889bp的基因序列,其中包含1 026bp的启动子区段,核苷酸多态性结果显示,该基因共有144个变异位点,变异类型均为SNP,无Indel位点。根据该基因全长变异位点,划分为44种单倍型。编码区共检测到37个SNP位点,将其划分为25种编码区单倍型,为非同义突变。中性检测结果表明该基因在供试群体中没有受到明显的人工选择信号。(本文来源于《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吴仁协,张浩冉,牛素芳,苗奔奔,翟云[3](2019)在《东海近岸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群体遗传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带鱼(Trichiurusjaponicus)是广泛分布于东亚大陆架海域的暖温性近底层经济鱼类,也是东海区最重要的海洋渔业捕捞对象。然而,目前的研究报道对东海近岸带鱼群体遗传变异特性认识不足,不利于其种群的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本研究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对东海近岸带鱼6个群体191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和历史动态进行分析。在577 bp长的控制区序列中共检测到70个多态位点,定义了121个单倍型。群体总的单倍型多样性较高(0.9911),但总的核苷酸多样性较低(0.0092),群体间遗传多样性水平差异较小。单倍型遗传学关系、Fst值和分子方差分析结果均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分化不显着,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历史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东海近岸带鱼群体在更新世中晚期可能经历了瓶颈效应和随后的群体快速扩张,这是导致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的主要原因。带鱼较强的扩散能力、洄游行为、海洋环流以及近期的群体扩张可能是造成东海近岸带鱼缺乏显着的系统地理种群结构的原因。研究结果提示,在线粒体DNA水平上,东海近岸带鱼群体是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遗传资源管理上可作为一个单元进行管理。(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6期)
朱丽莉,李冬光,綦世金,陶宇航,韩雪[4](2019)在《地方鸡ONECUT1基因的序列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ONECUT1基因在贵州地方鸡品种中的作用,分析ONECUTl基因在5个地方鸡品种的序列差异性,设计4对引物,筛选多态位点,采用DNAMAN进行序列变异分析。结果表明:4个多态位点均位于内含子上,分别是16 369位(C→A),16 517位(C→T),16 587位(C→G)和16 639位(C→T)。16 517位置仅长顺绿壳蛋鸡为碱基C,而瑶山鸡、赤水乌骨鸡、水西乌骨鸡和广西乌骨鸡在该位置为碱基T;瑶山鸡和赤水乌骨鸡在16 587位置和16 639位置检测出多态性,长顺绿壳蛋鸡、水西乌骨鸡和广西乌骨鸡则与数据库参照序列一致。(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唐首杰,毕详,张飞明,张友良[5](2019)在《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遗传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来了解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选育潜力,以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奠基群体(F_0)为对照组,采用线粒体DNA控制区标记评估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它们的选育潜力。结果显示,在3个选育群体的72条序列中共确定40种单倍型,群体间存在5种共享单倍型,3个选育群体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单倍型多样性(H)范围为0.670~0.978,核苷酸多样性(π)范围为0.004 16~0.006 23,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范围为3.935~5.960,群体内核苷酸序列间平均遗传距离范围为0.003 561~0.004 538,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π、K)略高于F_0群体。3个选育群体间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指数(F_(ST))范围分别为0.004 039~0.004 700和0.046 4~0.138 6。3个选育群体间成对F_(ST)值差异均显着(P<0.05),3个选育群体与F_0群体间成对F_(ST)值差异均极显着(P<0.01)。说明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选育潜力较大;同时,选育群体间均存在显着的遗传分化,可见不同方向上的累代人工选育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高建明,桂枝,卢树昌[6](2019)在《紫花苜蓿β-1,3-葡聚糖酶基因同源克隆与序列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β-1,3-葡聚糖酶是植物重要的防卫蛋白之一。采用同源克隆法,从16个紫花苜蓿品种的集群DNA中分离到3个苜蓿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部分基因组编码序列,分别对应于蒺藜苜蓿3个不同的β-1,3-葡聚糖酶基因,并命名为β-1,3-葡聚糖酶基因1、β-1,3-葡聚糖酶基因2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3。其中,β-1,3-葡聚糖酶基因2和苜蓿β-1,3-葡聚糖酶基因3及其蒺藜苜蓿对应基因与包括β-1,3-葡聚糖酶基因1在内的其他豆科同类基因遗传距离较大。序列变异分析显示,β-1,3-葡聚糖酶基因2的SNP位点间平均距离为255bp,DNA和氨基酸序列均非常保守,表明其在进化中受到了强烈的选择压力。β-1,3-葡聚糖酶基因1的SNP位点间平均距离虽然较小(31bp),但其全部21个SNP位点均为同义SNP,同时,测序片段仅发现了10个单倍型,远远小于其理论单倍型数目(2~(21))。这表明β-1,3-葡聚糖酶基因1的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在功能上非常重要,少量单倍型的存在是为了调节其表达,以使苜蓿适应多种内、外部环境条件。(本文来源于《西部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刘宁,苏琳琳,姚俊,王生奎,高林[7](2019)在《伪狂犬病病毒云南变异毒株的分离鉴定及gE、gD、gC、TK基因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2016年期间,从云南陆良、富源、寻甸及西双版纳规模猪场经Bartha-K61疫苗免疫猪群中发生流产的胎儿内脏组织病料中成功分离获得4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毒株,分别命名为FY-YN-2014、LL-YN-2014、XSBN-YN-2015和XD-YN-2014株。经TCID_(50)测定、动物致病性试验、免疫保护试验及gE、gD、gC、TK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TCID_(50)分别为10~(-6.083)/100μL、10~(-5.75)/100μL、10~(-6.583)/100μL、10~(-6.5)/100μL。采用Bartha-K61疫苗免疫过的经产母猪血清样品对XSBN-YN-2015分离毒株进行微量病毒中和试验,其结果显示gB抗体阳性、gE抗体阴性的血清样品的中和效价在1∶16~1∶32之间,用gB、gE抗体均为阳性的血清样品时,其中和效价在1∶64~1∶128之间。4株分离毒株接种昆明小白鼠、家兔2~5 d后,均出现奇痒的典型伪狂犬病临床症状。对健康非免疫断奶仔猪进行攻毒,同样出现伪狂犬病的典型发病症状,且能从脑及内脏组织中扩增出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并成功回收分离到病毒株。在昆明小白鼠上的LD_(50)分别是10~(2.625) TCID_(50)、10~(2.875) TCID_(50)、10~(2.625) TCID_(50)、10~(2.5) TCID_(50)。XSBN-YN-2015株在非免疫断奶仔猪(伪狂犬病病毒gE、gB抗体阴性)测得的LD_(50)=10~(5.33) TCID_(50)。XSBN分离毒株对免疫2次Bartha-K61疫苗的断奶仔猪的攻击试验结果显示,被攻击仔猪均出现高热、精神萎顿、厌食等临床表现,但1周后均能耐过并逐渐康复,提示Bartha-K61疫苗株免疫猪只对当前流行的伪狂犬病病毒云南变异毒株的攻击基本能够提供100%保护。4株伪狂犬病病毒云南流行毒株与近年来国内报道的TJ、HeN1、NH1201等变异毒株的gE、gC、gD及TK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均高度一致,同源性高达99%~100%,均分属于同一进化树分支,不过与早期的国内毒株SC、GDSH株,国外毒株Becker、Nia-1、CL15、Kaplan、Kolchis、Hercules、NIA3及疫苗株Bartha相比,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也未分属于同一进化分支,因此,4株伪狂犬病病毒云南流行毒株也属于变异毒株。(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瀚墨,李智敏,王元忠,肖丹[8](2019)在《共有峰率和变异率双指标序列分析法分析云南产玛咖的紫外光谱》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共有峰率和变异率双指标序列结合紫外指纹图谱分析云南产玛咖样品.结果表明,玛咖在使用氯仿作为提取溶剂,料液比0.075 g/mL,超声时间40 min可达到最大提取率,且稳定性在8h内变异系数RSD%在0.06~2.33之间;5次重复重现性变异系数RSD%在0.09~1.81之间.紫外指纹图谱显示,云南不同产区玛咖样品间最大共有峰率达75%,最小共有峰率为0%,变异峰率最大为∞,最小为0%.共有峰率和变异率双指标序列分析法可区分云南地区不同产区的玛咖样品,同时可确认云南不同产区玛咖与秘鲁产玛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可对产于云南不同玛咖产区的两个或多个玛咖样品进行可靠的鉴别,并能对玛咖种源筛选和种植区域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李雅晴,谢平,桑燕芳,陈杰,赵羽西[9](2019)在《水文序列相依变异识别的RIC定阶准则——以自回归模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文过程相依性是水文变异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应用自回归模型对其进行拟合时合理确定模型阶数是一个难点问题。本文在分析AIC和BIC准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以原序列与其相依成分的相关系数作为拟合度指标,同时借用信息熵形式的函数式,作为模型不确定性度量指标的自回归模型定阶准则(简称RIC准则)。以AR(1)、AR(2)、AR(3)和AR(4)模型为例进行统计试验,将不同序列长度下该准则的定阶准确率与其他定阶准则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RIC准则对于上述模型均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且定阶准确率远高于AIC准则,其中对于前叁阶模型RIC准则优于BIC准则,但四阶模型略低于BIC准则。RIC准则的优势是可以同时满足模型定阶、相依程度分级与模型检验的需求,将其应用于实测水文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准则能较准确地识别自回归模型的阶数,且符合提出的"相依有变异而残差无变异的最小阶数"的检验标准。(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滕青,尹双义[10](2019)在《玉米ZmLBD7基因的序列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LBD基因编码植物一类特有的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分析特异在玉米穗部表达的ZmLBD7基因的核苷酸多样性,基于目标序列定点捕获对280个玉米自交系中的ZmLBD7位点进行了重测序。结果发现该基因在供试群体中有52个变异位点,其中32个为SNP,20个属于indel变异。由于该基因在演化过程中缺少遗传重组,该基因表现出偏离中性进化的特征,并且其编码区的5个变异仅等导致2种单倍型,编码2种蛋白质。(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16期)
序列变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玉米ZmHM1基因编码HC毒素还原酶,具有玉米圆斑病抗性,目前对该基因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功能,该基因的序列变异分析鲜有报道。本研究在62份玉米常用自交系中,对该基因进行定点捕获重测序,获得了全长2 889bp的基因序列,其中包含1 026bp的启动子区段,核苷酸多态性结果显示,该基因共有144个变异位点,变异类型均为SNP,无Indel位点。根据该基因全长变异位点,划分为44种单倍型。编码区共检测到37个SNP位点,将其划分为25种编码区单倍型,为非同义突变。中性检测结果表明该基因在供试群体中没有受到明显的人工选择信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序列变异论文参考文献
[1].吕莹莹,张萌,吴雪怡,张晗菡,何欢.玉米花序发育相关基因ZmSPI1的序列变异分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张萌,吕莹莹,张晗菡,徐敏,吴雪怡.玉米抗圆斑病基因ZmHM1的序列变异分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吴仁协,张浩冉,牛素芳,苗奔奔,翟云.东海近岸带鱼(Trichiurusjaponicus)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群体遗传变异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9
[4].朱丽莉,李冬光,綦世金,陶宇航,韩雪.地方鸡ONECUT1基因的序列变异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9
[5].唐首杰,毕详,张飞明,张友良.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遗传变异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
[6].高建明,桂枝,卢树昌.紫花苜蓿β-1,3-葡聚糖酶基因同源克隆与序列变异分析[J].西部林业科学.2019
[7].刘宁,苏琳琳,姚俊,王生奎,高林.伪狂犬病病毒云南变异毒株的分离鉴定及gE、gD、gC、TK基因序列分析[J].中国兽医学报.2019
[8].王瀚墨,李智敏,王元忠,肖丹.共有峰率和变异率双指标序列分析法分析云南产玛咖的紫外光谱[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李雅晴,谢平,桑燕芳,陈杰,赵羽西.水文序列相依变异识别的RIC定阶准则——以自回归模型为例[J].水利学报.2019
[10].滕青,尹双义.玉米ZmLBD7基因的序列变异分析[J].科技风.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