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樟脑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樟脑,晶体,荧光,结构,聚合物,手性,苯并咪唑。
樟脑酸论文文献综述
刘滨秋,阚晓敏,李小蕙,张巨文[1](2016)在《一个二维同手性双苯并咪唑基樟脑酸钴(Ⅱ)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荧光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Co(NO_3)_2·6H_2O与D-樟脑酸(D-H_2cam)和4,4'-双(苯并咪唑-1-亚甲基)联苯(bbmmb)在水热条件下反应提供了一个配位聚合物[Co(D-cam)(bbmmb)]·H_2O(1).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粉末X-射线衍射及热重分析对配位聚合物1进行表征.结构分析揭示配位聚合物1结晶于正交空间群P2_12_12_1,a=9.8786(9),b=17.5620(18),c=19.4752(19),α=90°,β=90°,γ=90°,V=3378.7(6)~3,Z=4,R_1=0.0575,wR_2=0.1097.配位聚合物1具有一个二维同手性层结构.bbmmb的柔韧性对配位聚合物1的同手性结构有重要影响.配位聚合物1的荧光性质被研究.(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韩敏敏,陈晓,蒋战果,李瑞琴,程建文[2](2014)在《以D-樟脑酸与1,4-二(咪唑-1-基)丁烷为配体构筑的两个配位聚合物的结构与磁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热合成了2个以D-樟脑酸(D-H2cam)与1,4-二(咪唑-1-基)丁烷(1,4-bimb)为配体的配位聚合物:[Co(D-cam)(1,4-bimb)]n·4nH2O(1)和[Ni(D-cam)(1,4-bimb)]n(2)。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RD分析,热重,和磁性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这两个聚合物的磁性。结构分析表明,1为P2空间群,其链状结构由氢键作用连接形成二维结构;2为Pna21空间群,呈四重穿插的dia网络结构。(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黄妙龄[3](2014)在《樟脑酸构筑的铜、钴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电化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普通溶液法和溶剂热法合成了两个以樟脑酸(D-H2Cam)为主配体的配合物。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Cu(D-HCam)2(phen)]·2H2O(1)为单核配合物,四方晶系,P41212空间群,中心铜离子处于变形的四边形的配位环境;配合物{[Co(Hcam)2(4,4'-bipy)(H2O)2]·0.4(H2O)2·3.2H2O}n(2)为一维分子链,正交晶系,C2221空间群,有六个原子在钴原子周围形成一个稍变形的八面体配位环境。同时对两个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马献力[4](2014)在《新型樟脑酸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樟脑是一种双环单萜类非木质林产品,是我国的天然优势资源,也可由松节油的主要成分α-蒎烯经多步反应合成得到。樟脑本身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将樟脑氧化可得到樟脑酸。樟脑酸及其衍生物表现出多种生物活性。本文以樟脑酸为原料,先将樟脑酸脱水得到樟脑酸酐,然后通过肼或乙二胺分子搭桥,将酰腙、硫脲、磺酰胺和酰肼等生物活性基团引入到樟脑酸分子骨架中去,设计和合成四类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新型樟脑酸衍生物,为樟脑酸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提供新的途径。本文以樟脑酸为原料,合成了49个新型的樟脑酸衍生物。初步探索了合成条件,利用FT-IR、1H NMR、13C NMR、ESI-MS、HSQC和NOESY等多种方法对所有新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还测试了目标化合物在杀菌和除草方面的生物活性。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以樟脑酸为原料,经乙酸酐脱水得到樟脑酸酐,再与水合肼进行酰化反应制备N-氨基樟脑酰亚胺,继而在微波辐照和冰醋酸催化下与各种取代苯甲醛缩合,合成得到18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樟脑酸基酰腙化合物4a-4r。2.以樟脑酸为原料,经乙酸酐脱水制备樟脑酸酐;以取代苯胺为原料制备取代苯基异硫氰酸酯,然后与乙二胺反应得到氨乙基取代苯基硫脲;最后将樟脑酸酐与氨乙基取代苯基硫脲反应,合成得到1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樟脑酸基硫脲化合物7a-7j。3.以樟脑酸为原料,经乙酸酐脱水制备樟脑酸酐;通过苯磺酰氯与乙二胺反应制备N-苯磺酰基乙二胺;最后将樟脑酸酐与N-苯磺酰基乙二胺反应,合成得到11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樟脑酸基磺酰胺化合物9a-9k。4.以樟脑酸为原料,经乙酸酐脱水制备樟脑酸酐,然后与芳酰肼发生N-酰化反应,合成得到1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樟脑酸基双酰肼化合物10a~10j。5.采用离体法测试了所有目标化合物的杀菌活性。发现在50mg·L-1浓度下,樟脑酸基酰腙化合物4f(R=o-Br)、4g(R=p-Br)、4m (R=p-OCH3)、4p (R=p-OH)、4a(R=H)、4h (R=o-NO2)、4i (R=m-NO2)、4k (R=o-OCH3)、4n (R=o-OH),樟脑酸基磺酰胺化合物9a(R=H)、9e(R=m-OCH3),以及樟脑酸基双酰肼化合物10h (R=β-Pyridyl)、10b (R=p-NO2Ph)、10i (R=γ-Pyridyl)、10a (R=Ph)、10g (R=p-FPh),等十六个目标化合物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活性显着,抑制率均达90.0%以上。樟脑酸基硫脲化合物7c (R=o-OCH3)、7d (R=m-OCH3)和9h(R=p-Cl)等叁个目标化合物对番茄早疫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均达86.9%。樟脑酸基酰腙化合物4k (R=o-OCH3)、4a (R=H)和4h (R=o-NO2)等叁个目标化合物小麦赤霉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在80%-85%之间。其余化合物对五种供试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6.采用油菜平皿法和稗草小杯法测试了所有目标化合物的除草活性。发现在100mg·L-1浓度下,樟脑酸基酰腙化合物4j(R=p-Br)和4r (R=p-Cl)以及中间体2对油菜的胚根生长显示良好的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91.6%、91.4%和86.8%,其余目标化合物对油菜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所有目标化合物对稗草幼苗生长的抑制活性均不理想。(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4-05-01)
蔡锟,张玲娜,韩丽琴,曲凤玉[5](2013)在《樟脑酸衍生物构筑的单一手性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合成了一个新的手性樟脑酸衍生物[D-H2ctba,H2ctba=4-(3-羧基-2,2,3-叁甲基环戊烷酰胺)苯甲酸].将其作为配体与硝酸镉通过溶剂热反应得到了新的手性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Cd3(ctba)3.H2O]n(1).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XRD)、粉末X射线衍射(PXRD)、元素分析、热重分析(TGA)和圆二色(CD)光谱对该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单晶结构解析表明,该化合物具有单一手性结构,以1个六核的Cd羧基簇为基本单元,簇与簇之间通过羧基相连形成(—Cd—O—C—)∞棒状次级结构单元,次级结构单元之间由配体相连,拓展成为叁维的骨架结构.荧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在室温下具有较强的荧光性质.(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陶兆林,覃玲,郑和根[6](2012)在《4,4′-二(苯并咪唑-1-甲基)联苯及樟脑酸构筑的二维镉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荧光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4,4′-二(苯并咪唑-1-甲基)联苯和樟脑酸为配体,用水热法合成了1个二维镉配位聚合物[Cd(bbmb)(CAM)]n(bbmb=4,4′-二(苯并咪唑-1-甲基)联苯,H2CAM=樟脑酸),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粉末XRD和热重分析等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配合物的单晶结构。该配合物属正交晶系,P212121空间群,为二维层状结构。对其二次谐波产生效率和荧光性质进一步研究表明该配合物具有二级非线性光学效应和较好的荧光性,是潜在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和荧光光学材料。(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刘振明,杨艳忠,李静宇,谢磊,杨盛春[7](2012)在《樟脑酸酰化壳聚糖的微波合成及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壳聚糖和樟脑酸为原料,在微波辐射下合成了一种新型壳聚糖衍生物——樟脑酸酰化壳聚糖,通过红外(FT-IR)、核磁(1 H-NMR)、X-射线衍射(XRD)和热失重(TG)等测试手段对产物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樟脑酸通过酰胺键与壳聚糖结合,X-射线结果表明樟脑酸酰化壳聚糖的晶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TG分析表明其热稳定性好于壳聚糖。(本文来源于《化工科技》期刊2012年04期)
蒋战果[8](2012)在《基于手性樟脑酸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构筑、结构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具有高度规整的无限网络结构,在电磁、荧光、催化、储气和分离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依据晶体工程学原理,本文选择D-樟脑酸为初始配体与金属离子和不同辅配反应,采用水热法成功地合成了16个具有一维,二维和叁维结构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Cd(d-cam)(2,2'-bipy)(H2O)]n (1)[M2(d-cam)2(4,4'-bipy)(H2O)4]n (M=Mn(2), Zn(3), Ni(4), Co(5))[Zn2(d-cam)2(bpp)]n (6)[Cu(d-cam)(imidazole)2(H2O)]n(7)[M(dl-cam)(imidazole)2]n (M=Cd(8), Zn(9))[Cd(dl-cam)(1,3-bimp)]n (10)[M(d-cam)(1,4-bimb)]n·4nH2O (M=Zn(11), Co(12), Cd(13))[Ni(d-cam)(1,4-bimb)]n·2nH2O (14)[Ni(dl-cam)(1,4-bimb)]n (15)[Cd3(dl-cam)2(1,4-bimb)2(μ2-Cl)2(H2O)2]n·6nH2O (16)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初步表征,并测定了这些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研究了部分配合物的荧光性质和磁学性质。初步总结了D-樟脑酸配体构筑MOFs的方法及其空间结构调控规律,探讨了部分配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和规律。(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2-05-19)
蒋战果,程建文,冯云龙[9](2012)在《基于D-樟脑酸和构型灵活的二咪唑构筑的叁个手性和非手性的配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配位聚合物在手性分离和不对称催化合成上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1,2]。我们选择常见的D-樟脑酸为手性配体与二咪唑辅助配体合成了3个新的配位聚合物。研究发现,手性配体受不同构型的辅配的影响会发生外消旋化,当辅配采用对称构型时,得到非手性的配合物,反之得到手性的配合物。(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2-04-13)
赵雁,吴根华[10](2011)在《樟脑酸稀土配合物的水热合成及其发光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两种稀土离子(Eu3+和Tb3+)的樟脑酸盐,用荧光分析、热重分析进行了表征。通过荧光光谱图,可以看出两种稀土离子的特征谱线,其中Eu3+最强跃迁峰是615.54 nm,Tb3+最强跃迁峰是543.58 nm。通过失重-热重光谱,可以看出两种稀土离子的失重谱线,通过图谱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合物不断分解,特别是在200℃以后,两种樟脑酸稀土配合物都有较大失重。(本文来源于《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樟脑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热合成了2个以D-樟脑酸(D-H2cam)与1,4-二(咪唑-1-基)丁烷(1,4-bimb)为配体的配位聚合物:[Co(D-cam)(1,4-bimb)]n·4nH2O(1)和[Ni(D-cam)(1,4-bimb)]n(2)。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RD分析,热重,和磁性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这两个聚合物的磁性。结构分析表明,1为P2空间群,其链状结构由氢键作用连接形成二维结构;2为Pna21空间群,呈四重穿插的dia网络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樟脑酸论文参考文献
[1].刘滨秋,阚晓敏,李小蕙,张巨文.一个二维同手性双苯并咪唑基樟脑酸钴(Ⅱ)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荧光性质[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2].韩敏敏,陈晓,蒋战果,李瑞琴,程建文.以D-樟脑酸与1,4-二(咪唑-1-基)丁烷为配体构筑的两个配位聚合物的结构与磁性(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4
[3].黄妙龄.樟脑酸构筑的铜、钴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电化学性质[J].人工晶体学报.2014
[4].马献力.新型樟脑酸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4
[5].蔡锟,张玲娜,韩丽琴,曲凤玉.樟脑酸衍生物构筑的单一手性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3
[6].陶兆林,覃玲,郑和根.4,4′-二(苯并咪唑-1-甲基)联苯及樟脑酸构筑的二维镉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荧光性质[J].无机化学学报.2012
[7].刘振明,杨艳忠,李静宇,谢磊,杨盛春.樟脑酸酰化壳聚糖的微波合成及性能表征[J].化工科技.2012
[8].蒋战果.基于手性樟脑酸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构筑、结构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9].蒋战果,程建文,冯云龙.基于D-樟脑酸和构型灵活的二咪唑构筑的叁个手性和非手性的配合物[C].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2012
[10].赵雁,吴根华.樟脑酸稀土配合物的水热合成及其发光性质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