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互动论文-韩悦

邻里互动论文-韩悦

导读:本文包含了邻里互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社区,邻里互动,社区发展模式

邻里互动论文文献综述

韩悦[1](2018)在《促进城市社区邻里互动的实务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居民日常联系逐渐减少,邻里关系呈现陌生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邻里之间交流过少或没有交流,邻里之间关系冷漠甚至恶化,社区居民防备意识过强、安全感过低,不利于和谐社区的构建。社区居民邻里关系的改善并不仅仅关系到个别居民、个别社区生活环境的优化,也是建设和谐社会、构筑美好家园的需求。因此,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的服务提供者,及时介入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营造良好邻里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笔者作为一名社区社会工作者,在经过对X社区调研分析后,总结出导致该社区邻里关系淡漠疏远的主要原因,如居民的异质性高、流动性强、居住环境变迁、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网络依赖性强等。为解决问题,笔者运用社区发展模式,依托社会系统理论以及社会交换理论对该社区进行介入,通过设计一系列社区活动为居民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引导居民达成良性互动,培养社区居民“助人自助”的能力等方式,以期构建邻里关系亲密的和谐社区。根据笔者开展的促进社区邻里互动的实务,总结反思了实务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最后从社区工作者的角度得出结论,通过专业的社工技巧,在社区发展模式的指导下,依托社会系统论以及社会交换论开展促进邻里互动的社区活动,是可以有效的促进邻里之间良性互动,但是想要更好的达成互动效果,改善邻里关系,需要投入较大时间成本、物资成本,整合社区工作站与社工的力量,引导居民形成良性可持续的管理模式。笔者相信,巩固现阶段的设计方案,并继续改进工作中出现的组织融入性问题,一定可以有效增强未来社区居民的归属感、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5-01)

李慧敏[2](2018)在《小组工作在增进城市社区邻里互动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邻里关系是关系到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社会关系。城市规模扩大的同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住房结构和邻里关系的变化就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产物。近年来大规模的商品化住房迅速取代了集体化宿舍、单位式家属院,客观上制约了城市社区居民邻里之间的联系;此外,现代人生活与工作节奏加快,其隐私观念和独立意识不断加强也在主观方面弱化了邻里之间的互动与交往,邻里关系逐渐由亲密到淡漠、由熟知到陌生。社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促进社区居民交流互动、增进邻里团结和整合社区资源等是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旨在探析小组工作方法在增进城市社区邻里互动层面的应用价值。笔者以河北省保定市X社区为例,首先运用问卷法、访谈法收集了关于该社区邻里互动现状的资料,分析了目前X社区邻里互动中存在的了解程度低、交往频率低、交往深度低、互动意愿强但满意度低等问题。其次,在分析居民邻里互动需求、社会工作介入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招募该社区10位居民作为服务对象,分4个阶段、10节活动开展小组工作。小组工作介入后,小组成员之间了解程度加深,交往方式逐渐由表面化向深层次转变,对邻里互动现状的满意度和交往意愿均有所增加,收到了增进城市社区邻里互动的预期效果。最后,从专业方法和服务理念、规划活动时间和把控节奏及适时调整活动方案叁个层面总结了小组工作介入的经验启示,从扩大增进邻里互动的实践范围、广泛开展增进邻里互动的实践工作、促进专业社会工作在增进邻里互动方面的功能发挥、大力传播和弘扬优秀邻里文化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5-01)

吴恩谷[3](2017)在《以邻里互动为基础的高层居住区规划模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主要概述了基于邻里互动关系的高层居住区规划模式——"半网络"居住区规划模式,并分析了"半网络"高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仅供相关人士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期刊2017年04期)

李慧敏,郝雅奇[4](2017)在《小组工作在增进城市社区独居老人邻里互动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推进,独居老人作为更为弱势的一个亚群体,在邻里之间沟通欲望大大减弱,交往互动逐渐减少的城市社区里,邻里互动对于他们这个群体来说更为重要。本研究选择了保定市x社区的独居老人作为研究对象,以专业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小组社会工作方法为依托,对于他们的问题与需求进行调查梳理,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从而增进城市社区独居老人之间的邻里互动,实现独居老人之间的邻里互助,同时拓展他们的日常活动范围,丰富他们的休闲娱乐生活内容,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以期度过一个良好的晚年生活。本研究最后对小组评估,希望本论文能够对于独居老人邻里互动问题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7年13期)

方聪颖,苏飞[5](2017)在《杭州市保障房邻里互动对居民迁居意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保障房建设的不断加快,保障房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保障房居民的邻里互动状况对居民迁居意愿的影响亟需深入探讨。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杭州市丁桥镇保障房社区居民的邻里互动现状及对迁居意愿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保障房居民邻里互动规模较小,频率较低,互动对象较少,互动处于较低层次;居住年限、邻里关系满意度与邻里互动呈现正相关,职业类型对邻里互动具有正向影响;邻里互动对象数量与迁居意愿存在明显的正相关,邻里互动规模、互动频率等对迁居意愿影响较弱。通过增加社区活动吸引力,改善保障房居民的邻里互动状况,对居民迁居意愿改善与和谐社区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高增林,李畅,康金凤[6](2016)在《相遇空间:城市住区邻里互动空间营造研究——以黄岛开发区奋进路人才公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住区作为城市生活构成的最小单元,是记载和展示居民的生活状态的基本场所,其理想状态应该是物质环境建设与人文关怀构建并重。文章通过对住区邻里交往现状进行现场调研并总结分析存在问题,结合实际规划建设项目,从空间尺度、文化特质、交流空间层次等方面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空间营造策略,增加邻里互动,提高居民对居住空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6年05期)

李宗林[7](2016)在《剑河“综治995”解码》一文中研究指出剑河县在推进“大数据、云治理”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中,积极搭建综治“995”网格联防信息平台,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切实解决了乡村群众“远在深山无人问”的问题,实现了平安建设的共建共享,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治理工作创新。“995”—(本文来源于《法制生活报》期刊2016-08-22)

李娴娟[8](2015)在《城市社区的邻里互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邻里互动是指在所限定的区域内由其中多数居民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传播信息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行为的过程。空间结构和布局形式、网络的普及、现代都市人的心里特征和高流动性以及邻里互动的渠道和机制不健全等导致高层小区的邻里互动频率低。应该通过改善住宅规划设计、充分发挥小区自治组织的作用和建立网上小区等途径提高高层小区居民参与邻里互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5年18期)

李欣怡,李志刚[9](2015)在《中国大城市保障性住房社区的“邻里互动”研究——以广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新世纪,在快速城镇化与房价高企的双重作用之下,各地政府大量兴建保障房社区,动辄数千户保障房集聚,塑造了极具规模的均质化城市社会空间景观.相对于商品房,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包含廉租住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等几种类型.此类社区的"邻里互动"情况如何?是否与普通商品房社区有所差异?该文采用2013年广州市保障性住房居民需求调查的580份问卷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及深度访谈法,对保障性住房社区居民的邻里互动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相比其他类型的城市社区,保障性住房社区居民的邻里互动具有较大的规模和较高的频率,但情感认同度低.同时,在居民邻里互动的过程中,产生了"回广州"、"一元一平方"、"洲民"等地方性文化符号,进而形成"回迁房居民阶层"、"经济适用房居民阶层"及"廉租房居民阶层"及其社会网络.研究发现,保障房社区的邻里互动主要受到"住房类型"和"社区因素"(社区及周边公服满意度、居民异质性)影响,与"居民自身个人家庭特征"及"社会经济条件"关系不大,说明保障房社区居民的邻里互动有其特殊性.建议在此类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充分考虑居民的异质化特征并针对性地提供配套设施,促进保障性住房社区居民邻里互动及社区和谐发展.(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林翠萃[10](2014)在《拆迁安置小区邻里景观空间的互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发展速度的加快,工业、新城土地征用量逐渐加大,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拆迁安置小区,对于被征用土地的失地农民来说,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一大部分人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但是居住现状的不如意导致他们普遍对新居住区缺乏归属感与幸福感。金鸡拆迁安置小区住户在搬迁之前就居住在同一个村社,搬迁之后渴望延续搬迁之前的交流状态和生活喜好,作为城市新生的“弱势群体”的他们,尤其是他们中的小孩和老人等,对小区中邻里交往的潜在需求最高。笔者对现场进行拍照、群众访问以及问卷调查后得出,居民来源、经济条件、心理特征、生活习惯、行为特征等都存在共同点,而他们对小区的场地功能不明确、硬质铺装、植物景观、设备设施等的问题提出了较多的意见,特别是在对邻里景观空间的重新规划设计的要求上,更能反应出他们渴望交流互动的心理。结合居民的意见和实地情况出发,本次设计从居民交流互动行为出发,结合城市小区邻里空间环境理念与农村乡土景观设计等方法,提出“同一”和“留存”相结合,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共存设计手法,引入“果园”“棋牌院”“生态清溪”等特殊理念,从整体出发,功能布局、设备设施、景观植物、灯光、铺装、水景等的再改造设计成为本次亮点。本次论文设计首先以解决拆迁安置小区居民交流困难问题出发,以金鸡万人小区邻里景观空间为实例,希望通过对本小区一部分区域的设计,能为今后全国可能出现越来越多类似的拆迁安置小区提供参考意见以及设计实例。(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4-05-05)

邻里互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邻里关系是关系到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社会关系。城市规模扩大的同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住房结构和邻里关系的变化就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产物。近年来大规模的商品化住房迅速取代了集体化宿舍、单位式家属院,客观上制约了城市社区居民邻里之间的联系;此外,现代人生活与工作节奏加快,其隐私观念和独立意识不断加强也在主观方面弱化了邻里之间的互动与交往,邻里关系逐渐由亲密到淡漠、由熟知到陌生。社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促进社区居民交流互动、增进邻里团结和整合社区资源等是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旨在探析小组工作方法在增进城市社区邻里互动层面的应用价值。笔者以河北省保定市X社区为例,首先运用问卷法、访谈法收集了关于该社区邻里互动现状的资料,分析了目前X社区邻里互动中存在的了解程度低、交往频率低、交往深度低、互动意愿强但满意度低等问题。其次,在分析居民邻里互动需求、社会工作介入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招募该社区10位居民作为服务对象,分4个阶段、10节活动开展小组工作。小组工作介入后,小组成员之间了解程度加深,交往方式逐渐由表面化向深层次转变,对邻里互动现状的满意度和交往意愿均有所增加,收到了增进城市社区邻里互动的预期效果。最后,从专业方法和服务理念、规划活动时间和把控节奏及适时调整活动方案叁个层面总结了小组工作介入的经验启示,从扩大增进邻里互动的实践范围、广泛开展增进邻里互动的实践工作、促进专业社会工作在增进邻里互动方面的功能发挥、大力传播和弘扬优秀邻里文化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邻里互动论文参考文献

[1].韩悦.促进城市社区邻里互动的实务探究[D].郑州大学.2018

[2].李慧敏.小组工作在增进城市社区邻里互动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18

[3].吴恩谷.以邻里互动为基础的高层居住区规划模式探讨[J].安徽建筑.2017

[4].李慧敏,郝雅奇.小组工作在增进城市社区独居老人邻里互动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

[5].方聪颖,苏飞.杭州市保障房邻里互动对居民迁居意愿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7

[6].高增林,李畅,康金凤.相遇空间:城市住区邻里互动空间营造研究——以黄岛开发区奋进路人才公寓为例[J].四川建筑.2016

[7].李宗林.剑河“综治995”解码[N].法制生活报.2016

[8].李娴娟.城市社区的邻里互动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

[9].李欣怡,李志刚.中国大城市保障性住房社区的“邻里互动”研究——以广州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10].林翠萃.拆迁安置小区邻里景观空间的互动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标签:;  ;  ;  

邻里互动论文-韩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