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川西前陆盆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盆地,川西,侏罗系,二段,油气藏,规律,因素。
川西前陆盆地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宏,郝翠果,李建明,冯真芝,黄昌武[1](2019)在《川西前陆盆地超压分布及成因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层超压为油气运聚的主要动力之一。为研究川西地区叁迭系—侏罗系超压体系的分布、成因机制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贡献作用,开展了以岩石综合压实模型和差应力模型为基础的成因机制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地区上叁迭统—侏罗系的超压在垂向上的分布存在4种形式:钟形、纺锤形、阶梯形和复合型,分别分布于推覆体前缘、川西南、川西北和中部地区,前2种对流体的保存能力较弱,而后2种对流体具有较强的封存能力。②中部、北部为上叁迭统的超压中心,而侏罗系的超压中心位于中部地区,超压强度向四周递减,龙门山前缘地区维持静水压力。③川西地区地层压力的发展经历了沉积超压发展阶段(晚叁迭世—始新世)和构造超压发展阶段(渐新世—现今),其中晚叁迭世—早白垩世为沉积超压增压阶段,晚白垩世—始新世为沉积超压消散阶段。④现今的超压由残余沉积超压和构造挤压增压迭加而成,中部和北部地区的超压成因中,构造挤压增压的贡献占比为30%~60%,而南部则大多由构造挤压增压所致。残余沉积超压主要由燕山中、晚期的生烃作用形成。该研究成果对寻找超压型油气藏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岩性油气藏》期刊2019年06期)
曾琪,马华灵,刘柏,李荣容,王旭丽[2](2018)在《川西前陆盆地南段须家河组断层封堵性研究——以苏码头、盐井沟构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苏码头、盐井沟构造须家河组经历多轮勘探仍无太大突破。该区构造形态和规模受断层影响较大,断层封堵性对研究该区圈闭有效性、保存条件及油气运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断层发育特征、断层活动期次与油气运聚关系、断层两侧岩性配置情况、断面压力计算结果综合分析认为,S(1)、Y(1)号断层封堵性最好;Y(3)号断层两侧砂岩对接较多,侧向封堵性较差;S(4)号断层不具有垂向及侧向封堵性,不利于油气聚集和保存。结合地层水化学特征分析,该区保存条件较好的是S(1)号断下盘及Y(1)号断下盘,可作为下步勘探目标。(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01地质勘探)》期刊2018-11-14)
刘君龙,孙冬胜,纪友亮,朱宏权,于海跃[3](2018)在《川西晚侏罗世前陆盆地浅水叁角洲砂体分布特征与迭置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利用地震、测录井、岩心和分析化验等地质资料,阐明了发育在湖平面频繁变化背景下浅水叁角洲的沉积特征,总结了砂体垂向迭置关系和平面分布规律,最后建立了浅水叁角洲砂体迭置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分支河道和河口坝-滩坝迭覆体是蓬莱镇组浅水叁角洲的主要成因砂体类型,平面上,分支河道呈树枝状,顺着物源方向展布,河口坝—滩坝迭覆体呈条带状,平行于岸线分布,纵向上,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相互迭置形成多种"复合砂体"类型。(2)从上游到下游,由于地形逐渐平缓,河流能量逐渐减弱,浅水叁角洲分支河道的宽度和深度逐渐减小;低频的湖平面升降控制着浅水叁角洲的进积和退积,高频的湖平面升降控制着浅水叁角洲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的分布规律与迭置样式。(3)建立了川西晚侏罗世前陆盆地浅水叁角洲沉积演化和4种砂体迭置模式,分别为低可容空间河道迭置、坝上河、高可容空间河道迭置和河口坝迭置。(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8年06期)
曾琪,马华灵,王旭丽,李荣容,李梅[4](2018)在《川西前陆盆地南段须二段有利成岩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岩屑(心)常规薄片、铸体薄片等资料对川西前陆盆地南段须家河组二段成岩相进行了研究,划分出五大成岩相组合:环边绿泥石—硅质—碳酸盐胶结—溶蚀成岩相、硅质—碳酸盐胶结—溶蚀成岩相(莲花山—张家坪特有)、碳酸盐胶结成岩相、黏土杂基充填成岩相及压实—压溶成岩相。由于受成岩作用强度、矿物成分及含量、沉积环境、温度、压力、埋深等条件影响,致使同一成岩相的物性差异较大。因此,根据面孔率、粒间填隙物成分及含量,并结合物性等资料综合分析,将成岩相进一步细分为有利(Ⅰ类)与不利(Ⅱ类)成岩相,其结果与物性符合率在89%以上。在此基础上结合裂缝发育情况将该区储层划分为3类,邛崃—蒲江—雅安一带为优质储层发育区,其结果与勘探实践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天然气技术与经济》期刊2018年02期)
刘君龙,纪友亮,杨克明,朱宏权,潘亚男[5](2017)在《川西地区中侏罗世前陆盆地河流层序结构及控制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盆地川西坳陷在中侏罗世沙溪庙组沉积期,是一个典型的前陆盆地,前缘坳陷位于大巴山山前。这一时期,气候炎热、干旱,受山前构造抬升的影响,大量碎屑物质从周围高耸山脉汇入盆地,发育了一套河流—下切谷沉积体系。在前陆盆地,不同时期、不同构造位置的河流沉积体系受不同程度的自旋回和异旋回等因素的控制,前人对这方面研究的较少。综合利用叁维地震数据、测录井、岩心及野外露头资料,阐明了沙溪庙组层序结构与沉积充填特征,重点讨论了不同因素对前陆盆地河流相层序发育的控制作用,建立了沉积演化模式。结果表明:1沙溪庙组自下而上可以划分2个叁级层序,每个层序内部均发育典型的沉积旋回,即下切谷—河流—叁角洲,其中下切谷的厚度一般为20~30m,宽度为6~13km;2在低频层序发育时期,构造、气候等异旋回过程控制着河流沉积体系的进积与退积;在高频层序发育时期,河流的垂向加积和侧向加积等自旋回过程决定了河流沉积体系的几何形态变化,即从上游到下游,由于河流能量逐渐减弱,河道的侧向加积作用逐渐减弱,河道或河谷的宽度逐渐减小;3建立了前陆盆地河流相沉积演化模式,该模式对发育在前陆盆地的河流沉积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张懿[6](2016)在《川西晚叁迭纪前陆盆地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纵观晚叁迭世川西前陆盆地研究现状,认为目前川西前陆盆地的主要争议在于形成机制、形成时间、前隆位置及盆地范围以及沉积相带划分4个方面。认为解决争议的关键在于加深对龙门山逆冲断裂带形成、演化的研究以及沉积相带、物源分析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6年13期)
刘君龙,纪友亮,张克银,李龙迪,王天云[7](2016)在《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变迁及演化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整体气候炎热、干旱,受板块差异挤压的影响,周围山体继承性隆升,前渊坳陷不断发生迁移。构造作用控制物源区迁移,进一步分配了不同时期沉积体系的展布。通过大量野外露头、测-录井、岩心和分析化验资料,阐明了川西前陆盆地物源特征及沉积体系变迁,以塔里木盆地北缘现代沉积为启示,建立了川西前陆盆地沉积演化模式。结果表明:1这一时期,研究区主要发育2种类型沉积体系,分别为早侏罗世的冲积扇—河流—正常叁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和中—晚侏罗世的冲积扇—河流—浅水叁角洲—湖泊沉积体系;2早侏罗世,前陆盆地的前渊坳陷位于米仓山山前,短轴方向的龙门山主体是研究区的主要物源区;中侏罗世,前陆盆地的前渊坳陷转移到大巴山山前,长轴方向的大巴山和短轴方向龙门山主体共同为研究区供源;晚侏罗世,前陆盆地的前渊坳陷再次转移到龙门山北段山前,长轴方向的龙门山北段和短轴方向龙门山主体共同为研究区供源;3证实了"长轴短轴共存,近源远源汇砂"的物源分布特征,建立了2种川西侏罗纪前陆盆地沉积演化模式,分别为早侏罗世的再生前陆盆地大盆深湖模式和中—晚侏罗世的再生前陆盆地大盆小湖模式。(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刘君龙,纪友亮,杨克明,宋虹玉,刘大卫[8](2015)在《川西须家河组前陆盆地构造层序及沉积充填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坳陷在须家河组沉积期为典型的周缘前陆盆地,受幕式造山运动的控制,其构造层序具有"二元体系域"的特征,即强烈造山期体系域和构造宁静期体系域。构造运动不仅控制着前陆盆地的层序地层发育,也会分配层序内部的沉积物充填。基于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利用地震、测录井等资料,分析研究区内构造层序类型及主控因素,阐明不同构造层序内部的沉积充填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须家河组在前陆盆地期(须二段—须五段)可以划分为2个构造层序,其中须二段和须四段为强烈造山期体系域,须叁段和须五段为构造宁静期体系域;构造运动是控制研究区构造层序发育的主要因素;强烈造山期体系域以粗粒沉积为主,发育冲积扇—辫状河叁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构造宁静期体系域以细粒沉积为主,发育曲流河叁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刘迎松,孟万斌[9](2013)在《川西前陆盆地多种有机能源矿产共存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前陆盆地油气、油砂以及煤等多种有机能源矿产的分布与成藏主要受前陆盆地的演化以及构造运动的影响。在纵向层位上,油气主要分布在上叁迭统须家河组、侏罗系沙溪庙组、蓬莱镇组、遂宁组;油砂主要集中在侏罗系沙溪庙组;煤主要分布在上叁迭统须家河组。盆地构造演化与能源矿产的时空配置表明,盆地的构造演化控制了盆地能源矿产的成藏。(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勘探与开发》期刊2013年01期)
肖艳,彭军,张纪智,罗文军,刘焕[10](2012)在《川西前陆盆地中段须家河组二段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及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前陆盆地中段上叁迭统须家河组二段(须二段)储层普遍为超致密储层。通过显微镜下观察、阴极发光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发现,储集空间以各类次生孔隙为主,微裂缝和少量残余原生孔隙次之。储集空间的发育受控于复杂而强烈的成岩变化,早期绿泥石的形成、多期次的溶蚀作用、与不整合相关的差异压实作用对储集空间发育起建设性控制作用。根据储层成岩矿物形成的时间及对孔隙度破坏以及次生孔隙形成的定量统计表明,目前该区砂岩已达到中成岩B期,储集空间主要经历了早成岩阶段压实作用对原生孔隙的破坏,中成岩阶段A期油气大量进入储层时酸性水溶蚀形成次生孔隙,以及其后成岩阶段中碳酸盐胶结和硅质胶结对次生孔隙的破坏3个阶段。(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2年03期)
川西前陆盆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苏码头、盐井沟构造须家河组经历多轮勘探仍无太大突破。该区构造形态和规模受断层影响较大,断层封堵性对研究该区圈闭有效性、保存条件及油气运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断层发育特征、断层活动期次与油气运聚关系、断层两侧岩性配置情况、断面压力计算结果综合分析认为,S(1)、Y(1)号断层封堵性最好;Y(3)号断层两侧砂岩对接较多,侧向封堵性较差;S(4)号断层不具有垂向及侧向封堵性,不利于油气聚集和保存。结合地层水化学特征分析,该区保存条件较好的是S(1)号断下盘及Y(1)号断下盘,可作为下步勘探目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川西前陆盆地论文参考文献
[1].王志宏,郝翠果,李建明,冯真芝,黄昌武.川西前陆盆地超压分布及成因机制[J].岩性油气藏.2019
[2].曾琪,马华灵,刘柏,李荣容,王旭丽.川西前陆盆地南段须家河组断层封堵性研究——以苏码头、盐井沟构造为例[C].2018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01地质勘探).2018
[3].刘君龙,孙冬胜,纪友亮,朱宏权,于海跃.川西晚侏罗世前陆盆地浅水叁角洲砂体分布特征与迭置模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8
[4].曾琪,马华灵,王旭丽,李荣容,李梅.川西前陆盆地南段须二段有利成岩相研究[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18
[5].刘君龙,纪友亮,杨克明,朱宏权,潘亚男.川西地区中侏罗世前陆盆地河流层序结构及控制因素[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7
[6].张懿.川西晚叁迭纪前陆盆地研究现状[J].世界有色金属.2016
[7].刘君龙,纪友亮,张克银,李龙迪,王天云.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变迁及演化模式[J].石油学报.2016
[8].刘君龙,纪友亮,杨克明,宋虹玉,刘大卫.川西须家河组前陆盆地构造层序及沉积充填响应特征[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9].刘迎松,孟万斌.川西前陆盆地多种有机能源矿产共存规律研究[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3
[10].肖艳,彭军,张纪智,罗文军,刘焕.川西前陆盆地中段须家河组二段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及演化[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