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霞[1]2004年在《术后粘连疗效指标评价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常通口服液对术后粘连的作用,并对术后粘连大鼠血液中白细胞(WBC)计数、纤维蛋白原(FIB)浓度、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4、6、10(IL-4、IL-6、IL-10)水平进行检测与分析。试图探讨WBC、FIB及细胞因子对术后粘连形成的影响,筛选出有意义的术后粘连评价指标,为建立客观、准确、可靠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打下基础。 方法:(1)选用SD雄性大鼠54只,随机分为6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均按Ellis法制备成肠粘连模型。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均给予蒸馏水灌胃,阳性对照药选用功效与主治基本相似的四磨汤口服液,以保证实验方法的可靠性。受试药物剂量(以生药量计)为4.3g/kg、8.6g/kg、17.2g/kg,分别是临床剂量的5倍、10倍、20倍。阳性对照药剂量相当于常通口服液中剂量倍数。大鼠灌胃按10ml/kg剂量,将药物稀释或浓缩。术后第7天进行粘连程度肉眼分级。同时腹主动脉取血,采用电阻法测定大鼠五分类血常规,凝固法测定FIB,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TNF-α、IL-1β、TGF-β_1、IL-4、IL-6、IL-10水平。 (2)选用SD雄性大鼠90只,随机分为2组,按Ellis法制备肠粘连模型。常通中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于术后第1、3、5、7、9天采血,每组每个时间点各取血9只大鼠,并处死。测定TNF-α、IL-1β、TGF-β_1、IL-4、IL-6、IL-10水平。声一不压又学硕去活丈 结果:常通口服液对大鼠肠粘连模型有显着预防作用。能减轻模型大鼠的肠粘连程度,改善粘连部位的病理损伤,降低血浆中WBC计数及FIB浓度,降低血清致炎细胞因子:TNF一Q、工L一lp、TGF一p,、工L一6水平,但对抗炎细胞因子:工L一4、工L一10水平无影响。 结论:常通口服液对大鼠术后肠粘连程度有显着改善作用;本实验初步筛选出有意义的术后粘连疗效评价指标,如wBC、FIB及致炎细胞因子(TNF一a、工L一lp、TGF一日、、工L一6),为术后粘连临床疗效评价和新药研发建立客观、准确、可靠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提供了实验依据。
徐梓耀[2]2017年在《温阳活血洗剂防治指屈肌腱修复术后粘连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温阳活血洗剂防治指屈肌腱修复术后肌腱周围软组织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本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06月在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手外科就诊的需行指屈肌腱修复术符合研究标准及纳入标准的病人40例,与患者全面沟通后,按患者是否接受中药熏洗治疗的意愿,签署受试者知情同意书(附录2)并分组,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20人,对照组20人。两组均给予早期清创,采用改良Kessller肌腱缝合法行肌腱修复手术并术后石膏外固定,术后常规给予消肿抗炎、改善循环等对症治疗。术后4周两组均拆除石膏,试验组伤指局部行中药熏洗并配合主被动患指功能锻炼,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除熏洗时水液内不放中药外,其它均与试验组相同。于术后第4、第8和第12周分别测量患者伤指总的主动活动度(TAM)及伤指肿胀消退情况,并进行疼痛评分,采用超声评价患指肌腱修复术后肌腱粘连情况。统计分析将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进行描述,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t检验或秩和检验或χ2检验,P值<0.05将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损伤区域等一般情况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以及4周随访期结束后,两组患指总主活动度(TAM)均有明显恢复,两组患者术后第8周(t=3.77,P=0.000<0.05),第12周(t=3.77,P=0.001<0.05)经两组间t检验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患指功能评定结果比较,试验组术后第8周优良率为70%,术后第12周优良率为63.3%,均高于对照组的35.7%、28.6%,两组间经卡方检验具有差异性(χ2=7.034,P=0.008<0.05);在改善肌腱粘连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8周在治疗肌腱粘连方面经卡方检验(χ2=1.709,P=0.19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12周在治疗肌腱粘连方面经卡方检验(χ2=4.469,P=0.03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伤指肿胀消退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8周经卡方检验(χ2=1.366,P=0.242>0.0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12周经卡方检验(χ2=5.557,P=0.018<0.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患指疼痛评分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经秩和检验,术后第8周(Z=-5.265,P=0.000<0.05),术后第12周(Z=-3.783,P=0.00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效果疗效更显着。结论:指屈肌腱修复术后伤肢外用温阳活血洗剂熏洗能显着增加患指总的主动活动度,改善肌腱周围粘连程度,患指疼痛以及患指肿胀情况,是防治指屈肌腱修复术后粘连的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疗法。
闫韶花[3]2014年在《基于文献研究与临床试验的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临床量效关系研究》文中提出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中医文化历史悠久,然而,由于历史沿革和史书散佚等多种原因,使得现代临床和研究中对中药的剂量众说纷纭,令学者莫衷一是。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着作中记载的方剂,以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为代表。因其组方药少力专,成为方药量效关系研究的最佳载体。本文以经典名方大承气汤为目标方剂,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其在现代临床实践中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用量情况及其量和效的相关性,并以大承气汤治疗功能性肠梗阻(阳明腑实证)为例,通过前瞻性的随机、双盲、剂量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探索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可能存在的临床量效关系。研究目的:以现代文献报道中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的文献为基础,探索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的临床安全有效剂量范围及其量和效的相关性;以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为载体,初步探索大承气汤治疗功能性肠梗阻(阳明腑实证)的量效关系。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部分选择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已发表见刊的文献中有关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对纳入研究文献进行相关关键资料的提取,通过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2)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剂量平行对照、多中心的试验设计方案,纳入符合功能性肠梗阻临床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大承气汤整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疗程为叁天,在观察时点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分别记录排气、排便时间等主要疗效指标和相关的其他次要疗效指标。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第一部分纳入研究文献为42篇。其中大承气汤原方使用剂量范围为:大黄5~40g,芒硝5~30g,枳实8~30g,厚朴8~30g。(2)研究第二部分纳入随机对照试验文献21篇,结果显示:当大承气汤原方四味药物剂量大于61g时,在一定范围内,疗效与大承气汤原方药物剂量呈显着正相关,;文献所涉及的总方剂量及大承气汤原方剂量占总方剂量的比例与有效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3)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大承气汤治疗功能性肠梗阻疗效确切,在治疗72小时,各组有效率均达100%;治疗48小时,各组有效率均达90%以上;治疗24小时,中剂量组疗效(80.95%)明显优于高剂量组(40%)和低剂量组(31.25%),差异具有显着性,而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之间疗效差异不具有显着性。研究结论:(1)现代临床实践中,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的剂量范围已经突破了药典中对于大承气汤方中药物的规定剂量。在此剂量范围下,临床治疗效果良好,同时并未报告有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2)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的疗效与大承气汤原方药物总量呈显着正相关性,即大承气汤原方药物总量越大,疗效越好。(3)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大承气汤治疗功能性肠梗阻的疗效随剂量的增加而提高。
李宇卫[4]2013年在《“易层”贴敷疗法治疗伤筋、骨痹的技术操作规范化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中医外治法因具有“简、便、验、廉”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骨科临床,其经局部皮肤给药,使药物直达病所,避免了胃肠吸收过程,减少了对胃肠的刺激及对肝肾的损害,是一种治疗伤筋(踝关节扭伤)及骨痹(膝OA)较为理想的中医治疗技术。本研究拟通过文献检索,探讨伤筋及骨痹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2)探讨“易层”贴敷疗法治疗伤筋的优化方案,并通过对伤筋与骨痹临床疗效的客观评估及统计分析,评价“易层”贴敷疗法的技术参数优化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易层”贴敷疗法临床应用的规范化研究》的前期工作为基础,分成两个阶段进行研究。第一阶段:根据贴敷药物湿度,药物分层两个技术参数,设定不同水平进行评价,优化“易层”贴敷疗法技术操作规程。第二阶段:通过对伤筋与骨痹临床疗效的客观评估及统计分析,对方案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作出整体评价,以形成基于临床疗效的技术操作规范。使用非盲法研究,采用盲态评价。委托第叁方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估,客观评价“易层”贴敷疗法对踝关节扭伤及膝OA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易层”贴敷疗法的组方研究及作用机理,为“易层”贴敷技术的创新及治疗踝关节扭伤及膝OA寻找新的途径。结果:(1)“易层”贴敷疗法技术参数的优化研究:共入组200例(其中22例无疗后疗效数据和安全性数据,治疗期间共脱落1例)。完成试验177例。A组(每天换药+叁色敷药层+叁黄油膏层)45例;B组(每天换药+单用叁黄油膏层)47例;C组(3天换药+叁色敷药层+叁黄油膏层)42例;D组(3天换药+单用叁黄油膏层)43例。A组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方而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各组,B组次之,C组再之,D组最差。(2)“易层”贴敷疗法治疗伤筋、骨痹的技术参数优化方案的疗效评价研究(伤筋):共入组160例(其中9例无疗后疗效数据和安全性数据,2例治疗期间出现药物过敏)。A组(经过技术参数优化方的“易层”贴敷疗法治疗)79例,B组(按奇正消痛贴膏说明书,清洁患部皮肤,开封后将药贴的塑料薄膜揭除,将小袋内的润湿剂均匀的涂在中间药垫表而,敷于患处,每贴24小时一换)81例,完成试验149例(A组74例、B组75例)。证候疗效有效率分别为:A组,98.7%,B组94.7%,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疗效相当。A组,临床痊愈4/74(5.4%),显效38/74(51.4%),有效31/74(41.9%),无效1/74(1.4%);B组,临床痊愈1/75(1.3%),显效23/75(30.7%),有效48/75(64.0%),无效3/75(4.0%)。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组疗效优于B组。(3)“易层”贴敷疗法治疗伤筋、骨痹的技术参数优化方案的疗效评价研究(骨痹):共入组240例(其中17例无疗后疗效数据和安全性数据,治疗期间共3例因药物皮肤过敏中止)。完成试验220例。A组(经过技术参数优化方的“易层”贴敷疗法治疗)111例、B组(按复方南星止痛膏使用说明书,清洁患部皮肤,开封后将药贴的药而对准患处贴敷,贴24小时,隔日1次)109例。A组,临床痊愈3/111(2.7%),显效44/111(39.6%),有效62/111(55.9%),无效2/111(1.8%);B组,临床痊愈0/112(0.0%),显效31/112(27.7%),有效63/112(56.2%),无效18/112(16.1%)。两组比较,A组疗效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易层”贴敷疗法技术参数的优化研究:A组(每天换药+叁色敷药层+叁黄油膏层)治疗组是四个组中疗效最佳的方案。(2)“易层”贴敷疗法治疗伤筋、骨痹的技术参数优化方案的疗效评价研究(伤筋):易层贴敷疗法在治疗伤筋时是安全的,并且在改善疼痛、肿胀、功能、中医症候方面均有效果,并且比奇正消痛贴组具有更好的疗效。(3)“易层”贴敷疗法治疗伤筋、骨痹的技术参数优化方案的疗效评价研究(骨痹):易层贴敷疗法在治疗伤筋时是安全的,并且在改善疼痛、肿胀、功能、中医症候方面均有效果,并且比关节止痛膏组具有更好的疗效,安全性更高。
韩鹏飞[5]2012年在《清肠合剂保留灌肠治疗术后肠粘连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清肠合剂保留灌肠治疗术后肠粘连疗效的临床观察,研究应用清肠合剂的作用机理和效果。方法:本课题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术后肠粘连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清肠合剂灌肠,对照组采取解痉止痛的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腹痛等症状以及治疗时间,并对以上指标量化评分。结果:两组病例在腹痛等症状疗效方面,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清肠合剂保留灌肠治疗术后肠粘连能明显减轻患者痛苦并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对临床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冯啸波, 姜军, 丁威威, 李宁, 黎介寿[6]2013年在《金陵术与全结肠切除回直肠侧侧吻合术治疗混合型顽固性便秘前瞻性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金陵术与全结肠切除、回直肠侧侧吻合术治疗混合型顽固性便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0年1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156例混合型顽固性便秘病人,根据病变范围分为金陵术组(A组)和全结肠切除组(B组),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A组采用腹腔镜辅助金陵术,B组采用腹腔镜辅助全结肠切除、回直肠侧侧吻合术。结果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日、术后需使用止泻药物强度、Wexner便秘评分、胃肠生活质量评分(GIQLI)、术后排便频次、腹泻发生率、腹泻严重度、手术满意率、手术满意度、便秘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血清电解质水平、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病人术后GIQLI及Wexner便秘评分较术前均有显着性改善(P<0.05);A组术后排便频次、腹泻发生率、手术满意度、GIQLI、Wexner便秘评分、恢复进度均优于B组(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粘连性梗阻需手术治疗率显着高于A组。结论外科治疗混合型便秘时,金陵术优于全结肠切除联合回肠直肠侧侧吻合,在解决病人便秘症状的基础上,病人可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较高的满意度。
翁兆银[7]2014年在《补肾化瘀法联合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对宫腔粘连术后子宫内膜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补肾化瘀法联合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对宫腔粘连术后患者月经量的恢复、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及对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动脉血流的影响,探讨补肾化瘀法联合雌孕激素序贯疗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及对宫腔粘连术后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宫腔镜下确诊为轻、中度宫腔粘连患者,均行粘连分离术并放置金属宫型环。术后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分别予补肾化瘀法联合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及单予雌孕激素序贯疗法。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两组患者月经量的恢复、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在B超下观察对子宫内膜、子宫动脉血流的影响以及在宫腔镜下观察粘连程度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0%,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月经量、经期、色质总有效率分别为90%、80%、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的改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均较疗前增加,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及宫腔镜下评分均较疗前下降,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子宫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疗后较疗前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化瘀法联合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可明显增加患者的月经量并且改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单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治疗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均较疗前增加,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均较疗前下降,可能与其促进子宫内膜修复,改善子宫血流灌注量有关。
唐利[8]2014年在《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DOX联合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癌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癌在内的腹盆腔恶性肿瘤易发生局域性进展,往往导致腹膜转移癌(peritonealcarcinomatosis, PC)。胃癌PC预后极差,其中位生存期约6个月。针对胃癌PC的传统治疗手段是以胃癌根治术为主,辅以全身化疗的综合治疗。然而,单纯手术仅切除肉眼可见肿瘤组织,无法清除腹腔内残余癌细胞[4-6]。因此,传统治疗方法不能有效延长PC患者的生存期。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 CRS)加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在国际上探索了近30年,首先通过CRS切除肉眼可见瘤灶,再通过术中HIPEC清除腹腔内残余微癌灶和游离癌细胞,集根治手术、区域性化疗、热疗和大容量液体灌洗协同作用的优势,是治疗胃癌PC的有效方法。多项国内外临床研究结果表明,CRS+HIPEC可延缓PC患者肿瘤复发、提高远期生活质量[7-111。尽管CRS+HIPEC治疗PC已在临床应用多年,显示出临床治疗优势,但HIPEC相关的基础研究却有待深化,高水平的实验室研究结果很少,缺少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12-14]。构建合理可靠的动物模型是进行疗效学研究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国内外相继构建了裸小鼠PC模型、小鼠PC模型和大鼠PC模型,用于PC的疗效学等研究。但由于动物体积小、循环血量少等原因,裸小鼠PC模型和小鼠PC模型仅适于非手术治疗研究,不能用于CRS、CRS+HIPEC等包含手术治疗措施的治疗策略的疗效评价,而使应用受限。大鼠动物体积相对较大,循环血量相对较多,对手术有一定的耐受能力,但仍然难以承受更大范围的手术及其他治疗。目前国内外尚无构建兔胃癌PC动物模型的报道,亦无CRS加术中HIPEC治疗胃癌PC的动物实验报道。在胃癌进展过程中,癌细胞可合成分泌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 Cat B),破坏细胞外基质,并促进癌细胞在腹膜表面种植和形成克隆,进而形成胃癌PC。Cat B可作为治疗胃癌PC的重要候选靶点。阿霉素(Doxorubicin,DOX)是重要的蒽环类抗生素,对胃癌等恶性肿瘤疗效显着,但也因其心脏毒性、骨髓抑制等毒副作用显着而使应用受限。本课题组利用胃癌等恶性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局部释放Cat B的生物学特点,设计了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eptide Doxorubicin, PDOX)[18-2,通过空间构象分子PABC在DOX分子上连接Cat B的特异底物Ac-Phe-Lys,以实现减毒增效。在正常组织和外周血中Cat B存在于细胞的溶酶体中,PDOX无活性,但在恶性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癌细胞分泌大量Cat B[21-22],降解Ac-Phe-Lys,随后PABC自水解[23],释放出游离DOX分子,杀灭周围癌细胞[18]。本研究内容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兔VX2腹膜转移癌模型的建立及转移特征研究目的:建立稳定的大动物(兔)胃癌PC模型,并鉴定其生物学行为,为开展大型手术在内的PC综合治疗策略等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实验平台。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叁组,取VX2瘤组织制备1mm3瘤组织块和VX2瘤细胞悬液后,分别以下述叁种方法建立兔胃癌腹膜癌模型:A组,以开腹穿刺种植法种瘤,开腹后将VX2瘤细胞悬液经胃窦部浆膜穿刺注入胃窦部粘膜下(n=12);B组,以开腹包埋种植法种瘤,开腹后将肿瘤组织块包埋种植于兔胃窦部大网膜内(n=12);C组,以直接经皮穿刺种植法种瘤,不行开腹手术,直接腹腔穿刺注入VX2瘤细胞悬液(n=12)。造模后,每天观察各组动物肿瘤生长状况,并通过病理学和影像学检查分析各组动物局部区域及远处转移情况。结果:叁种方法构建模型的成功率分别是100%(12/12)、91.7%(11/12)和58.3%(7/12),与经皮穿刺法比较,开腹包埋法造模成功率明显提高(P<0.05);与开腹包埋法比较,开腹穿刺法造模成功率进一步明显提高(P<0.05)。成功构建的兔胃癌腹膜癌模型病理发展进程与人胃癌腹膜癌病理过程相似,接种1~2周后,形成典型溃疡性胃癌并区域性腹膜转移癌表现,精神、饮食、活动逐渐变差,4周时动物逐渐衰竭死亡,部分动物出现肺转移,病理学检查显示图胃癌腹膜癌病理特点符合典型的人胃癌腹膜癌病理学特点。结论:开腹穿刺法制作兔VX2胃癌腹膜转移癌模型成功率最高,制作过程简单,实验周期短,其病理发展进程与人胃癌腹膜癌病理过程相似,临床病理表现类似人类腹膜转移癌,为开展胃癌腹膜癌的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大动物模型。第二部分: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DOX联合CRS+HIPEC治疗兔胃癌PC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目的:在成功建立大动物(兔)胃癌PC模型基础上,研究CRS+HIPEC治疗兔胃癌PC的疗效和安全性,为CRS+HIPEC治疗胃癌PC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循证医学依据。方法:以成年雄性新西兰兔为研究对象,以开腹穿刺种植法将VX2癌细胞注射入胃窦部粘膜下层,形成兔胃癌PC模型,4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4),单纯CRS组(n=14),CRS+HIPEC组(n=14)。在接种肿瘤后第8~9d进行干预治疗,HIPEC药物为多西紫杉醇(10mg/只)、卡铂(40mg/只),加热至42℃,行腹腔灌注30分钟。主要疗效指标为生存期,次要疗效指标为体重、生化指标及安全性。结果:模型制作成功率为100%(42/42),动物生存期在空白对照组为24d(8~30d);单纯CRS组为27d(20~40d);CRS+HIPEC组为46d(23~55d)(单纯CRS组vs.空白对照组P=0.1133;CRS+HIPEC组vs.空白对照组P=2.45×10-6;CRS+HIPEC组VS.单纯CRS组P=0.0012)。与单纯CRS相比,HIPEC至少能使生存期延长70%。种瘤后叁组动物均出现体重下降,与空白对照组及CRS组相比,HIPEC组动物体重变化特点是:治疗后早期体重明显下降,3~5d后体重下降减缓,约10d后体重再次出现下降趋势,提示HIPEC可延缓肿瘤所致的体重减轻。在肿瘤接种前、手术前及手术后第7d,各组的外周血、肝肾功能及血生化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严重不良事件在空白对照组为0只;CRS组为2只,其中1只为麻醉意外死亡,另1只术后第2d腹腔大出血死亡;CRS+HIPEC组为3只,1只为麻醉意外死亡,另2只在分别术后23、27d因急性腹泻死亡。结论:对胃癌PC大动物模型,单纯CRS并不能改善预后,而CRS+HIPEC则能显着延长生存期,安全性可以接受。第叁部分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DOX对胃癌腹膜转移癌模型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目的:合成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DOX,并利用成功构建的大动物(兔)胃癌PC模型,研究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DOX联合CRS+HIPEC治疗兔胃癌PC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PDOX靶向治疗胃癌PC的潜力并探讨可能存在的毒副反应。方法:通过7个化学步骤合成PDOX后,取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0只,将VX2瘤细胞悬液(约5×106个瘤细胞/0.1mL/兔)注入胃窦部粘膜下层,制成溃疡型胃癌PC模型,随机分为4组:Control组(n=10)不行任何治疗;HIPEC组(n=10)种瘤后第8d行CRS+HIPEC(多西紫杉醇10.0mg+卡铂50.0mg,42℃持续腹腔灌注30min);PDOX组(n=10)种瘤后第8d行CRS+HIPEC,第16d开始PDOX静脉化疗,每4d一次,共五次,每次给予PDOX10.0mg/kg,总剂量为50.0mg/kg;DOX组(n=10)种瘤后第8d行CRS+HIPEC,第16d开始DOX静脉化疗,每4d一次,共五次,每次给予DOX1.0mg/kg,总剂量为5.0mg/kg。定期观察动物一般状况,称体质量和检测血液指标。动物自然死亡后解剖记录胃肿瘤特点、腹腔内转移特点、全身转移特点、重要脏器病变情况等。本研究主要疗效指标为生存期,次要疗效指标为荷瘤程度和安全性。结果:合成的PDOX为红色固体,纯度99.1%,易溶于水,稳定性好。各组动物的中位生存期在Control组为23.0d(95%CI:19.9~26.1d),HIPEC组41.0d(36.9~45.1d),PDOX组65.0d(44.1~71.9d),DOX组58.0d(39.6~54.4d)。HIPEC组生存期较Control组延长70%(18d)以上(P<0.001),PDOX组较HIPEC组延长58%(24d)(P=0.021),DOX组较HIPEC组延长40%(17d)(P=0.029)。DOX组化疗后(D36)WBC、PLT明显低于HIPEC组(P=0.001),CK-MB明显高于HIPEC组(P=0.012),其余各组间血液学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ontrol组比较,HIPEC组PC程度减轻,肺转移概率增高;PDOX组和DOX组PC程度进一步降低,且肺转移概率无明显增高。DOX组光镜下见心肌凝固性坏死并核固缩,心肌组织透射电子显微照片(Transimission electronic micrograph, TEM)显示提示心肌细胞核退行性变,核周线粒体减少或消失,肌丝部分溶解等,其余组则未见上述改变。结论: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DOX纯度高、理化性质优良。在CRS+HIPEC基础上,联合PDOX可进一步延长荷瘤动物生存期,安全性好。与DOX比,PDOX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PDOX具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
任愉嫱[9]2018年在《桂枝茯苓丸、大黄(?)虫丸、鳖甲煎丸治疗肿瘤的病证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建立桂枝茯苓丸、大黄?虫丸、鳖甲煎丸数据库,总结叁方临床运用的病证分布情况,并进一步探讨叁方治疗肿瘤的病证异同,为深入认识及全面发掘叁方的现代运用拓宽研究思路。研究方法1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六大数据库,检索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10月20日以桂枝茯苓丸或大黄?虫丸或鳖甲煎丸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文献。2将所检索文献导入EndNote5.0软件中,筛选并获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纳入文献的题名、第一作者、中医病名、西医病名、证型及用药,并运用SPASS22.0软件分别对其进行统计,纵向总结叁方所治肿瘤的病证分布情况。3根据叁方各自统计结果,横向比较叁方所治肿瘤的病证异同。研究结果1桂枝茯苓丸共纳入739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其中,应用于肿瘤类的疾病共有15种,按频次排序依次为子宫肌瘤(117)、卵巢囊肿(97)、卵巢癌(3)、宫颈癌(2)、良性乳腺肿瘤(1)、子宫内膜癌(1)、肝囊肿(1)、肝血管瘤(1)、肝癌(1)、胃癌(1)、再发性结直肠腺瘤(1)、胰腺囊肿(1)、肺癌(1)和神经纤维瘤(1)。在用药上多为单独用药、联合米非司酮、联合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所治肿瘤类疾病的证型共有17种,排在前五位的依次为气滞血瘀(35)、瘀血内结(27)、气虚血瘀(7)、痰瘀互结(7)、肝郁气滞(6)。2大黄?虫丸共纳入379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其中,应用于肿瘤类的疾病共有15种,按频次排序依次为子宫肌瘤(11)、肝癌(8)、慢性粒细胞白血病(4)、胃癌(3)、肺癌(3)、肝囊肿(2)、肾囊肿(2)、卵巢囊肿(2)、宫颈癌(2)、胰腺癌(1)、食管鳞状细胞癌(1)、非霍启金淋巴瘤(1)。在用药上多为单独用药或联合西药。大黄?虫丸所治肿瘤类疾病的中医证型共有11种,频次最高的是瘀血内结证,出现9次。3鳖甲煎丸最终共纳入86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其中,鳖甲煎丸应用于肿瘤类的疾病共有8种。按频次排序依次是肝癌(8)、食管癌(2)、子宫肌瘤(2)、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脂肪瘤(1)、卵巢囊肿(1)、肝血管瘤(1)及对胃癌复发的预防(1)。在用药上为单独用药或联合西医疗法。鳖甲煎丸所治肿瘤类疾病的中医证型共有18种,频次最高的是瘀血内结证,出现7次。结论桂枝茯苓丸、大黄?虫丸、鳖甲煎丸是《金匮要略》中经典名方,均为治疗肿瘤的有效方剂,疗效确切。叁方都可用于妇科肿瘤中子宫肌瘤及卵巢囊肿,消化道肿瘤中肝癌及胃癌的治疗,同时,叁方又各有侧重,桂枝茯苓丸重于子宫肌瘤及卵巢囊肿的治疗,且有大量临床报道,应用广泛;鳖甲煎丸及大黄?虫丸偏于肝癌的治疗,但相关临床报道较少。叁方都有活血化瘀之效,所治肿瘤中医证型桂枝茯苓以气滞血瘀为主,鳖甲煎丸和大黄?虫丸以瘀血内结为主,都与“瘀血”有关。研究中不足的是,桂枝茯苓应用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的报道较多,并有循证医学系统评价证明其疗效,而大黄?虫丸和鳖甲煎丸虽已有实验研究证明其有抑制肝癌细胞增长的作用,但两方有关肝癌的临床报道仅有几例。还需要更多大样本量、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形成系统性研究,并要根据现代循证医学质量评价标准及证据等级建立一个“证-量-效关系”指导下的应用规范方案,进而发挥经方治疗肿瘤类疾病的优势。总之,桂枝茯苓丸、大黄?虫丸、鳖甲煎丸在临床治疗肿瘤中取得较好的疗效,叁方所应用的病证又各有侧重,特别是桂枝茯苓丸较多应用在子宫肌瘤的治疗上。这些研究将对现代中医临床肿瘤用药及丰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张莹[10]2016年在《活血解毒中药配伍抗血小板及炎症反应的研究》文中提出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反应等是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冠脉血栓形成、进而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病理基础。血小板活化、粘附聚集和血栓形成,传统中医学多将其归于“血脉瘀阻”的范畴,在此理论指导下,形成了一系列活血化瘀治法和有效方药,显着提高了冠心病的临床疗效,但炎症反应、组织坏死等病理改变,远非单一血瘀病因所能概括。结合传统中医有关“毒”邪病因的认识和冠心病冠脉血栓形成的中医临床特点,其当存在“毒”邪致病或“瘀”、“毒”联合致病的病因病机。因此,本课题组提出了“因瘀致毒,瘀毒致变”是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病机的假说。围绕这一假说,本课题进行了叁方面研究:(1)活血解毒中药配伍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系统评价;(2)活血解毒中药配伍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后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3)活血解毒中药成分配伍干预冠脉微血栓大鼠的实验研究。研究一活血解毒中药配伍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目的:系统评价活血解毒中药配伍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MEDLINE、Web of Science、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WFDP)中活血解毒中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英文检索词包括"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detoxifying"、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controlled trials"和"randomly"。中文检索词包括“活血解毒”、“化瘀解毒”、“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随机”。是否使用盲法或发表语言均不受纳入限制。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提取资料,依据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 of Interventions提供的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系统评价活血解毒中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11篇,包括686例患者,其中试验组352例,对照组334例。试验组干预措施均为活血解毒中药配伍联合常规西药;2篇文献对照组干预措施为活血药联合常规西药,其余均为常规西药。所有研究均报告了受试者的一般情况,每篇文献基线皆具有可比性(P>0.05)。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心绞痛显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RR=1.23,95% CI[1.05-1.44],P= 0.001);试验组心电图显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改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RR:1.21,95% CI[0.91-1.62],P=:0.19);试验组总胆固醇、甘油叁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3,P=0.02和P=0.01),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3);试验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hs—CRP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WMD=-0..86,95%CI[-1.14-0.57],P<0.00001);试验组患者血浆FIB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WMD=-0.58,95%CI[-0.95--0.21],P=0.002)。1篇文献报告了不良反应,试验组(芎芍胶囊2粒/次,3次/日+黄莲胶囊2粒/次,3次/日)4例患者发生轻度腹泻(小于3次/日),将药物减为芎芍胶囊1粒/次,2次/日+黄莲胶囊1粒/次,2次/日后,症状缓解,完成试验。结论:活血解毒中药配伍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缓解心绞痛症状、调节血脂、降低血清炎症因子hs-CRP和血浆FIB水平等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或西药联合单纯活血化瘀药治疗。研究二活血解毒中药配伍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后患者临床研究目的:观察活血解毒中药配伍联合西医常规对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后患者炎症介质水平和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性临床试验设计,纳入15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活血组和活血解毒组:活血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冠心丹参滴丸(舌下含服,一次10粒,每日叁次);活血解毒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冠心丹参滴丸(服法同上)和穿心莲片(一次2片,每日叁次)。两组皆治疗4周。主要疗效指标为血清hs-CRP:次要疗效指标包括: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抗原CD40配体(sCD40L)和血栓调节蛋白(TM)等;②心绞痛计分;③血瘀证计分;④中医症状计分。安全性指标为治疗前后不良反应以及肝肾功能、心电图、凝血和血常规等。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史和用药情况等基线资料基本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活血解毒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较活血组相比亦显着降低(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TM、sCD40L、IL-6水平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活血解毒组患者TNFGtα水平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活血解毒组治疗4周后IL-6和TNFα水平与单纯活血组治疗4周后相比显着下降(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瘀证计分、心绞痛计分和中医症状计分均比治疗前有显着改善(P<0.05),且活血解毒组患者血瘀证计分和心绞痛计分显着低于活血组(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解毒中药(冠心丹参滴丸+穿心莲片)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后患者4周,较单纯应用活血中药(冠心丹参滴丸)能进一步降低炎症因子和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改善患者心绞痛计分和血瘀证计分。研究叁活血解毒中药成分配伍对冠脉微血栓大鼠血小板活化及炎症反应的影响目的:观察活血解毒中药成分配伍对冠脉微血栓大鼠心功能、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9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模型、活血(川芎嗪27mg/kg/d)、解毒(黄连素90mg/kg/d)、活血解毒(川芎嗪27mg/kg/d+黄连素90mg/kg/d)和氯吡格雷(氯吡格雷6.75mg/kg/d)6组,每组15只。灌胃2周后,采用夹闭主动脉的同时向左心室注射月桂酸钠的方法建立冠脉微血栓大鼠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24h后,采用颈动脉插管行血流动力学检测,光电比色法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炎症细胞浸润、心肌损伤及冠脉微血栓形成分别采用HE、Heidenhain和Carstairs染色观察,并进行半定量分析。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反应指数,ELISA检测血浆P-选择素和cAMP水平。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vWF和ET-1,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ICAM-1和RANTES水平均采用ELISA法检测。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心肌细胞相应炎症因子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VEDP显着升高(P<0.01),LVSP(P<0.01)和±dp/dtmax显着降低(P<0.01和P<0.05);与模型组比较,活血解毒中药成分配伍能显着降低冠脉微血栓大鼠的LVEDP (P<0.01),升高LVSP (P<0.01)和±dp/dtmax(P<0.05)。模型组大鼠炎症细胞浸润分级、心肌坏死分级、冠脉微血栓计数和血清CK-MB水平较假手术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活血解毒组炎症细胞浸润分级、心肌坏死分级、冠脉微血栓计数和血清CK-MB水平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活血解毒成分配伍能显着降低冠脉微血栓大鼠血浆ET-1和vWF水平(P<0.05);与模型组比较,活血解毒成分配伍显着升高血浆cAMP水平(P<0.05),降低血小板反应指数(P<0.05)和血浆P-选择素水平(P<0.05);与模型组比较,活血解毒组成分配伍显着降低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ICAM-1和RANTES水平(P<0.05),并下调相应蛋白在心肌组织的表达。结论:冠脉微血栓形成可导致大鼠心肌损伤和心功能障碍;活血解毒中药成分配伍能改善冠脉微血栓大鼠的心功能障碍和心肌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血小板活化及心肌局部和血清炎症反应有关。
参考文献:
[1]. 术后粘连疗效指标评价的实验研究[D]. 王春霞. 第一军医大学. 2004
[2]. 温阳活血洗剂防治指屈肌腱修复术后粘连的临床疗效观察[D]. 徐梓耀. 青岛大学. 2017
[3]. 基于文献研究与临床试验的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临床量效关系研究[D]. 闫韶花.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
[4]. “易层”贴敷疗法治疗伤筋、骨痹的技术操作规范化研究[D]. 李宇卫.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5]. 清肠合剂保留灌肠治疗术后肠粘连的临床研究[D]. 韩鹏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
[6]. 金陵术与全结肠切除回直肠侧侧吻合术治疗混合型顽固性便秘前瞻性对照研究[J]. 冯啸波, 姜军, 丁威威, 李宁, 黎介寿.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7]. 补肾化瘀法联合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对宫腔粘连术后子宫内膜影响的临床研究[D]. 翁兆银.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8]. 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DOX联合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癌的实验研究[D]. 唐利. 武汉大学. 2014
[9]. 桂枝茯苓丸、大黄(?)虫丸、鳖甲煎丸治疗肿瘤的病证比较研究[D]. 任愉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10]. 活血解毒中药配伍抗血小板及炎症反应的研究[D]. 张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