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聚物论文_刘志瑶,王铮,尹玉华,蒋润,李宝会

导读:本文包含了均聚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共聚物,聚物,苯酚,苯乙烯,丙烯酰胺,粒子,标度。

均聚物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瑶,王铮,尹玉华,蒋润,李宝会[1](2019)在《溶剂对嵌段共聚物AB/均聚物C共混体系增容效果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模拟退火方法研究了两嵌段共聚物AB/均聚物C共混体系在溶液中的相行为.关注于C与A/B为排斥作用时溶剂对它们的增容作用.考察了溶剂的加入量(以聚合物链节的浓度Φ表征)、加入C的体积分数f_c、C与AB的链长比X、C与AB排斥作用、溶剂S与C吸引作用强度等对体系相容性及组装行为的影响.构建了作为Φ和f_c的函数的形态相图.研究表明,当X小于0.5,且C与A/B间的排斥作用不是很强时,加入强亲A/C的溶剂能够提高体系的相容性.并获得了层状相、连通相、层中柱状相、核壳柱状相等相结构,其中层中柱状相是纯两嵌段共聚物体系中没有的结构.在高Φ值的体系中,C分布在A/B的界面上;在低Φ值的体系中,C分布在A相区中.研究表明,X越小,C与A、B嵌段的接触数越大,均聚物越容易与两嵌段共聚物相容;X越大,加入少量的均聚物体系就发生宏观相分离,且增加B/C间的排斥作用会降低体系的相容性.体系形态结构的转变以及微相分离到宏观相分离的转变都是体系的能量与熵之间竞争的结果.溶液体系中宏观相分离与熔体时的不同,溶液中部分C链节在AB的界面上以减小AB的接触,而熔体时全部的C链节均与AB宏观相分离.(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刘秉瑞,丁伟[2](2019)在《丙烯酰胺类均聚物的制备及其在采油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新型丙烯酰胺类均聚物,其结构经~1H NMR和FT-IR表征。对聚合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均聚物的热稳定性和乳化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优聚合条件为:水为溶剂,催化剂用量为3 mg,于25℃反应2 h。使用温度低于70℃,聚丙烯酰胺类均聚物的浓度为4 g·L~(-1)时,对原油的乳化性能最佳。(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9年03期)

付超,杨颖梓,邱枫[3](2019)在《θ溶剂中树枝形均聚物的自洽场理论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树枝形大分子因其高度支化的特殊结构,在传感、载药、催化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运用高斯链模型推导了溶液体系中树枝形均聚物的自洽场方程组.并在不考虑体积排除作用的条件下,计算了θ溶液中分子的中心链节官能度f_0、支化点官能度f、间隔链段的聚合度P、以及总代数G对链节浓度分布及均方回转半径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链节浓度分布总是符合"dense-core"的模型,即在所有计算参数组合下,链节浓度总是沿径向单调下降,并随f_0、f和G的增加而单调增加.自洽场计算得到的树枝形均聚物的均方回转半径R与Rouse动力学模型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在f_0、f和G的数值较大时,都能够得到<R~2>≈GPa~2的标度律关系.(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杜玉莹,徐基海,杨喜生,赵震,唐林生[4](2018)在《溴代苯乙烯均聚物与共聚物对PBT阻燃作用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极限氧指数(LOI)、垂直燃烧试验和锥形量热分析,研究了聚溴代苯乙烯均聚物(PBS)、溴代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BS-Co-GMA)、溴代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BS-Co-MMA)和溴代苯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BS-Co-EA)对PBT的阻燃作用。结果表明,四种阻燃剂对PBT均有较好的阻燃作用,但PBS的阻燃作用优于叁种共聚物。热稳定性分析表明,阻燃PBT的热稳定性较纯PBT的差,而BS-Co-GMA/Sb2O3对PBT的热稳性影响最小。加入溴代苯乙烯聚合物改善了PBT的加工性能,但降低了PBT的机械性能。叁种共聚物对PBT加工性能的改善更明显,而PBS对机械性能的影响小于共聚物。共聚物的阻燃作用及对PBT的加工及机械性能的影响与共聚单体有关,BS-Co-GMA的综合性能最好。(本文来源于《盐科学与化工》期刊2018年10期)

张金博[5](2018)在《脂肪族聚酯均聚物及嵌段共聚物的设计与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族聚酯材料具有优异的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其在生活中和生物医药方面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包括食品包装、农用地膜、药物载体、基因工程、组织工程、手术缝合线等。目前脂肪族聚酯的合成以含锡金属催化剂为主,但其潜在的高毒性限制了聚酯产品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开发新型无毒/低毒催化剂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围绕绿色、无毒、环保型催化剂催化环状内脂单体开环聚合制备脂肪族聚酯,开展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1.使用绿色、无毒的FeCl_3催化己内酯(PCL)、戊内酯(PVL)的开环聚合:用无水FeCl_3溶液聚合法催化合成了PCL,核磁证明了单体可以100%转化;GPC证明了分子量分布(PDI)在1.08-1.14之间,相对于本体聚合有明显的降低;反应动力学表明无水FeCl_3催化己内酯开环聚合表现出可控的性质;还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溶剂、催化剂的量等因素对聚合的影响;同时也发现无水FeCl_3也能催化合成PVL。2.使用环状磷腈碱催化剂(CTPB)、甲醇钾、氢化钠、醇钠为催化剂,合成聚乙二醇-b-聚(γ-丁内酯)(PEG-b-PBL)两亲性嵌段共聚物:核磁、红外和质谱证明了PEG_(2k)-PBL的成功合成。实验表明,使用CTPB作为催化剂时,CTPB与DCM相互作用减弱了聚合活性,温度越高作用越强。使用KOMe、NaH作为催化剂时,存在多活性引发机理,产物除了PEG_(2k)-PBL外还有大量PBL均聚物;PEG_(2k)-ONa作为催化剂时,得到的聚合物分子量可控性较高,若同时加入脲在聚合体系中,可以降低聚合物的PDI;在前面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合成了PEG_(5k)-PBL两嵌段和PBL-PEG-PBL叁嵌段共聚物。PEG-b-PBL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药物递送和组织工程等生物医药领域具有潜在应用。(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4)

陈铖[6](2018)在《季铵盐均聚物对单、双组分染料模拟印染废水絮凝脱色规律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混凝法,对单、双组分染料模拟印染废水进行了絮凝脱色规律研究和机理分析。采用3种特征黏度系列化的有机高分子季铵盐均聚物絮凝剂PDMC(1.71~6.39dL/g)、PDM(0.78~3.47dL/g)和PDAC(2.19~6.39dL/g)分别对3类8种染料(直接红玉D-BLL和直接DL藏青,分散橙S-4RL、分散红S-5BL和分散深蓝H-GL,活性红3BF、活性黄3RF和活性艳蓝KN-R)配制的50mg/L单组分染料模拟印染废水进行了絮凝脱色烧杯实验。在本组已有工作基础上,以脱色率和CODMn去除率为考察指标,悬浮颗粒Zeta电位和絮团尺寸为分析手段,研究了对单组分染料模拟印染废水的絮凝脱色规律,重点研究CODMn去除率和絮团尺寸。进一步,以脱色率和CODMn去除率为考察指标,采用PDMC和PDM分别对上述8种染料配制的总质量浓度为50mg/L的双组分染料模拟印染废水进行絮凝脱色规律初步探索。具体结果如下。PDMC、PDM和PDAC处理单组分染料模拟印染废水时,脱色率都是随着絮凝剂的用量先增大后减小,Zeta电位分析表明,电中和在单组分直接、分散和活性染料模拟印染废水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特别是,对于单组分染料模拟印染废水试验结果表明:(1)CODMn去除率也随着絮凝剂的用量先增大后减小,一般在最大脱色率处有最大CODMn去除率,但也有个别例外。但是,CODMn去除率总是低于脱色率。其中,分散和活性染料的CODMn去除率与脱色率的差值(20%左右)明显大于直接染料的CODMn去除率与脱色率的差值(10%左右)。(2)3种季铵盐均聚物絮凝剂中,PDAC对直接染料的CODMn去除率最大,PDMC对活性染料的CODMn去除率最大,PDM对分散染料的CODMn去除率最大。(3)絮团尺寸分析表明,絮凝剂的特征黏度越大,染料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或者磺酸基数目越多,则烧杯试验形成的絮团越大。PDMC和PDM处理双组分染料模拟印染废水时,试验结果表明:(1)处理双组分染料模拟印染废水获得的最大脱色率和CODMn去除率与双组分染料模拟印染废水中所占质量浓度较大的染料在其单组分染料模拟印染废水中的最大脱色率和CODMn去除率相近。(2)而当两种染料质量浓度相当时,绝大部分双组分染料模拟印染废水的最大脱色率和CODMn去除率低于两种染料各自在其单组分染料模拟印染废水中的最大脱色率和CODMn去除率,或者落在它们之间。仅处理两种分散染料配制的双组分染料模拟印染废水时有例外,它们的脱色率和CODMn去除率与两种染料各自在其单组分染料模拟印染废水中的表现相比,略有提高。通过以上研究,补充完善了季铵盐均聚物絮凝剂对单组分染料模拟印染废水的絮凝脱色规律研究,初步探索了季铵盐均聚物絮凝剂对双组分染料模拟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为双组分染料模拟印染废水乃至实际印染水的处理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周永丰[7](2018)在《聚肽嵌段共聚物/均聚物共混自组装:一种构筑仿病毒粒子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仿病毒组装体在药物和基因传递、疾病诊断等领域表现出优良的性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大部分研究中所构建的仿病毒粒子侧重于对病毒尺寸和形态的模仿,而对其表面微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华东理工大学蔡春华博士在聚肽共聚物自组装构建仿病毒粒子材料及其性能研究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特别在病毒粒子表面微结构的仿生及生物学性能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对他们的研究作了简要的评述。(本文来源于《功能高分子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8](2017)在《解读《关于富马酸化的2,6-二甲基苯酚均聚物等12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的公告(2017年第9号)》》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富马酸化的2,6-二甲基苯酚均聚物(一)背景资料。富马酸化的2,6-二甲基苯酚均聚物在室温下为深褐色固体,不溶于水,在预期使用条件下性质稳定。欧盟委员会批准其所有单体用于塑料类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日本卫生烯烃与苯乙烯塑料协会确认其可用作聚苯乙烯(PS)树脂的添加剂。(二)工艺必要性。该物质作为PS树脂添加剂,可改进树脂的抗冲击强度等力学性能。二、过硫酸铵引发的2-甲基-2-丙烯酸与2-丙烯酸丁酯、1,1'-(1,1-二甲基-3-亚甲基-1,3-亚丙基)二苯、苯(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卫生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9](2017)在《关于富马酸化的2,6-二甲基苯酚均聚物等12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的公告 2017年第9号》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审评机构组织专家对富马酸化的2,6-二甲基苯酚均聚物等12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的安全性评估材料审查并通过。特此公告。附件:富马酸化的2,6-二甲基苯酚均聚物等12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pdf(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卫生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张添财,付超,杨颖梓,邱枫[10](2017)在《纳米粒子单接枝均聚物链体系的分相及桥连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电学和力学性能等,而高分子聚合物可形成多种有序的微相结构,可诱导纳米粒子有序排列。在每个纳米刚球粒子上单点接枝一根均聚物链,形成蝌蚪形和流星锤形的大分子,且聚合物链与纳米粒子化学不相容时,可微相分离形成多种有序结构。我们使用自洽场理论结合密度泛函理论的方法~([1]),研究了蝌蚪形大分子与流星锤形大分子的微相分离行为,并给出相图。蝌蚪形大分子和对称的流星锤形大分子可形成层状相、柱状相、球状相和Gyroid相等分相结构,与线性两嵌段和叁嵌段高分子相似,然而结构的特征长度更小,且相图极不对称。材料中高分子链的桥连结构可改善材料的韧性。在传统的线性嵌段聚合物体系中,可通过增加嵌段数目增强链的桥连比例~([2])。在纳米粒子单接枝高分子链体系中,相结构的周期非常小,且纳米粒子球相区具有较大空隙允许聚合链穿过。聚合物链为屏蔽球之间的刚性体积排除,穿过纳米球相区,升高了球/链相区的界面能,但同时也获得更大的构象熵。对称的流星锤形分子本体层状相时,均聚物链可跨跃五个周期,与近邻的十个周期(每侧五个)通过桥连而连接,如图1所示。我们将流星锤形大分子在层状相里的桥连行为与等分子体积的ABA线型叁嵌段高分子比较,并关注纳米粒子与共聚物的不相容性、均聚物的长度、分子的不对称性等对层状结构的桥连性质的影响。我们的工作为设计具有10纳米以下尺度的规整结构的材料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14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暨分子模拟国际论坛会议手册》期刊2017-11-17)

均聚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新型丙烯酰胺类均聚物,其结构经~1H NMR和FT-IR表征。对聚合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均聚物的热稳定性和乳化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优聚合条件为:水为溶剂,催化剂用量为3 mg,于25℃反应2 h。使用温度低于70℃,聚丙烯酰胺类均聚物的浓度为4 g·L~(-1)时,对原油的乳化性能最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均聚物论文参考文献

[1].刘志瑶,王铮,尹玉华,蒋润,李宝会.溶剂对嵌段共聚物AB/均聚物C共混体系增容效果的模拟研究[J].高分子学报.2019

[2].刘秉瑞,丁伟.丙烯酰胺类均聚物的制备及其在采油中的应用[J].合成化学.2019

[3].付超,杨颖梓,邱枫.θ溶剂中树枝形均聚物的自洽场理论计算[J].化学学报.2019

[4].杜玉莹,徐基海,杨喜生,赵震,唐林生.溴代苯乙烯均聚物与共聚物对PBT阻燃作用的比较[J].盐科学与化工.2018

[5].张金博.脂肪族聚酯均聚物及嵌段共聚物的设计与合成[D].青岛科技大学.2018

[6].陈铖.季铵盐均聚物对单、双组分染料模拟印染废水絮凝脱色规律的初探[D].南京理工大学.2018

[7].周永丰.聚肽嵌段共聚物/均聚物共混自组装:一种构筑仿病毒粒子的方法[J].功能高分子学报.2018

[8]..解读《关于富马酸化的2,6-二甲基苯酚均聚物等12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的公告(2017年第9号)》[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7

[9]..关于富马酸化的2,6-二甲基苯酚均聚物等12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的公告2017年第9号[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7

[10].张添财,付超,杨颖梓,邱枫.纳米粒子单接枝均聚物链体系的分相及桥连行为[C].中国化学会第14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暨分子模拟国际论坛会议手册.2017

论文知识图

本论文针对刺激响应大分子体系的研究...的相转变示意图的合成路线含有不同浓度的环糊精的热敏高分子溶...不同添加量的均聚物mPEG(分子...均聚物的1HNMR谱

标签:;  ;  ;  ;  ;  ;  ;  

均聚物论文_刘志瑶,王铮,尹玉华,蒋润,李宝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