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知识迁移能力培养浅谈

初中地理教学知识迁移能力培养浅谈

山东省莱西市马连庄镇中心中学266617

在地理教学中,应切实把握影响学生地理知识学习迁移的各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习正迁移的产生。

一、恰当再现与新授知识紧密相关的已有知识

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决定了地理课新旧知识之间,与相邻学科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适当复习与之相关的已有知识是必要的,且能够促进知识正迁移的产生。如我在讲授“地球大气运动”时,巧妙设计提问方式,帮助学生再现初中物理热胀冷缩以及压强的有关基本知识,使学生迅速理解掌握了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同样,讲地面风和高空风的风向形成原理时,又再现了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偏向和牛顿力学第三定律的知识......

二、引领学生区别新旧知识的本质与非本质联系

地理新旧知识有时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如“地球五带的划分”与“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两者都反映了地理纬度不同,所获太阳热量多少不同。“纬度越高,所获太阳热量越少,反之则越多”这一地理原理。因此,在讲“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时,引领学生复习了“地球五带的划分”的旧知识,紧紧抓住这一本质联系,不仅使学生牢牢地掌握了“我国温度带的划分”状况,同学们还理解了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是以积温情况划分为背景的,即:我国的热带大致相当于“地球五带”中的热带,我国其它四个温度带从属于“地球五带”中的北温带。两者表面的区别在于:“地球五带”的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是以某一积温等值线为界。有时,地理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着非本质联系。如“等高线地形图”和“海平面等压线图”之间:高压与山顶、低压与洼地、高压脊与山脊、低压槽与山谷、气压鞍部与地形鞍部等在等值线表示方法和表现特征上很类似。我在讲授“海平面气压场”知识时,首先借助学生已有的等高线知识使学生产生学习正迁移,从而掌握判断各气压场形势的基本方法。然后及时地帮助学生指出两者的本质差异:等压线图表示海平面气压场分布的差异,而等高线图表现地形的高低起伏。这样,学生又快又牢地掌握了分析海平面气压分布图的方法,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三、重视生活中感性经验对地理学习迁移的影响

当学生接受新概念和新知识时,往往会联想到生活中原有的一些旧概念和体验。这时,教师应适时地帮助学生回忆、回味,促进学习正迁移的产生。我在讲授“海陆热力差异”的基本原理时,帮助学生适当回味:夏天游泳时,脚踩在地面和水中的感觉是“水凉陆热”,而冬天户外活动则正好相反。这对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海洋热容量比陆地大,夏季,陆地增热快,海洋增热慢;冬季,陆地散热快,海洋散热慢”这一原理起了积极促进作用。不过联想生活中的旧概念和经验与新概念、新知识之间有本质区别时,有时会产生学习负迁移现象。这时,教师应做的是,帮助学生正确分析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异。如我在教“正午太阳高度”知识时,帮助学生深刻分析我们生活中的“正午12时”概念是指“北京时间正午12时”,而“一日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中所指“正午”是“地方时正午12时”,这样,同学们关于“我们这里12点时,并不是一天中最大太阳高度角时”的疑问自然消除了。

四、正确对待思维定势对地理学习迁移的影响

“思维定势”在地理教学中的体现是指学生根据已有的地理知识、地理思维经验解决地理知识的既定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有时有助于学生进行类比思维,实现知识正迁移,独立解决某些问题。但也容易使学生盲目运用特定经验,照搬老一套方法,妨碍其创造性、开拓性思维的培养,甚至造成错误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思维定势问题,采用变式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在教授“四季的形成”时,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等知识,都是详述北半球的地理现象,教材中对南半球相应地理现象只以“反之”作结,学生对南半球的有关地理现象容易产生趋同于北半球的思维定势,我在教学中注意南北对照,先“北”后“南”,变式教学,学生便能举一反三,防止了思维定势对学习新知识的干扰。

五、加强学生知识概括能力的培养,积极预防负迁移

对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有正确理解的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或处理完全很生疏的地理问题。学生对已有地理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没有认识过的某些同类新事物的实质,并把新事物纳入到已有知识体系中去,也就越能对所学知识进行高度概括。但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时,下列情况的概括有可能导致学习的负迁移,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预防。一是预防因旧知识概括强化,影响新知识的接受,产生负迁移。有时,当已概括的旧知识在头脑的信息较强时,就会干扰新知识进入大脑皮层,尤其是当新旧知识相近或相似,新旧知识产生“矛盾”时,旧知识“先入为主”,很容易影响新知识的接受。如学习了“地图”这一章后,概括强化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知识后,对于“时区与日界线”(西十二区位于日界线东侧,属西半球,东十二区位于日界线西侧,也属西半球以及“东西半球的划分”中,东经160度线的东侧是西半球,西侧属东半球)则较难理解,从而极易导致区时换算、方位辨别等的错误。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假设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央经线,来设计世界地图,那么中国的位置会怎样?东西时区与东西半球之间的关系又会怎样?经过绘图思考,学生会发现:我国才真正位于世界的东方,而地球上绝大多数东时区位于东半球,少数东时区(即东十二区和东十一区的大部分)位于西半球;同理,绝大多数西时区位于西半球,少数西时区(即西一区的大部分)位于东半球。通过这种变式教学和换位思考,既防止学生负迁移的产生,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二是预防不适当地“以偏概全的概括”也是导致学习负迁移的重要因素。有些地理原理只是在某些地区或某个时候具有一定意义。

标签:;  ;  ;  

初中地理教学知识迁移能力培养浅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