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健康老龄化研究方法论的几点思考

关于健康老龄化研究方法论的几点思考

一、有关研究健康老龄化方法论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福顺,刘俊敏[1](2021)在《中国老龄健康政策研究:演进与主要议题》文中研究表明在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过程中,深入研究老龄健康政策,进一步提高老龄健康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科学化、系统化水平,从而优化老龄健康资源配置,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实现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回顾和梳理中国老龄健康政策研究演进过程的基础上,概括和总结了学术界关于老龄健康政策研究的进展和主要议题,为全面深入研究我国老龄健康政策奠定了初步的文献基础。

唐乾敬[2](2020)在《新冠疫情提前拉响中国老龄化社会的警报》文中研究指明在此次新冠疫情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较为突出,暴露出了老年医学和老年健康产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以及二者未能深度融合的问题。在中国还未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窗口期,此次疫情提前拉响了老龄化社会的警报,我们必须始终把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老年医学学科体系的研究和开发,完善老年健康服务的产业体系,重点推进医养结合。

古丽娅·吾尔凯西[3](2020)在《乌鲁木齐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乌鲁木齐市老龄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治疗和看护患病、高龄、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问题困扰着每家每户,互相独立、自成系统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同时对于医疗和养老的需求,因此,出现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目前,乌鲁木齐市基本形成以下三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医养一体”模式、“医养协作”模式和“支撑辐射”模式。乌鲁木齐市在探索与实践医养结合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本文主要对乌鲁木齐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发展进行研究,了解乌鲁木齐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发展现状,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5家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进行了调研,了解到乌鲁木齐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现实状况,根据对已入住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老年人问卷调查统计,再结合系统权变组织理论提出乌鲁木齐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内主要存在的问题,如社会支持有待提升:资金投入不足、社会资源整合有限、行业内竞争压力显着、社会供需有待平衡、监管力度有待增加等问题;机构内部管理和建设存在短板:行业定位需明确、机构管理需规范化、医疗资源与设备有限、养老服务供需有待平衡、服务范围需全面提升等问题。根据以上问题,在改善机构外部环境方面,提出了强化政府沟通和加大政策扶持、增强政府合作和资金投入、加强机构间合作并提高行业优势、建立规范机制和提升服务标准。在推进机构自身建设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完善管理机制和发挥机构优势、加强机构内部建设并提升服务质量、加大硬件设施投入改善机构环境、提升员工激励模式建设人才队伍等建议。

胡晓茜[4](2020)在《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21世纪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发展态势。老龄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提高老龄健康水平有助于合理规避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同时,健康不公平和变化的异质性使老龄健康问题更加复杂。全面了解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变化趋势,实现老年人既健康又长寿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在生命历程视角下,探索老年人健康变化情况。从宏观角度,探索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对老龄健康总体变化趋势及性别、城乡分层变化趋势的影响;从微观角度,探索老龄健康变化的不同轨迹类型及类型归属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项目的1998-2018年的八次调查,选择参与调查的65~105岁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以及自评健康四个角度来探索。本研究包括纵向的趋势研究和队列追踪研究。首先描述了八次调查中81262名老年人的基本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自评健康方面的健康状况;接着,从宏观角度,采用纵向的趋势研究设计,利用分层年龄、时期、队列交叉分类随机效应模型,探索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总体变化趋势以及性别、城乡分层变化趋势的效应;最后,从微观角度,采用纵向的队列追踪研究设计,基于组基轨迹模型,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自评健康变化轨迹的不同类型及其对应的死亡轨迹进行探索,并从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情况以及儿童期特征几个角度对轨迹类型归属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使用的统计软件包括SPSS 20.0和SAS 9.4,统计学检验的显着性水平设定为0.05。研究结果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总体变化趋势方面,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随年龄增长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下降速度逐渐加快,自评健康随年龄增长先变差再变好,但变化幅度不大;时期效应表现为,四个健康指标均先在1998-2002年呈变差趋势,而后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自评健康保持平稳,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小幅波动;队列效应表现为,四个健康指标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无显着变化,较为平稳。在控制了年龄、时期、队列效应后,女性老人的四个健康指标均比男性差。性别分层变化趋势方面,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大,性别差距进一步扩大,自评健康的性别差异随年龄先逐步扩大,而后略有缩小;时期效应表现为,认知功能的性别差距在1998-2018年持续扩大,其余三个指标无显着变化;队列效应表现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的性别差距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而逐渐缩小。在控制了年龄、时期、队列效应后,农村老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优于城市老人,但认知功能、自评健康比城市老人差,躯体功能未发现显着差别。在这一城乡分层变化中,年龄效应体现为,随着年龄增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其余指标的城乡差距随年龄变化不明显;时期效应表现为,四个健康指标的城乡差距随时期无显着变化;队列效应表现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城乡差距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而逐渐缩小,其余三个指标的城乡差距随队列无显着变化。老龄健康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轨迹方面,男性老人存在“无失能型”、“低起点缓慢增长型”和“低起点快速增长型”三种类型,而女性老人存在“低起点缓慢增长型”、“低起点快速增长型”和“高起点快速增长型”三种类型。绝大部分女性老人比相对应类型的男性老人在相同年龄时失能项数更多。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和失能轨迹排序一致,即失能项数最少的轨迹类型对应的死亡概率也最低。居住在东部地区、从事非农职业、出生在城市的老年人归属到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轨迹类型中的可能性更大。认知功能的变化轨迹方面,男性老人存在“大幅下降型”、“中等下降型”、“低速下降型”和“轻微下降型”四种类型,而女性老人存在“大幅下降型”、“中等下降型”、“低速下降型”和“小幅下降型”四种类型。女性老人从属于认知功能较差的轨迹的比例高于男性,且女性老人的认知功能指数大多不及相对应类型的男性老人。男性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和认知功能轨迹排序大体一致,女性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约在88岁以后和认知功能轨迹排序基本一致。未受过教育的老年人归属到认知功能较差的轨迹类型中的可能性更大。躯体功能的变化轨迹方面,男性和女性老人均存在“低起点快速下降型”、“高起点快速下降型”和“高起点缓慢下降型”三种类型。女性老人属于躯体功能较差的轨迹类型的比例高于男性。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和躯体功能变化轨迹排序一致。东部地区的老年人相较于中西部地区的老年人更有可能归属到躯体功能较差的轨迹类型中。自评健康的变化轨迹方面,男性老人存在“低起点上升型”和“高起点稳定型”两种类型,女性老人存在“低起点上升型”和“高起点上升型”两种类型。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和自评健康变化轨迹排序一致。中西部地区的老年人归属到自评健康较差的轨迹类型中的可能性更大。研究结论(1)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总体变化趋势以及性别、城乡分层变化趋势具有相互独立的作用。年龄效应较时期和队列效应更为强烈且显着。(2)总体健康变化趋势方面,大部分健康指标随年龄增长呈现出逐渐加快的下降趋势,随时期和队列推移大致保持稳定。(3)性别分层健康变化趋势方面,女性老人的健康劣势随年龄增大更加凸显;随时期推移性别差距大多依然存在,甚至认知功能的性别差距随时期推移而继续扩大;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大多健康指标的性别差距逐渐缩小。(4)城乡分层健康变化趋势方面,随着年龄增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随时期推移城乡差距依然存在,无显着变化;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农村老人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优势逐渐消失,而认知功能、自评健康方面的劣势依然存在,农村老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5)本研究识别出老龄健康变化轨迹存在不同类型,女性老人的健康变化轨迹与男性相比更为不利,地区、教育等因素对轨迹类型的归属有影响。

赵坤鹏[5](2019)在《可行能力视角下我国失能老人多维失能评估及测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疾病形态转变,医疗科技进步虽然有利于人口疾病死亡率的下降和平均余命的延长,但寿命延长所引发的自然老化增加了老年人失能、失智的时长,为了应对老年人的失能风险以及缓解由此带来的急性医疗资源的消耗,我国于2016年提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开展试点工作。但通过梳理我国试点地区的政策,发现各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目标人群的界定、照护需求等级、照护服务内容等方面均不明确、碎片化、粗略化,尤其老年人失能等级标准和照护需求评估制度尚存在诸多问题。基于现实背景和实践意义,本文系统整理了国内外失能老人照护需求评估体系建设经验、学术研究,创新借鉴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分析框架,试图在已有量表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双界线”Alkire–Foster方法构建失能老人多维失能评估指标并测算我国老年人多维失能指数。本文采用2014年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追踪调查(CLHLS)数据,以60岁及以上老人为研究对象,使用STATA14.0统计软件,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确定从个体、社会和资源三个方面研究分析,个体层面本文选取日常生活能力、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沟通能力、感知觉功能、移动能力、认知功能6个维度,资源层面选取居家照护环境维度,社会层面选取社会活动参与能力维度等共8个维度的31个指标,分别进行单维失能测算、多维失能测算、多维失能指数群组分解等数据分析以及指标阈值维度阈值的稳健性分析。通过多维失能测算,研究发现:(1)我国老年人存在日常生活能力维度以外的多维失能。31.4%的60岁以上老人存在2个维度以上的失能,27.5%以上的老人存在8个维度中任意3个维度的失能,经过稳健性分析验证,如果采用较为严苛的标准评估,仍有18.2%的老人存在多维失能状况;(2)就分群体样本分析,女性老人、高龄老人和农村老人的多维失能率更高,应增加对该群体的关注和照护支持;(3)就各个维度对于失能指数的贡献率,老年人IADL、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障碍维度的贡献度最高。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首先,借鉴可行能力理论和国际经验,积极探索构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多维复合型失能评估指标体系,针对多维失能老人开展全面的照护需求评估并提供健全的照护管理;其次,研制全国标准化的评估操作流程(SOP)、照护管理制度和电子评估系统,实现全国执行的标准化和公平化;最后,为提升失能老年人的可行能力,基于多维失能等级和照护需求评估结果,以“需求侧”带动“供给侧”,推动多元化社区居家照护资源的发展。

韩松[6](2018)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产业融合趋势日益凸显,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在于增进市场效益与社会福利的同步提升,助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基于前瞻研判的价值取向,本文以产业融合作为探知主线、以人口老龄化作为切入视角,运用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方法,系统剖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态势及策略,希冀实现体育产业融合的应用研究创新。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发现人口老龄化具有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应把健全体育服务市场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相结合、把增强养老产品供给与推动产业跨界融合的路径相衔接。2.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是创造“体育+养老”新经济现象的产业创新行为;其主体是参与融合的企业,客体是融合型知识、技术与产品,特征是产业边界模糊化,本质是基于两大产业链重整形成的老年用户服务导向式创新,价值是实现产品增值环节的一体化,效应是企业合作竞争、产业结构优化、区域消费升级,机制是产业链协同管理、创新持续性跟进、福利民营化供给。3.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经历能力集成与应用集成两个阶段,路径是相向融合,基础是服务产品特性、利益联结机制、康养创新理念;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发现两者形成引导和扩散、渗透和提升的联动关系;融合的先决条件是改革创新的时代主题、健康中国的时代号召、品质养老的时代趋势,支撑条件是西方体育产业经验的启示、老年消费结构的改善、市场投融资环境的优化,约束条件是缺乏健全的制度保障、稳定的人才梯队、成熟的商业模式。4.灰色关联分析和建立VAR模型发现两大产业融合度低至0.540791,供需掣肘表明该新经济现象的孕化成型仍陷困局;现阶段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契机是全民健身常态化、养老服务市场化、老年消费品质化、乐龄生活丰富化,动力来自国家政策导向与范,目标是在深度融合基础上营造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市场新格局,类型是演进式融合与离散、稳态式融合与离散、稳态式独立,模式是需求引领、服务重组、资源互享、市场共拓、功能延伸、技术渗透。5.促进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是培育专业的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市场、构建完备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与推进全面的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政府需营造利好的政策支持环境、创建开放的产业融合平台、引导行业的规范有序发展;企业应加强行动理念、发展战略、经营管理的创新。

张强[7](2018)在《上海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解决温饱、摆脱贫困转为追求健康、幸福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政策也从传统的“托底式”养老保障,转变为健康老龄化的支持政策。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的空间匹配有三层含义:数量规模、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深入研究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的空间匹配关系,不仅体现了健康老龄化的价值取向,而且对于提高老年人口健康服务资源的供给效率,缓解老年人口健康服务资源压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人口与资源的匹配问题,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实践形式,既是国家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也是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多数运用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研究范式,采用制度结构分析框架,从人口安全、人口与资源的辩证互动关系,人口与资源的优化配置管理等维度,研究人口与资源的匹配关系。然而上述研究范式,忽略了空间结构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影响,将空间结构理解为资源配置的外生变量而非内生变量。近年来新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逐渐兴起,为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从现实看,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的空间匹配不平衡,是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尤其是我国已经从重视人口与公共服务资源“量”的匹配,逐渐过渡到重视“质”的匹配。因此,从空间的视角,讨论城市健康资源空间配置与供给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价值。论文以上海为研究样本,聚焦以下两个矛盾现象,其一,以医疗资源为主的老年人口健康服务资源供给增长迅速,医疗费用不断上升,而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却没有实现同步增长;其二,以绿地、公园为代表的老年人口健康环境资源和以养老机构、老年体育、老年教育为代表的老年人口健康社会资源越来越得到老年人重视,而老年人在空间选择上却面临艰难取舍。据此,上海老年人口为什么不愿意往郊区迁移?上海老年人口健康资源的空间可达性如何?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的机理是什么?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不平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成为论文研究必须紧扣的核心问题。论文基于空间匹配的视角,从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的“质”的均衡和“量”的均衡两个维度,基于模糊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GIS空间可达性分析、分要素预测、GM(1.1)灰色预测、空间回归统计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了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需求和供给,以及匹配的现状及特征。系统阐释了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的特质,深入分析了上海老年人口健康资源的可达性,揭示了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不平衡的表象及成因,讨论了上海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的实践路径。论文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对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等进行总体分析,并就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可能的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创新之处进行阐释。第二章是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的文献综述。从人口老龄化、健康地理学、空间经济学等理论出发,明确老年人口健康资源空间优化配置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第三章是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的价值研究。论文从从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现实困境三个方面,对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的学理性进行分析。第四章是上海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的现状评价。利用上海公安局统计数据、上海统计年鉴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分要素、灰色理论、双线性开放-动态人口模型等相关模型,对上海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的现状评价。第五章是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的评价指标与模型构建。对空间匹配模型构建的思想、动力、原则,空间匹配模型的指标体系,空间匹配模型的构建与测算等几个维度进行详细研究。第六章是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不平衡的成因分析。论文从匹配不平衡的表现、利益主体的行为特征和利益诉求分析、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三个纬度进行分析。第七章是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实践路径研究。论文从空间匹配路径构建的原则、空间匹配机制构建的目标、空间匹配的具体措施三个维度进行了研究。第八章是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论文前面章节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和概况论文研究的结论,并就论文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进行阐释。论文的研究获得以下结论:第一,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的本质是,需求与供给的空间匹配关系,即老年人口健康需求的差异化与健康资源的供给标准化之间的匹配关系。这种匹配关系,一方面是数量规模和结构类型的匹配,另一方面更是空间分布的匹配。论文将空间结构作为内生变量,研究老年人口健康资源,考察空间匹配效用的最大化。第二,空间匹配动态性,是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重要属性。当前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的空间匹配,一方面,主要围绕“存量”老年人口健康资源的数量、规模等方面的静态匹配;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对“增量”老年人口健康资源的动态匹配,论文深入研究了空间匹配关系的动态性。第三,论文认为上海老年人口健康资源空间可达性不高。基于上海的数据和地图,利用ArcGIS程序软件,对上海老年人口健康资源空间可达性进行测算,发现基于平均可达距离测算的可达性系数不高,可达性效果不佳。第四,上海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度较差,但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基于匹配系数测算,当前上海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为勉强匹配,但面临失调。对2020年预测结果分析发现,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的空间匹配指数约为0.8,基本达到良好匹配区间,表明其空间匹配趋向良好。第五,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博弈是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上海老年人口健康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涉及到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同主体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冲突和博弈。各利益主体都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进而产生利益冲突,影响了上海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整体目标实现和资源有效配置。

范懿之[8](2018)在《中日老年人福利保障立法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联合国调查报告(DESAPD,2010)指出,老年人(60岁以上)所占比例的增加,是伴随着年轻人(15岁以下)所占比例的减少;到2050年,世界上老人的数目将在历史上首次超过年轻人。老年人福利保障制度作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制度之一,在社会学、经济学领域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在法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尚少。这一制度在我国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表明老年人福利保障在立法上的构建和完善尚有较大的空间。本文选取毗邻的日本作为比较分析对象,将中日两国关于老年人福利保障立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日本发达的老年人福利保障立法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正视我国在立法上存在的不足,反思我国老年人福利保障所依托的经济、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现实,立足当下,理性借鉴,吸取日本老年人福利保障立法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对中日两国老年人福利保障立法的梳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我国老年人福利保障的实施情况,以我国立法现状为切入点,结合我国国情并在借鉴日本的同时,探索构建起适合我国老年人福利保障立法的发展之路。本文从以下四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为引言,系统论述了国际视阈下的老年人福利保障立法概况,为下文的比较分析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总体比较了两国的老年人福利保障立法,包括立法发展、立法体系、立法原则和立法范围,探求两国制度不同的深层次原因。第三部分比较了两国立法具体主要内容的异同。第四部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介绍我国老年人福利保障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借鉴日本比较健全的老年人福利法律制度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对完善老年人福利保障提出启示性的建议。

陈宇[9](2018)在《城市医养融合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的行动逻辑及其调适策略研究 ——以广西三家典型机构的调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我国社会急剧转型和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为背景,以城市医养融合发展过程为脉络,以医养融合不同参与主体的行动逻辑为重点,从新制度主义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视角对城市医养融合机构的具体运作模式进行考察,首先按照不同参与主体的行动逻辑搭建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然后通过对广西三家典型机构的调查,介绍了当前医养融合两种典型运作模式的形成过程并对它们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阐明了医养融合具体运作模式由延伸模式向协作模式转变的原因,进而围绕协作模式讨论了不同实践主体的关系结构及其合作困境,同时探讨了保障不同主体稳定、有序协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医养融合机构’制度化合作”模式的概念及其实现条件,最后针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调适策略。从全国范围上看,虽然城市医养融合机构的具体运作模式各不相同,但不同主体参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些参与主体的行动逻辑不可能完全一致,从而必然影响它们之间的合作方式、过程与结果。就表现形式而言,我国城市医养融合的基本载体是医疗机构、养老机构或二者的联合体。无论何种情形,我们都可以将其看作为一个组织。按照新制度主义的观点,任何组织始终都要面对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双重压力,它们的一切现象——包括具体运作模式的演变——都是应对这两种环境压力的结果。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城市医养融合虽然起步较晚,但也经历了三个基本的发展阶段,即萌芽阶段、试点阶段和整合阶段。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包括国家、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医疗和养老机构、老年群体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参与的格局。这些主体在医养融合体系中的地位、角色不同,追求的目标与所承受的环境压力不同,因而行动逻辑也各不相同:国家的调控行为遵循制度安排的平衡逻辑和国家意志的象征逻辑;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行为遵循科层制权责边界的分割逻辑以及压力传导的应对逻辑;组织机构的合作行为遵循资源共享与功能互补的合作逻辑和制度约束与利益分歧的冲突逻辑;老年群体的消费行为遵循被动效应和主动效应的消费偏好逻辑。其中,国家调控的逻辑、科层管理的逻辑以及组织合作的逻辑直接推动城市医养融合具体运作模式的变迁,而城市老年群体的消费偏好则发挥着间接影响。但应该指出,虽然短期内城市老年群体的消费偏好对医养融合模式变迁的影响较小,但随着消费群体意识的觉醒,消费偏好因素在医养融合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换言之,正是由于不同主体有着不同的行动逻辑,因而在城市医养融合的实践场域中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行动系统;而不同参与主体持续互动博弈,推动了城市医养融合的发展。既然如此,我们也可以从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将城市医养融合现象看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而为保障这一系统的良性运作,必须建立至少包含动力机制、整合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在内的运作条件,并使之互相耦合、彼此嵌入,从而推动医养融合具体运作模式由分散走向聚焦、主体由相对单一趋向多元。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制度变迁的过程。从广西的情况看,城市医养融合的具体运作模式主要有延伸模式和协作模式,实践中两者并存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近几年来,全区城市医养融合机构持续增多,相应的政策体系和机构管理规范与制度逐步建立,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但相应也暴露出诸如目标定位模糊、发展策略简单,政策文本滞后、部门条块分割明显,合作方式机械、交易成本日益高昂,消费者认同度低、市场发育不成熟等问题。通过对广西目前两种典型医养融合模式——即基于组织功能内生的延伸模式和基于组织关系互嵌的协作模式的正负功能、显隐功能的比较分析发现,协作模式在效率、可持续性、稳定性、合法性等方面更具优势。事实上,正是由于协作模式具有以上优势,所以很多原来选择延伸模式的机构也正逐渐向协作模式转变。可以说,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协作模式将成为城市医养融合的主流运作模式。问题是,协作模式意味着医养融合的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相应也使关系结构更加复杂化。从目前来看,广西医养融合的实践主体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城市社区和老年群体。由于不同主体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不同,所以行动目标也不同:地方政府以疏导当前压力和探索长效机制为主要目标,医养机构以保障主体功能和协调多维关系为主要目标,城市社区以承接养老服务和构建医养融合载体为主要目标,老年群体以改善养老体验和控制养老成本为主要目标。这种差异,必然使各行为主体的行动逻辑或说行动策略不同,进而使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政府与医养机构的双向增权、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互利共赢、医养机构和城市社区的耦合协同以及医养机构和老年人口的供需互动。城市医养融合参与主体行动目标的多样化和利益格局的分化,导致了它们之间的合作陷入各种困境,主要包括竞争困境、协同困境、专业化困境和合法性困境。其中,竞争困境主要体现在医养融合机制不健全造成过度竞争、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容易导致垄断、争相逐利容易滋生投机行为、政绩竞争容易使政府有关部门相互掣肘;协同困境主要体现在非对称性资源依赖可能削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意愿、较高的交易成本增加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的难度、合法性基础的差异和压力不均降低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一致性行动能力、信息不对称导致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存在道德风险;专业化困境主要体现在跨行兼业问题难以解决、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合法性困境主要体现在医养融合实践中仍存在不少政策瓶颈、医养融合实践过程中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困扰。这些困境,不仅不利于医养融合机构的稳定、有序和高效运作,而且也不利于医养融合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城市医养融合机构“制度化合作”是破解上述合作困境的出路。如前所述,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可将协作模式看成是一个复杂的行动系统,不同主体及其行动则分别是该系统的子系统,整个系统的均衡取决于各子系统之间的结构互嵌、功能互补。而从新制度主义的角度,如果将医养融合服务的供给机构——主要指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看成一个正式组织,那么就可以将其它主体看成它的运作环境,二者的互动必然导致组织的变迁,当然也包括具体运作模式的演变。因此,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我国城市医养融合的有序发展都离不开多元主体力量协同参与和共同推动。虽然协作模式相对而言是一种优选模式,但由于这种模式涉及不同组织之间的合作,而这种合作行为不会自发产生,且不同的要素条件也会对合作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尽快构建一套相对合理、比较系统、便于操作且易于被各方认可的医养融合机构之间的“制度化”合作框架。医养融合机构“制度化”合作应该包括以下三层涵义,即政策规范清晰完整、组织行为稳定有序、社会价值取向一致。从原则上讲,要推动城市医养融合机构制度化合作模式的发展,就必须创造一系列社会条件,主要包括参与主体理念目标一致、组织结构互嵌、合作方式规范、资源网络互补、利益分配均衡。在当前情况下,比较可行的干预策略是以医养融合机构的制度化合作为发展目标,以医养融合发展的四种关键机制为支撑,积极调适城市医养融合公益属性与营利导向之间、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之间、新制度环境与传统养老观念之间、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关系,使之既能契合于未来发展方向,又能有效破解以上困境。笔者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医养融合将在“制度化”合作基础上,逐步向诸如长期照护等更高层次的专业化合作模式演化。

冯心瑶[10](2018)在《陕西省公立医院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构建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老龄化呈现出“高龄化、空巢化和非健康化”趋势,老年人健康及照护需求不断增多,而现实又存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医养分离等问题,“医养结合”服务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各地公立医院积极探索出多种“医养结合”模式,但集中的医疗资源和分散的老年需求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公立医院开展医养结合动力不足,亟待通过智慧的手段优化升级,将传统医养结合服务拓展至线上,使院内诊疗和院外监测有机结合,发展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精准度。论文在对公立医院智慧医养结合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运用智慧发展理论,从服务网络、服务平台等5个维度构建公立医院智慧医养结合理论框架;基于理论分析,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陕西省老年人对智慧医养结合服务的需求情况。另一方面,对陕西省15家医疗机构进行实地调查,从供给层面分析目前公立医院医养结合服务的智慧程度;基于理论和调查分析,构建陕西省公立医院智慧医养结合模式。通过研究发现:陕西省公立医院智慧医养结合服务目前仍停留在较低的互联网服务层次,而老年人对更高层次(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率较高;在基本要素分析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传统公立医院医养结合三种模式,构建陕西省公立医院智慧医养结合模式,具体包括数字化老年病科模式、网络医养联合体模式以及智能医养中心模式;政府应从完善医养服务网络间转诊机制、推进医护人员多点执业制度、加强智慧医养结合服务平台建设等5个方面保障公立医院智慧医养结合模式运行。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将智慧发展理论引入医养结合服务研究中,从服务网络、医养服务平台、医养数据、智能产品及设施以及标准体系5个方面分析智慧医养结合基本要素,丰富医养结合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构建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全方位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包括数字化老年病科模式、网络医养联合体模式以及智能医养中心模式。将线上和线下医养结合服务进行整合,突破现有医养结合发展瓶颈。

二、有关研究健康老龄化方法论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关研究健康老龄化方法论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老龄健康政策研究:演进与主要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的演进过程
    (一)20世纪50年代:老年健康问题受到关注
    (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老龄、老龄健康、老龄健康政策研究兴起
    (三)21世纪初:老龄健康、老龄健康政策研究繁荣发展
二、老龄健康政策研究的主要议题
    (一)关于老龄健康引发的政策问题
    (二)关于健康老龄化的政策路径
    (三)关于老龄健康政策的体制机制环境
    (四)关于老龄健康政策的成就与挑战
    (五)关于长期照护制度
    (六)关于医养结合政策
三、老龄健康政策研究的不足
    (一)概念不清晰
    (二)评价不充分
    (三)方向不明确

(2)新冠疫情提前拉响中国老龄化社会的警报(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基本事实
    (二)现有和潜在的老年人口基数大,2020年之后老龄化速度将明显加快
    (三)老年人口向高龄化方向发展,2035年之后高龄人口增速加快
    (四)老年人口抚养比2020年之后迅速升高
    (五)老龄化地区失衡、城乡倒置
二、老龄化社会治理的中国优势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三)科技创新优势
三、新冠肺炎疫情将老龄化社会的问题提前放大
    (一)新冠肺炎疫情下老年人口的健康困境
    (二)老年医学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三)老年健康产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四)老年医学和老年健康产业未深度融合
四、新时代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对策
    (一)加强对老年医学学科体系的研究和开发
    (二)完善老年健康服务的产业体系
    (三)重点推进“医养结合”

(3)乌鲁木齐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3.1 指导思想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调查设计与过程
        1.4.1 调查设计
        1.4.2 调查过程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机构养老模式
        2.1.2 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乌鲁木齐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发展现状
    3.1 乌鲁木齐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发展脉络
        3.1.1 乌鲁木齐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初步发展
        3.1.2 乌鲁木齐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逐步推进
        3.1.3 乌鲁木齐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发展规模
    3.2 乌鲁木齐市医养结合新模式的探索进展
        3.2.1 医养结合政策情况
        3.2.2 乌鲁木齐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类型
    3.3 乌鲁木齐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现状调查
        3.3.1 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基本情况调查
        3.3.2 入住老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满意度调查
第4章 乌鲁木齐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乌鲁木齐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1 社会支持有待提升
        4.1.2 机构内部管理和建设存在短板
    4.2 乌鲁木齐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社会环境未满足机构发展需求
        4.2.2 机构管理和服务不适应环境的要求
第5章 推进乌鲁木齐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的建议
    5.1 改善机构外部环境
        5.1.1 强化政府沟通,加大政策扶持
        5.1.2 增强政府合作,加大资金投入
        5.1.3 加强机构间合作,提高行业优势
        5.1.4 建立规范机制,提升服务标准
    5.2 推进机构自身建设
        5.2.1 完善管理机制,发挥机构优势
        5.2.2 加强机构内部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5.2.3 加大硬件设施投入,改善机构环境
        5.2.4 提升员工激励模式,建设人才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
阅读文献
附录 A 访谈提纲
附录 B 对已入住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现状调查
致谢

(4)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口老龄化
        1.1.2 老年人口健康
        1.1.3 老龄健康的不公平和异质性
    1.2 研究现状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评述
        1.2.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论文结构安排
2 研究框架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框架
    2.2 研究假设
    2.3 理论基础
        2.3.1 生命历程理论
        2.3.2 累积劣势理论
        2.3.3 残障进展理论
        2.3.4 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理论
3 资料来源与方法
    3.1 资料来源
        3.1.1 数据
        3.1.2 抽样方法
        3.1.3 质量控制
    3.2 研究设计
    3.3 研究指标
        3.3.1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3.3.2 认知功能
        3.3.3 躯体功能
        3.3.4 自评健康
        3.3.5 协变量
    3.4 统计分析方法
        3.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4.2 分层年龄、时期、队列交叉分类随机效应模型
        3.4.3 组基轨迹模型
    3.5 技术路线
4 样本基本情况
    4.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4.2 老年人口健康概况
    4.3 本章小结
5 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
    5.1 年龄、时期、队列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趋势的影响
        5.1.1 总体趋势
        5.1.2 性别分层趋势
        5.1.3 城乡分层趋势
    5.2 年龄、时期、队列对认知功能变化趋势的影响
        5.2.1 总体趋势
        5.2.2 性别分层趋势
        5.2.3 城乡分层趋势
    5.3 年龄、时期、队列对躯体功能变化趋势的影响
        5.3.1 总体趋势
        5.3.2 性别分层趋势
        5.3.3 城乡分层趋势
    5.4 年龄、时期、队列对自评健康变化趋势的影响
        5.4.1 总体趋势
        5.4.2 性别分层趋势
        5.4.3 城乡分层趋势
    5.5 讨论
        5.5.1 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总体变化趋势的效应
        5.5.2 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性别分层变化趋势的效应
        5.5.3 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城乡分层变化趋势的效应
    5.6 本章小结
6 老龄健康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6.1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6.1.1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轨迹及死亡轨迹
        6.1.2 影响因素
    6.2 认知功能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6.2.1 认知功能变化轨迹类型及死亡轨迹
        6.2.2 影响因素
    6.3 躯体功能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6.3.1 躯体功能变化轨迹类型及死亡轨迹
        6.3.2 影响因素
    6.4 自评健康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6.4.1 自评健康变化轨迹类型及死亡轨迹
        6.4.2 影响因素
    6.5 讨论
        6.5.1 老龄健康变化轨迹类型
        6.5.2 轨迹类型归属的影响因素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建议
    7.3 主要创新点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
附录二 :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
综述 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可行能力视角下我国失能老人多维失能评估及测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安排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失能老人
        二、长期照护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失能理论
        二、阿玛蒂亚森可行能力理论
第二章 我国老年人多维失能评估指标构建
    第一节 数据来源
    第二节 维度与指标选取
    第三节 权重与阈值说明
第三章 我国老年人多维失能测算研究
    第一节 Alkire-Foster方法介绍
    第二节 老年人多维失能测算结果分析
        一、多维失能估计结果
        二、维度贡献率数据分析
        三、群体分解失能率分析
        四、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研究结论
第四章 老年人失能评估工具国际经验借鉴
    一、德国
    二、日本
    三、韩国
    四、中国台湾地区
第五章 政策建议
    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层面
    二、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层面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选题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有关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综述
        1.3.2 有关体育产业融合的研究综述
        1.3.3 有关养老产业融合的研究综述
        1.3.4 总结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的理论基础
        1.7.1 产业链理论
        1.7.2 创新理论
        1.7.3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1.8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辨析
    2.1 人口老龄化
        2.1.1 老年的界定
        2.1.2 人口老龄化的含义
        2.1.3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2.2 产业
        2.2.1 产业的理论概说
        2.2.2 产业边界的划分
    2.3 产业融合
        2.3.1 产业融合与产业分化的关系
        2.3.2 产业融合与产业互动的关系
        2.3.3 产业融合的辨识
    2.4 体育产业
    2.5 养老产业
3 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与影响
    3.1 基于全球人口转型的老龄化事实
    3.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特点及挑战
        3.2.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3.2.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3.2.3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3.3 人口老龄化的机遇——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演进逻辑
        3.3.1 人口老龄化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3.3.2 人口老龄化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实证检验
    3.4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发展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的启示
        3.4.1 把健全体育服务市场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相结合
        3.4.2 把增强养老产品供给与推动产业跨界融合有机衔接
4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
    4.1 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
        4.1.1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主体
        4.1.2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客体
        4.1.3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特征
        4.1.4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本质
        4.1.5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价值
        4.1.6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效应
        4.1.7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机制
    4.2 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模型与路径
        4.2.1 作为独立产业边界的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
        4.2.2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理论模型构建
        4.2.3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路径
    4.3 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4.3.1 服务产品特性: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前提
        4.3.2 利益联结机制: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纽带
        4.3.3 养老理念创新: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关键
    4.4 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关系
        4.4.1 体育产业对养老产业具有渗透和提升作用
        4.4.2 养老产业对体育产业具有引导和扩散作用
        4.4.3 对两大产业联动关系推论的实证检验
    4.5 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
        4.5.1 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先决条件
        4.5.2 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支撑条件
        4.5.3 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约束条件
5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
    5.1 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状况
        5.1.1 体育产业格局评述
        5.1.2 养老产业境遇评议
        5.1.3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度评测
        5.1.4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市场发育程度评价
        5.1.5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困境评析
    5.2 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契机
        5.2.1 全民健身常态化
        5.2.2 养老服务市场化
        5.2.3 老年消费品质化
        5.2.4 乐龄生活丰富化
    5.3 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
        5.3.1 国家政策导向: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外生性动力
        5.3.2 范围经济扩张: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内生性动力
    5.4 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向
        5.4.1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目标
        5.4.2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类型
        5.4.3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模式
6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
    6.1 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
        6.1.1 积极培育专业的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市场
        6.1.2 加快构建完备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6.1.3 扎实推进全面的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
    6.2 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举措
        6.2.1 政府促进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对策
        6.2.2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中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上海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人口分布
        1.2.2 健康资源
        1.2.3 空间匹配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的总体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创新之处
        1.4.1 研究视角
        1.4.2 学术观点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文献情况概述
        2.1.1 文献检索范围分析
        2.1.2 相关文献情况分析
        2.1.3 学术趋势分析
    2.2 国外相关理论与经验研究
        2.2.1 人口老龄化理论
        2.2.2 健康地理学理论
        2.2.3 空间经济学理论
        2.2.4 国外学术实践研究
        2.2.5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3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2.3.1 人口与资源匹配的价值研究
        2.3.2 人口与资源匹配的公平与效率研究
        2.3.3 人口与资源匹配的影响因素研究
        2.3.4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4 文献述评
        2.4.1 已有成果的主要贡献
        2.4.2 已有成果的不足之处
第三章 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的价值分析
    3.1 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的理论价值
        3.1.1 积极老龄化的价值取向
        3.1.2 老年人口健康资源空间效用的最大化
        3.1.3 老年人口健康资源供给与需求空间匹配的有效性
    3.2 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的实践价值
        3.2.1 应对老年人口对老年健康资源“量”的需求
        3.2.2 应对老年人口对美好老年生活的“质”的需求
    3.3 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的现实困境
        3.3.1 老年人口健康资源需求扩大与供给有限之间的矛盾
        3.3.2 老年人口健康资源获取的主体利益博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的现状
    4.1 上海老年人口概况分析
        4.1.1 上海老年人口的变动及特征分析
        4.1.2 老年人口数量预测
        4.1.3 老年人口结构预测
    4.2 上海老年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4.2.1 老年人口数量空间分布
        4.2.2 老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
        4.2.3 老年人口年龄结构空间分布
        4.2.4 老年人口分布预测
        4.2.5 老年人口分布评价
    4.3 上海老年人口健康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4.3.1 老年人口健康资源指标设计
        4.3.2 老年人口健康环境资源空间分布
        4.3.3 老年人口健康服务资源空间分布
        4.3.4 老年人口健康社会资源空间分布
        4.3.5 老年人口健康资源分布总结
    4.4 上海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的测度
        4.4.1 空间可达性评价方法
        4.4.2 老年人口健康资源可达性模型构建
        4.4.3 老年人口健康资源可达性数据处理
        4.4.4 老年人口健康资源可达性测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的评价指标与模型建构
    5.1 空间匹配模型构建的思想、动力与原则
        5.1.1 空间匹配模型的构建思想
        5.1.2 空间匹配模型构建的动力机制
        5.1.3 空间匹配模型构建的原则
    5.2 空间匹配模型的评价方法
        5.2.1 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方法
        5.2.2 层次分析法
        5.2.3 匹配度评价方法
    5.3 空间匹配模型的指标体系
        5.3.1 指标体系的建立
        5.3.2 数据来源和处理
    5.4 空间匹配的模型建构与测算
        5.4.1 静态匹配模型建构与测算
        5.4.2 动态匹配模型建构与测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不平衡的成因分析
    6.1 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不平衡的表现
        6.1.1 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不平衡的理论表现
        6.1.2 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不平衡的实践表现
    6.2 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的利益主体与利益诉求
        6.2.1 政府主体的利益诉求和行为特征
        6.2.2 社会力量主体的利益诉求和行为特征
        6.2.3 人群主体的利益诉求和行为特征
    6.3 基于利益主体博弈视角匹配不平衡的成因分析
        6.3.1 各级政府的利益博弈
        6.3.2 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利益博弈
        6.3.3 不同人群的利益博弈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的实践路径
    7.1 空间匹配路径构建的原则
        7.1.1 以“质”、“量”均等作为政策考虑的首要目标
        7.1.2 以公平与效率的合理协调为中心
    7.2 空间匹配的政策目标设计
        7.2.1 建立健全老年人口需求表达机制
        7.2.2 建立多方主体参与的利益主体博弈解决机制
        7.2.3 明确政府在老年人健康资源供给上的差异化定位
    7.3 空间匹配路径的构建
        7.3.1 加强老年人口分布趋势的科学预测
        7.3.2 构建基于老年人口特征的健康资源空间配置模式
        7.3.3 构建社会力量参与的不同利益主体利益协调机制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8)中日老年人福利保障立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意义重大却需推进的老年人福利保障立法
2 中日老年人福利保障立法总体比较
    2.1 立法发展比较
        2.1.1 日本老年人福利保障立法发展
        2.1.2 中国老年人福利保障立法发展
        2.1.3 比较结论
    2.2 立法体系比较
        2.2.1 日本老年人福利保障立法体系
        2.2.2 中国老年人福利保障立法体系
        2.2.3 比较结论
    2.3 立法原则比较
        2.3.1 日本老年人福利保障立法原则
        2.3.2 中国老年人福利保障立法原则
        2.3.3 比较结论
    2.4 立法范围比较
        2.4.1 日本老年人福利保障立法范围
        2.4.2 中国老年人福利保障立法范围
        2.4.3 比较结论
3 中日老年人福利保障具体制度比较
    3.1 健康保障立法比较
        3.1.1 老年护理制度比较
        3.1.2 就医制度比较
        3.1.3 反保健品欺诈立法比较
    3.2 养老金制度比较
        3.2.1 覆盖范围比较
        3.2.2 筹措方式比较
    3.3 住房保障立法比较
    3.4 社会参与保障立法比较
        3.4.1 教育制度比较
        3.4.2 就业制度比较
        3.4.3 旅游制度比较
4 中日老年人福利保障立法比较的几点思考
    4.1 中国老年人福利保障立法的不足
        4.1.1 制度供给层面
        4.1.2 需求划分层面
        4.1.3 法律意识层面
    4.2 日本老年人福利保障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4.2.1 完善立法思路
        4.2.2 丰富我国老年人福利保障立法的基本内容
        4.2.3 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5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城市医养融合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的行动逻辑及其调适策略研究 ——以广西三家典型机构的调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 国外相关研究
        (二) 国内相关研究
        (三) 简要评述
    三、核心概念、理论视角及研究方法
        (一) 核心概念
        (二) 理论视角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一) 研究思路
        (二) 论文结构
    五、研究重点和难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第二章 城市医养融合参与主体的不同行动逻辑及其整合机制
    一、城市医养融合兴起和发展的历程
        (一) 萌芽阶段:转型期基层实践探索的产物
        (二) 试点阶段:国家权力的干预与介入
        (三) 整合阶段: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多重互动
    二、城市医养融合参与主体的不同行动逻辑
        (一) 国家调控的逻辑及其特点
        (二) 科层管理的逻辑及其要求
        (三) 组织合作的逻辑及其条件
        (四) 消费偏好的逻辑及其效应
    三、城市医养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一个理论解释的框架
        (一) 动力机制:内生动力与外源压力
        (二) 整合机制:技术整合与组织整合
        (三) 保障机制:资源配置与政策支撑
        (四) 激励机制:利益调控与声誉累积
    四、小结
第三章 广西城市医养融合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典型模式
    一、广西城市医养融合发展的主要背景和基本脉络
        (一) 广西城市医养融合实践的宏观背景
        (二) 广西城市医养融合实践的微观基础
        (三) 广西推进城市医养融合的基本脉络
    二、广西城市医养融合发展的特征
        (一) 目标定位模糊发展策略薄弱
        (二) 政策文本滞后部门条块分割明显
        (三) 合作方式机械交易成本高昂
        (四) 消费者认同度低市场发育不成熟
    三、广西城市医养融合的两种典型运作模式及其功能比较
        (一) 两种典型模式:延伸模式与协作模式
        (二) 功能比较:正负功能与显隐功能分析
    四、小结
第四章 广西城市医养融合实践主体的关系结构及其合作困境
    一、广西城市医养融合的多元主体及其行动目标
        (一) 地方政府:疏导当前压力和探索长效机制
        (二) 医养机构:保障主体功能和协调多维关系
        (三) 城市社区:承接养老服务和构建医养融合载体
        (四) 老年群体:改善养老体验和控制养老成本
    二、广西城市医养融合参与主体的多维互动
        (一) 政府与医养机构的双向增权
        (二) 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互利共赢
        (三) 医养机构与城市社区的耦合协同
        (四) 医养机构与老年人口的供需互动
    三、广西城市医养融合实践主体的合作困境
        (一) 竞争困境
        (二) 协同困境
        (三) 专业化困境
        (四) 合法性困境
    四、小结
第五章 城市医养融合机构“制度化合作”的实现条件和调适策略
    一、城市医养融合机构“制度化合作”的内涵
        (一) “制度化合作”概念界定
        (二) “制度化合作”内涵解析
    二、城市医养融合机构“制度化合作”的实现条件
        (一) 理念目标一致
        (二) 组织结构互嵌
        (三) 合作方式规范
        (四) 资源网络互补
        (五) 利益分配均衡
    三、城市医养融合机构“制度化合作”的调适策略
        (一) 公益属性与营利导向之间的调适
        (二) 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之间的调适
        (三) 制度环境与文化观念之间的调适
        (四) 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角色调适
    四、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基本结论
    二、进一步的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医养融合政策及发展访谈提纲
    附录2: 医养融合机构发展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3: 医养融合机构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4: 访谈信息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陕西省公立医院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2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公立医院
        2.1.2 智慧医养结合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智慧发展理论
        2.2.2 健康老龄化理论
        2.2.3 协同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公立医院智慧医养结合服务基本要素分析
    3.1 基本要素组成
    3.2 医养服务网络
        3.2.1 上级医院
        3.2.2 基层医院
        3.2.3 辅助服务机构
    3.3 医养服务平台及数据
        3.3.1 医养服务平台
        3.3.2 医养数据
    3.4 智能产品及设施
        3.4.1 健康智能产品
        3.4.2 老年智能家居
    3.5 运行保障
        3.5.1 转诊机制
        3.5.2 医保制度
        3.5.3 运行机制
    3.6 本章小结
4 陕西省公立医院智慧医养结合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4.1 供给环境调查分析
        4.1.1 老年人口基本情况
        4.1.2 医疗机构基本情况
        4.1.3 政策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2 运行现状调查分析
        4.2.1 运行模式分类
        4.2.2 典型机构分析
        4.2.3 发展层次分析
    4.3 需求调查分析
        4.3.1 对象与方法
        4.3.2 调查结果及分析
    4.4 现有医养结合模式存在问题
        4.4.1 各级医院之间存在信息孤岛
        4.4.2 供需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4.4.3 医疗资源结构性失衡
        4.4.4 服务与监管效率较低
    4.5 本章小结
5 陕西省公立医院智慧医养结合模式构建
    5.1 模式架构
        5.1.1 整体架构
        5.1.2 模式分类及功能定位
    5.2 数字化老年病科模式
        5.2.1 科室及人员配置
        5.2.2 数字化临床管理
        5.2.3 主要运行机制
    5.3 网络医养联合体模式
        5.3.1 医养联合体结构及功能定位
        5.3.2 医护团队组织结构
        5.3.3 典型线上服务流程
    5.4 智能医养中心模式
        5.4.1 智能护理
        5.4.2 智能老年住宅
    5.5 本章小结
6 陕西省公立医院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模式运行保障措施
    6.1 完善医养服务网络间转诊机制
    6.2 推进医护人员多点执业制度
    6.3 提高筹资水平和技术、人才支持
    6.4 加强智慧医养结合服务平台建设
    6.5 转变老年人择医就医观念
    6.6 本章小结
7 结束语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陕西省公立医院智慧医养结合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2 陕西省公立医院智慧医养结合服务运行情况访问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有关研究健康老龄化方法论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老龄健康政策研究:演进与主要议题[J]. 张福顺,刘俊敏. 老龄科学研究, 2021(05)
  • [2]新冠疫情提前拉响中国老龄化社会的警报[J]. 唐乾敬. 老龄科学研究, 2020(05)
  • [3]乌鲁木齐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发展研究[D]. 古丽娅·吾尔凯西. 新疆大学, 2020(07)
  • [4]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研究[D]. 胡晓茜. 浙江大学, 2020(01)
  • [5]可行能力视角下我国失能老人多维失能评估及测算研究[D]. 赵坤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6]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韩松.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7]上海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研究[D]. 张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6)
  • [8]中日老年人福利保障立法比较研究[D]. 范懿之. 浙江大学, 2018(09)
  • [9]城市医养融合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的行动逻辑及其调适策略研究 ——以广西三家典型机构的调查为例[D]. 陈宇.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10]陕西省公立医院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构建研究[D]. 冯心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关于健康老龄化研究方法论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