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本流动的新区位观与西部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杨倩[1](2014)在《武汉市FDI的城市空间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快了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与全球化的共同推动下,现代化城市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极点,成为人口、资金与信息的主要集聚区,亦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支点。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武汉凭借优越的投资环境成为外商投资中西部地区的首选城市。经济领域的变化发展对城市的影响本质上是通过城市物质空间的演化过程来体现的。武汉由最初的团块状结构逐渐沿江、沿轴向外拓展。以武汉市外资企业名录的统计数据为研究依据,通过研究武汉市外资的空间分布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之间的时空耦合关系,来探究外企的分布对城市空间演化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将为单个城市外商投资领域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空间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新的实证研究范例。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首先分析本文的研究背景、目标及意义,再提出技术路线、篇章结构、研究方法、研究区域及资料来源与评估,构建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提出FDI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从不同角度对国内外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综述及评价,搭建本文研究的理论平台;第三章,根据武汉市统计年鉴和外商投资统计分析报告等资料,回顾武汉市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及目前的发展特点;第四章,根据武汉市外商企业投资名录,通过ArcGIS软件和等扇形分析法处理数据,分析了武汉市外资企业在全市、建成区及不同行业的基本布局特征。第五章,通过分析四个时期武汉城市建成区的遥感影像图、分形维数和形状紧凑度来探讨武汉建成区的空间扩张态势,并根据外资企业的布局变化轨迹来探求两者之间的空间互动关系;第六章,总结概述前五章的研究结论,并指出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夏慧俊[2](2012)在《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关联特征统计研究 ——基于时序相关性分析的视角》文中认为基于最近几年来,中国都市圈的发展速度越来越来快,长江三角洲在这环境中,已经发展成了接近国际化大都市圈的水平,区域内的联系不断加强。目前,衡量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研究已经很多,理论模型也逐渐多样化,但是绝大多数的理论模型是以城市的经济总量,城市非农人口以及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等指标为基础,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去构建城市群的经济联系网络,或从人口流动、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其中的某一个方面进行衡量。为了分析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经济联系,本文运用了时间序列聚类的方法,以长三角地区所有城市各产业增加值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城市间的聚类结构。计算了不同时期下各产业城市间的统计距离,以距离矩阵为基础生成MST聚类结构,并分析了不同时期MST聚类结构的特征和转变。考虑到MST存在的鲁棒性问题,本文引进了改进的方法MAMLP,根据城市在网络内部位置移动的相关性,得到相关系数矩阵,进而构建聚类树形结构,在分析中发现长三角地区存在着经济结构相似的地方性城市子群,这些小群体之间虽未形成许多具有中介功能的枢纽型城市,但以中心城市发展带动其他城市共同成长的协同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城市群的网络协同力正逐步发挥作用。最后在对本文总结的基础上,反思了本文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改进。
刘澈元[3](2009)在《两岸经济一体化取向下台湾与大陆西部经济合作研究》文中认为在一个既定的理论框架和预设前提下,本文遵循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转移理论提供的逻辑基础,对两岸经济一体化取向下“台湾与大陆西部经济合作”问题进行了研究。两岸经济合作在贸易、投资、产业转移、区域布局等领域都呈现出了明显的一体化目标取向。在功能性经济一体化实现后其目标取向就成为制度性经济一体化。而三通基本实现则促使两岸经济一体化的条件发生明显转化,大陆内部区域经济关系和台湾产业的转型升级将构成两岸制度性经济一体化运行的内在经济条件。从上述理论认识出发,本文从台湾主导产业转换与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变迁、新世纪台湾经济困境的形成、台湾经济纾困过程中大陆的作用、大陆内部区域经济关系改善中台(外)资产业的作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下中国大陆的地位与国内区域产业定位等方面分别探讨了台湾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大陆内部区域经济关系的形成机理与发展走向。通过分析,基本从宏观上说明了台湾与大陆西部区域经济合作所具有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理论上说,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将成为台资在大陆内部西进的重要契机,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西部开发中台资缺位”现象的真实存在。就此,本文考察了西部开发前后两阶段西部综合区位优势与台商投资的关联性,认为,台资在西部阶段性缺位后呈现的将是较长时期的大规模投资浪潮,投资主体将是先期投资东部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也不排除可与西部特定区域、特定资源特色产生对接的高技术产业。基于此,本文在对该经济合作进行理论界定的基础上,就经济合作中必须处理的一些理论关系做了辨析,廓清了当前存在的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理论认识,并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台湾与大陆西部开展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同时,分析确定了台湾与大陆西部经济合作应选择的重点产业、重点区域,构建了台湾与大陆西部经济合作的政策实施机制,包括台资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台资产业转移的成本分担机制、产业选择机制、效益传导机制等。
胡磊[4](2008)在《贸易环境对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中国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利用外资,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FDI)发展本国经济一直是我国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FDI的进入促进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带动了我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在全球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引进外资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贸易环境的科学概念,并从贸易环境这样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其对FDI进入我国的影响。首先,本文总结性的阐明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外资方面的成绩与问题、经验与教训;然后,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在贸易环境方面已经形成的一些理论成果,同时用函数形势对贸易环境整体以及其各个因素对FDI进入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接着,用定量和定性分析两种分析方法对我国国内贸易环境影响FDI进入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得出了基于实证分析的一系列具有一定意义的结论;最后,结合我国在引进外资中存在的问题、应吸取的教训,以及本文定量与定性分析的结论,提出了一整套关于改善我国贸易环境、提高引进外资水平与质量的政策建议。
刘澈元,刘祯[5](2007)在《西部开发中台资缺位的成因分析——基于扩展的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理论》文中认为台资在大陆的区域布局虽与祖国大陆的区域发展战略指向保持了一定的正相关性,但台资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反应相对较为缓慢。西部开发战略实施前,台商投资以加工出口型为主,空间与心理因素是台商东部投资的决定性因素;2000年以来,台商投资逐渐转向市场占领型和技术密集型,台资西部缺位的主要因素在于西部相比于东部的经济阶段差、产业集聚差、基础设施差、市场化制度差。随着西部综合区位优势的增强,台资在西部阶段性缺位后呈现的将是较长时期的大规模投资浪潮,主要投资领域将是先期投资东部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以及可与西部特定区域、资源对接的高技术产业。
胡境荫[6](2006)在《新区位观与东北振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北地区的经济重振需要资金的注入,但引资困难使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重组不能如期进行。在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以产业集聚为主要特征的新区位优势在吸引外资和提升一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方面成为重要因素。要克服资金缺口和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中国第四个经济活力城市带,产业集聚策略应摆在首要位置。
李梅芳[7](2005)在《科学发展观与西部利用外资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当前国家直接投资有限,西部地区本身资本形成困难的情况下,积极、合理、有效的利用外资,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思路。它有利于西部地区增加建设资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改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对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为我国西部大开发及西部利用外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指导,同时对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新的发展观的指导下,分析西部利用外资现状与存在问题,重新审视现行西部利用外资战略,探讨新的时代背景下西部利用外资新战略,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论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国西部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正视和面对利用外资工作中诸如利用外资规模较小,东西部差距较大、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利用外资不可持续性问题。从国际、国内和西部自身的区位劣势探讨了西部利用外资应考虑的几个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西部利用外资战略进行了科学定位,提出了西部利用外资战略的总体设想。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战略目标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是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重点,战略措施包括:
刘冬林[8](2005)在《东道国贸易环境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外国直接投资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国与国之间投资与贸易的双边和多边关系的不断加强,所有这一切,在不断促进国际直接投资量的增长的同时,也使其结构与性质发生大的转变,从而,在国际生产体系大调整中出现了新的国际分工与合作关系。国际采购与FDI的当地化进程的出现和加强,使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与此同时,为提高参与新的国际经济分工合作的能力,吸引FDI(外国直接投资)已成为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的一大经济战略。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激烈国际竞争中,传统的投资优惠政策的作用在不断下降,FDI进行区位选择时出现了新的要求,这便是:新的FDI促进框架下,需要东道国在从整体经济素质的角度来提高对FDI的吸引力与针对性,这其中就包含着对贸易环境的关注与重视。随着贸易与投资关系不断变迁,贸易与投资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已经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二者关系的新特征,贸易环境对于不同动机FDI进行区位选择的影响与作用越来越显着,不同的贸易环境对FDI的调整与变化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改善贸易环境对于提升对FDI的吸引力,提高吸引FDI的质量与针对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就贸易环境及其主要因素对FDI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第一章就贸易环境与外国直接投资的概念,以及贸易环境与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了界定与分析。其中,贸易环境的概念,是根据历年世界投资报告对贸易与投资之间关系的阐述,进行归纳而得到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概念,则直接借用了世界投资报告和OECD的相应观点。这两个概念是分析展开的基点。贸易环境与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变化趋势陈述,则是为新的世界经济下二者关系的新特点提供背景支撑。 第二章主要是通过挖掘,从关于“影响FDI的因素”的相关理论分析中,整理出与本论文相关的主要理论观点,以及相应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理论观点的整理与介绍中,依据对投资与贸易关系的看法上存在的时代性差异,分为传统与现代两部分,目的是为自己的分析提供理论参考。主要分析方法介绍则分别从不同角度:投资国、东道国;FDI的部门差异、FDI的存量与变量调节等进行了例举,为建立自己的分析模型提供借鉴。 第三章是在前面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就贸易环境对FDI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这是全文的重点与难点。理论分析部分主要有两块,一是整个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即贸易环境对FDI产生影响的基本机制,二是贸易环境及其主要因素对不同动机FDI产生影响的逻辑性分析。实证方面,对39个世界主要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简单的回归分析,从而找出主要贸易环境因素与FDI的区域分布之间存在的相关程度。 第四章从贸易环境对FDI产生影响的现实主要问题出发,进一步分析与阐述,类似于
刘冬荣[9](2005)在《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区位与投资环境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3年,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为535.05亿美元,成为全世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湖南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101835万美元,占全国的1.92%,位居第12位,在内陆省份中,低于江西和湖北。影响湖南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同是中部内陆省份,江西和湖北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为何比湖南高?在新形势下,湖南省应该如何进一步优化投资区位与投资环境?这些就是本研究试图回答的问题。 本研究借鉴现有研究经验,将区位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作为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区位的基本理论,试图从市际和省际两个空间尺度,分别采用回归模型和灰色关联方法分析湖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区位。 结果表明,相同的区位因素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并不完全一致。就湖南省各市州层次而言,经济规模、市场容量、累积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融资能力、工业化水平、全球化水平和良好的地理区位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科技发展能力、信息化发展程度、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状况和城市化水平对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的作用则不明显。全省投资环境可分为四个等级:长沙为第一等,株洲、湘潭、郴州和岳阳为第二等,常德、衡阳和娄底为第三等,益阳、永州、怀化、自治州、张家界和邵阳为第四等。 从湘鄂赣三省层次来看,融资能力、经济规模、市场容量、劳动力成本和地理区位是强性区位因素,城市化水平、基础设施状况、工业化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全球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是中性区位因素,累积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则为弱性区位因素,其中前两者基本上决定了外商直接投资在内陆地区的区位选择。湖北的经济规模、基础设施状况和工业化水平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高于湖南,江西的融资能力和基础设施状况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高于湖南,使得二省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比湖南要高,湖南仅在市场容量和科技发展水平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湖南的投资环境却优于湖北,湖北的投资环境改善速度较为缓慢,江西的投资环境改善速度较快,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三省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在新形势下,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区位的优化主要包括:建立“对接一主、联系两翼”的外部区位响应方式,强化区域比较优势;构建反“e”字形的内部区位响应结构,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流向。当前,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环境的主要优化举措为:确立合理的投资环境分工格局,优化投资环境功能结构;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步伐,确定合理的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导向;提高区域融资能力,
胡建英[10](2004)在《资本流动的新区位观与西部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以产业集聚为主要特征的新区位优势在吸引外资和提升一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方面成为重要因素。西部开发面临引资困难,要减少资金缺口和缩小东西部差距,产业集聚策略应摆在首要位置。产业集聚应用于西部应注意西部地区的自身特点。
二、资本流动的新区位观与西部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资本流动的新区位观与西部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武汉市FDI的城市空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资本跨国流动与城市发展成为密切的空间互动过程 |
1.1.2 外资企业成为城市空间演变的动力主体之一 |
1.1.3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成为外商投资的重点城市 |
1.1.4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武汉城市发生重构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资料来源及评估 |
1.4.1 文献资料 |
1.4.2 统计资料 |
1.4.3 数据资料 |
1.5 创新点 |
1.6 存在的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FDI研究 |
2.1.1 FDI的概念 |
2.1.2 FDI理论研究 |
2.1.3 FDI实证研究 |
2.2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
2.2.1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 |
2.2.2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 |
2.2.3 城市空间结构实证研究 |
3 武汉市利用FDI发展总体情况 |
3.1 武汉市利用FDI发展历程 |
3.1.1 探索起步阶段(1991年以前) |
3.1.2 快速发展阶段(1992-1995年) |
3.1.3 整顿调整阶段(1996-1999年) |
3.1.4 飞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
3.2 武汉市利用FDI基本特征 |
3.2.1 实际利用FDI逐年增长 |
3.2.2 外资加大资金投入,项目规模显着扩大 |
3.2.3 投资主体多元化,仍以亚洲牵头 |
3.2.4 外商独资成为主流 |
3.2.5 投资领域向第三产业扩展 |
3.2.6 地域分布向新城区拓展 |
3.2.7 市域内各区利用外资差异显着 |
3.3 小结 |
4 武汉市外资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 |
4.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4.1.1 遥感影像来源 |
4.1.2 Landsat TM和ETM波段介绍 |
4.1.3 基于MNDWI-SAVI提取城市建成区 |
4.2 外资企业数量分布特征 |
4.2.1 各区外资企业数量及密度差异明显 |
4.2.2 外资企业在市域范围内形成圈层结构 |
4.3 武汉市建成区的外资企业分布特征 |
4.4 不同行业外资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 |
4.4.1 外资企业的行业结构 |
4.4.2 制造业外资企业的分布特征 |
4.4.3 零售业外资企业的分布特征 |
4.4.4 服务业外资企业分布特征 |
4.4.5 房地产业外资企业分布特征 |
4.5 小结 |
4.5.1 集中分布是外资企业分布的主要特征 |
4.5.2 开发区等成为外资企业新的空间载体 |
5 武汉市FDI的城市空间效应 |
5.1 1995-2010年武汉市建成区的扩展 |
5.2 城市空间形态测度 |
5.2.1 分形维数 |
5.2.2 形状紧凑度 |
5.3 FDI的城市空间效应研究 |
5.3.1 助力武汉国际大都市建设 |
5.3.2 构筑新的城市空间框架 |
5.3.3 推动武汉郊区的城市化发展 |
5.3.4 参与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 |
5.3.5 带动武汉商业空间重构 |
5.3.6 促进武汉工业空间结构调整 |
5.4 小结 |
6 结论 |
6.1 武汉市利用FDI总体呈现良好态势 |
6.2 开发区等成为吸引外资新的空间载体 |
6.3 外资入驻加速武汉市城市空间重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关联特征统计研究 ——基于时序相关性分析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二、城市群产业布局的经济学理论 |
三、城市群的产业布局规律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主要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数据来源与数据预处理 |
三、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发展状况与空间布局特征 |
第一节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
第二节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布局特征分析 |
第三章 基于MST的长三角城市群产业联系特征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相关系数矩阵分析 |
第二节 基于MST的长三角城市群产业联系特征实证研究 |
一、基于MST的长三角城市群第一产业联系特征实证研究 |
二、基于MST的长三角城市群第二产业联系特征实证研究 |
三、基于MST的长三角城市群第三产业联系特征实证研究 |
四、MST存在的鲁棒性问题 |
第四章 基于MAMLP的长三角城市群产业联系特征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基于MAMLP的相关系数矩阵 |
第二节 网络特征研究 |
第三节 基于MAMLP的长三角城市群产业联系特征实证研究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MST的MATLAB实现 |
致谢 |
(3)两岸经济一体化取向下台湾与大陆西部经济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言:选题依据与预期价值 |
一、研究缘起 |
二、选题依据 |
三、拟解决的问题 |
四、研究方法与价值预期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章 基于研究对象的文献述评 |
1.1 两岸经济合作适用性理论的选择过程:文献述评 |
1.1.1 研究综述 |
1.1.2 文献评析 |
1.2 两岸经济合作的进展与内容研究:文献述评 |
1.2.1 宏观研究综述 |
1.2.2 两岸经济合作的具体领域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析 |
1.3 台湾与大陆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述评 |
1.3.1 文献综述 |
1.3.2 文献评析 |
第2章 研究对象、预设前提与理论选择 |
2.1 研究对象界定 |
2.2 预设前提 |
2.2.1 前提预设 |
2.2.2 理论证实与经验支持 |
2.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相应理论选择 |
2.3.1 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功能与适用性 |
2.3.2 产业转移理论的演进、主要观点及其适用性 |
第3章 两岸经济合作的历程、目标与一体化条件的转化 |
3.1 两岸经济合作历程 |
3.1.1 台商大陆投资的阶段与产业形态 |
3.1.2 台商大陆投资的区域布局 |
3.1.3 两岸贸易及其特点 |
3.2 对两岸经济合作的一体化考察 |
3.2.1 两岸经济合作中比较优势与分工的演进 |
3.2.2 两岸经济合作的一体化考察 |
3.2.3 两岸经济一体化的条件及其转化 |
第4章 市场化视角下台湾经济的发展与转型 |
4.1 市场化的含义及其与工业化、一体化的关系:一个分析框架 |
4.1.1 市场化的含义与类型 |
4.1.2 考察维度:市场化与工业化、一体化的关系 |
4.2 195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的发展:市场化进程中工业化的合规律演进 |
4.2.1 台湾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
4.2.2 市场化进程中的台湾工业化发展战略 |
4.2.3 台湾产业结构演进与调整中主导产业转换与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变迁 |
4.2.4 市场化与工业化交织推进中台湾经济发展特点 |
4.3 新世纪台湾经济困境的形成 |
4.3.1 对台湾二次经济转型的反思 |
4.3.2 经济区域化背景下台湾经济困境的形成 |
4.4 台湾经济走向与路径 |
第5章 两岸经济一体化取向下大陆内部区域经济关系:侧重于东西部关系 |
5.1 中国大陆区域经济关系现状描述 |
5.1.1 中国大陆区域经济差距 |
5.1.2 中国大陆区域产业发展差距 |
5.1.3 中国大陆区域间市场关系 |
5.2 中国大陆区域经济关系成因:侧重于外商投资及其产业转移的影响 |
5.3 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中国大陆的地位与国内区际分工 |
第6章 西部综合区位优势与台资关联性的两阶段考察与分析 |
6.1 台湾与大陆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现状描述 |
6.1.1 规模额度 |
6.1.2 投资来源 |
6.1.3 产业类型与层次 |
6.1.4 区域分布 |
6.1.5 投资收益 |
6.2 西部开发中台资缺位的一个理论解释 |
6.2.1 对西部开发中台资缺位现象的界定 |
6.2.2 台商大陆投资的区位选择:理论解释模型及其扩展 |
6.2.3 西部综合区位优势与台资关联性考察 |
6.3 结论与启示 |
第7章 台湾与大陆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构想与条件分析 |
7.1 对台湾与大陆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认识与思考 |
7.1.1 台湾与大陆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界定 |
7.1.2 台湾与大陆西部经济合作中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
7.2 台湾与大陆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
7.2.1 台湾与大陆西部经济合作的阻碍因素 |
7.2.2 台湾与大陆西部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 |
第8章 台湾与大陆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的产业领域和政策机制 |
8.1 产业合作领域及其区域布局 |
8.1.1 产业分析与选择 |
8.1.2 投资与产业转移的区域选择 |
8.2 台湾与大陆西部经济合作的政策实施机制 |
8.2.1 建立区域合作——台资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 |
8.2.2 建立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 |
8.2.3 建立产业转移成本分担机制 |
8.2.4 建立产业选择机制 |
8.2.5 建立效益传导机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4)贸易环境对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中国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三、本文的框架与方法 |
四、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经验与趋势 |
第一节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发展的现状与评价 |
第二节 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经验与教训 |
第三节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发展变化趋势 |
第二章 贸易环境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的理论回顾与拓展 |
第一节 贸易环境的含义及其发展趋势 |
第二节 贸易与投资关系的理论回顾 |
第三节 贸易环境与外商直接投资关系的理论回顾 |
第四节 贸易环境影响FDI进入研究的主要技术方法 |
第三章 贸易环境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贸易环境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的基本分析思路 |
第二节 贸易环境的主要因素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的理论分析 |
第三节 贸易环境的主要因素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我国的实证分析 |
第四章 贸易环境产生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我国的现实分析 |
第一节 贸易环境与我国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 |
第二节 我国贸易环境的现实状况 |
第五章 改善贸易环境以提高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的政策建议 |
一、提高引资政策制定的针对性 |
二、推动引资体制创新 |
三、提升我国经济环境的地位 |
四、加强市场环境建设 |
五、提高外资的技术含量 |
六、调整外资进入的区位分布结构 |
结论与展望 |
一、相关的结论 |
二、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详细摘要 |
(5)西部开发中台资缺位的成因分析——基于扩展的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西部开发中的台资缺位现象及其有关解释 |
二、台商大陆投资区位选择:理论解释模型及其扩展 |
(一) 国际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理论 |
(二) 台商大陆投资区位选择:扩展的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理论 |
三、西部综合区位优势与台资关联性的分析与考察 |
(一) 台商大陆投资的阶段演进及特点 |
(二) 西部开发战略实施前台资与西部综合区位优势的关联性考察 |
(三) 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台资与西部综合区位优势的关联性考察 |
四、结论与启示 |
(7)科学发展观与西部利用外资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二、研究的现状 |
三、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理论创新 |
第二章 科学发展观与西部利用外资 |
一、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与内涵及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
二、积极利用外资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战略 |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西部利用外资的具体要求 |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中国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现状、问题分析 |
一、规模状况分析 |
二、结构分析 |
三、经济效益分析 |
四、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不可持续性分析 |
第四章 当前西部利用外资需考虑的几个问题 |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对西部利用外资的影响 |
二、国内宏观环境对西部利用外资的影响 |
三、西部的区位劣势对利用外资的制约作用 |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与西部利用外资战略的构建 |
一、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战略的目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二、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战略的重点: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
三、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战略措施的选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东道国贸易环境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理论与实践意义 |
三、本文基本结构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贸易环境与外国直接投资 |
第一节 贸易环境的涵义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
第二节 外国直接投资的界定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
第三节 影响FDI进入东道国的因素及其与贸易环境的关联 |
第二章 影响外国直接投资因素的主要观点及相应的基本研究方法 |
第一节 贸易环境对FDI产生影响的传统理论与观点 |
第二节 贸易环境对FDI产生影响的现代观点 |
第三节 对影响FDI因素进行研究的主要技术方法 |
第三章 贸易环境对外国直接投资产生影响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
第一节 贸易环境对FDI产生影响的基本分析思路 |
第二节 贸易环境的主要因素对不同动机FDI产生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三节 主要贸易环境因素对内流FDI产生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贸易环境对FDI产生影响的现实问题分析 |
第一节 贸易环境与国际生产体系的大调整 |
第二节 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外国直接投资的调整 |
第三节 贸易环境变革中的国际经验与教训 |
第五章 我国战略性选择:改善贸易环境 提高引进外资水平 |
第一节 外国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发展阶段与未来趋势 |
第二节 基本评价与经验教训 |
第三节 改善贸易环境以提高引进FDI水平的对策选择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基本结论 |
二、思考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9)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区位与投资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二章 外商直接投资区位基本理论 |
2.1 外商直接投资区位的基本概念 |
2.2 外商直接投资区位的几个理论基础 |
2.3 外商直接投资区位与投资环境的关系 |
第三章 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状况 |
3.1 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
3.2 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区位模式 |
第四章 湖南省各市州外商直接投资区位分析及投资环境测算 |
4.1 区位因素的选择 |
4.2 研究方法与数据 |
4.3 计量检验和实证结果分析 |
4.4 投资环境的测算及分析 |
第五章 湘鄂赣三省外商直接投资区位及投资环境分析 |
5.1 发展态势分析 |
5.2 研究方法的选择 |
5.3 区位因素分析 |
5.4 投资环境的测算及分析 |
第六章 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区位及投资环境优化举措 |
6.1 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区位优化 |
6.2 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环境优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四、资本流动的新区位观与西部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武汉市FDI的城市空间效应研究[D]. 杨倩.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7)
- [2]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关联特征统计研究 ——基于时序相关性分析的视角[D]. 夏慧俊. 浙江工商大学, 2012(08)
- [3]两岸经济一体化取向下台湾与大陆西部经济合作研究[D]. 刘澈元. 厦门大学, 2009(11)
- [4]贸易环境对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中国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 胡磊. 苏州大学, 2008(01)
- [5]西部开发中台资缺位的成因分析——基于扩展的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理论[J]. 刘澈元,刘祯. 台湾研究集刊, 2007(04)
- [6]新区位观与东北振兴[J]. 胡境荫. 商业研究, 2006(03)
- [7]科学发展观与西部利用外资战略研究[D]. 李梅芳. 广西大学, 2005(06)
- [8]东道国贸易环境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D]. 刘冬林.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9]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区位与投资环境优化研究[D]. 刘冬荣. 湖南师范大学, 2005(07)
- [10]资本流动的新区位观与西部开发[J]. 胡建英. 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