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放射照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宫颈癌,动态多叶光栅,分步照射,调强放射治疗
放射照射论文文献综述
谭剑锋,鲁旭尉[1](2019)在《宫颈癌动态多叶光栅调强放射治疗与分步照射调强放射治疗的剂量学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动态多叶光栅(DMLC)调强放射治疗与分步照射(SS)调强放射治疗的剂量学差异,为DMLC调强放射治疗在宫颈癌放射治疗中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例经病理确诊的宫颈癌患者,年龄41~69岁,平均年龄53岁。分别使用DMLC调强技术和SS调强技术进行放射治疗计划设计,然后对两种放射治疗计划进行剂量学的对比,主要比较了剂量体积直方图、靶区剂量分布、危及器官受量、机器跳数和实际治疗时间。结果 DMLC调强放射治疗计划与SS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对靶区的覆盖程度是基本一致的,但最大剂量、均匀指数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11.686、-4.243,P <0.05),DMLC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的靶区剂量更均匀、最大剂量更低。对于危及器官的受量,膀胱、直肠4 500 cGy剂量的受照体积,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69、-5.029,P <0.05),DMLC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的受照体积更少。对于膀胱、直肠、小肠、股骨头和乙状结肠的平均剂量,小肠的3 000 cGy、4 000 cGy剂量的受照体积,以及股骨头的最大剂量,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DMLC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均低于(少于)SS调强放射治疗计划。DMLC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的单次机器跳数高于SS调强放射治疗计划,但DMLC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的单次治疗时间更少。结论宫颈癌DMLC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和SS调强放射治疗计划都能满足临床要求,但DMLC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的靶区剂量均匀性更好,对危及器官的保护也更好,且大大缩短了单次治疗时间。(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期刊2019年06期)
张玉海,李月敏[2](2019)在《胸腺瘤叁维适形放射治疗与调强放射治疗在共面与非共面照射技术中的剂量学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胸腺瘤叁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与调强放放射治疗(IMRT)在共面与非共面照射技术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纳入29例胸腺瘤放疗患者,利用Eclipse 8.6治疗计划系统为每例患者制定4套放疗计划,包括共面3D-CRT和IMRT计划,以及非共面3D-CRT和IMRT计划。比较4种计划的靶区适形度指数(CI)、剂量不均匀指数(HI),全肺受照射量≥30 Gy的体积(V_(30))、V_(20)、V_(15)、V_(10)、V_5和全肺平均受照剂量(MLD),心脏、气管、食管的V_(30)和平均受照剂量(D_(mean)),以及脊髓的最大受照剂量(D_(max))。结果共面和非共面IMRT计划的CI均大于而HI均小于共面和非共面3D-CRT计划(均P<0.05),但共面与非共面IMRT计划之间、共面及非共面3D-CRT计划之间的C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共面及非共面IMRT计划的全肺V_(30)、V_(20)、V_(15)和MLD,以及非共面3D-CRT计划的全肺V_(20)、V_(15)和V_(10)均低于共面3D-CRT计划(均P<0.05);非共面IMRT计划的全肺V_(15)和V_(10)均低于共面IMRT(均P<0.05)。4种计划的心脏、食管、气管的V_(30)、D_(mean)以及脊髓的D_(ma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胸腺瘤而言,IMRT可以获得更好的靶区适形度和均匀性,降低周围正常器官的受量,而非共面照射技术能进一步降低全肺的受照剂量。(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9年20期)
张亮,雷钫普,耿全,杨晨,雷存容[3](2019)在《2018年昆明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检测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监测2018年昆明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当量水平,了解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措施的工作情况。方法按照GBZ128-2016《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要求,对昆明市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当量监测。结果通过监测得出昆明市放射工作人员2018年外照射个人剂量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16mSv/a,有2人次人均年有效剂量>5.0mSv/a,99.88%的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5mSv/a。结论可以认为昆明市2018年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值远低于国家的标准要求,说明昆明市放射工作人员相应的职业对放射环境的防护措施是有效的,工作环境是安全的。(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78期)
刘雯,刘祥铨,王心韬,施文华,苏丹华[4](2019)在《福州市部分医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剂量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福州市4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剂量,评估职业照射风险。方法跟踪福州市4家开展介入放射手术的10位放射科医生,收集介入手术50例,使用热释光探测器对第1术者的铅衣内、铅衣外、手部及眼部的剂量进行监测。结果第1术者4种介入手术类型单次手术5个部位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单次手术铅衣内剂量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PTCA)、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CA)、射频消融术(RF)分别为0.02 mSv、0.01 mSv和0.01 mSv,均高于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铅衣外剂量分别为PTCA(1.22 mSv)、CA(0.85 mSv)高于TACE(0.02 mSv);手部、左眼、右眼CA和PTCA剂量均高于TACE;铅衣外的剂量累积最高达到9.72 mSv,手部、左眼及右眼剂量最大值分别为4.91 mSv、2.13 mSv和1.30 mSv。4种介入手术用中位值估算年有效剂量CA为22.04 mSv、PTCA为18.9 mSv、RF为5.16 mSv、TACE为4.43 mSv。结论福州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所处工作环境相对安全,受照剂量尚在国家标准规定范围内,但剂量监测仍不能松懈,手部和眼部剂量更应该纳入常规化监测,以降低患病风险,为科研提供数据参考和评价依据。(本文来源于《海峡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张琳,刘东仁,侯殿俊,李洁清,牛菲[5](2019)在《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离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和健康非放射工作人员离体外周血在受到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血液中淋巴细胞凋亡率、Fas表达率的差异。方法采集上述两类人员清晨空腹外周血,分为对照组和照射组,对照组不照射X射线,照射组分别给予1、2、4 Gy剂量的X射线照射,剂量率为1.0 Gy/min,照射后分离提取淋巴细胞、染色培养,12 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凋亡率和Fas表达率,用flowjo和SPSS软件处理分析数据。结果两类人员离体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早期、晚期及总凋亡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58,P>0.05),Fas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5,P<0.05)。每一类人员各剂量组间T淋巴细胞早期、晚期、总凋亡率及Fas表达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96,P>0.05)。结论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健康非放射工作人员离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凋亡率及Fas表达率没有显着性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辐射卫生》期刊2019年04期)
朱银莹,牟胜,唐丽,徐文萍,樊芳[6](2019)在《2015—2017年云南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并分析2015—2017年云南省医学应用类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本省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指导。方法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16)的方法,应用热释光个人剂量仪检测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的受照剂量,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015—2017年共监测医学应用类放射工作人员8 776人,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313 mSv/a,其中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的职业类别是核医学(2C),为0.346 mSv/a;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的年份是2017年,为0.388 mSv/a。利用SPSS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云南省医学应用类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在国家规定的剂量限值内。建议将核医学(2C)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作为重点,保护其职业健康。(本文来源于《中国辐射卫生》期刊2019年04期)
王优优,卞华慧,陈炜博,侯雨含,冯骏超[7](2019)在《外照射急性、亚急性及慢性放射病的诊疗专家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等解析了外照射急性、亚急性及慢性放射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为外照射放射病的及时处理及规范化诊治提供依据。外照射急性放射病依据受照剂量的大小分为骨髓型、肠型和脑型,其中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临床经过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早期剂量估算有助于快速准确诊断、预测病变严重程度和决定治疗策略。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临床经过时相性不明显。慢性放射病以无力型神经衰弱症候群为主要表现,多为职业性,剂量阈值是诊断的重要参考因素。外照射放射病的治疗在注重躯体治疗同时还需关注心理评估和疏导,采取综合措施,后期需进行长期系统医学随访,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本文来源于《中国辐射卫生》期刊2019年04期)
沈晶,候晓荣,甄宏楠,马佳彬,何蕾[8](2019)在《应用外照射放射治疗64例复发/转移性甲状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外照射在复发/转移性甲状腺癌患者中的近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放射治疗科收治的复发/转移性甲状腺癌患者共64例。均经手术病例确诊为甲状腺癌,其中女性45例,男性19例,中位年龄61岁,病理类型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34例,滤泡型乳头状癌4例,滤泡状癌13例,髓样癌7例,未分化癌6例。外照射均采用6MV-X线,叁维适形(3DCRT)或调强(IMRT)放疗技术,根据不同的部位分割方案如下:1)复发性甲状腺癌:50.4~60 Gy/25~28次,1.8~2 Gy/次,调强放疗。2)转移性甲状腺癌:骨转移灶:24~50 Gy/6~25次, 2~4 Gy/次;脑、肺、肝转移灶:48~64 Gy/7~8次,6~8 Gy/次。疗效评估方法:1)对于有可测量病灶的40例复发及转移性病灶,按照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1.1)分析评估治疗后1月的疗效。2)应用数字疼痛评分法(NRS)评估甲状腺癌骨转移患者的近期止痛效果。结果 1)40例可测量病灶的复发及转移性甲状腺癌患者,应用外照射放射治疗后,疾病控制率(DCR)为90.62%。2)24例骨转移患者,疗前NRS疼痛评分为(7.65±0.67)分,治疗结束后1个月为(4.36±1.09)分,有效率为75%(18/24)。治疗结束后3个月为(2.15±1.28)分,有效率为91.67%(22/24),P<0.05。外照射放射治疗的止疼效果有延迟。3)外照射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体内甲状腺球蛋白(Tg)的中位下降率为56%(0%~99%),提示治疗有效。全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事件报告(CTC)-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结论对于复发及转移性甲状腺癌患者,外照射治疗有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控制局部病灶的作用,且无严重毒副作用,可为相关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基础医学与临床》期刊2019年08期)
章益飞,王建明[9](2019)在《2013―2017年盐城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盐城市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暴露的剂量水平及变化趋势,评价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及防护效果。方法以2013―2017年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热释光剂量测量方法进行外照射个人剂量值检测。结果 2013―2017年共监测放射工作人员8 617人,集体有效剂量为3 568.19人·m Sv,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41 mSv/a,所有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均低于5 m Sv,呈逐年降低的趋势,且不同年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业类别年有效剂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事核医学的暴露量最高(0.50 m Sv/a)。结论盐城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在国家标准限值内,放射防护效果较好,应重点关注核医学、工业应用等重点人员的防护工作,保护职业健康。(本文来源于《职业与健康》期刊2019年15期)
刘庭立,陈雪泉,张文治,龙远奎,陈楠伟[10](2019)在《某区域食入放射核素所致内照射剂量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某区域居民食入放射核素所致内照射剂量监测及评价,以该区域为中心,居民食谱采取实地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采样分析,经计算得到区域内各年龄组公众个人食入所致的年待积有效剂量,半径80 km内公众人均食入所致最大年待积有效剂量为1.16×10-4 Sv/a(成人组里的渔民)。计算所得结果均小于国家标准[1]限值(1 mSv/a)。(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14期)
放射照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胸腺瘤叁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与调强放放射治疗(IMRT)在共面与非共面照射技术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纳入29例胸腺瘤放疗患者,利用Eclipse 8.6治疗计划系统为每例患者制定4套放疗计划,包括共面3D-CRT和IMRT计划,以及非共面3D-CRT和IMRT计划。比较4种计划的靶区适形度指数(CI)、剂量不均匀指数(HI),全肺受照射量≥30 Gy的体积(V_(30))、V_(20)、V_(15)、V_(10)、V_5和全肺平均受照剂量(MLD),心脏、气管、食管的V_(30)和平均受照剂量(D_(mean)),以及脊髓的最大受照剂量(D_(max))。结果共面和非共面IMRT计划的CI均大于而HI均小于共面和非共面3D-CRT计划(均P<0.05),但共面与非共面IMRT计划之间、共面及非共面3D-CRT计划之间的C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共面及非共面IMRT计划的全肺V_(30)、V_(20)、V_(15)和MLD,以及非共面3D-CRT计划的全肺V_(20)、V_(15)和V_(10)均低于共面3D-CRT计划(均P<0.05);非共面IMRT计划的全肺V_(15)和V_(10)均低于共面IMRT(均P<0.05)。4种计划的心脏、食管、气管的V_(30)、D_(mean)以及脊髓的D_(ma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胸腺瘤而言,IMRT可以获得更好的靶区适形度和均匀性,降低周围正常器官的受量,而非共面照射技术能进一步降低全肺的受照剂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放射照射论文参考文献
[1].谭剑锋,鲁旭尉.宫颈癌动态多叶光栅调强放射治疗与分步照射调强放射治疗的剂量学比较[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9
[2].张玉海,李月敏.胸腺瘤叁维适形放射治疗与调强放射治疗在共面与非共面照射技术中的剂量学差异[J].广西医学.2019
[3].张亮,雷钫普,耿全,杨晨,雷存容.2018年昆明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检测结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4].刘雯,刘祥铨,王心韬,施文华,苏丹华.福州市部分医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剂量监测研究[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9
[5].张琳,刘东仁,侯殿俊,李洁清,牛菲.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离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影响[J].中国辐射卫生.2019
[6].朱银莹,牟胜,唐丽,徐文萍,樊芳.2015—2017年云南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9
[7].王优优,卞华慧,陈炜博,侯雨含,冯骏超.外照射急性、亚急性及慢性放射病的诊疗专家解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9
[8].沈晶,候晓荣,甄宏楠,马佳彬,何蕾.应用外照射放射治疗64例复发/转移性甲状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9
[9].章益飞,王建明.2013―2017年盐城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J].职业与健康.2019
[10].刘庭立,陈雪泉,张文治,龙远奎,陈楠伟.某区域食入放射核素所致内照射剂量及评价[J].广东化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