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磷库论文_柴泽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磷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磷肥,平原,植被,生物量,玉米,滨海。

土壤磷库论文文献综述

柴泽宇[1](2019)在《不同磷肥调控措施对作物与土壤磷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中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产区,冬小麦/夏玉米是该区域重要的农业种植体系。近年来,由于农民施肥存在着磷肥过量的问题,导致磷肥利用率降低和土壤磷素大量累积,进一步增加了环境污染的风险。本研究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不同施肥方式与减磷以及调控措施对作物产量、磷效率和土壤磷库的影响。取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与不施磷(CK)相比,推荐施肥(RF)基础上减磷15%结合秸秆包裹磷肥措施处理(JFT1)的玉米产量显着提高,但小麦产量没有显着性差异。小麦季,RF基础上减磷15%处理(JF,撒施改为条施)相对于传统施肥(CF)和RF产量有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着,磷回收率和偏生产力显着高于CF。相对于JF,RF基础上减磷15%结合硫铵替代尿素措施处理(JFT2)和RF基础上减磷30%结合秸秆包裹和硫铵替代尿素综合调控措施处理(JFT3)能够显着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并且JFT1、JFT2和JFT3的回收率和偏生产力较JF处理均有所提高,其中JFT3提高显着。各施磷处理的磷肥回收率范围为7.3%~24.9%,其中JFT3处理最高达24.9%;除JF外,减磷的JFT1、JFT2和JFT3处理磷回收率均显着高于CF(P<0.05)。(2)经过一个轮作年后,2018年玉米季中,RF和JFT1处理的籽粒产量显着高于CK和JF处理。JFT3处理的磷回收率和偏生产力较JF处理均有所提高,其偏生产力显着高于JF处理。因此,减施磷肥并不会降低作物产量,结合调控措施(秸秆包裹磷肥或硫铵替代尿素)的磷肥减施处理还可以提高磷回收率和偏生产力。(3)夏玉米/冬小麦轮作年的2017玉米季,与CK相比,JFT1、JFT2处理灌浆期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均有所提高,且JFT1处理的速效磷含量显着提高;JFT1处理在拔节期的氯化钙磷含量最高,RF处理在收获期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较CF处理有所提高,但不显着。小麦季,JFT1、JFT2和JFT3在收获期的土壤速效磷和微生物量磷也均有所提高,其中JFT1和JFT2的微生物量磷显着高于JF处理。经过一个轮作年后,2018年玉米季,与CK相比,各处理的速效磷、氯化钙磷均有所增加;RF处理在拔节期的氯化钙磷含量显着高于CF处理,并且各处理在玉米灌浆期的氯化钙磷显着提高。减施磷肥未降低土壤速效磷含量,且通过条施结合调控措施(秸秆包裹磷肥或硫铵替代尿素)可以提高土壤速效磷水平。综上可见,相对于农民习惯的常规施肥,推荐施肥的施磷量(每年157.5kgP_2O_5/hm~2)在减少磷肥用量前提下,可以获得高产和提高磷肥利用率,并且基本维持土壤磷水平稳定,是相对比较优化的施磷量。考虑到目前土壤磷水平相对较高,推荐施肥基础上减磷15%结合秸秆包裹或生理酸性氮肥(硫铵)调控措施是最值得推荐的磷肥减施增效调控方案,不过随着磷肥减施的持续进行和土壤磷水平的变化,其长期可行性有待于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王留芳,陈婵,朱小叶,陈金磊,方晰[2](2019)在《中亚热带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林地土壤磷库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湘中丘陵区檵木—南烛—杜鹃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又名石栎)—檵木针阔混交林(PLL)、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4种林地为对象,采用Tiessen和Moir修正后的Hedley磷(P)分级方法,研究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林地土壤P各分级组分含量及其组成比例。结果表明:随着植被恢复,同一土层全磷(TP)、总无机磷(Pi)、总有机磷(Po)含量增加,NaHCO_3-Pi、NaOH-Pi、HCl-Pi和NaHCO_3-Po、NaOH-Po属于快速积累型,Residual-P属于缓慢积累型,Resin-Pi属于稳定型;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林地土壤Pi以NaOH-Pi为主,Po以NaOH-Po为主,土壤P以Residual-P和Po为主;随着植被恢复,同一土层Po含量占TP的百分比增加,Pi先增加后减少,而Residual-P逐渐下降;不同林地土壤TP及P各分级组分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随着植被恢复,群落植物多样性、群落生物量和凋落物层养分含量及质量的变化显着影响着土壤P各分级组分的含量及其组成比例。(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韩梅,李东坡,武志杰,油伦成,崔磊[3](2018)在《持续六年施用不同磷肥对稻田土壤磷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草甸棕壤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磷素分级方法研究持续6年施用不同磷肥对稻田土壤磷库组成及磷有效性的影响,明确最有效培肥稻田土壤的磷肥品种。结果表明,持续6年施用不同磷肥土壤无机态磷占土壤磷库的65.64%~81.30%,有机态磷占土壤磷库的18.70%~34.36%;施用不同磷肥均可增加土壤无机磷含量,其中施用磷酸二铵、重钙、过磷酸钙等常规无机磷肥土壤有机磷含量显着增加。施用包膜或含有机酸磷肥的土壤有机磷含量显着低于施用常规无机磷肥土壤。施用包膜或含有机酸磷肥可显着提高磷有效性,施用包膜重钙效果最好。含有机酸磷肥尽管能活化磷素,但也会导致养分流失。施用包膜或含有机酸磷肥是提高土壤磷素库容的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8年04期)

刘晓霞[4](2018)在《苹果园土壤磷库特征及土壤磷含量和磷源对磷吸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磷是苹果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适宜的土壤磷含量是苹果优质丰产的基础,但是磷极易在土壤中固定,易造成磷素盈余,进而带来环境风险。因此,明确当前苹果园土壤磷库特征以及磷高效利用的生物学基础,对于实现苹果园磷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通过大样本调查分析了不同种植年限苹果园土壤磷库特征;以M9T337和M26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磷含量土壤和磷素形态对其生长发育和磷吸收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果园土壤磷库特征——以烟台苹果主产区为例:于2017年9月11日至9月14日,以山东省烟台市各苹果主产市(栖霞、蓬莱、牟平、招远、莱阳)为研究区域,分别选择≤5年、6~10年、11~15年、16~20年和>20年的100个苹果园进行调查和采样,共计100个样本。结果表明,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苹果园土壤中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均呈显着升高趋势,且表层土壤中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土层;苹果园磷养分盈余量高达301.96~488.20 kg·hm~(-2),平均为416.28 kg·hm~(-2),其中6~10年树龄的果园最高(488.20 kg·hm~(-2));胶东苹果产区苹果园0~60 cm土层土壤磷贮量高达4.26~6.16 t·hm~(-2)。可见,该区域苹果园减磷潜力巨大。2、不同磷含量土壤对M9T337幼苗生长及磷素吸收的影响:设置施磷与不施磷盆栽试验,共6个处理,分别为:(1)低磷土壤不施磷(L),(2)低磷土壤施磷(L+P),(3)中磷土壤不施磷(M),(4)中磷土壤施磷(M+P),(5)高磷土壤不施肥(H),(6)高磷土壤施肥(H+P)。在低磷土壤(L)和中磷土壤(M)条件下,与不施磷相比,施磷显着提高了生物量和根冠比,而高磷土壤(H)条件下,施磷与不施磷处理对苹果幼苗生长无明显差异。低磷土壤(L)和中磷土壤(M)条件下,施磷肥显着增加了根系长度、总表面积和根尖数,而高磷土壤(H)条件下,施用磷肥则抑制了根系生长。不施磷处理和施磷处理,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均表现为H>M>L,且施磷后各处理的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均低于不施磷处理,以中磷土壤(M)最为明显,降低了10%。低磷土壤(L)和中磷(M)条件下,施磷肥显着增加了植株吸磷量,而高磷条件下,施用磷肥抑制了磷素的吸收。肥料磷表观利用率大小为M+P>L+P>H+P,中磷水平下,肥料磷表观利用率为15.27%,显着高于其他处理。3、不同磷源对苹果砧木生长、磷吸收及其根际土壤特性的影响:以M9T337和M26幼苗为试材,设不施磷(CK)、无机磷源(Pi)、有机磷源(Po)和施混合磷源处理(Pi+Po),研究了不同磷源对苹果砧木生长、磷吸收及其根际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处理下,M26干物质量、磷素积累量、磷利用效率、根系形态指标均显着高于M9T337;M9T337和M26两种砧木的干物质量显着高于CK处理,增加了61.18%、51.07%,两种砧木的磷素积累量、磷利用效率、根系形态指标均表现为Pi处理最大,Pi+Po处理次之,Po处理最小,均显着高于CK处理。根际酸性磷酸酶活性以Pi处理最高,M9T337和M26分别为3.91和4.23 mg·(g·h)~(-1),Pi+Po处理次之,Po处理最低,分别为Pi处理的74%和55%。(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8)

黄欣欣,廖文华,刘建玲,贾良良,刘孟朝[5](2017)在《河北省典型土壤磷库状况及对长期施磷和秸秆还田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大面积田间土壤养分测定及与1978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比较,系统研究了河北省不同农业生态类型区典型褐土、潮土、水稻土土壤磷素状况及其演变规律,并基于肥料定位试验系统研究了河北省典型褐土、潮土上长期施用磷肥、秸秆还田对土壤各形态磷库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北省主要农业生态类型区土壤全磷、无机磷总量、Olsen-P含量均表现为太行山山麓平原褐土区>海河冲积低平原潮土区>冀东滨海平原水稻土区。1978年二次土壤普查至2014年的36年间,褐土、潮土、水稻土土壤全磷分别增加66.5%、32.8%、23.2%;Olsen-P分别增加了444.9%、533.4%和171.8%,有效磷占全磷的比重呈逐渐增加趋势。太行山山麓平原典型褐土上连续7年施用P2O575~210 kg/hm2,与P1相比,土壤Olsen-P占全磷比重以及Ca2-P、Ca8-P占全磷、无机磷的比重均随磷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O-P占无机磷比重随磷肥用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山麓平原典型潮土中小麦秸秆还田22年,土壤全磷、无机磷总量、Olsen-P无显着增加,土壤无机磷中Ca2-P、Al-P、Fe-P、O-P、Ca10-P均无显着变化,Ca8-P显着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7年06期)

李旭[6](2016)在《滇池流域不同种植条件下化肥与农药使用对土壤氮磷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面源污染是滇池污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农药和化肥的大量的不合理施用不仅会造成土壤氮磷等以营养元素的流失,而且会对土壤本身氮磷结构、氮磷循环造成一系列影响。研究滇池流域当前农药和化肥使用及其复合作用下土壤氮磷库的变化情况,可以为当前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以滇池流域柴河子流域不同种植条件下的农田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了不同种植条件下农田在不同农药和化肥施用模式下,土壤氮磷库的总量水平和氮磷的有效性的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选择施肥相对中等,施药量频率较高的花卉大棚为对象,进行野外半控制实验,分别设置单施农药组、单施化肥组、正常施用农药化肥组和空白对照组,研究农药或化肥单一作用和农药与化肥复合作用对土壤氮磷库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区现场调查结果表明,露天大田施用肥料最少(施用的化肥以有效成分计,下同),施氮肥45.35kg/(亩·年),磷肥24.3kg/(亩·年),农家肥320kg/(亩·年);农药共用8种,杀虫剂2种,杀菌剂3种,除草剂3种,共施药3次。花卉大棚施氮肥100.4kg/(亩·年),磷肥57kg/(亩·年),农家肥900kg/(亩·年);共用农药21种,其中杀菌剂15种,杀虫剂6种,施药频率为4-5天。蔬菜大棚施氮肥200kg/(亩·年),磷肥70kg/(亩·年),农家肥600kg/(亩·年);共用农药21种22种,其中杀菌剂17种,杀虫剂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2种,施药频率为7-10天。(2)研究区的取样分析结果为:露天大田0-20cm土壤全氮含量为1207.34mg/kg,碱解氮含量为137.28mg/kg,全磷含量为816.84mg/kg,有效磷含量为41.83mg/kg,随着深度的增加各指标含量逐渐降低;花卉大棚0-20cm土壤全氮含量为1648.85mg/kg,碱解氮含量为165.18mg/kg,全磷含量为1430.87mg/kg,有效磷含量为357.49mg/kg,随着深度的增加各指标含量逐渐降低;蔬菜大棚0-20cm土壤全氮含量为2091.42mg/kg,碱解氮含量为171.42mg/kg,全磷含量为1381.91mg/kg,有效磷含量为307.15mg/kg,随着深度的增加各指标含量逐渐降低。总体上,土壤氮磷有效性在0-20cm与20-40cm土壤之间差异比较明显,氮的有效性上,花卉大棚>露天大田>蔬菜大棚,而磷的有效性则表明花卉大棚>蔬菜大棚>露天大田。(3)添加农药的实验结果表明,其主要作用发生在0-40cm土层,主要影响了土壤铵态氮含量,有效磷含量,微生物碳氮含量和微生物碳氮比;当前施药模式下土壤铵态氮含量,有效磷含量,微生物碳、氮含量都明显降低,微生物碳氮比升高。(4)添加化肥的实验结果表明,其主要作用为影响了土壤0-40cm土壤的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硝态氮含量,铵态氮含量,全磷含量,有效磷含量,微生物碳含量,微生物碳氮比;当前施肥模式下土壤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全磷含量,有效磷含量,微生物碳含量都显着增加,土壤铵态氮含量显着下降,微生物碳氮比显着提高。(5)农药和化肥复合作用的实验结果表明,其主要影响0-40cm土壤,其中主要影响的指标为土壤铵态氮含量,有效磷含量,微生物碳、氮含量,微生物碳氮比;在当前施药和施肥复合的情况下,土壤铵态氮含量,微生物碳、氮含量,明显下降,土壤有效磷含量明显上升,微生物碳氮比也显着升高。综上,当前施肥用药模式对土壤氮磷库有显着影响,大棚农田土壤氮磷库显着大于露天大田,但不同大棚之间差异不显着;化肥的使用显着的影响了土壤全氮、碱解氮、硝态氮、铵态氮、全磷、速效磷含量、微生物碳;农药主要影响了土壤铵态氮、速效磷、微生物碳、微生物氮;化肥和农药的交互作用有所迭加的提高了土壤硝化速率,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氮比,增加了氮磷的有效态含量,增加了流失风险。(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6-05-30)

张震[7](2016)在《草地植物与土壤磷库对施肥和围封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磷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在植物生理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内蒙古天然草原土壤普遍缺磷,特别是退化草地情况更为严重,制约着草地植物的生长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围栏封育和草地施肥是提高退化草地生产力的主要方法,但是有关这两种改良方法下土壤各磷素组分变化规律方面的报道较少。因此,本论文开展了施肥和围栏封育两个试验,研究土壤各磷素组分对两个草地改良方法的响应变化。试验一,选择内蒙古退化典型草原,于2014年6月围栏,分别于2014年7月和2015年6月施肥。肥料选择磷肥(过磷酸钙)和有机肥(腐熟的羊粪),其中磷肥设置3个水平:187.5 kg/hm2、375 kg/hm2和562.5 kg/hm2;有机肥(羊粪)设置2个水平:4000 kg/hm2,8000 kg/hm2;另设不施肥的空白处理,共计6个处理水平,从草地植物磷含量、地上、地下生物量、土壤各磷组分、土壤磷酸酶活性等方面探讨施肥对草地生产力和土壤磷库的影响。试验二,选择退化典型草原和与其相邻的长期围栏封育样地,分析了围栏封育和自由放牧下3种优势植物(羊草、针茅和糙隐子草)根际/非根际土壤磷素特征,探讨围封措施对根际磷库的影响。试验的初步结果如下:1.草地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后,土壤各无机磷组分(Ca2-P、Ca8-P、Al-P、Fe-P、O-P和Ca10-P)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且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施用无机磷肥对无机磷组分的影响大于施用有机肥;施肥一个月后,Ca2-P、Ca8-P、Al-P和Fe-P含量增加明显,之后出现回落;施肥后O-P、Ca10-P含量则一直处于增加状态。草地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后,土壤各有机磷组分均不同程度地增加,短期内以活性有机磷增加较为明显,长期内以高稳性有机磷、中稳性有机磷增加的较为明显,中等活性有机磷增加较为微弱;施用有机肥对各有机磷组分的影响大于施用无机磷肥。2.草地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后,土壤有效磷和全磷含量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且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用无机磷肥对有效磷和全磷的影响大于施用有机肥。相关性分析表明,各磷组分中以Ca2-P与有效磷的相关性最高,以O-P、Ca10-P与全磷相关性最高,均达到了极显着相关。3.整体而言,0-10 cm土层的各磷组分、有效磷、全磷含量均高于10-20 cm土层的,施肥对0-10 cm土层磷库的影响大于10-20 cm土层的。施肥两年后,10-20 cm土层的磷库总量也得到一定积累。4.施肥两年后,各施肥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3种磷酸酶活性(高无机磷肥水平下磷酸酶活性增加微弱,个别的甚至下降),其中以酸性磷酸酶最为明显,但各施肥处理间均未达到显着差异。磷肥和有机肥之间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提高也无明显的差异。土壤磷酸酶活性也与土层有关,0-10 cm土层的酸性和中性磷酸酶活性高于10-20 cm土层的,而碱性磷酸酶则相反。5.在施肥的两年期间,各施肥处理对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的影响均不显着(P>0.05)。磷肥处理下的地下生物量的增加量高于有机肥,地上生物量的增加量则较小。施肥可增大草地植物根冠比。施肥可显着增加草地植物磷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植物磷含量也相应增加。处于生长后期的草地植物磷含量低于生长旺期。6.对围封和放牧草地植物根际、非根际间土壤磷组分特征的研究结果显示:围栏封育对土壤pH、水溶性磷和磷酸酶有显着影响,而对各磷组分的影响未达到显着水平(Al-P除外)。羊草、针茅、隐子草根际土壤pH值均低于非根际土壤;整体上根际土壤水溶性磷、Ca2-P、Ca8-P、Al-P、Fe-P和Ca10-P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O-P含量低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4种有机磷形态均高于非根际土壤,但均未达到显着差异(P>0.05);根际、非根际土壤各磷组分中,无机磷组分含量依次为O-P≈Ca10-P>Fe-P>Al-P>Ca8-P>Ca2-P;有机磷组分含量依次为中等活性有机磷>中稳性有机磷>高稳性有机磷>活性有机磷。7.施肥和围栏封育都是改良退化草地的有效措施。相对于围栏封育,施肥对退化草地土壤磷库的改善效果更加快速、明显。今后采取围栏封育和施肥相结合的措施,能加快退化草地的治理和恢复。(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05)

周丽娜,赵营[8](2014)在《春玉米磷吸收累积与土壤磷库对不同磷素激活剂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淡灰钙土条件下,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磷素激活剂对春玉米地上部和根系生物产量、磷素吸收累积以及土壤全磷与速效磷含量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有利于玉米生长发育,相对于味精发酵液和商品腐植酸,显着促进地上部和根系磷素的吸收累积;不同磷素激活剂对土壤全磷含量动态的影响不大,而土壤速效磷含量动态差异较大,土壤磷素促释效果表现为味精发酵液>有机无机复混肥>商品腐植酸。因此,味精发酵液和有机无机复混肥都是比较理想的土壤磷素激活剂,但味精发酵液必须注意合理的施用方法才能达到效果。(本文来源于《宁夏农林科技》期刊2014年09期)

安娟娟[9](2014)在《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植被土壤碳、氮、磷库动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黄土丘陵区长期人工植被恢复下土壤碳、氮、磷固存效应及其互作关系,本研究选取陕北安塞县退耕还林区典型人工刺槐、柠条林及撂荒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长期不同人工植被下土壤碳、氮、磷全量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和剖面分布变化特征,并探讨叁种养分元素的相对变化关系。以期为黄土丘陵区人工植被提升土壤质量及生态功能评价提供数据和理论依据。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果与结论:(1)不同人工植被下土壤全氮均随着土层加深递减,且表现出一定的表层富集作用。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在不同人工植被间的变化规律是刺槐>柠条>撂荒,且在0~20cm土层变化最大。相比坡耕地,各人工植被均显着提高了0~100cm土层的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其中尤以刺槐的提升效果明显。(2)0~100cm土层,不同人工植被下土壤总有机碳、3种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递减。但整个土壤剖面总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均表现为刺槐>柠条>撂荒地>坡耕地,且差异主要在0~40cm土层。同一土层,不同人工植被下3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有效率表现为低活性有机碳(0.67~2.02g·kg-1;10.47%~33.00%)>中活性有机碳(0.12~1.38g·kg-1;6.44%~22.52%)>高活性有机碳(0.03~0.68g·kg-1;2.10%~11.09%)。不同人工植被下有机碳活性越强,则其CMI的差异越大且影响深度越深。综上,人工林植被具有提升100cm土壤活性碳库及其质量的潜力,且总体以刺槐效果较佳。(3)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各人工植被0~100cm土层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有所增加,但当刺槐、柠条、撂荒生长到10a时0~40cm土层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即开始显着提高,而40~100cm深层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到20a到40a时才开始显着增加。3种人工植被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和碳库活度在0~100cm各土层变化无规律可循,但却保持在一定的活度范围。3种人工植被碳库管理指数随生长年限、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碳的变化一致。植被生长到40a时,仅碳库管理指数在各人工植被间的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一致,均表现为刺槐>柠条>撂荒,说明碳库管理指数比碳库活度和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更能够良好的表征不同人工植被有机碳库的变化。(4)土壤全氮与碱解氮极显着相关,与土壤全磷显着相关,土壤全磷与土壤碱解氮极显着相关。高、中、低3种活性有机碳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其他土壤养分间均存在显着或者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因此,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是表征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能够有效敏感的指示不同人工植被对于土壤养分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李会彬,李东坡,武志杰,丁济娜,崔亚兰[10](2014)在《不同开垦年限白浆土土壤磷库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我国叁江平原地区不同开垦年限的白浆土为研究对象,采用Hedley等首次提出经Agbenin J.O.Tiessen H改进的方法对土壤磷库组成成分进行研究,即连续浸提法对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素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开垦施肥可显着增加土壤中活性无机磷(Resin-Pi和NaHCO3-Pi)和有机磷(NaHCO3-Po)的含量,NaOH-Pi随开垦年限增加含量升高,且其占总无机磷的比例随开垦年限增加而增加,开垦0 a最低(3.89%),开垦30 a后比例达到最高值(41.98%)。难溶性无机磷(1M HCl-Pi和Conc-HCl-Pi)占总无机磷的比例随开垦年限增加而降低(65.98%~30.98%),NaOH-Po是有机磷库的主要组成部分(57.91%~84.41%),开垦0 a比例最高(84.41%),开垦30 a后比例最低(57.91%)。在开垦前20 a有机磷是该地区白浆土土壤磷库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4年01期)

土壤磷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湘中丘陵区檵木—南烛—杜鹃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又名石栎)—檵木针阔混交林(PLL)、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4种林地为对象,采用Tiessen和Moir修正后的Hedley磷(P)分级方法,研究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林地土壤P各分级组分含量及其组成比例。结果表明:随着植被恢复,同一土层全磷(TP)、总无机磷(Pi)、总有机磷(Po)含量增加,NaHCO_3-Pi、NaOH-Pi、HCl-Pi和NaHCO_3-Po、NaOH-Po属于快速积累型,Residual-P属于缓慢积累型,Resin-Pi属于稳定型;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林地土壤Pi以NaOH-Pi为主,Po以NaOH-Po为主,土壤P以Residual-P和Po为主;随着植被恢复,同一土层Po含量占TP的百分比增加,Pi先增加后减少,而Residual-P逐渐下降;不同林地土壤TP及P各分级组分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随着植被恢复,群落植物多样性、群落生物量和凋落物层养分含量及质量的变化显着影响着土壤P各分级组分的含量及其组成比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磷库论文参考文献

[1].柴泽宇.不同磷肥调控措施对作物与土壤磷库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王留芳,陈婵,朱小叶,陈金磊,方晰.中亚热带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林地土壤磷库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9

[3].韩梅,李东坡,武志杰,油伦成,崔磊.持续六年施用不同磷肥对稻田土壤磷库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8

[4].刘晓霞.苹果园土壤磷库特征及土壤磷含量和磷源对磷吸收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8

[5].黄欣欣,廖文华,刘建玲,贾良良,刘孟朝.河北省典型土壤磷库状况及对长期施磷和秸秆还田的响应[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7

[6].李旭.滇池流域不同种植条件下化肥与农药使用对土壤氮磷库的影响[D].云南大学.2016

[7].张震.草地植物与土壤磷库对施肥和围封的响应[D].西南大学.2016

[8].周丽娜,赵营.春玉米磷吸收累积与土壤磷库对不同磷素激活剂的响应[J].宁夏农林科技.2014

[9].安娟娟.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植被土壤碳、氮、磷库动态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10].李会彬,李东坡,武志杰,丁济娜,崔亚兰.不同开垦年限白浆土土壤磷库特征[J].土壤通报.2014

论文知识图

琼结土壤磷库动态江孜土壤磷库动态1.4植物对土壤磷库利用的生态理...2004年和2005年不同处理土壤全磷含量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全磷含量哀牢山腐殖质和表层矿质土的NaHC03提取...

标签:;  ;  ;  ;  ;  ;  ;  

土壤磷库论文_柴泽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