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存在主义的女性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萧伯纳,加勒比,女性,父权制。
存在主义的女性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秋月[1](2019)在《后殖民主义女性理论视角下解读《鬼魂的迁移》中加勒比女性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勒比裔女作家保琳·梅尔维尔在她的短篇小说集《鬼魂的迁移》中刻画了多个处在流散和移民背景下的加勒比裔女性形象,她们在后殖民主义社会、种族主义和父权制的压迫下丧失话语权利,沦为沉默的"他者"。本文基于后殖民主义女性理论,分析加勒比裔女性身份缺失的原因,从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建构两方面分析加勒比女性的身份建构。(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2期)
苏熠慧[2](2019)在《重构家务劳动分析的可能路径——对20世纪70年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有关家务劳动讨论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20世纪70年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内部有关家务劳动的讨论出发,梳理了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围绕家务劳动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些问题进行的争论。从反思这些争论的基础出发,提出重构家务劳动政治经济学的几种可能:厘清家务劳动使用价值的维度,拓展价值分析的多个层面;超越"生产性/非生产性"的二元框架,引入"家务劳动的商品化程度"这一连续体来分析家务劳动的交换价值;在讨论家务劳动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将家务劳动的商品化和社会化进行区分;将不同地区的家庭模式纳入家务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本文来源于《妇女研究论丛》期刊2019年06期)
覃巧用[3](2019)在《一战期间美国战时宣传中的女性主体身份建构——基于波伏娃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波伏娃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对一战期间美国战时宣传中的女性主体身份建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战争初期至后期,女性形象从作为"他者"、富有"女性气质"转化为"独立自主"。表面上,这种现象昭示着女性已逐步超越"内在性"束缚,走向自由和解放。但本质上,这种新主体身份的转化具有虚假性,其背后是男权社会在操纵和主导。并且女性仍未获得自我筹划、设计的权利,也没有坚持自身的独立性,更未全面实现其作为个体"人"的价值。(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11期)
刘红玉[4](2019)在《灵魂的苏醒——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卖花女》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剧作家乔治·萧伯纳创作的《卖花女》一剧讲述了语言学家希金斯将伦敦街头的卖花女改造成气质高贵、发音优美、多才多艺的小姐的故事,展现了女主人公伊莉莎由一个贫穷的卖花女转变为"王家公主"的过程,以及她的内心变化,着力描写了其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灵魂的苏醒。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解读《卖花女》,通过分析剧中男性对女主角伊莉莎的态度,揭露了女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受的性别歧视与阶级压迫,展示了女性灵魂的苏醒。(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9年10期)
刘刚[5](2019)在《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问题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思想解放和国际交流的深入,国内学术界在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开始关注我国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发展中的实质和特点,强调西方理论对我国妇女运动发展的影响,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中的异化问题、意识形态问题、认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多学科、多元化发展问题,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指导下完善我国妇女发展理论等问题。认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成果,立足新时代的发展语境,用新的维度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进行纵深化理论探讨和多元化实践探索,成为相关研究的一种新需要、新趋势和新路径。(本文来源于《山东女子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虎[6](2019)在《“奇怪的婚姻”:歇斯底里与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一文中研究指出“歇斯底里”(hysteria),中文译作“癔症”,源自意为“子宫”的古希腊文。从其词源上看,它是女性所患的病症。在历史上,歇斯底里也的确长久地被视作一种女性病,其症状多种多样,包括抽搐、躯体麻痹、感觉丧失、喉咙梗阻感以及过激的情绪表现等。古人曾将歇斯底(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0-29)
刘霞[7](2019)在《自我超越之路——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视角解读《S.》》一文中研究指出《S.》是美国当代着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创作的"《红字》叁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发表于1989年。厄普代克采用霍桑《红字》中的海丝特·白兰作为人物原型,创作了个性异常鲜明的女主人公萨拉·沃思形象,该形象被赋予了充分的话语权,其丰富饱满的个性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本文尝试从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出发,重新解读该文本,探索萨拉在超越自我价值过程中的人生轨迹,并试图分析她在自我超越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及深层次原因。(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于程[8](2019)在《莫里森创作中女性人物的变迁和女性主义的演变窥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很多艺术家都围绕该群体进行创作,以阐述出自身对待女性的不同看法,其中包括女作家莫里森。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莫里森的简单介绍,通过不同作品的解读,分析出莫里森创作中女性人物的变迁与女性主义的演变,以使人们能够对莫里森的作品具有更深的领悟。(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9期)
周莉[9](2019)在《中韩家庭伦理剧中女性主义的隐匿》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庭伦理剧中女性形象涉及母亲、妻子和"第叁者"叁大类,在东亚地区的该类电视剧中,对于女性形象的表述总是站在男性话语权上去定义,他们代表着处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双重规则束缚下的群像。本文尝试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以中韩两国代表性的该类电视剧为对象分析其中的女性形象构建。(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19期)
乔恩·贝莱斯,贺羡,吴敏[10](2019)在《凯瑟琳·罗滕贝格:新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作为女性主义者的女性在主流话语中越来越没有争议。流行文化不再把女性主义描述为一种边缘的、激进的意识形态,而是将其作为一种令人向往的伦理立场,甚至精英阶层也在对其追捧。但是,"女性主义"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它与改善女性总体权利和自由的事业有何联系?凯瑟琳·罗滕贝格(Catherine Rottenberg)在其新作《新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崛起》一书中解释了女性主义的流行概念是如何有助于改善竞争性个人主义的现状和主导理性的。以下是我(本文来源于《国外理论动态》期刊2019年10期)
存在主义的女性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20世纪70年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内部有关家务劳动的讨论出发,梳理了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围绕家务劳动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些问题进行的争论。从反思这些争论的基础出发,提出重构家务劳动政治经济学的几种可能:厘清家务劳动使用价值的维度,拓展价值分析的多个层面;超越"生产性/非生产性"的二元框架,引入"家务劳动的商品化程度"这一连续体来分析家务劳动的交换价值;在讨论家务劳动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将家务劳动的商品化和社会化进行区分;将不同地区的家庭模式纳入家务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存在主义的女性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张秋月.后殖民主义女性理论视角下解读《鬼魂的迁移》中加勒比女性身份建构[J].青年文学家.2019
[2].苏熠慧.重构家务劳动分析的可能路径——对20世纪70年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有关家务劳动讨论的反思[J].妇女研究论丛.2019
[3].覃巧用.一战期间美国战时宣传中的女性主体身份建构——基于波伏娃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分析[J].视听.2019
[4].刘红玉.灵魂的苏醒——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卖花女》解读[J].四川戏剧.2019
[5].刘刚.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问题研究述评[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9
[6].张虎.“奇怪的婚姻”:歇斯底里与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7].刘霞.自我超越之路——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视角解读《S.》[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8].于程.莫里森创作中女性人物的变迁和女性主义的演变窥探[J].青年文学家.2019
[9].周莉.中韩家庭伦理剧中女性主义的隐匿[J].新闻研究导刊.2019
[10].乔恩·贝莱斯,贺羡,吴敏.凯瑟琳·罗滕贝格:新自由主义女性主义[J].国外理论动态.2019